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幸福地帶2

    由於中國在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高,有著非常偉大的文化和輝煌的歷史。中國的經濟條件非常好,輕工業手工業和商貿業都非常的發達。在華人看來,西方的國家,以及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是沒有開化的國家,所以他們的地位都非常的低下,所以華人稱為他們為蠻夷,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在古代一直都以天朝自居,許多來自於世界各國的國家,對中國都有一種崇敬的心理,都要來朝拜中國的君主,他們所帶來的貢獻品一般在中國都不是很稀罕,所以華人覺得他們貢品等都不如於中國,許多國家是非常貧窮的,甚至於服飾也很簡陋很難看。

    中國有大量的陶瓷絲綢印刷品等出售到國外去,而國外幾乎沒有多少東西能夠賣到中國來的。中國王朝就認為西方是一個不開化的地方,不開化的國家,所以稱他們國家是蠻夷之國,或者是蠻夷之地。

  • 2 # 澹奕

    “華夷之辨”思想之下,中原王朝之外所有地方都被視作“蠻夷”,哪怕北韓、琉球、越南、日本等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與民族,都離不開一個“番”字,仍舊與華夏正統有所區別,更何況知之甚少的西方國家。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著非常強烈的不同,中華文化崇尚禮儀與道德,而西方國家崇尚法制與個性,滿清入關以後,仍舊以“華夏正統自居”,將西方國家視作蠻夷番邦。西方人的很多習慣,在華人看來是非常不好的,比如吃半生不熟的肉類,用刀叉吃飯,男女之間不“安守本分”(比如親吻禮、吻手禮等),西方女性的穿著也經常袒胸露乳,以中國傳統文化來看,這都是非常不道德的野蠻落後行為。

    近代,西方利用火炮等“奇巧淫技”打開了中國國門,而一向奉行“王道”的華人,對於這種崇尚武力的行為嗤之以鼻,認為西方國家都是一群不知禮儀只只蠻力的蠻夷。

  • 3 # 雲深梧桐

    中國文明上下五千年,其實真正深入瞭解中國文明是不止五千年的,華夏從三皇五帝,再到夏,商,周,秦,漢,唐,宋,明,歷經不知多少風風雨雨,華夏自古以來就是世界的文化核心,無論工藝,國力。文化,人口都是世界第一,中間幾經浮沉,但是一直自強不息,無論世界如何變遷,中華民族始終都屹立不倒。

    為什麼,因為我們有我們的驕傲,當我們發明四大發明時,當我們開通絲綢之路時,當我們鄭和下西洋七次下西洋時,外華人還是無論工藝,絲綢,飲食,文化,都遠遠不如我們。

    從從唐朝開始,因為中原國力強大,物產豐富茶葉瓷器香料蠶絲等,西方來到中國交易,我們稱之他們為胡人。因為中國國力強大,唐朝就有四方小國來賀,更不要說倭國,棒子國,都是向華夏臣服了,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率領世界第一船隊大航海,30多國王前來朝拜,更是達到華夏外交的巔峰,我們與他們文化各方面都差距大。

    而且中國受聖人教化,崇禮儀,是禮儀之邦,以中原為文化中心,對於他國有的還是茄毛飲血原始時代,自然看不起他國的風俗和國力,就稱之為蠻夷。當然,這是華夏的驕傲也造成了自大,從西方研發火器開始,距離迅速拉遠,清朝還是冷兵器,禁止熱兵器的研發,就吃了西方的大虧而滅亡,幸好天佑中華,經過長期先人的努力,我們華夏也站在世界的巔峰。

  • 4 # 歷來現實

    跟西方國家打交道最多的朝代當屬滿清,滿清習慣稱西方“夷”或“蠻夷”,為什麼不稱“胡”或者“戎狄”?那相當於罵自己!

    我們為什麼叫中國,那是因為古代我們就自認為是中央之國,中原之外,都是少數民族,都是蠻夷戎狄,南蠻、東夷、西戎、北狄是對他們的蔑稱,《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

    到了東周,東夷已經被滅了,戎狄都屬遊牧民族,今天出現在西邊,明天可能出現在北邊,他們之間的民族兼併與融合也是中原王朝很難一手掌握的新聞。蠻夷戎狄就又有一個統稱,叫做蠻夷,或者四夷,蠻夷成為一種泛指,出現了華夷之辨。

    “胡”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原王朝習慣於稱呼北方(含西北東北)少數民族的稱謂,沒辦法,這個方向的少數民族名稱太多了,比如:匈奴、東胡、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韃靼、鮮卑、羌族、党項、烏蘇.......

    真正意義上的西方國家出現在中國面前時已經是明朝了。到了清朝,中國才不得不被動的與他們打起交道,蠻夷 、英夷、夷人之類的字眼開始頻繁的出現在滿清君臣之間的奏摺互動上。沐猴而冠的滿清統治者自然不會選用“胡人”這樣的侮辱性字眼,因為這些字眼恰是他們祖先頭上的標準頂戴。

  • 5 # 林屋公子

    西周滅亡,進入春秋時期,當時天子衰微,北戎和南楚趁機入侵,於是有了所謂的“華夷之辨”。周天子和其體制下的諸侯稱中國,或稱華夏;敵對勢力則被稱蠻夷戎狄,或稱四夷。其實當時華夏和蠻夷是犬牙交錯的,比如洛邑附近還有伊洛之戎。所以這裡的中國就不是簡單的地理概念,更多是一種政治共同體概念,而“蠻夷”的稱呼多少帶有文化上的貶斥。儘管秦國、楚國這些“蠻夷”可能文化上並不弱於中原國家。

    戰國時期,中原已經不存在戎狄勢力,華夏國家連成一片,儒家學者又提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概念,把蠻、夷、戎、狄按照方位劃分,而中原就是華夏中國。此後隨著秦漢帝國對四周的擴張和周邊部族的同化,蠻、夷、戎、狄自然也進一步往四周擴散。比如“東夷”在春秋戰國主要指山東、江蘇、安徽一帶的異族,但在秦漢已經指北韓、日本了。

    秦漢之後中國本土擴張較小,但始終以中國、華夏自居,這裡當然存在濃重的“天朝上國”意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論上全世界的土地都是中國皇帝的,只不過暫時被落後的蠻夷所佔領著。皇帝在的地位不僅是天下地理之中心,更是天下政治、文化之中心。這一方面表示了我們的自信心、自豪感,但到明清開始閉關鎖國,結果沒有跟上時代,導致“驕傲使人落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三想回家自學,定心丸也好,冷水也好,前輩們給個建議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