不是所有的牛奶都是特侖蘇,也不是所有的明軍都能穿上一身重灌鎧甲。提問者所說的擁有全副甲冑的明軍大機率是明朝的北方邊軍。由於明朝的軍事重點在九邊一線,所以北方邊軍的披甲率是相當高的。比如說遼東鎮的披甲率就高達79.8%,而像將領門下的精銳家丁更是盔甲精良,那堅固性簡直是槓槓的。李如松部曾經於碧蹄館與日軍交鋒,日軍所用之武士刀也確實表現出了破甲能力弱的一面,無論是用砍還是刺都破不了防,想來這位日軍差點得尬死在當場。
但是,武士刀鑄造確實精良,連歷代華人都讚不絕口,《全浙兵制》雲“鐵匠能制利刃,非獨取鋼為利,生鐵久鑄久煉,成而復毀,毀而覆成,朝專煉鍛,暮入溼泥。如此一百二十日工成,其刀可以吹毛削鐵”。《廣東新語》雲“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戚繼光亦云“倭器精利”,可見倭刀確實在鋒利程度上相當高,這就意味倭刀對無甲目標的傷害是相當高的。
而沿海的衛所,尤其是東南這種倭寇橫行,劫掠程度最高的地區,那衛所兵的裝備是相當簡陋的,和北方的邊軍根本沒法比。
下圖是你以為的抗倭明軍,全副鎧甲,帥氣逼人。
實際上對陣倭寇明軍長這樣,大部分真是布包肉,而不是鐵包肉。說實話,這身行頭對身體的防禦幾乎是零,別說長而鋒利的倭刀,若被水果刀刺中也能造成傷害。(倭寇圖卷)
所以,南方的衛所兵哪有什麼全副武裝哦!也是裝備簡陋的可以,所以才有倭刀發揮威力的餘地。說句實話,就倭寇這種裝備水平,如果讓李如松的精銳家丁來打,也就是“半小時解決戰鬥”的問題。但是,“倭患”這事偏偏攤上了沿海衛所兵,這就難了。
總體而言,沿海衛所的明軍一開始之所以打不過倭寇,總結起來也就三點:膽小、人low、武器差。而倭寇除了那些脅從,真倭(注意我說的是真倭)則是練精、器利、膽子大。
在嘉靖時期,沿海衛所的軍制那是早已敗壞。明初,內地衛所“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本來衛所兵就不是職業化軍人,而是亦耕亦農的。隨著時光流逝,衛所兵也就開始淪為了職業農民,這武力值和戰鬥經驗吧!那是可以想象的。所謂“沿海軍久廢弛,不習戰,軍府草創,財用殫屈”。
而那些遠道而來的“真倭”則不一樣,這幫人很多人之前都是職業化武士,“童稚時即懸刀而習之,法甚熟”,且是客場,多是抱著必死的信念而來,所謂“以死為念”,作戰狀態極其癲狂,典型的亡命之徒,“倭賊勇而戇,不甚別生死,每戰輒赤體,提三尺刀舞而前,無能捍者”。這一堆人要是形成組織,這戰鬥力真心不差。
這就等於是一大堆沒有練過武、毫無戰鬥經驗的普通人對陣一群有組織、武藝高強、懷著必死信念的頂級特種兵,這不是來的再多也是送嗎?所以才出現了嘉靖三十四年,七十二名倭寇,“經行數千裡,殺戮戰傷者幾四千人”的窘事,這確實打不過,明人每寫此事就大感羞憤。“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
《四友齋叢說·卷十一》:倭賊從浙江由嚴、衢過饒州,歷徽州、寧國、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
日本倭刀雖然破甲能力欠缺,但是卻鋒利無比,“鋒利精悍,寒芒四射”,對無甲的目標殺傷力極強,是倭寇與明軍對戰的主要武器,除了各種短刀之外,主流肉搏兵器則是刃長3尺(明營造尺96釐米)的打刀和刃長5尺(1.6米)的野太刀,尤其是這個野太刀,再加上柄長已經長達6尺5寸,全長竟然高達2.08米,實在是可怖。
倭寇所使用的雙手長刀
戚繼光將軍於嘉靖四十年戰陣之中繳獲的倭寇刀法圖譜
而明軍所配的腰刀是2尺~3尺2寸,明軍最長的腰刀僅僅與倭寇普通的打刀一樣長,比倭寇的野太刀短了3尺,兩種武器的攻擊距離根本沒法相比,再加上倭寇雙手使刀,勢大力沉,抗倭明軍手中的武器居然還被砍斷,對於沿海衛所兵來說,這哪裡是一場平等的肉搏戰啊?就是單方面的屠戮。
《紀效新書十四卷本·手足篇四》:彼以此(野太刀)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善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
手持野太刀的日本武士
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
《倭變事略》:一賊出哨亭外,我兵攢槍刺之,賊斫一刀,十數槍齊折,兵皆徒手而奔一處。
賊斫一刀,十數槍齊折
由此可知倭寇的近戰肉搏水平是遠高於沿海衛所兵的。《陣紀》曰:“如日本刀,不過三兩下,往往人不能御,則用刀之巧可知”。戚少保曰:“倭器精利,輕生善鬥,中國之兵信非敵手。”
更何況倭寇還善於使用弓箭、火銃、標槍等遠射兵器,倭寇“弓長矢巨,近人則發之,故射命中”,“鈀槍不露竿,突忽而擲,故不測”,而明軍由於軍備廢弛,南方明軍弓箭的狀態是這樣的“膠解、弓軟、矢輕,中者多生。倭夷被射中,常拍其臀,以為我辱”,甚至還玩出了徒手接箭的把戲,這個太尬了。
倭寇練精而器利,則沿海衛所兵實在不是對手。別說那些疏於訓練的沿海衛所兵,就是號稱精銳南方狼土兵也得吃癟,一開始“總兵俞大猷遣遊擊白泫等及瓦氏兵遮擊之,稍有斬獲”,後又於漕涇“遇倭數百人,鼓眾衝戰,不勝,頭目鍾富、黃維等十四人俱死,失亡甚眾。於是賊知狼兵不足畏,復奔犯浙江,肆掠如故矣!”
戚繼光總結過狼土兵失敗原因,“(狼土兵)所用皆長牌、短刀,而倭寇則長槍、重矢。此所謂短不接長。及短刀相接,刀法迥不如倭,此所謂以不能而鬥能也”。總而言之,遠端被火力壓制,近戰肉搏水平不如倭寇。
在戚繼光編組戚家軍之前,對沿海衛所明軍的不堪戰可是深有體會的。嘉靖三十六年,高家樓之戰,若非戚繼光神勇,三矢而退敵,就是個大敗仗。就是這件事讓戚繼光覺得,不重新招募訓練一枝新軍是不行了,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綜上所述,沿海衛所兵一開始之所以打不過倭寇,原因就是人不行、器用差。至於全副武裝那是真心沒有的,別想太多。
引用文獻:《紀效新書》十四卷本、《籌海圖編》、《明史》、《日本國誌》、《明經世文編》、《練兵紀實》、《陣紀》、《明通鑑》、《四友齋叢說》、《戚少保年譜耆編》、《倭變事略》、《嘉靖東南平倭通錄》、《廣東新語》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是特侖蘇,也不是所有的明軍都能穿上一身重灌鎧甲。提問者所說的擁有全副甲冑的明軍大機率是明朝的北方邊軍。由於明朝的軍事重點在九邊一線,所以北方邊軍的披甲率是相當高的。比如說遼東鎮的披甲率就高達79.8%,而像將領門下的精銳家丁更是盔甲精良,那堅固性簡直是槓槓的。李如松部曾經於碧蹄館與日軍交鋒,日軍所用之武士刀也確實表現出了破甲能力弱的一面,無論是用砍還是刺都破不了防,想來這位日軍差點得尬死在當場。
但是,武士刀鑄造確實精良,連歷代華人都讚不絕口,《全浙兵制》雲“鐵匠能制利刃,非獨取鋼為利,生鐵久鑄久煉,成而復毀,毀而覆成,朝專煉鍛,暮入溼泥。如此一百二十日工成,其刀可以吹毛削鐵”。《廣東新語》雲“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戚繼光亦云“倭器精利”,可見倭刀確實在鋒利程度上相當高,這就意味倭刀對無甲目標的傷害是相當高的。
而沿海的衛所,尤其是東南這種倭寇橫行,劫掠程度最高的地區,那衛所兵的裝備是相當簡陋的,和北方的邊軍根本沒法比。
下圖是你以為的抗倭明軍,全副鎧甲,帥氣逼人。
實際上對陣倭寇明軍長這樣,大部分真是布包肉,而不是鐵包肉。說實話,這身行頭對身體的防禦幾乎是零,別說長而鋒利的倭刀,若被水果刀刺中也能造成傷害。(倭寇圖卷)
所以,南方的衛所兵哪有什麼全副武裝哦!也是裝備簡陋的可以,所以才有倭刀發揮威力的餘地。說句實話,就倭寇這種裝備水平,如果讓李如松的精銳家丁來打,也就是“半小時解決戰鬥”的問題。但是,“倭患”這事偏偏攤上了沿海衛所兵,這就難了。
總體而言,沿海衛所的明軍一開始之所以打不過倭寇,總結起來也就三點:膽小、人low、武器差。而倭寇除了那些脅從,真倭(注意我說的是真倭)則是練精、器利、膽子大。
先來說說人的因素在嘉靖時期,沿海衛所的軍制那是早已敗壞。明初,內地衛所“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本來衛所兵就不是職業化軍人,而是亦耕亦農的。隨著時光流逝,衛所兵也就開始淪為了職業農民,這武力值和戰鬥經驗吧!那是可以想象的。所謂“沿海軍久廢弛,不習戰,軍府草創,財用殫屈”。
而那些遠道而來的“真倭”則不一樣,這幫人很多人之前都是職業化武士,“童稚時即懸刀而習之,法甚熟”,且是客場,多是抱著必死的信念而來,所謂“以死為念”,作戰狀態極其癲狂,典型的亡命之徒,“倭賊勇而戇,不甚別生死,每戰輒赤體,提三尺刀舞而前,無能捍者”。這一堆人要是形成組織,這戰鬥力真心不差。
這就等於是一大堆沒有練過武、毫無戰鬥經驗的普通人對陣一群有組織、武藝高強、懷著必死信念的頂級特種兵,這不是來的再多也是送嗎?所以才出現了嘉靖三十四年,七十二名倭寇,“經行數千裡,殺戮戰傷者幾四千人”的窘事,這確實打不過,明人每寫此事就大感羞憤。“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
《四友齋叢說·卷十一》:倭賊從浙江由嚴、衢過饒州,歷徽州、寧國、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
再說武器層面日本倭刀雖然破甲能力欠缺,但是卻鋒利無比,“鋒利精悍,寒芒四射”,對無甲的目標殺傷力極強,是倭寇與明軍對戰的主要武器,除了各種短刀之外,主流肉搏兵器則是刃長3尺(明營造尺96釐米)的打刀和刃長5尺(1.6米)的野太刀,尤其是這個野太刀,再加上柄長已經長達6尺5寸,全長竟然高達2.08米,實在是可怖。
倭寇所使用的雙手長刀
戚繼光將軍於嘉靖四十年戰陣之中繳獲的倭寇刀法圖譜
而明軍所配的腰刀是2尺~3尺2寸,明軍最長的腰刀僅僅與倭寇普通的打刀一樣長,比倭寇的野太刀短了3尺,兩種武器的攻擊距離根本沒法相比,再加上倭寇雙手使刀,勢大力沉,抗倭明軍手中的武器居然還被砍斷,對於沿海衛所兵來說,這哪裡是一場平等的肉搏戰啊?就是單方面的屠戮。
《紀效新書十四卷本·手足篇四》:彼以此(野太刀)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善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
手持野太刀的日本武士
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
《倭變事略》:一賊出哨亭外,我兵攢槍刺之,賊斫一刀,十數槍齊折,兵皆徒手而奔一處。
賊斫一刀,十數槍齊折
由此可知倭寇的近戰肉搏水平是遠高於沿海衛所兵的。《陣紀》曰:“如日本刀,不過三兩下,往往人不能御,則用刀之巧可知”。戚少保曰:“倭器精利,輕生善鬥,中國之兵信非敵手。”
更何況倭寇還善於使用弓箭、火銃、標槍等遠射兵器,倭寇“弓長矢巨,近人則發之,故射命中”,“鈀槍不露竿,突忽而擲,故不測”,而明軍由於軍備廢弛,南方明軍弓箭的狀態是這樣的“膠解、弓軟、矢輕,中者多生。倭夷被射中,常拍其臀,以為我辱”,甚至還玩出了徒手接箭的把戲,這個太尬了。
倭寇練精而器利,則沿海衛所兵實在不是對手。別說那些疏於訓練的沿海衛所兵,就是號稱精銳南方狼土兵也得吃癟,一開始“總兵俞大猷遣遊擊白泫等及瓦氏兵遮擊之,稍有斬獲”,後又於漕涇“遇倭數百人,鼓眾衝戰,不勝,頭目鍾富、黃維等十四人俱死,失亡甚眾。於是賊知狼兵不足畏,復奔犯浙江,肆掠如故矣!”
戚繼光總結過狼土兵失敗原因,“(狼土兵)所用皆長牌、短刀,而倭寇則長槍、重矢。此所謂短不接長。及短刀相接,刀法迥不如倭,此所謂以不能而鬥能也”。總而言之,遠端被火力壓制,近戰肉搏水平不如倭寇。
在戚繼光編組戚家軍之前,對沿海衛所明軍的不堪戰可是深有體會的。嘉靖三十六年,高家樓之戰,若非戚繼光神勇,三矢而退敵,就是個大敗仗。就是這件事讓戚繼光覺得,不重新招募訓練一枝新軍是不行了,於是戚家軍應運而生。
綜上所述,沿海衛所兵一開始之所以打不過倭寇,原因就是人不行、器用差。至於全副武裝那是真心沒有的,別想太多。
引用文獻:《紀效新書》十四卷本、《籌海圖編》、《明史》、《日本國誌》、《明經世文編》、《練兵紀實》、《陣紀》、《明通鑑》、《四友齋叢說》、《戚少保年譜耆編》、《倭變事略》、《嘉靖東南平倭通錄》、《廣東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