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言鋒語
-
2 # 隨心情更新的園丁
看到高考二字,就有一種神聖感。因為年近50歲的我從沒參加過高考,從末踏λ過大學之門,人生的一大遺憾。
生在偏遠農村的我,運氣很好,有一雙重視教育的父母,所以我從七歲就在村小讀書,然後又在鎮中讀了初中,並且成績優異。升入高中後成績明顯滑坡,所以早早去煤礦上接了父親的班。
初接班時,因學歷低(高中沒畢業,只有初中畢業證),身為煤礦工人的父親又老實實在,一同接班的20餘人,有一半都進了好單位(排程室、餐廳、工廠辦事員,領導通訊員等),我卻成了一名鐵軌電車運煤司機,每天三班倒,一班下來滿身煤灰,黑黑的臉龐上只能看白牙齒和白眼球。但我愛好學習,喜歡宅在屋裡寫寫日記,做做奧數題。
山不轉水轉,上班一年後,我遇到了一個好機會:煤礦子弟學校招收教師,記得只考了語文和數學兩科,憑藉數學的優勢我脫穎而出,成了一名小學數學老師。
1992年到學校後,我又去讀了煤炭學院中師班,畢業證一到手又上了大專函授班,繼而又上自學本科。從教的28年來,我多次考全區第一名,區教學名師、市突出貢獻教師、省骨幹教師……令人羨慕的榮譽無數個。CN刊物發表文章若干篇、教育教學書籍撰寫若干本。
前幾天我朋友聊天時還說:如果不是那次學校招聘教師的機遇,可能永遠沒有人知道我還會解奧數題、會寫文章……
但我一直遺憾的是——從未進過大學校園,沒參加過高考。所以一直鼓勵孩子讀碩士研究生畢業。
有和我經歷相似的嗎?交個朋友吧?
-
3 # 遇到即為緣
高考感覺好久遠了。大概有快20年了,那時高考,還是文科,和理科單獨分開呢,也沒有什麼綜合。我記得當時就是數學,語文,英語,歷史和政治這5 科,滿分750分。當時考了大概512分吧。上了個本科,學的經濟。當時考試還沒分到本校的考點,去的外校。當時也沒什麼緊張不緊張的。就是感覺去答題了。會的就先做,不會的等等再說。考完了,也就是回家等通知了。過陣打電話去查成績。還得輸入准考證號碼。當時網路也不普及。基本都是電話,手機還很少呢。
致我們失去的青春,現在回想年輕真好。
祝同學們高考順利。考上大學後。除了讀書一定要做個人生的規劃。不能混日子。那樣將來會後悔滴。不知道如何規劃的。上網看看。有高人會講明白的。有機會學門技術。大學裡邊交的理論太多。實操太少。好多學經濟貿易的。我估計出來想創業,取執照都不知道咋搞。
-
4 # 夏風長
就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高考,是一個大晴天,湖北夏天很熱的那種,電風扇呼啦啦轉。
還意外在考場遇見了我的初中同學哈哈哈,這個是我高考記得的最意外的事情了。
-
5 # 微風執杯煮酒上西樓
#高考季# #高考倒計時# #高考名師團#
又是一年高考季,這幾天,總能聽到很多家長擔憂的說“孩子特別努力,每天學到一兩點,但總是提不上分數來”、“孩子很用心,但總是偏科”等等。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經歷過中考篩選過一遍,上了高中的孩子,至少證明智商是沒有問題的,這個基礎前題確認後,我們來分析一下差別到底在哪裡!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孩子最終高考結果的不同分類:
一、智商特別優異,同時特別努力,學習方法獨樹一幟(特別適應自身習慣),一般是清北復交等頂尖985高校!
講個例子,我幾位清北復的同學,幾乎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學習模式,有上課注意力集中,基本在課堂消化知識的;有上課不怎麼聽,全靠跟老師課後討論的;也有自己從早到晚自由安排學習科目的,但無一例外,他們的複習量、做題量是非常大的,有個同學幾乎做完了所有印發的習題,包括奧賽卷,對他們來講,基礎牢固,習題做的自然就高效,而大量的習題就是篩選漏點及探尋新方法的過程。
二、智商優異,但貪玩,不太勤奮,有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但不太堅持,這類學生,一般能上普通985、211高校。
三、智商常規,學習方法正確,勤奮好學。這類學生應該是班級學習較好的一類,一般從一本到重點本科都有,但不太可能滑落太低。
四、智商常規,勤奮但學習方法不對。這類學生應該是最多的,一般專科到二本。
五,智商常規,自暴自棄的,這類學生天生愛玩,一般普通專科,總之還是有學上的,大學也許就是另一番天地。
很多人說,學習方法這個用詞太老套了,什麼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成績好就是方法對,不好就是方法不對,這句話對,也不算對!
我認為的學習方法是:
適合自己的,能讓自己感到輕鬆的、投入的學習模式,這包括身體和心理的共同投入,在循序漸進中感受到進步的喜悅,從而讓自己產生自信與動力的學習方式。
而所說這一切的基礎都是要夯實基礎知識!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切科目能夠不偏科的基礎,這是一切科目能夠進步的前題。而基礎在哪?就在從高一到高三所有的課本中,很多人在高三複習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前幾年的基礎,或者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基礎。
其實,這是錯誤的,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基礎?一看是否偏科,二看是否能達到中等偏上的成績。如果沒有,哪就重新複習一遍基礎知識,二等基礎能力是能熟記基礎知識,一等基礎能力是能理解基礎知識並靈活應用。
磨刀不誤砍柴工,很多人抱怨自己下了苦功,但收效甚微,就是因為他的付出很多事無效而且重複的,是基礎不牢固的,這就造成了同樣原理的題目,對他而言每次都以為是一個新的題目點,是一個新方法點,這就是無效的付出,就好像是建設一座高樓,基建不牢固,太虛,而總在上層想辦法,最後樓塌了,下一步在原基礎上重建,依然會塌!如果提高基礎能力?我分享一個自己曾經的案例,某個階段對數學老師有些矛盾,所以對其科目比較牴觸,造成了偏科,面臨高考不得不重新應對,報了一些補習班,但最終都沒有效果,因為總覺得知識點蹦層出不窮,應接不暇,方式方法總是新穎多變,難以理解,那種感覺是盲目的,就好像盲人摸象一般。後來,我決定放棄一切補習班,花費兩週時間停下一切其他科目,專攻數學基礎,從高一到高二的所有基礎原理通通自己推導一遍,然後做了十套試題鞏固並研究答題套路,返校後第一次模擬就考了120多分,要知道之前曾經七八十分的,逐漸的,成績越來越好,也越來越輕鬆,開始了真正的探索新難點並查漏補缺的階段。
這裡“查漏補缺”這個詞大家都很熟悉,老師幾乎天天講,然,基礎不夯實,到處都是短板,就好比走鋼絲,每次掉下來的地方都五花八門,眼花繚亂,到處都漏,何談查漏補缺。
至於“夯實基礎”,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應該先從課本做起來,從頭來一遍,自己推導每一條原理,對於高三學生來講,這個階段時間不會太久,在這個階段中,學生會不斷掌握自己的短板,完善自己的缺點,更重要的是會總結出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好的學習方法是提升自信從而愛上學習的關鍵。
曾經,這是我們班級在高三第一階段共同總結的方法,最終,班級清華兩人,復旦、西交等應有盡有,除一人二本外,其餘均一本以上,也許更多時候,我們的學生都是孤軍奮鬥,那麼,我認為比無盡的複習更重要的是探索自己的學習模式,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你腳下真正的的風火輪!
最後,祝願所有的考生,高考必勝!
-
6 # 廢柴呦
高考前一天,照舊學習看書吃飯。
不知道是心態好還是刻意壓制,我只知道,我需要像往常一樣的心態。
所以,不像爸爸媽媽那樣焦慮,我反而比較淡定。
雖然沒有多麼超常發揮,總的來說,上大學對後來的考研工作都有莫大的幫助。
-
7 # 河北穆大大
四十年前的今天——1980年7月7號,我參加了高考。
由於年齡小,而且深信華主席提出的“八零年農村基本實現機械化”,感覺考不上大學回家幹活也省勁了;再者當時社會上也沒拿高考太當回事,所以一點壓力都沒有。三天考試前五場比較重視,最後一場英語(當年英語佔百分之三十),只答了三十分鐘允許交卷後我就交卷離場了。由於太放鬆,就出現了一些不應有的錯誤,物理、化學我的兩個優勢學科丟了一些不該丟的分。
成績公佈後,我的成績在我們班排第二。報志願時,也不懂的選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也不知為什麼那時我對地質學院非常感興趣。重點和一般院校共十個志願中,我報了武漢地質學院(就是現在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區)、長春地質學院、桂林冶金地質學院。我的第一志願報的是東北工學院,兩欄的第五志願班主任讓我們三個同學分別報了XX師範大學和XX師範學院。結果在成績超過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錄取分數線的情況下,被第五志願XX師大錄取了,我們三人分別是數學系,物理系和化學系。過了近二十年才知道班主任給我們報師大是秉承了校領導的意思。
當年高考的報名費五毛錢,成績公佈後,達到中專錄取線的才參加體檢,再交四毛錢的體檢費。也就是說一共九毛錢,就是整個高考的全部費用。
轉眼四十年了,我再過四年就退休了,十一年前兒子也參加了高考。相反的是兒子由於壓力過大,也導致高考發揮失常,和清華、北大失之交臂,只能上北京XXXX大學,本科畢業,以全學院第一的成績保送直博,博士畢業後留在北京。昨天是他入職兩週年的日子。
四十年前,高考就是一個考試,考生、家長、學校和社會,沒把它看的多重。高考期間,沒有一個考生租賓館住,沒有一個家長在校門口守一整天。更沒有商家借高考炒作。因為那時根本就沒有私人企業。記得晚飯後自習前這段時間,同學們去操場時經常看到一些買豆腐的小販被市場管理人員追得到處亂跑。
四十年後的今天,高考依然是寒門學子改變自己命運的一個重要途徑,可是也流行著另一句話——寒門再難出貴子。教育公平,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成了一道難題。
回覆列表
再過一個星期就要高考了,現在說一下我的高考經歷。 1979年7月7、8、9三天,第一次參加高考,也是人生中唯一一次。 或許是年齡太小的緣故,沒有什麼緊張感,從大人那裡借了一塊手錶,也是第一次戴手錶,用於掌握考試時間。考試順序是語文、數學、政治、化學、物理,最後是不計總分的英語。考前老師說考完相互間不要對答案,大家都這樣做了。考完第一科語文回家時,大人站在路邊看到我只說了一句:考完了。三天時間很快過去了,也沒有什麼感覺。 理科錄取揭曉了,理科錄取是295分。我到底考了幾分?有沒有超過錄取分?最後知道超過錄取分十分以上,有幸成為當年十五多萬考生中,能夠考上大學一萬人中的其中一員,錄取率5%多點。 或許那時大人們平常心對待子女參加高考,所以根本不會接送子女。 對於我來說,那年的高考比較遺憾的是:當年5月份,我在複習資料中看到一道數學題,不會解答,便去問同學。同學也不會做,只好去問老師,結果老師把錯誤答案告訴我。高考數學卷一模一樣的題目出現了,結果可想而知。否則我能上更好的大學! 此事事後沒有責怪老師,因為她是個“文革”大學生! 那年我1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