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克笑笑

    一個是拼盡全力,一個是被初期的勢如破竹矇蔽了雙眼,等反應過來已失了一手好牌。

    蘇聯在開戰不久就全國動員了,德國在41年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甚至還認為東線沒有必要維持那麼多部隊,可以調一些東線部隊去西線鞏固防線。

    直到斯大林格勒兵敗,德華人才如夢初醒,下令開始動員,然而這已經晚了。可以說蘇聯在一開始就全力在對待戰爭,德華人有些過於放鬆了,待到形勢不對認真起來的時候發現要面對的是兩個敵手了。

    蘇聯在動員效率特別是戰爭前期是非常恐怖的。幾乎僅僅花費了不到半年時間就達到了巔峰。到戰爭中期(43年初),蘇聯已經損失了1467萬軍隊,其中不可恢復傷員大約為800萬-900萬。

    在1943年4月1日,對德作戰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遠東和南部邊境地區戒備部隊,仍然有841萬3千人。到1943年7月,連同內地軍區在內,整個蘇聯武裝力量總數增加到了1000萬人左右。

    蘇聯當時一共1.6億人口,滿足軍隊要求的最多隻有2000萬但至少為軍隊輸送了約1800萬人,幾乎是做到了極致。而隨著戰事的推進,白俄羅斯、烏克蘭的相繼解放,蘇聯的人力形勢自然相對沒那麼吃緊,這與德軍相反。

    而德國,德國在43年斯大林格勒兵敗才開始動員,直到44年中期才達到巔峰。然而眾所周知,43年是戰爭的關鍵期,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的失敗讓德軍把戰爭主動權拱手讓出。

    透過血與火的煉獄讓蘇聯動員出來的新兵們迅速成長為老兵(蘇聯老兵大半折在戰爭初期,大多數時間都是蘇聯新兵與德國老兵的對抗)。

    反觀德國在43年處於青黃不接狀態,百戰老兵損失很大,新兵不僅數量不夠,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填補老兵的空缺。

    44年德國動員達到巔峰,也就是差不多人員能夠補齊的時候,又遇上了好幾個敗仗(巴格拉季昂以及巴爾幹戰線的崩盤),這當然有前面所說的新老兵青黃不接的問題,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德軍自身指揮系統問題。

    其實結算到最後德國與蘇聯的最終動員效率幾乎是一致的,但是因為一個時間差以及速度的問題造成了局面的一邊倒。

    具體到女性問題上,蘇聯可不管什麼優待女性,女性戰鬥力相對低下,那麼就全部送進工廠工作,最終婦女在戰爭時期佔到了戰時工人總數的60%!並且這些人要忍受的是一天14個小時的工作,以及少得可憐的食物配給。

    而相比之下德華人就對女性比較優待了。

  • 2 # 張意歷史觀

    我們可以先看一下二戰前蘇聯,日本,德國的人口。二戰前,蘇聯總人口(包括各加盟國)為1.8億人,日本總人口為7000萬人,德華人口為8000萬人。

    從人口基數來看,蘇聯的人口要遠遠多於德華人口和日本人口。所以,蘇聯在戰爭期間可以動員的人口要比德國和日本多,德國實力確實很強悍,但德國當時是和整個歐洲還有美國打,英國,法國,蘇聯,這些國家哪一個都不是善茬,全都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美國總人口當時為1.3億,工業生產能力位居世界第一,這可不是好惹的。

    日本能動員的兵源也不在少數,高於1000萬,實際為700多萬人,但是日本也是和全世界在打,除了主要兵力陷在中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兵力在東南亞,太平洋的一些小島上和美軍,英軍,澳洲打,消耗十分大。另外,日本的資源有限,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失敗後,資源嚴重匱乏,就算有人,也沒有那麼多生產武器的原料了,所以日本和德國的兵源是打一個少一個。

    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日本打的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容易,給一個數據大家就都明白了,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傷亡6000萬人,佔到了蘇聯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二戰前擁有四億人口的中國傷亡是多少呢?是3500萬人!

    中國和蘇聯的差別為什麼這麼大呢?其實主要歸功於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使蘇聯可以迅速動員到國家的每一個人,四年的蘇德戰爭,蘇聯動員了3400萬人,這是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想象的,即使是現在,除了中國,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做到。想把這樣的國家打敗,簡直是難如登天。但二戰也給蘇聯造成了巨大損失,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直到現在都沒有恢復過來。

  • 3 # 度度狼gg

    這就是圍殲戰的可怕之處,在1943年之前的東線戰役中,蘇軍除去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圍殲了德第6集團軍的20多萬殘兵外,其他大型戰役包括庫爾斯克會戰也僅僅是擊敗了德華人的進攻,屬於擊潰戰。戰後雖然奪取了戰略主動權,但是德軍各集團軍群、集團軍和軍師單位的骨架猶在,骨幹軍官和軍士比例仍然不低。然而從1944年初開始的十次“斯大林突擊”,則徹底打垮了東線德軍的基本盤,這就是蘇德戰爭中非常著名的“十次打擊”。

    這十次打擊的基本特點,就是蘇軍在有條件進行戰略大反攻以後,開始學會和運用大縱深戰役理論對當面德軍進行大規模圍殲作戰,每次均在一個地域內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兵器,透過正面突擊和縱深包抄相結合的戰法,且不以擊潰敵人為目的,而是要“全殲”。這就要了德華人的老命,因為每戰下來,必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整師被全殲,各單位基層軍官和老兵全部損失,這些野戰師連重建的基礎都不復存在了。

    在十次打擊的初期,蘇軍的戰術和戰役指揮還不夠嫻熟,對大縱深合圍顯得自信心不是很足,比如1944年1月14日的諾夫哥羅德戰役(第一次打擊),蘇軍為了解除列寧格勒的封鎖,發起了對莫德爾北方集團軍群的反攻作戰。在一個多月的激戰中,儘管達成了戰役目標徹底解圍了列寧格勒,也重創了德軍23個師,但是完全殲滅的只有3個整師,戰果很不理想。

    而到了1944年6月的白俄羅斯戰役中(第五次打擊),蘇軍以140萬大軍對陣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66萬餘人,殲滅戰法就大有起色,戰役期間重創了德軍50個師(大多折損過半),同時殲滅數量達到了17個整師又3個旅,從而造成德中央集團軍群的有生力量嚴重損失,近三分之一的部隊無法補充和恢復,蘇德戰場正面地段的形勢遂急轉直下。

    1944年8月間的基什尼奧夫戰役(第七次打擊),蘇軍以125萬大軍合圍殲擊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50個師,僅用八天時間就全殲其中的20個整師,俘虜德軍官兵256000餘人,則南方集團軍群也被打斷了脊樑。因為半數作戰師的基層軍官和老兵,要麼戰死,要麼被俘,在這樣的狀態下,無論德軍將領的素質和能力多麼優秀,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曾經不可一世的三個集團軍群只能一路西逃。

    再到了1944年9月的波羅的海沿岸戰役期間(第八次打擊),蘇軍以90萬兵力全面打擊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剩餘的70萬部隊,可見蘇軍的戰鬥力強大到什麼程度。德軍舍爾納元帥手下的59個建制師、旅當中,被全殲者高達20個,殘部逃入庫爾蘭半導,從此以後一直到德國投降,這支部隊也沒有再起到什麼作用。

    在1944年蘇軍的戰略大反攻期間,透過這十次不間斷的系列打擊,蘇軍消滅了160萬德軍(佔東線德軍總兵力的半數以上),蘇德戰場的戰線由4450 公里縮短到2250公里,基本上將戰爭打到了國境以外,逼迫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德國的僕從國先後退出戰爭,徹底扭轉了東線局勢。而德華人對如此巨大的損失已經無力補充,完全用新兵組建的部隊中看不中用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

    什麼是老兵?那就是經過若干次實戰的新兵、戰場上活下來的或者傷愈歸隊計程車兵,他們具備一定的作戰經驗,不會因為兇猛的炮擊和轟炸就崩潰和四散而逃,是基層連隊的骨幹力量。如果是戰線平推的打法,那麼這些德軍老兵可以逐步後撤、傷員可以後送,經過休整和治療以後,仍然是一線戰鬥骨幹。可是大縱深的圍殲戰卻不給德華人這個機會,每戰必有大批士兵和傷員因無路可逃而被俘,德軍因此元氣大傷。

    而蘇軍雖然也承受了嚴重的傷亡,但卻完全掌握著戰場控制權,要知道戰場上的死傷比例多在1比3左右,而蘇軍傷員大多可以得到救治,其中90%的傷員都可以治癒歸隊,哪怕是一個新兵,打上兩次仗或者受過一回傷,也就變成老兵了。所以仗打到後來,蘇軍的所謂老兵當然越來越多,也許他們的綜合素質不如德軍老兵,可問題是,後者中大部分都在戰俘營裡呢。

    太平洋戰場更是具有特殊性,日軍採取的是以精銳陸軍死守各島的打法,而美軍實施的則是海陸空三維打擊的“跳島戰術”。每攻取一個島嶼之前,必以優勢的海空軍完成全面封鎖,無論日軍怎樣頑抗,都會因為得不到兵員和物資的增援而最終團滅,經常是一個聯隊、一個支隊甚至一個師團被徹底全殲,然後再從大陸戰場和本土調來精銳部隊填充,再被團滅,迴圈往復。

    所以,部隊“整建制”被消滅,是德日兩軍的老兵最終越打越少的根本原因,到戰爭末期德日軍隊的數量雖然還不少,但是單元戰鬥力已經跟開戰時不可同日而語了,就好像1945年的關東軍。

    (醜陋的日軍)

  • 4 # 超然視野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主要參戰國的軍隊損失是非常慘烈的,尤其是蘇聯方面,在衛國戰爭爆發初期,就被納粹德國殲滅了大量的現役部隊,蘇聯一度也面臨兵力枯竭的威脅!但是蘇聯比納粹德國的優勢在於,人口基數和戰略縱深更大!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方面的總人口約1.8億人,而同時期納粹德國可以控制的總人口也不過8000多萬,其中還有很多是納粹德國領土野蠻擴張後,被強行劃入納粹德國的領土,加上德國吞併的一些東歐巴爾幹國家的服從軍,納粹德國在潛在動員兵力上遠不如蘇聯。

    其實縱觀蘇德戰爭中的每一場戰役,蘇聯就算開始反攻,取得大量殲滅納粹德國的有生力量,也多是蘇聯軍人的傷亡大於納粹德國,直到最後攻入德國本土後,蘇德將軍的戰損比才逐漸的拉平,個別戰役中也會出現蘇軍的傷亡人數低於德軍!據戰後統計,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德士兵的戰損比是1.3:1!但好處就是,蘇聯的傷亡人數中,負輕傷的人經過治療後還是可以繼續投入戰場,但納粹德國被圍殲的軍隊,再也沒有機會重新上戰場了!

    在二戰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快速動員了大量的兵力參戰,在蘇德戰爭爆發第二年的1942年,蘇聯的軍隊規模就已經接近1000萬,而在蘇德戰爭後期,蘇聯的用兵力竟然高達1100萬,巨大的人口基數,讓蘇聯可以動員更多的兵力!而且在動員機制和能力方面,蘇聯也是優於納粹德國,蘇聯不但有由女兵組成的一線軍隊,在後方的工業生產中更是大量的女性工人代替男工,這無疑讓蘇聯有了更大的動員兵力的空間!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蘇聯老兵相對於德日老兵嚴重枯竭,而表現出消耗不大的現象!這只是一種誤區,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蘇聯的老兵損失也是極為慘烈的,但蘇聯在反攻開始後,幾乎全部是對納粹德國的殲滅戰,己方老兵當然在戰後可以繼續參戰,但被殲滅的納粹德國的老兵,不是戰死就是在戰俘營!

    其二,蘇聯在動員兵力後,以前的已經退役的老兵,也被徵召會軍隊參戰,而年輕的人口損失太多,一些年齡偏大的人也屬於徵兵範圍,也被要求參軍保衛國家,造成整體上軍隊年齡偏大計程車兵比較多!

  • 5 # 一撇一捺皆歷史

    題目中也說過了,這是戰爭後期。戰爭後期就意味著對德國和日本非常不利了,而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並沒有選擇戰術性撤退,無論是天皇還是希特勒所下達的命令都是不許後退一步,而是要與陣地共存亡。所以這些德軍大部分被圍殲,而日本人著手在太平洋的孤島上坐以待斃。這些戰役失敗之後,大部分計程車兵都被殲滅,剩下被俘虜計程車兵也不可能再回到德軍以及日軍內部參戰,所以德國和日本的老兵只能是越打越少。

    在戰場上新兵比老兵更容易死亡

    但是前蘇聯在戰爭後期一直都取得戰爭的勝利,所以老兵是越打越多。在戰場上有一個最基本的定律就是,新兵更容易死亡,因為作戰經驗很少。而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兵存活機率更大,能夠存活下來的新兵也就變成了老兵,從這個理論解釋來看,蘇聯的老兵確實是越打越多。因為在後期蘇聯和德國進行的戰爭中,大部分都是前蘇聯取得勝利。

    在衛國戰爭爆發初期,德國殲滅了前蘇聯大量的現役部隊,蘇聯曾經面臨過兵源枯竭的威脅,但是蘇聯的優勢在於人口基數大,前蘇聯的國土面積也廣,所以戰略縱深更大一些。

    前蘇聯人口基數比德國要大得多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方面可以控制的人口是1.8億,在同時期納粹德國可以控制的人口總數在8000萬左右,這裡麵包括一些不忠誠的部隊,也就是說納粹德國擴張以後納入德國的領土,其中包括一些東歐國家以及巴爾幹半島的國家。可見德國在潛在動員兵力能力上遠遠不及蘇聯。

    自從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蘇聯方面開始打殲滅戰,這種戰爭方式就是對德軍進行合圍。由於蘇聯在人數上佔有巨大的優勢,在武器裝備的數量上也佔據很大的優勢,所以能夠形成對德軍集團軍群的合圍,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軍隊經常遭到全殲。雖然蘇聯方面取得了大量殲滅戰的勝利,但是蘇聯軍人的傷亡人數大於納粹德國。後來打到德國本土以後,蘇德軍隊的戰損比才逐漸持平,個別戰役中蘇軍的傷亡人數會低於德軍。在整個蘇德戰爭時期,蘇聯和德國士兵的戰損比是1.3:1。

    蘇軍的勝利決定了老兵越打越多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由於蘇聯在後期總是打勝仗,蘇聯軍隊傷亡人數中那些受傷計程車兵經過治療以後可以重新上戰場,但是納粹德國軍隊被圍殲以後,就再也沒有機會上戰場了。到了戰爭後期,前蘇聯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醫療救助體系,死亡率也大大降低,所以重新上戰場的老兵顯著增多了,但是德國方面卻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

    前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其實高於德國

    蘇聯的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社會體制,動員能力是非常強的,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方面動員了大量的兵力參戰,到了1942年,蘇聯軍隊的規模已經達到了1000萬左右,蘇德戰爭後期蘇聯的兵力高達1100萬,在動員能力和控制能力方面,蘇聯遠遠要優於納粹德國。

    值得注意的是蘇聯方面把女兵也調動起來,在戰略大後方更是僱傭了大量的女性代替男工,這樣讓蘇聯有了更大的動員兵力的空間。甚至在動員的時候,蘇聯還把大量已經退役的老兵徵召入伍,這些人有的參加過第1次世界大戰,所以看上去老兵是顯著增多了。

    日本軍隊和美國軍隊不是在一個層次上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為了頂住美國的進攻,把在中國的所有精銳部隊全部抽調到了各個島嶼上,甚至日本關東軍都被抽空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日本有經驗的老兵都在太平洋戰場和美軍作戰,到了後期美軍海空力量對日本形成碾壓,這些日本老兵在島嶼上被分割包圍,根本得不到應有的援助。美軍在戰略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同時具有絕對的空中優勢,所以這些日軍老兵被消滅在了太平洋的島嶼上。

    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傷亡率要遠遠低於日軍,畢竟雙方不在一個戰略層次上,這樣美軍老兵自然是越打越多,並且美軍的傷亡率還比較低。

    其實日本和美國並沒有實際可比性,日本所謂的老兵都是在中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培養出來的,這些老兵在面對美軍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實際作戰經驗,特別是在奪島戰爭過程中,日本的作戰觀念比較落後,可以說日本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幾乎是損失殆盡,因為那個時候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盛行,大部分的日本老兵寧肯玉碎不為瓦全,有的甚至去做自殺式衝鋒,所以戰爭打到後期,日本的老兵幾乎就沒有了。

  • 6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傷亡巨大?這沒毛病,俄羅斯人口到現在這茬都沒有恢復元氣。可您說蘇聯人越打越多?這可有點胡說八道了。

    畢竟人這種資源,他不是韭菜,今天割了一茬,明天一瞅,呦呵!又長起來了,還能接著割。

    咱老說腦袋掉了碗大個疤,十八年後還是條好漢,也就是說一茬人要成長起來,咋也的十八年。所以人死了之後,您沒個十八年的恢復期,壓根就得不到啥補充的。

    那麼有了這個認識打底,對於蘇軍越打越多這事,咱就知道這壓根就是個偽命題,就算是有,那也應該是個錯覺。

    那麼是什麼讓題主有了這麼個錯覺呢?咱嘗試著分析一下。

    說真格的,蘇聯人打到最後人口這東西已經達到了嚴重匱乏的境地,每到一地掘地三尺的發掘兵員,缺乏戰爭經驗的新兵那是越來越多,至於老兵都在打仗的途中消耗的差不多了。

    所以看上去差不多能抗起槍來的,這都加入到了蘇軍的行列。最好的兵員是那些堅持在德華人侵佔的底盤上打游擊的游擊隊,再有就是被德國抓獲的苦力,戰俘啥的。

    您如果沒有感覺,咱說一件事,您一準有感覺。

    到現在,您如果去俄羅斯任何一地隨便抓一人,哪怕是流大鼻涕的小屁孩問問:“你們家有沒有打過德國的二戰老兵?”

    他們一準給你如數家珍一樣的掰扯,少則一人,多則數人,這都有,家家如此,從這裡您就能感覺到二戰的慘烈,和當年蘇聯兵員匱乏的程度,打光了兩代人都不止。

    為嘛現在俄羅斯那麼多軍事愛好者,挖土黨遍地都是,個人出錢挖二戰裝備,挖出來花錢在修起來,放到官方或者私人博物館裡頭,那就是一種情懷,他們連搞物件都要跑軍事博物館裡頭,這就是記憶。

    沒有慘痛的痛楚,就不會有這份記憶的。

    所以到了後期,尤其是步兵這塊,傷亡就別提了,補充兵員那是嚴重不足。

    這不到了1945年的時候,他們進行了簡化步兵師編制。

    咋簡化呢?一個步兵連這就只有七十六人的地步,這僅僅是倆步兵排的編制(這裡頭您還的把連部的人數也算進去),一個步兵團只有八百不到的人數,最小的步兵師只有三千六百人。

    三千六百人?這撐死了也就是一個加強團啊!他還就拿來當一個師的使喚。

    所以蘇聯人看著人數變少了,但部隊的編制沒有變,甚至還多了。

    這是一點,在加上下面一點,題主就產生了錯覺,那一點呢?

    在1944年,蘇聯人為了打破僵局,開始使用斯大林突擊戰術,用來打垮德華人的東線。

    說是突擊,其實叫圍殲更加的合適,在每一地和德華人的決戰,蘇聯人採取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德國,簡單的說,兵器不行人數來湊。

    這就是蘇聯有名的大縱深戰役理論,正面硬槓,左右深入包抄,目的是全殲德華人,記住是全殲不是擊潰。

    十根手指頭,他寧願掰折了你一根手指,也不願僅僅是打傷敵人的拳頭。

    那麼這麼打,就打了十次,每一次造成德華人的整編師十個甚至幾十個的被幹掉。

    所以在這些個戰事當中,蘇聯人參與的人數很多,畢竟是以多打少嗎?但每個部隊的編制卻很少,照成了參與的部隊編制變多了,這兩多下來,就給人一種蘇聯人咋越打越多的錯覺。

    相對於德華人來說,他們的攤子鋪的太大了,大到不得不讓外籍軍團加入其中。

    而且德華人內部的管理體制也很混亂,國防軍是一波人,黨衛軍又是一波人,跟著是人民衝鋒隊還是一波人,而且什麼海軍,空軍,陸軍說是國防軍一嘎達的,但說到各軍種利益的時候,又各搞一套,什麼空軍野戰師的,你說你一個空軍整個野戰師幹嘛呀?探照燈部隊,你空軍整一個,陸軍也要一個,海軍瞅著也要伸手。

    所以這波人又進一步的消耗了德國本來就不足的兵員,

    這麼一增一減的,您就感覺蘇聯人越打越多,德華人越打越少。

  • 7 # 閒談潮人

    這個問題是不是不嚴謹,老兵的絕對數量肯定都是越打越少,蘇聯傷亡比德國大的多,老兵不可能越來越多,我想你的本意是戰爭後期蘇聯士兵相對德日來說越打越多。

    這是個相對概念,不是蘇軍絕對數量越來越多,是以德日為基參照物,蘇聯兵變多了。究其原因,無非兩點:

    1.人口數量,二戰中蘇聯與德國的人口消耗都很大,但是蘇聯比德華人口多得多,即使經受了N倍於德國的傷亡,剩餘的人口仍然比德國多,可戰爭動員的潛力大。

    2.經濟,二戰初期蘇聯經濟並不比德國強,但是有了美國援助,蘇聯裝備補充能力比德國強很多。

    蘇聯有人口,又有裝備,男丁就可轉化為士兵,而德國,經濟本來就不如美國,比蘇聯也強不了多少,還有個不相上下的英國,一挑三,結局早就註定了。戰爭初期德軍還有單兵素質的優勢,後期老兵都死光了,工廠也被轟炸的稀巴爛,失敗是早晚的事。

  • 8 # 爆裂歷史

    蘇聯得益於本身人口基數大,有1.8億人。蘇聯總共動員總兵力5000萬,峰值是1100萬,源源不斷的新兵補充到部隊,打幾丈就是老兵了。德國的問題是本身人口少只有8000萬,還只用日耳曼人,所以總共只動員了1700萬,峰值950萬,希特勒後期動不動要求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大量老兵無謂戰死或進戰俘營,老兵越來越少。日本總人口7200萬,總動員900萬,日本的主要問題是所謂武士道精神,動不動就全員玉碎,老兵損失很高。

  • 9 # 高楓DJ

    這個問題簡單的說就是日德軍隊是侵略性國家 故戰線拉的過長,補給供應不足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迫於世界輿論的壓力本身就在戰略上處於下風。

  • 10 # 鐵桿軍迷

    在二戰中,蘇德戰爭中的傷亡是非常慘烈的,尤其是蘇聯方面,在衛國戰鬥爆發初期,就被納粹德國殲滅了大量的現役部隊,蘇聯一度也面臨兵力枯竭的威脅!但是蘇聯比納粹德國的優勢在於,人口基數和戰略縱深更大!

    1941年6月,納粹德國入侵蘇聯前夕,蘇軍雖然剛剛經過慘烈的“大清洗”和蘇芬戰爭的重大損失,但由於其擁有世界第一的廣闊領土和近2億人口,因此部隊依舊保持著龐大的規模,其中在裝甲部隊方面共擁有29個機械化軍,裝備各種型別坦克、自行火炮2萬8千輛以上,其中包括967輛最新式的T-34坦克、639輛KV重型坦克以及數以千計的T-26、BT-5等舊式坦克。

    而同時期納粹德國可以控制的總人口也不過8000多萬,其中還有很多是納粹德國領土野蠻擴張後,被強行劃入納粹德國的領土,加上德國吞併的一些東歐巴爾幹國家的服從軍,納粹德國在潛在動員兵力上遠不如蘇聯。

    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被殲三十三萬人,其中被俘九萬一千人;以鮑羅斯為首的二十四名將軍全被活捉;加上整個頓河、伏爾加河地域的戰鬥,德軍總共損失一百五十萬人,三千五百輛坦克,一萬二千門火炮,三千架飛機,是對希特勒的致命打擊!希特勒不僅丟光了夏季攻勢中用巨大血本換得的一點成果,而且在蘇軍趁勢發動的全面冬季攻勢中又遭到巨大失敗。蘇軍解放了三百四十八萬平方公里的大片國土;打破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圍困;削平了德軍伸向莫斯科的爾熱夫—維亞茲馬突角;在庫爾斯克一帶,則打出一個威脅德軍中部和南部戰線的突出陣地。從此,德軍的戰略主動權永遠丟掉了。

    而到了1944年6月的白俄羅斯戰役中(第五次打擊),蘇軍以140萬大軍對陣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66萬餘人,殲滅戰法就大有起色,戰役期間重創了德軍50個師(大多折損過半),同時殲滅數量達到了17個整師又3個旅,從而造成德中央集團軍群的有生力量嚴重損失,近三分之一的部隊無法補充和恢復,蘇德戰場正面地段的形勢遂急轉直下。

    據戰後統計,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德士兵的戰損比是1.3:1!但好處就是,蘇聯的傷亡人數中,負輕傷的人經過治療後還是可以繼續投入戰場,但納粹德國被圍殲的軍隊,再也沒有機會重新上戰場了!

    在二戰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快速動員了大量的兵力參戰,在蘇德戰爭爆發第二年的1942年,蘇聯的軍隊規模就已經接近1000萬,而在蘇德戰爭後期,蘇聯的用兵力竟然高達1100萬,巨大的人口基數,讓蘇聯可以動員更多的兵力!而且在動員機制和能力方面,蘇聯也是優於納粹德國,蘇聯不但有由女兵組成的一線軍隊,在後方的工業生產中更是大量的女性工人代替男工,這無疑讓蘇聯有了更大的動員兵力的空間!

    而在美日戰爭中,太平洋戰場更是具有特殊性,日軍採取的是以精銳陸軍死守各島的打法,而美軍實施的則是海陸空三維打擊的“跳島戰術”。每攻取一個島嶼之前,必以優勢的海空軍完成全面封鎖,無論日軍怎樣頑抗,都會因為得不到兵員和物資的增援而最終團滅,經常是一個聯隊、一個支隊甚至一個師團被徹底全殲,然後再從大陸戰場和本土調來精銳部隊填充,再被團滅,迴圈往復。

    所以,部隊“整建制”被消滅,是德日兩軍的老兵最終越打越少的根本原因,到戰爭末期德日軍隊的數量雖然還不少,但是單元戰鬥力已經跟開戰時不可同日而語了,就好像1945年的關東軍。

  • 11 # 天高雲家

    有許多人對二戰德國軍隊充滿了盲目崇拜的心情。只看到德軍輝煌的成功。蘇軍愚蠢的失敗。卻沒有想到蘇軍優秀的後備役制度,使蘇聯新的部隊源源不斷的組成,並且直接投入戰場。還有一個德粉們根本沒想到的現象。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遠強於德國。1941年的危機度過後,蘇軍人員和裝備可以迅速擴張。然而德軍卻做不到。德軍在整個二戰中盡全力生產了120萬隻衝鋒。然而蘇聯在戰爭中定型的波波沙衝鋒槍。生產了500萬隻。在東線陸地戰場上。時間越往後,蘇聯的武器數量越是具有了壓倒的優勢。德軍只能走以質量對抗數量的歪路。坦克都成為了打阻擊的防守武器。所以德國的蘇聯戰場的失敗是必然的。無法挽回的。所以蘇聯打勝了莫斯科反擊戰後。已經沒有了戰敗的危險。而德國打勝了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後。只是將當場崩潰失敗的德軍,暫時將失敗拖延了下去。庫爾斯克會戰後。德軍最多是取得個人或者小部隊的小型戰術勝利。在總體形勢上是完全失敗的。根本無法阻止蘇聯的進攻。打了勝仗的部隊,通常都是戰果大,傷亡小。負傷人員可以得到救冶,損失的裝備大多數可以得到修復。打敗了仗的部隊,只能倉皇撤退。傷兵只有扔了被槍斃。帶不走的裝備和損壞的裝備只有放棄。此消彼長之下。德國和日本只能是老兵越來越少。按照古德里安的回憶錄。即使在德軍最強盛時期。一個裝甲師想要齊裝滿員是不可能的。按照古德里安設計的一個裝甲師轄兩個坦克團240輛坦克,一個機車化團。那麼一個裝甲軍就得有七八百輛。德國東線開戰時有4個裝甲叢集。3300輛坦克。這樣古德里安手裡有多少輛坦克也就一目瞭然了。德國是小國,根本沒有資源沒有能力打消耗戰。

  • 12 # 朱衛中4

    勝利的一方傷員可以妥善安置救治,而失敗的一方不但裝備損失殆盡、傷員大量死亡,許多有經驗的老兵也會大量被俘。雖然大家都是傷亡巨大,但是蘇聯可以從大量傷員中復甦老兵參戰,且老兵帶新兵成長更快。而德軍一旦戰役失敗被迫後撤,損失的老兵就無法彌補了。到最後新兵越來越多,也沒有足夠數量的老兵帶領,新兵成長緩慢死亡率也高,進入惡性迴圈。

  • 13 # 致遠245868409

    主要還是因為蘇聯打的是衛國戰爭,國仇家恨生死存亡之際,蘇聯人拚盡了全力,甚至至婦女都上了前線,不抗爭也是死,抵抗侵略或許還有一絲希望,沒有人願意心甘情願去當亡國奴,做二等公民的滋味肯定不好受。而德日軍隊侵佔別人領土,從道義上講是一個入侵者,是不正義的一方,來到異國他鄉,到處都是敵對的眼光,要想得到他國之人誠心相助,無異於痴心妄想,兵源肯定是越打越少,後勤保障覘線越長越困難,軍隊士兵時間越久越低,不正義的戰爭肯定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援,徵兵會越來越難。所以後期兵源越打越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地一模二模結束後都劃出一個參考線,這個參考線和高考時的分數線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