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鋒155
-
2 # 明析歷史
為了正本清源,筆者參考多種史料,帶你瞭解不同朝代的度量衡。
所謂度量衡,分別指三種測量標準。度,即長度,用於測量長度或距離;量,即體積,一般用於液體測量,古人常用於鹽、米等散狀物的測量;衡,即重量,相信大家都懂。
統一度量衡,是歷代統一皇朝強盛的標誌,因此歷朝歷代的度量衡都稍有變化,因此筆者從秦朝開始,整理各個統一朝代的度量衡情況。參考的文獻包括:《中國古代度量衡》(2011年,丘光明著)、《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1985年,吳慧著)、《中國經濟通史》(林甘泉著)等,表格如下:
度:古代的基本單位是尺,10進位制,另有:1尺=10寸、1丈=10尺。古代對長距離常用到“裡”這個單位,但具體1裡等於多少尺,沒有清晰記載,比較多的說法是1裡=300步,可是“步”一直不是度的正式單位,一般來說1步=1.5米,相當於1裡=450米。“裡”直到光緒年間才正式定義:“五尺為一步,二步為一丈,十丈為一引,十八引為一里。”
量:基本單位是升,10進位制,另有:1升=10合、1合=10勺、1勺=10撮。
衡:基本單位是斤,進位制複雜,另有:1鈞=30斤、1斤=16兩、1兩=10錢、1錢=10分等。
重點說一下“石”這種單位:它既是容量單位,又是重量單位。有人說漢朝的1石為60公斤,是典型的亂用“明清”的度量衡,這是錯誤的。
本質上,石就是容量單位,但是古人為什麼把它用作重量單位,表示120斤呢?因為“石”和“鬥”常用來稱量麥子、大米等糧食,因為比較方便。比方說,你要買1石大米,店家直接給你量10鬥就行了,用秤就顯得麻煩,120斤可不輕!具體原因為:1石大米是100升,大米的堆密度(堆密度概念請百度)約0.6公斤/升,因此1石大米約120斤,誤差很小,因此“石”便逐步成為重量單位,代表120斤。
“石”只有用在稱糧食的時候,才是準確的。因為粟米、大米、麥子等糧食的堆密度非常接近,如果大家隨意把它用到其它散料上代表120斤,便會犯錯誤。比如食鹽,古代賣鹽是用鬥稱量的,一般史書《食貨志》的說到鹽價都是xxx文/鬥、xx貫/石。舉個例子,史書記載五代時期某地產鹽1000石,有些人便以為鹽的產量是12萬斤;實際上,鹽的堆密度遠大於糧食,達到1.1公斤/升,1石鹽的重量是220斤,因此某地的鹽產量為22萬斤。
最後,希望我給大家展示了歷朝歷代的度量衡後,大家能有所裨益。
回覆列表
問的比較籠統,得看計量的是什麼。
1.重量
古代一斤=十六兩,現代一斤=十兩。
2.長度
古時各個朝代一尺不一樣,但基本是以十尺為一丈,現代一米等於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