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島知風
-
2 # 江雨燕
這個說法沒有依據,並不是乾隆和嘉慶一定要讓道光繼承皇位,而是嘉慶的後代中只有道光有資格繼承皇位。
當然我們都知道乾隆寫詩四萬首,其實真正拿得出手的很少,而且多數都是別人幫他寫的,因此也不知道這不是別人幫他寫的。
這是乾隆和道光之間的淵源,但是乾隆雖然喜愛道光,並沒有欽定他為皇長孫。
畢竟這事不是他能管的,當時嘉慶都還沒有登基,乾隆就想讓道光做皇帝,這未免想的太過於長遠。而對於嘉慶來說,他子嗣不多,總共就只有五個兒子。
到了嘉慶四年(1799年)時,嘉慶剛剛親政就把道光祕密冊立為了下一位儲君。
而且道光怎麼說呢?
他當時確實很討人喜歡,爺爺乾隆喜歡必然也影響了嘉慶,何況道光雖然是個差勁的皇帝,但卻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
這事後來讓嘉慶大為欣賞,重重的賞賜了他。
而且道光作為皇子期間又沒有犯下什麼嚴重的過錯,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嘉慶為什麼要把冊立為儲君。於情於理來說都是合乎自然的,所以沒有什麼感到奇怪的,他有這個資格成為儲君。
-
3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真實的歷史來說乾隆帝並沒有認為以後的皇位非道光帝繼承不可,乾隆帝對當時幼年的道光帝只是表達了喜愛之情,這種喜愛一來自於乾隆帝的執念,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入關,但經過幾十上百年的發展也漸漸被漢化,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也不免影響了乾隆帝對繼承人的選擇,具體在歷史上的表現就是乾隆帝曾兩度想立自己的嫡長子和嫡次子為繼承人,奈何二人皆早夭,不得已乾隆帝才選擇了皇十五子嘉慶帝,道光帝作為嘉慶帝的嫡長子,乾隆帝對他格外的看重,寄希望於他能之後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
二來自於道光帝幼年自身的表現,自從道光帝的父親嘉慶帝被選為繼承人後,年幼的道光帝以嫡長孫的身份進入了乾隆帝的視線,乾隆帝曾帶道光帝打獵,道光帝不負所望,打獵得鹿,乾隆帝高興異常賜黃馬褂、花翎以示恩寵,道光帝平常的學習,乾隆帝也給予特別的關照。
三是乾隆帝從年幼的道光帝身上想到了自己,乾隆帝年幼時曾獲康熙帝的喜愛,進而在雍正帝奪嫡時被康熙帝格外看重,嘉慶帝時雖然不存在奪嫡,但從道光帝身上,乾隆帝想到了自己,關愛程度又加幾分。綜合以上幾點乾隆帝不免加深了對道光帝的印象,進而增加了對他的偏愛。
但偏愛終歸是偏愛,最後道光帝能否繼承皇位不是乾隆帝說了算,而是嘉慶帝拍板決定的,畢竟在嘉慶帝執政晚期,乾隆帝早已駕鶴西去,皇家由嘉慶帝說了算的。嘉慶帝為何也會看重道光帝呢?
乾隆帝的喜愛為道光帝被立為繼承人增加了幾分勝算,但並不絕對,因為嘉慶帝能被立為繼承人不是靠道光帝,恰恰相反是因為嘉慶帝被立為繼承人才增加了乾隆帝對道光帝的喜愛(這點和康熙帝立雍正帝為繼承人有考量乾隆帝的因素相反,有點繞口,需細品)。
還有以下因素,嘉慶帝的幾個兒子表現都不怎麼樣,相對來說道光帝的表現算是最好的了,矮子裡面拔將軍,嘉慶帝別無選擇。只是這個看似表現還不錯的道光帝在後來的執政道路上偏離目標越來越遠,清朝在他的帶領下逐步滑入更深的深淵。
-
4 # 歷史大波瀾
旻寧是嘉慶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乾隆立嫡長子為皇太子一直未能成功,這成了乾隆的一大遺憾。
他是嘉慶皇帝第二子,備受嘉慶外關懷、悉心教導,要他靜心讀書,修心養性。旻寧受到完整的儒家教育,“經史融通,奎藻日新”,以此自詡,學而有成。他“日與詩書相砥礪”,寫成《養正書屋詩文》40卷。親筆書寫“至敬、存誠、勤學、改過”四個條幅,掛在屋中,以提示自己要修身養性,也是向皇父表露心跡。曾寫道:“事愈大,心愈小;情愈急,氣愈和。”
有清一代對皇子教育空前嚴格而完整,日後很少出現極端頑劣的接班人。乾隆時期在軍機處任職的趙翼,曾記錄下來並有感而發。趙翼每當夜值之時,“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吾輩窮措大專以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正是由於皇子們在這裡受到了良好的嚴格的教育,所以在他們長大登基之後,無論是在學識、能力,還是在意志、毅力方面,相對都非常出色。
然而不管嘉慶皇帝如何勤勉,如何守成法祖,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經逐漸形成,遺憾的是,嘉慶皇帝在對內憂外患相應提出一些小幅度改革措施後,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亡國之君皆由於不肯守成也。”
與此同時,他認為大清的各種弊端沉痾難治根本原因就是“庸碌官僚因循怠玩,不尊舊制”。
道光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接了班,在繼續不斷遵守祖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首先道光旻寧性格與其父嘉慶非常相像,凡事力求嚴謹平穩,中規中矩。其次教育模式完全相同,治國理政思想高度契合。最後是嘉慶繼位時已經三十六歲,道光更是三十九歲,與成熟相伴隨的更多的是固態保守。自我更新和不斷砥礪進步改造的思想基本停滯,青春的激烈奮進,強烈求知的年代一旦過去,即使學習的慾望再強烈,環境更新再豐富,他的接受能力已經大打折扣。
但是道光雖然不是大有為,在傳統宮廷政治的治理能力可圈可點,而且相當勤政。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鴉片戰爭的最大責任者,道光被後世調侃嚴重,把他描繪成吝嗇如同乞丐,被內務府糊弄耍戲吃不起雞蛋的糊塗皇帝。彷彿坐在帝國龍椅上穿著一身補丁的皇帝,是一位窮酸、愚蠢受任擺佈的無能之輩。其實這完全是野史的一貫描述手法,在宮廷生活嚴肅的清朝,作為掌控大清的道光在內政和用人上相當強勢且可圈可點的出色之處。本文從他召見臣下對話作為入手,以此將歷史的實際面貌呈現一二。
道光二年的時候,林則徐受到道光帝的首次召見,在談話中,道光對他的考察結果對他做了一次通報:“汝在浙省雖為日未久,而官聲頗好,辦事都沒毛病,朕早有所聞,所以叫汝再去浙江,遇有道缺都給汝補,汝補缺後,好好察吏安民罷。”接著林則徐向道光帝請示此後政務方向道光回答說:“照從前那樣做就好了”《林則徐日記》。
“知人難,得人尤難,汝當知朕之苦衷,一切勉力而行,毋負委任,朕有厚望焉。”林則徐在收到道光這樣富有感情的批覆後,感動得“再三跪誦,感極涕零”,在回覆道光的奏摺中表示:“殫竭血誠,一切認真辦理,以期仰答鴻慈。”林則徐發自內心對道光帝存有深厚感激之情,雖然在鴉片戰爭中,林則徐被貶黜新疆,也是道光帝的無奈舉措,這也解釋了林則徐後來得以復職並出任重要的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的主要原因,因此也可以解讀為林則徐成就來源於道光的重用,一個人再有能力,卻沒遇到伯樂,最終一事無成的有的是,因此道光是改變林則徐一生的那個最大平臺。
-
5 # 筆說文史
嫡長子的身份是成為皇帝的關鍵之一
首先大家應該清楚,並不是說大清的江山非道光不可,而是就當時的局面而言,道光是合乎常理的人選, 雖然他是嘉慶皇帝的第二個兒子,但是因為嫡長子“穆郡王”身體較差,在剛剛出生幾個月後便夭折了,這就使得排名第二的嫡次子道光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嘉慶皇帝的嫡長子,擁有了合法的繼承地位。
在古代的時候,不論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還是漢人建立的政權,因為受到了儒家經典影響,所以在行為規範,以及制定法典、制度時都以儒家思想為藍本。
一是因為該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影響的時間較長,已經達到了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作用,如繼續沿用這樣的思想為統治手段,可以幫助一個王朝的統治更加穩定。而在眾多儒家思想中,“嫡長子”制度是皇家最為看重的,這涉及的是一個皇室政權的更迭,以及儲君的設立。
該制度的誕生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首先,好的一面是解決了兄弟對於儲君之位的激烈爭奪(排除玄武門之變類的暴力政變),讓非嫡長子或是非嫡子的皇子明白,自己是沒有資格去爭奪儲君之位的。
而不好的一面是,並非各個嫡長子和嫡子都有成為皇帝和儲君的天賦,所以在選賢任人上有一定的侷限性。正是如此,所以很多皇帝雖然打著的是立“嫡長子”的口號,就他們的實際操作來看,並不是如此,當然這樣的只是一部分,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立嫡不立長的制度,在中國古代的皇家中,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也是皇室們都遵循實施的規則。
所以,在嘉慶皇帝思考立誰為儲君時,道光皇帝的“嫡子”身份便是讓他在後來登臨大寶、成為九五之尊,並繼承祖宗大統的重要原因之一。
皇爺爺乾隆皇帝的喜愛隔輩親不僅是現代社會中的現象,在古代的帝王家族中也是存在的,細數歷朝歷代,很多皇帝都有隔輩親的情節,就如清朝之前的朝代大明,就將“隔輩親”展現的淋漓盡致。這種“隔輩親”不僅會讓小皇孫得到他皇爺爺的誇獎和獎勵,也會成為後期讓他成為一國之君的重要依託。
就如明太宗朱元璋來說,他在最初的時候,將嫡子朱標定為繼自己之後的下一任皇帝,可是因為朱標身體的原因,明太祖最終“白髮人送黑髮人”,雖然朱標去世了,但是大明王朝還需要運轉,大明的基業還要有人託付,正是在這千鈞一髮之間,他沒有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他的其他兒子,而是傳給了他一直很喜歡的皇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其實在之前很多人都有疑惑,為什麼朱元璋沒有將皇帝傳給自己已經成年了、並且已經經歷了大風大浪磨鍊的兒子們?其實朱元璋這麼做,一方面是因為朱元璋對於長子朱標的感情濃厚,久而久之使得皇帝更加愛屋及烏的喜歡朱允炆。而另一方面,老人都有隔輩親的習慣,所以他對於自己這個懂事又孝順的孫子很是看中和喜歡。
古代君王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相比能力來說,他們更看中“孝”,這也就是為什麼道光帝會選擇咸豐做皇帝,他所看中的便是咸豐身上的“孝”,雖然當時的鬼子六的能力卓著,以至於到最後雖然道光帝選了奕詝當皇帝的同時,還將奕訢封為了恭親王,可見當時道光皇帝內心之糾結。
除了朱元璋外,朱棣在選擇自己下一任接班人的問題上也是這樣,也是因為孫子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朱棣皇帝通過“靖難”取得了皇位一段時間後,他也開始考慮了自己的立儲問題,他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大兒子朱高熾,一個是小兒子朱高煦 ,雖然按照常理來說,朱高熾是妥妥的太子,日後大明的儲君,但是因為朱高熾天生形象不好,異常肥胖,還因為腳疾走路不便,所以朱棣對於這個孩子很不喜歡,而對待身材高大,頗有朱棣當年英武之氣的朱高煦更加喜歡一些。
當時的朱棣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也非常糾結,後來明朝大才子解縉的一句“好聖孫”才讓朱棣恍然大悟,決定將朱高熾立為太子。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因為這位皇孫聰明可愛,所以使得朱棣對他很是喜歡,這樣的喜歡便直接影響了兩代皇帝的任命和接替。
道光便是如此,晚年的乾隆雖然戀權,對於自己的兒子嘉慶充滿了敵意,但是對於自己的孫子道光還是很喜歡的,畢竟他已經是老年人,對於孫子總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在裡面。
據說,在道光十歲,也就是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的時候,當時還是十歲的道光帝陪著乾隆打獵,因為是和皇爺爺一起,所以小道光很是興奮,正是憑藉著這一股子興奮勁,居然讓他打到了一隻鹿。當乾隆看著自己的這個孫子如此英勇,頗有幾分自己當年的影子,於是一高興便賞賜給道光一件黃馬褂和花翎。正是如此,使得後來乾隆帝對自己的這個孫子很是留意和喜歡,這也在潛移默化中,將道光推向了日後大清儲君的位置上。
對於突發事情的處理如果前面這些因素都是輔助作用的話,那麼接下來的一件事情,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和鞏固了道光帝在嘉慶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在嘉慶十八年的時候,不可一世的天理教徒通過和皇宮中的“內應”裡應外合,成功的攻入到了皇宮內。在當時,嘉慶皇帝在避暑山莊中避暑,畢竟安逸慣了,皇宮中的人對於這樣的架勢都很害怕,所以在這一百多號人攻入到皇宮內後,整個皇宮都亂做了一團。
在宮中的道光帝並沒有害怕,他迅速集結起了可以反擊的有生力量,在反擊的過程中,道光帝還攜帶了鳥槍,於是在一番操作下,天理教徒很快便得到了鎮壓,穩住了當時的局面。
因為在這樣的活動中表現突出,所以道光帝在後來被嘉慶帝稱讚為“忠孝兼備”。
正是在此次事件中出色的表現,成為了他在日後繼位為皇帝的重要條件之一。
-
6 # 歷史神祕人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之所以當上皇帝,既有他的身份,也有他在一次宮變的事故中出色的發揮,奠定了他繼位的基礎。
旻寧是嘉慶皇帝所有兒子中排行老二,因為老大夭折了,所以他就成為了長子,同時他又是嘉慶皇帝的皇后所生,可以說他是嫡長子了。嫡長子在古代可是具有優先的繼承地位的,雖然後來道光的母親早死了,不過旻寧的身份擺在那嘛!除了身份外,旻寧的在嘉慶十八年那場紫禁城事變中的出色表現為他繼承皇位奠定了基礎。
嘉慶十八年,嘉慶去了避暑山莊。趁著皇帝不在,天理教的一千多名教徒竟然攻破了防禦嚴密的紫禁城,天理教徒在皇宮裡燒殺搶掠,一路殺進了後宮裡,就在這危急時刻,受到訊息的旻寧調集了侍衛,自己也拿上鳥槍進宮幫忙,終於和進入後宮的天理教徒幹上了,旻寧英勇抗擊,終於把天理教徒趕出了皇宮,事後嘉慶皇帝十分欣賞旻寧的行為,不僅封了旻寧親王的爵位,還刻意鑄造一個大大的金印刻上字送給旻寧,後宮的妃子也感謝他救了她們的命,從此旻寧的聲望在所有皇子中是最高的,朝野內外都稱讚旻寧能力出眾,雖然按照祖制,誰繼位當皇帝,是由嘉慶皇帝生前寫好的放在正大光明扁後的密召為準,可是大家心裡都認同旻寧就是最好的繼位人選了。
嘉慶25年,嘉慶皇帝突然死了,大家開啟藏在正大光明大扁後密召的盒子,開啟一看結果裡面是空的,密召什麼的都沒有。既然沒有了遺詔,在最後的皇位爭奪中,旻寧還是當了皇帝,沒辦法,誰叫他聲望最好,勢力最強,其它的人比不了他,所以只好旻寧繼位了。
旻寧終於成了道光皇帝,他的一生可是挺倒黴的,遇上了鴉片戰爭,讓道光皇帝臉面盡失。
-
7 # 正說清代十二朝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乾隆三十八年,皇十五子永琰被乾隆皇帝祕密立為皇儲;乾隆四十七年,永琰的嫡長子旻寧降生,讓一生都渴望傳位於嫡出皇子的乾隆皇帝龍心大悅。嘉慶四年四月,乾隆太上皇駕崩後不久,嘉慶皇帝沿用“祕密立儲”之制,將旻寧的名字祕密寫入傳位詔書。
10歲的那一箭《清實錄·高宗實錄》有載:
甲子。上行圍。皇孫綿寧、年十歲。中鹿。賜黃褂。雙眼花翎。
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能在圍獵之中射中一隻鹿,本就是罕見之事,再加上旻寧在乾隆皇帝心中的特殊位置,也難怪清朝官方文獻中,都是“引弓獲鹿,喜動天顏”、“引弓獲鹿,高宗大喜”的記載。
對於乾隆皇帝的這首御詩,《清實錄·宣宗實錄》的開篇就給予了詳盡的解說:
老我策驄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蓋高宗以十二歲時木蘭從獮。初圍得熊。上則初圍得鹿。年甫十齡也。詩又云。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則期勖之意深矣。
也就是說,旻寧10歲時的一箭,讓其奠定了在乾隆皇帝心中隔代皇儲的地位。
孝穆成皇后,滿洲鑲黃旗中等武官布彥達賚之女。布彥達賚,並非顯赫人物,但其擁有一個強大到沒邊的家族——鈕祜祿氏和一個強大到沒邊的爹——乾隆朝名將阿里袞。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被乾隆皇帝評價為“第一宣力大臣”的伯父——訥親;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乃系其高祖;康熙朝初期“輔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乃系其曾祖。
32歲時的兩槍相比較於10歲的“引弓獲鹿”,旻寧在32歲時,勇敢應對天理教徒時的表現,才是從根本上穩固了自己皇儲身份的高光時刻。
對於旻寧的具體表現,在《清實錄·仁宗實錄》中有著明確記載: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午刻、突有賊人擅入蒼震門、經總管太監擒獲、未刻、內右門西又有賊匪越牆入內、旻寧見事在倉猝、取進烏槍撒袋腰刀先用槍將牆上一賊打墜、又有手執白旗之賊在牆上指揮、複用槍擊斃。
戍衛如此森嚴的紫禁城,能被一幫烏合之眾輕易攻破,除了宮內太監的呼應做出了貢獻外,那些大內侍衛和宮內太監的失職程度,可想而知。可就在大內侍衛和宮內太監都混亂緊張的時刻,在於上書房讀書的旻寧就操起一杆槍,勇敢的衝了出去,而且還臨危不亂、禦敵英勇,也難怪嘉慶皇帝會對其予以“實屬忠孝兼備、晉封智親王”的高度讚賞。
《清實錄·仁宗實錄》記載了嘉慶皇帝對旻寧奏摺用語的高度評價:
旻寧系內廷皇子、在上書房讀書一聞有警。自用槍擊斃二賊。餘賊始紛紛潛匿。不敢上牆。實屬有膽有識。乃旻寧奏稱大膽無奈。詞語謹飭。殊覺過當。朕垂淚覽之。可嘉之至。筆不能宣。
後記作為嘉慶皇帝的嫡長子,旻寧自出生就自帶被乾隆皇帝寄予厚望的先天優勢,再加上“木蘭秋獮”中的優秀表現,讓乾隆皇帝看到了自己被聖祖仁皇帝認可的模樣,從而確定了其隔代皇儲的身份。這裡面有旻寧的天生好命,更有其10歲幼童日日苦練騎射的必然。
雖然在嘉慶四年,旻寧已然被密立為皇儲,但其在嘉慶十八年面對天理教徒的英勇表現,尤其是其事後所呈奏摺中的謙恭謹慎用語,才是其真正被嘉慶皇帝認可的原因所在。10歲時的一箭、32歲時的兩槍,成就了一代帝王。
參考文獻:《清實錄》、《清史稿》、《清稗類鈔》、《正說清朝十二帝》
-
8 # 藤樹先生
道光帝的悲劇人生
清朝歷史上,有一段時期,被後世歷史愛好者稱之為“嘉道中衰”。所謂“嘉道中衰”,指的是清朝嘉慶、道光兩位皇帝在位期間,清朝陷入衰落的情景。當然除了“嘉道中衰”之外,還有“道鹹衰世”這種說法:指的是道光帝和咸豐帝在位期間,大清帝國陷入內憂外患的狀態。
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道光帝如此不堪無能,但卻得到其祖父乾隆帝和父親嘉慶帝的認可,甚至乾隆帝和嘉慶帝都認為,將來繼承大清皇帝寶座的,非道光帝不可?
“道鹹衰世”真相道光帝或許治國水平很平常,但談不上昏庸。最起碼,“嘉道中衰”也好,“道鹹衰世”也罷,雖然客觀上清朝在道光帝統治期間進入了第一次低谷,但這種衰落並非突如其來,道光帝也只是一個背鍋俠。
換句話說,至少在乾隆帝統治後期,大清國已經進入衰敗程序,並且這種程序不斷加速,在道光帝時代集中爆發了。
道光帝一生最大的黑料,莫過於在位期間和英國之間的鴉片戰爭慘遭失敗,並且割地賠款、喪失主權。但是事實上,大清國當時的局勢,即便是秦始皇、漢武帝來當大清皇帝,也無法取得在鴉片戰爭中的勝利,甚至即便勝利了,也不過是虛假勝利。
可供參考的例子有兩則:日本的薩摩藩和英國爆發著名的“英薩戰爭”,薩摩藩打敗了英軍,但薩摩藩很清楚,如果戰爭繼續下去,薩摩藩非但佔不到便宜,還會失去原有的勝利:因為薩摩藩意識到,戰爭的勝負,有時候還取決於交戰主體背後的方方面面。
因此,鴉片戰爭的戰敗,道光帝雖然有責任,但也是無奈的事情。並且,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在鎮壓張格爾叛亂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這說明清軍雖然在道光帝時代武備有所衰落,但對於周邊政權以及各種叛亂勢力,還是具備碾壓性的。
乾隆帝因何看好道光乾隆帝看好道光帝,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並且以太上皇名義攝政四個年頭。乾隆帝的長壽,意味著乾隆帝很多子女先於乾隆帝離開人世。這其中包括起初讓乾隆帝感到中意的幾位繼承人。等到乾隆帝晚年,適合接班的皇子,經過一番篩選,只能選擇庸碌的嘉慶——其實倘若有別的選擇,乾隆帝真心不願意選嘉慶。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乾隆帝對道光帝的所謂認可、看好,深處更有一絲無奈和自我安慰。
另一個視角的道光帝嘉慶帝在位期間所做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誅殺和珅。而熟悉清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整個嘉慶一朝,各種叛亂都沒消停——前文提到過,嘉慶登基的第一年,白蓮教起義就遍及清朝多個省份。而叛亂、起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天理教大起義事件——天理教徒一度攻入紫禁城,嘉慶帝為此手足無措,反倒是道光帝在位期間,大清朝相對太平了一些。
道光帝出生的時候,大清的皇帝還是乾隆。孩童時代的道光帝就為人機敏,甚至用文武雙全來形容他都不過分:論文化程度,道光帝六歲的時候,就以皇孫的身份接受皇家提供的文化課教育,並且在這期間成績突出,才思敏捷,文采也相對出眾。
在乾隆帝舉行木蘭秋狩期間,才只有十歲的道光帝就可以在騎馬飛奔的關頭一箭射殺一隻同樣處於運動狀態的野鹿——或許有人覺得野鹿目標很大,命中率很高,但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一點:當時道光帝騎在一匹快馬上,處於運動狀態,而野鹿也在運動狀態,通過一瞬間的估算,來確定目標並且射中目標,這種難度,一般的清軍弓箭手未必能做到。
天理教起事攻入紫禁城期間,整個宮廷亂做一團,嘉慶帝手足無措,而守護的清軍也陷入指揮失靈的狀態。而這讓天理教方面處於優勢狀態:因為只要攻入紫禁城,擒殺清朝皇帝,必然會導致清朝局勢陷入失控狀態,有利於天理教奪取政權。
這些才能,也為道光帝獲得嘉慶帝的認可,奠定了基礎。
-
9 # 嘚嘚說史
大家好我是超愛歷史研究的嘚嘚。下面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評價一下道光帝這個人,道光帝是清朝第八任皇帝,他相對於前面七個相比實在是太平庸了,也可以說有點傻白甜。就拿一件事可以證明這一點,道光帝補件衣服,竟然花五兩銀子。給人一種傻傻的感覺。
然後咱們言歸正傳,為啥乾隆、嘉慶都認為皇位非道光不可呢!
首先說說道光自身優勢。道光本來是排行老二,清朝中後期受中原文化影響。傳皇位於長子?但是為什麼道光作為老二能繼承皇位呢!因為嘉慶的長子出身沒多久就夭折了。所以道光就成為了長子,而道光皇帝的母親又是嘉慶的結髮夫妻,孝淑睿皇后。這又給道光自身加了一分。
那乾隆為啥這麼認同道光呢!道光八歲那年陪一個他爺爺(乾隆)去木蘭圍場打獵。道光一出手就射中一頭梅花鹿。讓乾隆想起十二歲跟他的爺爺(康熙)去木蘭圍場打獵的場景。感覺道光像極了當年的自己。
堯年避暑奉慈寧,樺室安居聰敬聽。老我策驄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深儀刑
這就是乾隆中意道光的原因吧。
那嘉慶又是因為什麼事中意道光的其實在一開始嘉慶並沒有那麼中意道光的,那是因為什麼事改變了呢!
這事要從嘉慶十八年,農民起義的增多,天理教教徒攻進了皇宮,所有人都慌亂的不行,這時候道光不慌不忙的走出來看了看,讓侍衛拿出來火槍來也不知道打了多少火槍,反正把教徒都鎮住了,正好被嘉慶給看到了,從此事以後就非常認可道光了。
-
10 # 獨秀文苑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歷史上也是總是備受人關注的。道光皇帝是清朝繼嘉慶之後的另外一個皇帝,其實也就是在道光皇帝統治的時候,這個國家首先遭到了英國的入侵,發動了鴉片戰爭使我們國家打開了國門。
其實傳說中道光皇帝並不是最佳的合適人選,為什麼乾隆和嘉慶都認為他就是皇位的繼承人呢,究竟道光皇帝有什麼比別人強的地方呢?
道光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即位,繼承大統時已經39歲,他前半生中從一位普通皇子脫穎而出成為皇位接班人的過程,頗具傳奇色彩。
但是如果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來衡量,道光也算是一個有德之君,他不貪暴、不淫逸,為政勤勉,常常以“儉德”自律。
道光之所以被乾隆、嘉慶一致認可,跟他具備的一些條件和能力有很大關係。
首先,道光是嘉慶的嫡長子。雍正經歷了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之爭,深知皇位之爭帶來的巨大危害。他為了讓之後的皇位傳承有一個相對平穩的交接,建立了祕密建儲制,將冊立皇太子的密諭,放在了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後的匣之內。
嘉慶一生共有五子,庶長子早夭。道光為皇次子,可是他的母親是嘉慶嫡福晉喜塔臘氏,他就成了明正言順的嫡長子,也是嘉慶在世皇子中年齡最大的。 單從嫡長子這一點,道光就可以在乾隆、嘉慶心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了。
只要他沒有太大的缺點,不犯大錯,當嘉慶被立為皇太子時,道光的皇太子之位基本上也就不會有太大的疑問了。 其次,道光品行好,文學、武功俱佳。 道光自幼聰明伶俐,好學,有主見,善騎射,而且常有不俗的表現,這讓乾隆和嘉慶都非常滿意。
再加上,乾隆1799年去世時,除了道光之外,嘉慶的皇三子綿愷才4歲,其他兩個兒子還未出生。乾隆自然是更看好已經長成少年,品行、學識更可靠的道光了。
當道光很小時,皇爺爺乾隆帶著道光出去打獵,當時道光才十一二歲,便一箭射死了一隻鹿,這令乾隆大喜,稱讚道光小小年紀就如此出色,甚至還因為此事,乾隆特地寫了一首詩給道光,詩中字裡行間滿是對道光的讚許,還有著將道光立為太子的暗示。這為道光日後繼承皇位打下了基礎。
嘉慶前往了木蘭進行巡視,而留下道光在宮裡,然而宮內發生了一場大變動,北京的天理教和宮裡的太監合謀,意欲謀反,率領著眾多人衝進皇宮,與宮廷裡的守衛人員發生了劇烈的衝突,現在故宮裡所留下的痕跡,正是當初發生動亂時交手產生的印痕,而留守宮裡的道光毫不畏懼,率領著宮內的眾人奮勇抵抗,英勇善戰,就這樣,在道光的帶領下擊潰了來勢洶洶的叛軍。
回到皇宮的嘉慶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後,對道光的英勇表現甚是感動,還對外張貼告示,展現道光非凡的風采,而這次事件,也就為道光皇位的繼承添加了有力的砝碼。
本來身為皇太子的道光繼承皇位就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嘉慶認可道光的能力和人品,讓他繼承也是正常的,但更深處的原因時嘉慶時一位傳思想非常狹隘的人,他認定了皇位只能由嫡長子來繼承,而身為嫡長子的道光就順理成章繼承了,但道光的繼位還是在他死後通過遺詔宣佈的,這也是為了避免一些準備爭奪皇位的人有機可乘。這樣一位深受父親和爺爺喜愛的皇子,順利的繼承皇位,在所有人看來都是正常的。
所以說,嘉慶認定道光繼位,那是延續了立嫡長子的思想,很正常也很普通,這也是直到他死後公佈遺詔才確定的。
至於乾隆,孫子有一群,更是沒有特別關照過綿寧如何,他只是留有旨意,後世綿字輩皇孫繼位,將“綿”字改成“旻”字,因為綿字常用,皇帝名字用這個字不方便天下人避諱。這道旨意是針對所有有可能繼位的綿字輩皇孫的,並非為綿寧一人。這樣一位深得皇爺爺和皇父喜歡的皇子,如果不當皇帝,可就真是大清的損失了。
-
11 # 江湖小曉生
1813年,天理教200多號匪徒,在紫禁城太監的幫助下,攻入了紫禁城。當時的嘉慶皇帝正在熱河度假,整個皇宮亂成了一團。
好傢伙,偌大的紫禁城,居然被200多個天理教徒給攻破了,這還有天理嗎?好在嘉慶當時不在宮中,否則說不定腦袋就搬家了。
天理教徒在太監們的幫助下,迅速殺入紫禁城。這個時候留在城中的旻寧,不僅沒有慌亂,反而親自組織抵抗。據史料記載,旻寧身為皇子,親自用鳥槍射殺了2名天理教徒。
在旻寧的有序指揮下,這場鬧劇很快收場。嘉慶得知訊息以後,也是嚇出了一身冷汗,畢竟家當都在紫禁城,老婆孩子們也都在紫禁城。這要被一鍋端了,嘉慶只能自殺謝罪了。
從這事兒開始,旻寧就是嘉慶說啥也不換的接班人了。那麼旻寧為啥也得到了他爺爺乾隆皇帝的賞識呢?
一、旻寧是嫡長子,乾隆稀罕得很啊!
清朝最初是不看重嫡子、嫡長子這些身份的,能者居之,似乎成為了清朝選拔接班人最重要的標準。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入關以後的皇帝,沒有一個是嫡子,或者嫡長子的。
但是我們要知道,明朝是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從朱棣造反以後,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佑樘、朱厚照等皇帝,要麼是嫡子,要麼是長子,要麼是嫡長子。
清承明制,很多東西都需要嚮明朝學習。沒法子啊,清朝在關外那一套過分落後,只能慢慢學習中原文化。因此,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皇族逐漸開始熟悉中原文化。尤其是嫡長子繼承製的那一套東西,簡直就跟寶貝一樣。
為啥呢?因為能者居之這種事情,條條框框太多,而且人心是很難看透的。可嫡長子繼承製就比較簡單粗暴了,雖然有出現昏君的可能,但是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就非常崇尚漢文化,因此他也痴迷於嫡長子繼承製,一度將嫡長子胤礽兩次立為太子。只不過胤礽這傢伙太不給力,康熙這才把大位傳給了皇四子胤禛。
而且,康熙之前的清朝皇帝,文化水平都不太高,起名字也沒有排行的意識。康熙叫玄燁,他那幾個兄弟分別叫牛鈕、福全、常寧、奇綬、隆禧、永幹,這都起的啥名字啊?千萬別再說順治皇帝的文化水平有多高了,純粹是在瞎吹牛。
皇太極(黃臺吉)的幾個兒子,那名字就更奇葩了。順治叫福臨,還算不錯,其他幾個分別叫:豪格、洛格、洛博會、葉布舒、碩塞、高塞、常舒、韜塞、博穆博果爾等。我滴媽呀,這都起了個啥玩意兒的名字啊?很明顯是音譯過來的。
可康熙皇帝的兒子們,清一色以胤字輩為排行,比如說胤褆、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禟、胤䄉、胤祥、胤禵、胤裪等等。由此可見,從康熙開始,清朝皇帝對漢文化的接受程度,已經比較高了。
乾隆皇帝瘋狂崇拜自己的爺爺康熙,這是有目共睹的。康熙在位61年,乾隆承諾自己只能在位60年,不能超過爺爺,所以他85歲的時候就退休了,後來又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
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要六下江南。康熙在南方瘋狂題字,乾隆也要瘋狂題字。康熙辦了2次千叟宴,乾隆也要辦2次千叟宴,就是請一堆老頭到紫禁城吃飯,甭管這幫老頭身體吃不吃得消,抗不抗凍。康熙讓人編寫《康熙字典》,乾隆就讓人修撰《四庫全書》。康熙平三藩、收臺灣、徵噶爾丹,乾隆就搞出一個十全武功。
所以說,康熙崇拜漢文化,乾隆對漢文化的崇拜,那更是如日中天了。康熙接納了嫡長子繼承製,乾隆對這事兒自然也不排斥。
乾隆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曾經打算將原配皇后富察氏的2個兒子分別立為太子,可惜這2個兒子命不好,都早逝了。因此乾隆是在沒有嫡子的前提下,才把皇位傳給嘉慶的。
得知嘉慶有了嫡長子,乾隆那還不高興壞了?因此乾隆將嘉慶的嫡長子旻寧,視為帝國的繼承人,一點兒毛病都沒有。
二、道光皇帝文武雙全,人品也很好,這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旻寧有年齡優勢。
公元1782年,旻寧出生,那時候嘉慶還只是個普通的皇子,乾隆當時還在位。到了1796年,乾隆退位,嘉慶上臺以後,旻寧已經15歲了。
為此在乾隆的授意下,嘉慶為旻寧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婚。公元1799年,太上皇乾隆去世,這一年嘉慶40歲,而旻寧已經是18歲的大小夥兒了。
值得一提的是,18歲的旻寧,居然在這一年,就被嘉慶認定為自己的接班人了。為此嘉慶特地秘密立儲,將傳位詔書寫好了,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後面。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嘉慶這麼著急選定接班人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有了儲君,國家就不會亂了。那時候18歲的旻寧身體倍兒棒,智商又不低,萬一嘉慶出點意外,旻寧可以順利接班,保證清朝的穩定。
這一年嘉慶的皇三子綿愷才不過5歲,壓根不可能成為接班人。順治6歲登基、康熙8歲登基,其實都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後世的清朝皇帝,但凡正常點,都不會讓這麼點兒大的孩子繼位。所以旻寧在年齡上也充滿了優勢,不管怎麼說,和當年康熙立胤礽為太子一樣,先佔個坑,以後看情況再說。
第二,旻寧文武雙全。
旻寧不僅年齡有優勢,而且文武雙全。這事兒從他平定天理教叛亂的事情中,就能看得出來。
國家危亡時刻,旻寧不僅沒有躲藏起來,反而鎮定自若地指揮平叛,還親自動手殺了2名叛軍,可見旻寧這個人本身就不簡單。
第三,旻寧人品不錯。
我們後世都知道,道光是出了名的節儉,基本達到了摳門的地步。比如說他的龍袍上居然有補丁,而且每天的伙食非常簡單,甚至捨不得吃雞蛋。雖說他的節儉已經到了本末倒置的地步了,可我們也能從側面看出道光是個什麼樣的人。
登基以後的旻寧尚且如此,可見在登基前,旻寧的節儉,肯定是深入嘉慶眼簾的。嘉慶看得出旻寧的人品,自然也放心將大位傳給他。
總結:道光畢竟辜負了爺爺和父親的期望。
雖說道光有這麼多優點,但是他的能力實在是有限。他能平定天理教叛亂,卻無法對付日不落帝國英國。
最初與英國的貿易當中,道光也做出了不卑不亢的姿態。可奈何英華人用鴉片,騙走了清朝大量的白銀。為此道光百分百支援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清朝的轉折點由此拉開了序幕,正是因為虎門銷煙,導致英國的海軍直接殺向了天津。這是此前所有清朝皇帝都沒有經歷過的事情。
道光終究還是慫了,他此前積累的所有名望,在此刻都毀於一旦了。鴉片戰爭過後,清朝和英國簽訂了近代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了英國。
在百年未遇的大變局之下,很顯然清朝過去的那一套已經不奏效了。如果關在家裡,道光或許還能成為一代明君,可一旦打開了國門,事實證明,這位乾隆和嘉慶都十分中意的接班人,水平還是差了不少。
-
12 # 紀元的尾聲
道光皇帝其實是撿了大便宜,沾了父親嘉慶皇帝的光。
嘉慶四年四月,嘉慶皇帝親政三個多月後,正式“秘密立儲”,在傳位詔書上寫下了愛新覺羅·旻寧的名字,這也就意味著,當嘉慶駕崩之後,繼位的人就是他的嫡長子旻寧,而嘉慶立儲,則是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影響。
嘉慶元年的時候,乾隆策劃了皇孫旻寧的大婚,旻寧在結婚之前,就被乾隆安排到“宮中”住,而在旻寧大婚之後,乾隆讓旻寧可以繼續在宮裡住,這種待遇,正是“儲君”才有的待遇,這個時候嘉慶雖然登基卻沒有實權,太上皇這樣做,等於是“隔代立儲”了。
不過乾隆很多東西沒有明說,他再怎麼做,他也是太上皇了,他可以佔著大部分權力不給兒子嘉慶,但問題是有些嘉慶該做的事情他不能做過頭了,比如他跳過嘉慶立旻寧為儲,這根本就說不過去,如果他駕崩後嘉慶不喜歡旻寧呢,那麼將是一場父子大戰,乾隆不會製造隱患。
也許是因為乾隆對旻寧的高度關注還有栽培,加上嘉慶四年的時候,嘉慶也只有旻寧這麼一個兒子可以冊立為繼承人(嘉慶一生只有五個兒子),而且還是嫡長子,既然他的父親乾隆都那麼重視旻寧了,乾脆立旻寧為儲君算了,就這樣,道光的皇儲被秘密確立。
所以道光得以被迅速立儲,這個問題就在於,為什麼乾隆會那麼看好道光呢?
事實上,乾隆看好道光,跟乾隆的“爺孫隔代立儲”情結有關。
乾隆一直覺得自己能當皇帝,是爺爺康熙的授意。
康熙六十年的時候,雍正家的兩個孩子發生了這麼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那麼便是弘曆和弘時被康熙要求“爺孫見面”,對於子嗣眾多,皇孫更多的康熙來說,見這兩個皇孫,這個行為是特殊的。
當時康熙最疼愛的皇孫就是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當年胤礽還沒有被廢的時候,世人都覺得弘皙肯定是“下下一任”儲君,胤礽駕崩之後便是弘皙了,因為弘皙自幼被康熙帶在宮中撫養,地位超越一般的皇子皇孫。
而在九子奪嫡之後,一切都變了。
所以康熙提出要見雍正的兒子的時候,這個決定就頗有深意。
當弘曆和弘時看到了康熙後,康熙分別考他們的功課和反應能力,年幼的弘曆或許知道這場面見的重要性,於是表現得非常好,被康熙當場看好,而後康熙樂呵呵地向雍正表示,弘曆這個皇孫他很喜歡,要帶到宮中撫養。
這個決定,直接改變了乾隆的命運。
康熙把乾隆帶進宮中撫養的目的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提醒”雍正,康熙心中的儲君,就是雍正。
之所以康熙會用這種方式來提醒雍正,那是因為當時九子奪嫡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諸子之間的猜忌和爭鬥很嚴重,康熙根本不敢確立某一位皇子,但康熙也怕在他去世之後,雍正匆忙繼位導致很多事情失去控制最終造成皇族內亂,因此決定給雍正一些準備。
康熙向雍正索要一個孩子,就是在表態他對雍正的態度,而那麼巧,乾隆在這場表現中最為出色,成為了幸運兒。
康熙在康熙六十年才開始撫養乾隆,註定了乾隆跟隨在康熙身邊的時間並不會太長,也是這短短的一年時間,讓乾隆心中留下了祖父偉岸的印象,他運籌帷幄、高高在上,無不讓乾隆牢記祖父這種風采,乾隆當皇帝那麼多年一直都有意模仿康熙,蓋因為此。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駕崩,他只是留下一份傳位皇四子胤禛的傳位詔書,這種局面給雍正造成了很大的難度,最終雍正排除萬難,調節各方關係才穩定皇位,雍正登基之後,第一時間便“立儲”,不過雍正的立儲和以前公開宣佈太子人選不同,他首創了“秘密立儲”。
吸收了九子奪嫡的教訓,雍正很怕再次出現“皇子爭儲”的局面,所以雍正決定不再公開立儲,轉為秘密立儲,保證皇子的相處秩序,而雍正所選擇的儲君,正是康熙晚年疼愛的乾隆。
雍正立乾隆,這裡面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因為康熙的青睞,甚至是乾隆後來自己所說的那樣,乃是康熙“授意”雍正的,雖然康熙出色的孫兒不少,但他決定了選雍正為繼承人,那麼雍正的儲君,只能從雍正的兒子中選,不得不說,雍正諸子中,確實是乾隆比較出色。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雍正的兒子中,乾隆確實是最適合的一個,所以不涉及康熙對乾隆的好,雍正都一樣會選擇乾隆作為儲君,但問題是,乾隆卻一直不這麼想。
乾隆在登基後,一直認為他能夠登基就是他的祖父康熙一眼看中他了,然後“隔代立儲”,雖然乾隆沒有狂妄到說雍正之所以能當皇帝都是因為康熙對他的“看重”,可是乾隆真真實實地覺得自己當皇帝,跟雍正沒太大關係,而乾隆這個說法,到了晚年也沒變過。
這種說法看起來是很“囂張”的,因為不管康熙怎麼寵愛乾隆,都不可能犯原則性問題,那就是隔代立儲,康熙太知道隔代立儲的風險了,在他去世後,會發生什麼情況,他根本就不知道,所以康熙肯定還是把主動權給了雍正,所以乾隆一直強調是他的祖父康熙指定他為儲君,這種說法太過絕對。
那麼乾隆也不是什麼沒有智慧的皇帝,為何一直要這樣說?
後人判斷這就是乾隆為了強調自己皇位的“正統性”,也從而來傳播他“孝順”的本性,所以乾隆才“一意孤行”,乾隆自己也當了幾十年皇帝,有很多道理他都明白的,所以他會選擇很多好話向著自己說。
也是因為有這種“隔代立儲”的情結還有先例(這是乾隆自認為存在的先例),乾隆對道光安排的一舉一動,都被認為乾隆看好道光,甚至是也效仿康熙隔代立儲的舉動,比如嘉慶元年,乾隆就模仿康熙當年帶他進宮住,他也讓自己的皇孫進入皇宮住,這種高度相似的行為,旁人怎麼可能看不懂。
要說乾隆具體怎麼想的,卻是沒人知道,不過乾隆的做法確實是讓人覺得道光已經被“隔代立儲”了,畢竟很多事實並不重要,光是一種“暗示”和“模仿”,就足以讓人浮想聯翩、互相關聯了,所以大家都覺得,道光這個皇儲穩了。
嘉慶立儲時的處境:無子可選,唯有道光。
乾隆六十年的時候,乾隆決定退位,禪讓皇位給嘉慶,此時的嘉慶已經三十六歲了,他在登基的時候,僅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已經到了結婚年齡的嫡長子道光,另一個則是剛出生不久的皇三子綿愷,而他的庶長子在出生不久後便去世了,這就讓嘉慶只有道光這麼一個可以選擇立儲的兒子。
其實嘉慶這個年齡,是非常尷尬的,說他年紀大吧,算不上,但也是往著四十歲靠攏了,隨著年齡的上升,嘉慶深知“生育有風險”,即便是等到綿愷長大到道光現在這個年紀,都要十三年,更別說等到綿愷二十多歲,那時候的嘉慶都已經六十歲了。
嘉慶不是什麼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曾祖父康熙活得久、父親乾隆活得久,卻不代表他就活得久,等到六十歲再從道光和綿愷兩個人中考量立儲,那麼已經是“為時已晚”,而且綿愷一旦早夭又該怎麼辦,所以嘉慶登基的時候,也只有道光可以選。
乾隆對道光那麼好,甚至對道光的扶持那麼明顯,也有可能是因為嘉慶的這個處境,因為嘉慶的確是沒有兒子適合立為儲君了,所以乾隆對道光好一些也無妨,最壞的情況,無非就是道光可能會染上什麼疾病早逝,若是正常情況,那麼道光肯定就是儲君。
面對這種局面,嘉慶也怪不了誰,只能說自己生孩子的能耐並不強,他都三十六歲了,才僅僅是生了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早夭了,另外兩個兒子年紀差距還極大,他能做的選擇並不多。
不過嘉慶二年的時候,嘉慶的皇后、道光的生母喜塔臘氏駕崩了,乾隆覺得不能讓嘉慶的後宮主位空缺,於是指示嘉慶將自己的貴妃鈕鈷祿氏立為皇貴妃,並且攝六宮事,實際上就等於是立為皇后,只是還未正式冊立罷了,那麼既然有了新皇后的人選,新皇后的兒子也會變成嫡子,乾隆還是覺得,不過分干擾嘉慶立儲。
畢竟他自己也是一個把好幾個兒子“熬死”的老人,他知道壽命的可怕,假如嘉慶也是如此呢,所以他若是強勢隔代立儲,除了給清朝製造麻煩,沒有別的意義。
不過戲劇性的是,乾隆的理性歸理性,就連新上位的鈕鈷祿氏都支援道光成為儲君,她自己都看得出來,她的兒子綿愷根本不可能和道光競爭(鈕鈷祿氏的第二個兒子在嘉慶十年才出生),所以她還不如賣個好,支援道光成為儲君,方便道光日後孝順她。
所以在整個局面中,道光反而是最自信、最穩的人,畢竟他作為嫡長子,還是嘉慶唯一一個達到了婚嫁年齡的兒子,他根本沒有競爭對手,他要做的,就是不要作死,保證自己長命百歲,只要他有年齡優勢,那麼儲君將不成問題。
假如說道光本身有什麼智力缺陷、先天缺陷還有點難說,可道光就是一個正常人,沒有那麼多會被人取代掉的缺點,不能說道光有千古一帝的姿態,最起碼有基本的皇帝所需要的智力水平、心理水平。
所以到了嘉慶四年四月,嘉慶直接秘密立儲了道光,嘉慶年間的秘密立儲也被後人稱為最沒有必要的“秘密立儲”,因為嘉慶當局的儲君人選根本沒有懸念,難不成嘉慶會選綿愷?除了道光,他沒有第二個合適的人選,因此他的秘密立儲也被戲稱為“沒有必要”。
道光自己將優勢發揮極致,最終穩坐儲君之位。
道光作為大清的皇子皇孫,自幼就要受到宗人府從六歲開始的全面教育,文有詩詞歌頌、道德文章,武有武功多項,騎射草原,在乾隆時期,乾隆說過害怕滿清貴族會因為遺忘過去的騎射生活從而導致民風衰落,因此乾隆將大清皇族的“爵位”和“文武考核”掛鉤。
簡單來說,那就是以後在朝廷中的爵位和地位,不僅僅是透過先天的身份來獲得,也要透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了(清朝的皇子,並不是每一個都封王封爵的)。
或許是因為有過九子奪嫡這樣的皇族內鬥先例,大清開始步入了一個拼努力的時代,道光在這個時代中,就非常努力了。
學文學功課期間,道光說不上資質超凡,但起碼態度端正,成績偏優,獲得老師的稱讚,除此之外,道光的騎射也是很出色,這是道光的“加分項”,乾隆五十六年,道光的騎射得到乾隆賞賜黃馬褂就是最好的體現。
嘉慶登基後,道光做人做事還是很中規中矩,在這個時代,不犯錯就已經是最好的表現了,而在嘉慶十八年,道光在天理教教徒入侵紫禁城的時候,還開槍擊斃了兩個歹徒,這種勇敢的舉動超越了很多皇親國戚,讓嘉慶十分欣慰和開心,嘉慶同年將道光封為親王,以示嘉獎。
總的來說,道光在當皇孫、皇子期間,做的事情一直都很符合乾隆和嘉慶的心意,這也是嘉慶給自己“增值”的一個特徵,假如一個人驕傲自滿,因為先天的優勢就放棄進步,那麼遲早就會被淘汰,但是道光能夠保持本心,那就非常不錯了。
嘉慶二十五年,嘉慶皇帝駕崩,嘉慶離世後,鈕鈷祿氏主持大局,將嘉慶的傳位詔書公佈出來,讓道光順利登基,道光的登基非常順暢,可以說是大清登基並且掌權最順暢的一個皇帝,可見道光能坐上皇位,並沒有出乎眾人的意料,乃是朝堂的意料之中。
而嘉慶也確實是特殊的,他一生僅有五個兒子,大兒子早夭之後,他能選擇立為儲君的兒子根本就不多,合適的只有道光一個,所以說道光本身就是註定的人生贏家,這根本就不為過。
回覆列表
清朝自雍正之後一直是祕密立儲,所以不存在乾隆和嘉慶都認為繼承皇位非道光不可,不過乾隆倒確實是非常喜愛道光帝旻寧。
道光帝旻寧是清朝第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子,旻寧的生母是嘉慶帝的皇后喜塔臘氏。
乾隆認為道光英武果斷像自己,曾經乾隆帶著年僅十歲的道光帝狩獵,道光射死了一隻鹿,深得乾隆讚賞,因為乾隆當初幼年時也是跟著爺爺康熙狩獵受到了康熙讚賞。
所以由此乾隆認為道光頗有自己幼年時期風格,和自己很類似。但是乾隆可沒有表示非得讓道光帝繼承皇位,在嘉慶皇位繼承人上面,乾隆雖然在世時讓位給了嘉慶,但是他並沒有左右嘉慶選擇繼承人的想法。
不過嘉慶確實非常喜愛道光帝,他認為道光帝為人忠厚仁孝,是值得託付大業的兒子,所以他才選擇了道光帝。
而道光帝在年輕時所表現出的能力也確實符合皇位繼承人的能力。
從這都可以看出道光在面對大事來臨時的鎮定和勇氣要比他父親嘉慶表現好多了,而道光也通過這件事更加堅定了嘉慶對他的喜愛以及傳位給他的決心。
道光可以說算作是近代皇帝第一人,因為中國近代史就是發生在公元1840年道光執政時期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
但是道光帝很明顯他的思維和意識並不是近代人的開放,而是更趨於古代人的保守,所以道光如果不處在大時代變革時期,他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還算合格,但是可惜的是他的一隻腳已經踏進了近代史,所以他揭開了中國近代史屈辱的序幕。
雖然相比於父親嘉慶,道光的思想和意識更加開放一些,但是道光並不具備徹底改革徹底開放的思想意識,整體來說他的思想意識還是比較保守。
雖然道光一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但是他的才略、眼界以及思想意識都不足以讓他駕馭在那個變革的大時代。
道光其實本來有選擇的餘地,有強國的機會,可惜他都坐視錯過。
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道光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其實算是一個契機,是近代史為封建王朝敲響的警鐘,那個時期道光如果痛定思痛,決心改革還是有很大機會使中國走向富強。
但是當時年事已高的道光根本不想再做變革,他苟安姑息,拒絕革新。從1842年戰敗到他在1850年去世,有八年時間他可以做出改變,但是他都選擇苟安姑息。
道光痛恨英中國人,痛恨鴉片對中中國人的腐蝕,但是他卻毫不作為,不肯做出改變,在鴉片戰爭後明知打不過英中國人,還不做出改變調整自己,這就是自取滅亡。
所以說道光是合格的封建王朝皇帝,但是他不適合他所處的古代與近代交替的大變革時期,他不具備革新意識。
清朝自乾隆晚年開始走向衰落,而嘉慶和道光父子二人能力過於平庸,雖然勤勤懇懇和兢兢業業,但是這對父子二人才略實在不足, 所以自嘉慶和道光父子之後就註定了清朝必將走向滅亡。
在那個大時代變革來臨時期,誰能抓住這個機遇進行變革,誰就能帶領國家走向強盛,很明顯嘉道鹹祖孫三代都錯過了,而日本在被侵略之後,明治天皇立刻覺醒,決心變革,使日本走向強盛,明治天皇和清朝他們祖孫三代相比就是一個最鮮明的例子。
道光的事情告訴我們,一個好的領導人不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就能做好的,更需要的是有才略,有超前的思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