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上

    最喜歡第一季。個人覺得第一季最樸實,卻也最好看。後面兩季好像沒有第一季看上去那麼下飯了。紀錄片本是枯燥的,但舌尖告訴我們,紀錄片也可以很接地氣,充滿人間煙火味。

    記憶猶新的是第一季的陝西黃饃饃,金黃的外皮,包上豆沙餡,紅棗餡,咬一口,真得勁。

    黃土高原上的窯洞裡飄來了陣陣面香。綏德漢子老黃剛剛蒸好了滿滿一籠屜黃饃饃。

  • 2 # 三思而後想想想

    這麼說吧,每當換臺看到有《舌尖上的中國》就停止換臺,看了無數遍。每一集都很喜歡,看了這個鏡頭都知道下個鏡頭演什麼,還是一如既往地喜歡看。

  • 3 # 九方名座

    一起看看《舌尖上的中國》解說李立宏,是怎麼說的吧!

    《世界是用來聽的》 默契與放鬆

    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開始接觸配音工作,那時候的工作方式,與現在很不同。有時我甚至懷念,那段諸如在“411”“兒藝”“青藝”“空政”等,北京各個錄音棚的時光——夏天汗流浹背,冬天寒冷刺骨,卻沒有人抱怨;角色不論大小,一律要從頭到尾參與劇本的討論,緊張中滿是充實感。

    那時很長一段時間裡,可能是由於性格的原因,當我的注意力過於專注的時候,身體就會發“緊”,聲音也有那麼些變化。起初我不以為然,直到與《舌尖上的中國》相遇以後,我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故事總要有一個開頭,關於《舌尖上的中國》的種種,還要從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陳曉卿說起。

    我與陳曉卿1982年就已相識,在北京廣播學院,他是攝影專業,我是播音專業。畢業後多年,大家一直保持著聯絡,卻並未合作過。有一天他來找我,說他拍了一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希望我能為其配音。我驚訝之餘,也難免有些好奇:“為什麼是我?”

    誰知,一開場他就用一貫低沉的音調說道:

    “這次不能再像從前。”

    其實自從看到《舌尖》文稿以來,我就已這樣考慮過,只是還在思慮此事該如何告訴他們,沒想到陳曉卿竟然就這麼搶白了。

    “我懂,不用再說了。”

    短短几秒,自己的反應,竟也如此地直接。但是更沒想到的是,從此,他真的不再提這句話,似乎他相信,我全懂了他那句“從前”包含的所有意義。

    確實如此。

    我與《舌尖》的緣分,似乎是註定的。而其中最珍貴的,是難以捕捉又真實存在的——默契。現在想來,這種默契很有意思。陳曉卿竟然就這麼篤定,我的想法會與他一致,或許是多年的相識,雖然並無頻繁交集,但是共同經歷的時光是那種默契的源頭,源源不斷地隨著我們的人生一同生長。

    還記得看到《舌尖》文稿的時候,我彷彿被磁石吸引住了,突然間那些人和食物的故事躍然紙上,人物、環境、美食、聲音、味道等畫面,不斷在我腦海中自動生成,行雲流水般自在順暢,我忽然就產生了一種感覺,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創作的慾望。

    它就像是潺潺的溪水,舒緩而讓人輕鬆;它有著特殊的奇趣效應,讓我充滿著好奇心去面對創作;它的完整度、流暢度,它的畫面、文字,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多時候,它讓我覺得自己與觀眾在相同的位置、在同一個視角上,觀看著同一個畫面,感受著同一種味道。它,就是《舌尖上的中國》。

    我想機遇就在眼前,我一直希望的改變,另一種狀態的自己,更加專注的、自由的、放鬆的、不一樣的、更加自然的聲音,就像食材那樣,天然地在泥土中生長,最終又迴歸於自然。那些印刷在紙張上的鉛印,訴說的是用味道壘砌的故事,是用人、食物和自然創作的樂章。

    這就像是褪去曾經繃緊、厚實的戰衣,用另一個聲音,去詮釋一個個充滿了溫度的故事。

    那時,我心中的某種能量似乎被點燃了。陳曉卿和團隊的默契,更讓一切就那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並順理成章地進行了下去。現在想想,我仍然還記得第一集《自然的回饋》中,關於松茸部分的描述。

    松茸產地的凌晨3點,單珍卓瑪和媽媽坐著爸爸開的機車出發。穿過村莊,母女倆要步行走進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讓各種野生菌瘋長,但每一個藏民都有識別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後,卓瑪立刻用地上的松針把菌坑蓋好,只有這樣,菌絲オ可以不被破壞。為了延續自然的饋贈,藏民們小心翼翼地遵守著山林的規矩。

    這是一個完整情景的描述,不僅講述“吃”與“食物”的故事,更多地像是普通人日常的叨唸。讀到文字時,我的腦海中出現了曾經接觸過的有關藏民生活的照片與電影,心中對這些文字有了些最初的畫面:一對藏族母女,她們深入叢林,與自然對話,去尋找給人類的“禮物”。那些樸素的人,對於自然,對於食物,平實而執著。

    這些思考,讓我感覺自己正在無限接近於某個點,它就像是一種思維上的聯想、某種構建模式。

    在正式錄音前,我囑咐大家:“你們投入了這麼長的時間去關注這個作品,自然要比我更加了解它。作為一個解說員,你們對我所有的要求與提醒,請務必提出來。”

    在內心我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聽到他們的建議,因為,我希望我將扮演的是一個這樣的角色——讓自己和其他人從疲意中放鬆下來,藉由自然饋贈的食物,找回生活最本真的意義。這樣的意識傳遞,最初我並未形成具體理性認知。

  • 4 # 家中有學生

    最喜歡《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特誘人口水。可能初次遇到這類記錄片,從畫面、音樂、解說到述事方式,感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以後的二、三、四季雖然精彩已舊,無奈聽覺、視覺略有疲勞,找不到“初戀”的感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現在小學生投稿都往哪些刊物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