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潤劇本殺

    歷史的車輪是無情的。

    明朝的滅亡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明朝建立的背景是元朝末年,因為當時的統治者昏庸無能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起義軍揭竿而起,頓時狼煙四起兵荒馬亂。而以劉福通,韓山童,陳友諒,以及後來的偉人朱元璋為首的各路起義軍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先是針對元朝統治進行了抗爭,後來又因為各自利益,各個起義軍之間也展開了吞併。最終因為朱元璋治軍有方,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支援和擁護,而統一了四方,登上帝位。

    稱帝之後,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頒佈了諸多法令。在明朝初年,因為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這些法令對於老百姓來說實際是有莫大好處的。老百姓終於可以填飽肚子。但隨著後來明成祖朱棣北京定都。明朝也漸漸步入盛世。老百姓的日子也都有了根本的變化。逐漸的開始富足起來。但此時很多朱元璋頒佈的法令實際上已經落後於時代了,但因為是祖制,所以不可廢止。這就為後來的衰敗留下了隱患。

    到了明朝末年,因為明朝本身政體的問題。經常是宦官專權,朝廷大臣各自為政。上層的不團結,就導致了民間的疾苦。老百姓又重新回到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悲慘生活。於是以李自成為首起義軍揭竿而起。最終導致大明滅亡。

    因此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南明小朝廷即便政治清明,也是回天乏術。因為最基本的民心已經失去了。老百姓或許不想被清朝統治,但也絕不可能願意回到明末那個年代。

  • 2 # 沉小渣

    當然會改寫。

    首先應該明白南明都發生了哪些內訌,小渣在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

    第一次內訌:該立誰當皇帝。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自縊身亡,三個皇子也下落不明,訊息傳到南京以後,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在震驚之後,留守南京的官員自然而然地開始另立新君延續大明的國祚,此時出現了兩種觀點:

    一是按照大明的宗藩制度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不論賢與不賢,都當立福王朱由崧。

    二是反對立朱由崧的人,這幫人基本上都是東林黨和復社的人,他們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三十年前的國本之爭,萬曆皇帝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偏愛皇三子福王朱常洵(皇次子早夭),而東林黨堅持大明宗藩制度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堅決支援立皇長子為太子,雙方拉鋸二十年,終於迫使萬曆皇帝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贏得了這場曠日持久之戰的勝利。

    但東林黨人沒想到的是,三十年後,皇長子朱常洛一脈死絕了,按照大明的宗藩制度,皇位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福王這一脈。眼看老福王朱常洵覬覦了一輩子的東西就這麼輕易地落到小福王朱由崧的身上,東林黨人害怕被清算自然會百般阻撓了。他們先是以福王不賢而潞王賢明的理由阻止朱由崧登基,準備扶持潞王朱常淓取而代之,這些人以東林黨魁錢謙益為首,支援他的還有南京兵部侍郎呂大器、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右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等人,連史可法都被他們說動了。

    但首代潞王是萬曆皇帝的弟弟朱翊鏐,血緣關係實在太遠了,史可法當時是南京兵部尚書,和南京守備太監、南京鎮守三人是最有權勢的人,他也不敢得罪東林黨,只好折中了一下,準備立遠在湖南廣西交界處的萬曆六子桂王為帝,為此他還專門去和馬世英商量,馬世英也同意了,正當他們準備派人到廣西迎立桂王時,馬世英突然發現他手下四個大將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和高傑集體反水支援福王登基,他見自己已經成了光桿司令,只得臨時調轉方向支援福王。而此時史可法還矇在鼓裡,竟然還給他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歷數福王的七宗罪,馬世英為了納投名狀,就把這封信交給了福王朱由崧。

    因為有軍隊的支援,福王朱由崧很快就取得了監國的地位,進而登基稱帝,即為弘光帝。都說弘光帝昏庸荒唐,但他當上皇帝之後並沒有責難史可法,對東林黨也還算厚道,並沒有清算他們。但東林黨卻並不滿足,仍然小動作不斷,連續搞出了童妃案、偽太子案和妖僧案,就是想把他拉下馬。憑藉臨時反水當上首輔的馬世英也處處被他們刁難,導致政令難行。加上阮大鋮在其中攪和,南明的朝政就顯得極為混亂,第一年就是在爭吵中度過的。

    也就是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清軍先在潼關打敗了李自成,一路尾隨李自成從襄陽-武漢-九江東進,一路從河南-安徽-江蘇南下,兩路夾擊下,南明很快滅亡,史可法、馬世英殉國,朱由崧被俘後殉國,弘光朝廷就這樣輕易地完蛋了。

    第一個假如:

    假如沒有這一場繼承人之爭,福王朱由崧按照大明的宗藩制度順利登機,歷史會改寫嗎?我覺得可能會改寫一點點,但結局不會改變——弘光朝廷在兩路清軍的夾擊下仍然會很快滅亡,朱由崧的命運,應該也不會改變。

    有兩個原因:一,弘光帝朱由崧不是雄主,他除了愛好梨園、貪杯好色之外,性格也很軟弱,缺乏魄力,根本擔當不起挽狂瀾於既倒的重任,就算沒有東林黨人掣肘,他仍然難有作為。二,馬世英、史可法、錢謙益、姜曰廣等人都不是于謙、張居正那樣的救世之臣。馬世英雖然不像歷史上寫的那樣大奸大惡,但也絕非力挽狂瀾之人。史可法名氣雖大,能力卻差強人意,看他在揚州的表現就知道他根本沒有那個能力。錢謙益、姜曰廣就不用說了,就是無用書生,根本沒用。

    第二次內訌:唐魯之爭、靖江王僭越

    弘光覆滅之後,繼位人選又出了爭議,不過這一次不是誰該立的問題,而是在大臣們的私自操作下同時立了兩個監國——唐王朱聿鍵和魯王朱以海。這兩個藩王血緣關係都很遠,按照宗藩制度根本沒有資格立為監國,但一來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桂王朱由榔遠在廣西,根本過來。二來唐王朱聿鍵是明末難得的賢王,而魯王朱以海則是在浙東反清勢力的擁護下被立為監國。

    唐監國和魯監國成立以後,雙方互相指責對方僭越,互相挖牆角,甚至兵戎相見,而遠在廣西的靖江王也出來搗亂,雖然後來已登基為帝的唐王朱聿鍵率先做出了妥協,又派兵剿滅了靖江王,但大錯已經釀成,隆武政權和魯監國政權之間在內訌中耗費了太多精力,首先導致魯監國政權被清軍一個反擊突破了錢塘江防線,魯監國逃到舟山島上存身。其次導致福建的隆武政權門戶洞開,加上鄭芝龍暗中投敵,隆武帝的悲劇在所難免。

    第二次假如:

    假如沒有魯監國和隆武政權的內訌,沒有靖江王出來搗亂牽扯隆武帝的精力,全國反清勢力都歸屬在隆武帝手下,歷史仍然會改寫一點兒,但結果仍然不會改變。原因有三個:一是隆武帝雖然賢明且素懷大志,但他前半生一直在坐牢,根本沒有自己的班底,也缺乏必要的政治經驗,遇到的又是朝代更迭的大變局,他想要擋住清軍的南下,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二是鄭芝龍不聽指揮,隆武帝拿他完全沒有辦法。隆武帝之所以能登基稱帝,鄭芝龍兄弟居功至偉,但他們並沒有堅強的抗清決心,只想操縱隆武帝,藉以鞏固自己的勢力,當清軍打過來之時,他不僅沒有奮起抵抗,反而一心想著投降清朝,保住家業。三,何騰蛟太讓人失望了。隆武帝被鄭芝龍傷透了心,就想離開福建到湖南去主持大局,為此他特意下旨給湖廣總督何騰蛟,讓他派人來接自己,但何騰蛟陽奉陰違,根本不想他過來,派出的人馬走了幾個月還沒到江西,隆武帝盼星星盼月亮沒盼來何騰蛟的援軍,反而盼來了清軍,隆武政權就此玩完。

    綜上,隆武帝其實挺悲催的,他就算不和魯監國玩內訌,還要解決鄭芝龍和何騰蛟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他才有可能改寫歷史。

    第三次內訌:邵武政權和永曆政權的內訌

    隆武政權滅亡以後,隆武帝朱聿鍵的弟弟朱聿鐭在廣州稱帝,是為邵武政權。與此同時,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登基,是為永曆政權。兩個政權再次內訌起來並且兵戎相見,搞笑的是實力更強,底氣更足的永曆政權在戰爭中竟然吃了敗仗,搞得好不狼狽。但他們還沒徹底分出勝負的時候,李成棟就已經殺到了廣州,成立了才一個月的紹武政權被滅,朱聿鐭也被俘身亡。永曆帝見勢不妙,拔腿就跑,躲過了一劫。

    第三次假如

    假如沒有邵武政權和永曆政權的內訌,歷史仍然不會改寫,因為不論是朱聿鐭還是朱由榔,都不是有為之君,朱聿鐭還稍微好一點兒,至少有骨氣。而永曆帝朱由榔,簡直可以用軟骨病患者來形容,他唯一做決定的事就是逃跑,根本沒有任何中興之君的氣質。

    第四次內訌: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內訌

    永曆變成光桿司令之後不得不選擇和大西軍餘部合作,好不容易穩住了形勢,大西軍三巨頭之二的老大孫可望和老二李定國又鬧起了內訌。孫可望素有不臣之心,而李定國只想做個大忠臣,加之戰功赫赫,兩人之間很快就矛盾重重,最終兵戎相見,孫可望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之下選擇投靠清朝,還帶去了整個西南的軍事佈防圖,好不容易掌權的李定國都來不及調整部署清軍就已經殺了過來,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永曆朝廷就此滅亡。

    第四個假如:

    假如孫可望和李定國沒有內訌,我個人認為歷史倒有可能改寫,大西軍大巨頭孫可望擅長政事,李定國擅長治軍,劉文秀性情溫和,適合當粘合劑,再輔以白文選、馮雙禮、馬寶等一幫悍將,雖然做不到光復全國,但應該可以偏安一隅,雖然仍然免不了覆滅的命運,至少能撐上三五十年。

    唉,要是隆武帝朱聿鍵拿到的是永曆帝這把牌就好了!

  • 3 # Dooliny

    江南文人從大明立國開始就作妖不斷,完全是把大明王朝作死的。從朱元璋時期的科舉舞弊案到朱棣的靖難之役,從土木堡到大禮儀,從禁海到收田稅,從抗捐到崇禎上吊,每一步都在作死的道路上狂奔。

  • 4 # 散人閒語

    歷史不可能改寫。明末時期,從皇帝講沒有雄主,從大臣講黨爭太嚴重。而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都是一代雄主,大臣也沒有黨爭。

  • 5 # 隱居北京

    有可能。

    但想想那已經是1644年了,南明的存在有可能導致兩個結果,中國從此真正失去了新疆西藏內外蒙古和東北,弄不好是整個長江以北地區。

    四川雲南貴州也難說。

    臺灣基本上也不在中國版圖內。

    沙俄和崛起後的日本會在整個中華北方地區展開激烈爭鬥。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現在的越南北部和緬甸一部分會在新中華境內。

  • 6 # 壹大師

    肯定可以呀,畢竟後期偏居西南的永曆政權就爆發一波,打的清廷震動。

    三十年後吳三桂打著不倫不類的反清旗號都一度飲馬常見。

    但是,要是不內鬥,那還是南明嗎

    就算正牌的明朝,都內鬥不止,何況問題官員的集結地南京呢

  • 7 # 奢萬

    如果南明方不內訌,畫面簡直令人難以想象的美好。

    整個南方,東路淮四鎮加史閣部幾十萬人;中路左良玉加何騰蛟上百萬人;西路李定華人少,但戰鬥力強,兩撅名王的實力。如果一心一意、眾志成城,清軍加漢奸軍,只怕一路也啃不動。

    加上李過李來亨等闖軍餘部後來也都投降南明,如果能與南方一心一意,留在北方打游擊,北方陸地上基本沒有寧日了。

    海上更是南明的天下!滿清根本沒有水軍,當年被皮島毛文龍搞得疲於奔命。

    張煌言浙系人馬擾亂沿海,整個淮上山東京畿休想安寧;臺灣鄭家長驅直入滿洲龍興之地,從皮島登陸,清朝拿什麼抵擋?要知道,滿人全族都搬到關內來了,鄭成功的戰力是可以廈門硬槓八旗主力的,關外空虛,還不是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 8 # 比海洋大的是天空

    中國最怕內訌,卻經常吃內訌的虧,南明不內訌,滿清一點機會都沒有的。同樣,清朝滅亡的時候,滅亡清朝的主力也就是清朝的新軍,如果不發生內訌,不分裂成一個個的軍閥,能夠一致對外,20年後的日本全面侵華事件也不可能發生。

  • 9 # 萬歲1148858845

    應該會重寫,也就是第二個南宋,可能會暫時抵擋住清軍的進攻,之後從江北四鎮裡面找一個類似岳飛式的人物,羅織一個罪名,把他殺了,以此向清朝表明議和的誠意,最後向清朝納貢稱臣!

  • 10 # 游龍戲鳳5542

    說到如果,如果當初史可法按照祖制而不是從東林黨小集團利益出發,堅決堅定的擁立福王也就是弘光帝,大機率弘光帝還能收拾權力,重整河山!但史可法從小集團利益出發,不立福王而想立遠方的潞王,導致福王直接聯絡三鎮總兵,軍人戰就了定策之功更不受控制。

  • 11 # 兔子讀歷史

    有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

    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後,大明王朝就此滅亡。但此時,明朝還擁有淮河以南絕大多數的地盤,並且,明朝一直實行兩都制,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府班底,足以承擔起政治中心的重任。

    南明初年(1664年)天下形勢

    但是,北京被攻陷前,崇禎帝並未留下任何關於後繼者的安排,護送外逃的幾位皇子也被李自成抓獲。殘餘的大明勢力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皇族成員相繼在文武大臣的擁護下稱帝。

    藩王之間鬥爭不斷,互爭正統,短短十餘年的南明歷史,經歷了弘光朝、隆武朝、魯王監國、紹武朝、永曆朝的更替。

    不僅皇位的繼承混亂,大臣們也是派系林立,明末的黨派之爭、文武之爭,仍舊在各處小朝廷上演著。內訌不斷的南明小朝廷,最終走向了失敗。

    在後人看來,內訌是南明滅亡最主要的原因,但其他一些因素,仍然不可忽視。

    一、帝王能力不足

    幾位繼任的皇帝,本都是藩王,未接受過系統的皇家教育,執政能力不足,且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貪圖享樂,無心國事。如:弘光帝昏庸腐朽,只知吃喝玩樂,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永曆帝遇事毫無主見,用人又不當等。

    二、軍隊戰鬥力差

    南明的軍隊,看起來規模宏大,實則用處不大。

    首先是軍紀渙散,除了鄭成功的軍隊,基本沒有紀律嚴明的隊伍,時有軍隊搶掠老百姓。

    其次,各地將領擁兵自重,由於政權的混亂,對軍隊沒有統一的指揮,如同一盤散沙。

    最後,戰鬥力極差,遇清兵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可言。

    三、不得民心

    明初,太祖朱元璋規定朱氏子孫不受律例約束,朱氏子孫哪怕不事生產,也可以從10歲起每年領取一筆固定俸祿,婚喪嫁娶皆由朝廷操辦。

    到了明末,皇族的子孫已經發展到了百萬之巨,每年朝廷需要撥付用於供養他們的款項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而這些錢,都需要透過重重稅款,從百姓身上壓榨而得。

    這些宗室成員,不事生產,不勞而獲,肆意剝削百姓,以致民間怨聲載道。

    即使南明朝廷當政時,這些現象由於種種原因有所改觀,但朝廷的經濟壓力和百姓多年的積怨,最終的崩潰是顯而易見的。

    四、清軍強大

    想比於明軍的相互傾扎、毫無戰鬥力可言,清軍正處於戰鬥力爆表的階段。

    不同於近代歷史中清軍的軟弱無能,清初的八旗子弟個個都是驍勇善戰,紀律嚴明;並且有優秀團結的將領率領,自然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1658年天下形勢

    種種原因,都預示著南明朝廷最終的失敗。繼任者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或者意識到但是無力改變,就註定了南明不會長久。即使朝廷內部沒有內訌,團結一致,也僅僅是延緩滅亡的速度而已。

    話說回來,即便歷史被改寫,也不見得比現在更好。

    改寫的歷史無非以下兩種情況:

    假設一:南明朝廷勵精圖治,北伐成功,重新統一全國。

    這樣的歷史和清朝統一全國並無本質的區別,後續的歷史走向也有無限可能。但由於封建王朝的侷限性,依舊避免不了清朝後期的窘境。

    假設二:南明和東晉、南宋一樣,割據江南,與清朝形成長期南北對峙的局面。

    如果歷史真的這麼發展,那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可能是場災難。長期的分裂局面,必將導致雙方將大量精力投入到軍事方面,而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進行,最終依舊會陷入“落後就要捱打”的局面。而且長期的分裂,必將導致民心渙散,即使後期透過一系列的革命走向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但一個完整統一的中國估計就很難實現了。

    所以,不必懷古傷今,做好自己,以史為鑑,活在當下,贏在未來!

  • 12 # 仁愛湖泊zv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認定一個事實,南明會聯合李自成部和張獻忠部,這個間題沒法回答和解決。南明就一定完蛋。事實上,南明對清作戰也是李自部亡後,張獻忠部完後的事。

    明朝亡於大陸農民起義,如果不是政治腐敗,汙物橫流,民不聊生,在死亡一線垂死掙扎,農民,勞苦大眾會揭芋而起嗎!一國的統治根基發生了問題,還缺乏有遠見的政治家,戰略家,這個國家註定完蛋,早晚的事。

    崇貞皇帝吊死煤山後。這時明王朝在南京還留有象北京一樣王朝機構,留江南(嚴格的說是東南)小半壁江山,擁有相當數量的軍隊,江南經濟富裕,如果這時南明能夠審時奪勢,認清形勢,外聯李自成,張獻忠,內改明後期敝政,籠絡住明殘餘力量。即便是滿清佔領山海關以外的地方,足可以抗去清軍,保下中原王朝。但這只是我們的美好理想。南明政權是做不到的。

    笫一,南明做不到與李自成,張獻忠的聯手。

    由於封建王朝固有的偏見和根深楴固的原因(自認為天授皇權等)是不可能與李自成,張獻忠聯手(篇幅問題不細論)。這樣南明就失去抗清的根本。結果,早晚亡掉。

    第二,南明政權不可能籠洛住明朝殘餘力量。這是由明開朝後政治構架和政治腐敗決定的。明王朝延習朱元障大殺功臣和使行特務政治等等弊病,明後期也錯殺(並且是酷刑)不少功巨。反觀清則沒有或少有此弊。這就決定,南明籠絡不了明的殘餘力量。註定它在抗清少了堅定的基礎。必亡。

    第三,單憑南明餘下的疆土和軍臣,民眾。如能歷精圖志,革掉惡習,積蓄力量,訓練軍隊,或許能滿清一戰(這得是滿清沒有幫手的情況下,清入14萬之眾,到攻打南明時,清八旗人數之少不多,但真正攻南明卻是清招降的漢人,可見清的政治手段之高明)。這時的滿清己握有足夠的力量對付南明,別說南明還發生好幾次內亂(還是篇幅的原因,不詳談。)就是不發生內亂,也就是多活幾年的事。必亡,清攻南明時強大的幫手,是亡,亡快的主要原因。關於這,就談這麼多。如不對,請批評。

  • 13 # 裕喆

    明亡主因不是內訌,是農業化崩壞導致明末一系列的內憂外患直至滅亡的根本原因,明末朝廷不能保障農民生存最基本的耕地,同時在面對農民軍和清軍不能保障既得利益的現有利益,所以導致整個局面崩壞,越到後面投降的越多,官位也越高,同時大批失地農民投入農民軍,使得明軍剿不勝剿,農民軍越剿越多直至失控。以南明的局面可以試想一下,南明只不過是明末的延續,當初滿人和農民軍還那麼弱小地處一隅, 明廷以全國制一隅尚且落得個內外交困北京城破崇禎上吊,以南明的情況還想以一隅制全國甚至以圖恢復,根本就不能。且南明多存續一天,戰亂就多一天,百姓就要多流血一天。非是漢族不愛漢族政權,是這政權已無可救藥。如果想以南明那種局面從南方擋住滿人南下並圖恢復中原,必須要有一股新的勢力在南方崛起並推行農業化,如南北朝之西魏宇文泰,元末朱元璋。那樣漢人政權就能恢復,但這就架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註冊會計師好考嗎?每年什麼時候報名和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