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攸

    首先要說一下地理位置原因吧!

    歐洲是有許多小國構成,大多數國家都有海岸線,海岸線相對東亞地區比較複雜一些,歐洲是以城邦治為主注重商業,大多數城邦都是臨海的。各城邦發展不平衡,窮的城邦就會出現海盜去強劫富的城邦,然後又透過海路回去。所以就稱之為海盜。

    古時候的中國是以農業為主,開始以陸地為中心發展,注重農業開發。總是受到北方民族的侵略,而不是沿海地區的外來侵入者。中國是一個大國東亞的海岸線大多數都在中國境內。古代中國對於其他附近的島國比較強盛,所以到明朝中期才受到日本的騷擾。

  • 2 # 不沉的經遠

    中國也有海盜的,而且出名的還不少,規模很大,有記載的比較著名海盜有:

    東晉海寇孫恩。孫恩在海盜裡比較特殊,並非因為經濟原因當上海盜。孫恩家族信奉五斗米道,他的叔父孫泰是五斗米道教主,教徒遍佈海內外。孫泰密謀發動教眾起事,但是被人告發,被朝廷誅殺。孫恩逃入海島逃避朝廷追捕,並以海島為基地多次襲擊東晉沿海,鼎盛時擁兵數萬,後兵敗自殺。

    元末起義將領之一方國珍也是海盜出身。方國珍是因為被仇家誣告私通海盜,於是一氣之下殺死仇家,和兄弟一起逃亡海上,發展成擁有數千人的大型海盜集團。多次擊敗來進剿的元軍,一度接受元朝招降,後來又陸續和張士誠、朱元璋等人作戰,最終被朱元璋打敗並投降,被任命為廣西行省左丞,不過並未真的去上任,只是拿份俸祿,最後死於南京,也算善終了。

    等到進入明清以後,由於實行海禁政策,限制對外貿易規模,禁止民間對外貿易,催生了一個特殊的團體,亦商亦海盜的“海商集團”,他們既從事走私生意,也兼職做海盜,規模大的還會向其他海上商人包括西方商人徵收保護費。

    明朝中葉“海商集團”首領汪直就因為和倭寇有關而出名。公元1540年,汪直和同鄉一起出海搞貿易,到了日本福江島,此後汪直不斷招兵買馬,收攏吞併其他海盜集團,實力不斷壯大,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之後因為汪直的部下徐海和倭寇勾結,引導倭寇襲結中國內地,明朝派兵對汪直進行圍剿,汪直兵敗後逃到日本。胡宗憲主政東南對汪直進行招安,汪直返回後在杭州被巡按御使王本固誘捕後,於1559年12月25日被殺。

    明朝末年爭執腐敗,民不聊生,更是催生了大量的“海商集團”,鄭成功他爹鄭芝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時期的大型“海商集團”還有劉香、李魁奇、楊六楊七兄弟、諸彩老、鍾斌等。

    1628年,鄭芝龍接受了明政府的招安,並利用官軍的勢力陸續消滅了李魁奇、楊六楊七兄弟、諸彩老、鍾斌等海盜集團,發展到號稱軍隊達十萬餘人,戰艦有千餘艘。其中1633年的料羅灣海戰,鄭芝龍更是與明朝水師一起擊敗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和劉香的海盜聯軍,迫使使荷蘭人不得不放棄以武力方式解決的打算,每年向鄭芝龍商的船隊繳納1000萬法郎的保護費來換取安全航行的權利。當時在東亞沿海地區的船隻都必須購買鄭芝龍的令旗,否則都會被攔截。鄭芝龍在明亡後降清,由於鄭成功堅持反清,鄭芝龍被清朝殺死。

    清末還出現了一個有名的女海盜,就是鄭石氏,也被稱為鄭一嫂。鄭石氏是紅旗幫海盜鄭一的妻子,鄭一在一次颱風天氣中落水而亡,於是鄭石氏便接掌了紅旗幫。在她的掌管下紅旗幫實力日增,多次大敗清朝水師,生擒過廣東水師提督孫全謀。由於實在打不過,最後清朝只能招撫了事,此時紅旗幫光願意跟著鄭石氏接受招安的,就有“大船二百七十隻、部眾一萬六千、婦孺五千、刀矛七千、火炮一千二百門”,另有數萬人不願意歸降繼續從事海盜職業,足見當時紅旗幫規模之大。據說《加勒比海盜》裡的清夫人原型就是鄭石氏(也有說法原型是另一個女海盜程夫人)。

    以上不過是眾多海盜中的一部分,到民國時期沿海也出沒大小海盜,劫持輪船等事時有發生。

  • 3 # 板鴨小桔子

    誰說中國古代沒有海盜,不但有很多名揚西方的大海盜,還有很多才貌雙全的女海盜。

    鄭一嫂

    清朝海盜鄭一嫂出生於1775年,原名石陽,乳名香姑,又稱鄭石氏。小時候家境窮苦,不得不淪落為妓女,後來被鄭姓海盜頭子看上,丈夫在越南去世後,鄭一嫂領導紅旗幫海盜,改嫁給張保仔,發展起當時最大的中國海盜組織。

    嘉慶十五年(1810年)四月,鄭一嫂帶領自己的隊伍接受招安,並將艦隊集合於香山縣外海芙蓉沙。四月二十日(1810年5月22日)帶領海盜婦孺17,318人、船226艘、炮1,315尊、兵器2,798件向清廷投降,投降後待遇還不錯,在澳門開設賭場,販賣食鹽。鴉片戰爭期間,還為國效力,為林則徐出謀劃策,抗擊英軍。

    因為翻譯的緣故,外華人也把鄭一嫂誤認為是程夫人,《加勒比海盜》裡面程夫人的原型其實就是當年居住在澳門,抗擊英軍的中國女海盜頭子鄭一嫂。

    時間再往上追述——

    明朝大海盜陳祖義

    15世紀,陳祖義海盜集團的規模超過萬人,擁有戰船百艘,雄霸於日本、臺灣海峽、南海、印度洋等海域,劫掠過往船隻達萬艘,攻打過50多座沿海鎮城。後來遇到了鄭和船隊,被剿滅,1407年農曆9月,陳祖義被押送至明朝北京受審,斬首示眾。

    明朝的大海盜汪直

    汪直生於1501年,這個時候西班牙哥倫布三個小帆船才剛剛發現美洲大陸不久(1492年),而什麼大英帝國海軍都還處在吃奶狀態。

    由於明朝實施海禁政策,使得沿海居民叫苦不迭。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一帶沒有大片土地,很難發展農業,靠的就是海洋生產和貿易,大明朝一個變態的禁海,等於是允許國家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州官點燈,不允許老百姓生活做飯,這樣就不得不逼良為娼,導致很多農戶破產,成為了“海商”。小混混汪直同學便是其中之一。但是由於聰明,他開始利用中國、西方、日本之間的需求倒騰生意,後來在日本還建立了基地,那些日本所謂的將軍幕府當時還處在村裡群架規模,沒事還找汪大爺獻殷勤,可謂大明朝隨便拿出來一個難民,到了日本都發展成了土皇帝。當然最後汪同學還是被明朝廷咔嚓了,要是不咔嚓,估計發展下去今天天皇姓啥都還說不準。

    在今天,日本人甚至給汪海盜塑了像2333——

    從古至今,只要存在海上交通和貿易,就一定會有海盜,而催生海盜群體產生髮展的主要條件,是沿海地區的窮困。

    比如說索馬利亞,人們下海打劫,多是因為在陸地上活不下去了,但凡有點生計,也不會冒偌大的風險。

    只要知道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明白,古代中國地大物博,主流在大陸,有點點沿海的小海盜,很容易被剿滅。而西方的歐洲都是小國寡民,必須出海,無論是英國還是西班牙、葡萄牙,必須跳下海,去開拓新的殖民地,在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貿易道路上,就很容易誕生海盜。

    後來因為英國和西班牙爭奪海上霸權,英國政府更是慫恿海盜幫助英政府劫掠其它國家的商船,所以才官方的把海盜這種盜匪文化洗白,敢公開歌頌。

    弗朗西斯科·德雷克爵士。

    這個其實也正好說明了,歐洲的小國寡民實力不夠,一旦發展到國家幹架層面,官兵不足海盜來湊。

    在中國,其實有和海盜相似的職業,那就是山賊,遇到軍事上弱小的王朝,同樣會招募山賊為國效力,比如說——

    而到了混亂的近代,我們的山賊發展為了土匪,土匪發展為了軍閥,最出名的當屬這位——

    其實把他和德雷克船長放一起,還是有得一比的。

    其實山賊土匪和海盜是一樣的,只不過在我們儒家禮教積澱了上千年的中國文化中,賊就是賊,賊是不可能在太平盛世輕易登上主流文化的大雅之堂的。

    所以今天很多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其實是挺可笑的,明明就是一幫海盜起家,卻煞有介事地給東方古國講起了“文化”。

  • 4 # 黎塞留的野望

    中國的海盜歷史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由於許多諸侯和貴族對底層農民的壓榨,加上長期戰亂影響,不同身份的底層民眾被迫奮起反抗,而海洋則成為許多不滿民眾與諸侯進行抗爭的有利場地之一。

    雖然當時還沒有“海盜”這一說法,但是文獻中已有提及這些人,據傳,孔子與其弟子們曾經

    “遊於海中,與魯人木杖,令閉目乘之,使歸告魯候,諸城以備寇”

    這個“寇”顯然指的是海寇,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海盜。

    同樣是在春秋時期,公元前505年東夷人曾襲擾吳國,吳王闔閭出兵親征。

    “夷不敢敵,收軍入海,據東洲沙上;吳亦入海逐之,沙上相守一月”

    另外在戰國時期,公元前323年,越人首領無顓主政時,“其地無疆為所敗,族散江南海上”

    其後在秦朝由於始皇帝發兵佔領南越,很多不願順從的當地人入海為生與秦朝抗爭,他們後來逐漸順應水上生活,開始繁衍壯大。被後人稱為“蜑民”。秦漢時期,他們與中央王朝抗衡,東晉末年蜑民還響應了盧循起義,東晉以後,蜑民時常從事一些海盜活動,在海上形成一股強大勢力。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點名道姓的海盜首領則要數田橫了,作為齊國貴族他在秦末天下大亂之時曾起兵光復齊國,自立為王。但先後被項羽、劉邦的勢力殺敗,在公元前205年率領數百人出海據鬱洲山,齊之“賢者多附焉”。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稱帝后,由於田橫久居海盜為亂一方,劉邦想招撫他,便派人讓他來洛陽,但田橫不願稱臣而自殺,手下忠於他的部眾也跟著自殺。劉邦為之感動,以王侯之禮厚葬。而田橫在海上據島為王的行為為後世樹立了一個藍版。

    諸如東晉的孫恩、盧循;唐代的王郢;元代朱清、明代王直、徐海、許超光、吳平、曾一本、林道乾、林鳳、鄭芝龍;清代楊彥迪、蔡牽等等。

    而在中國海盜史上,孫恩和盧循甚至被稱之為中國海盜的祖師。他們在東晉末年的海上大起義歷時十三年,累計有上百萬人投入進去。他們縱橫中國東部、南部沿海。他們的龐大的海上起義在中國歷史上也實屬罕見。

    從南宋開始再到到元明清三朝,海盜行為開始更加頻繁。不過在這段時期,海盜也多扮演者民族英雄的角色(當然有些是不願順從的前朝遺民而下海與當時中央王朝抗衡),如在南宋時期,許多不滿金人統治的沿海民眾在海上抗擊金人。最典型的當屬山東海盜張清出海襲擾遼東了,使宋金抗爭一度出現新局勢。

    還有元末明初的浙東海盜方國珍,在海上起兵給元庭造成不小的震動。

    而從宋代開始又出現了亦商亦盜的武裝海商興起,到明代達到一個高峰,並一直持續到清代。

    而在元明兩代,海盜在各地的頻繁騷擾從王朝建立初始一直持續到王朝結束,而中國海盜最後則在1810年代逐漸淡出中國歷史的舞臺。

  • 5 # 趣觀歷史

    謝邀。中國其實是有比較強大的海盜的,但數量很少,這和我們的“海權意識”淡薄有關,同時在任何正統王朝看來,海盜都屬於盜匪,是需要被鎮壓的,因此很少在史書上留下名字和事蹟,歐洲人對於海盜(尤其是維京海盜)這種職業有著天然的崇拜和嚮往,因此有大量文化作品加以宣傳,所以給我們的感覺是歐洲海盜多,中國海盜少。下面子淵就介紹下明初的大海盜陳祖義。

    ▲西方海盜扮相

    陳祖義,祖籍廣東潮州,世代均以務農為生。在明朝洪武年間,陳祖義因生計艱難便帶著全家逃至南洋做了海盜,由於其膽大心細、又頗有謀略,很快就聚集起一股武裝力量盤踞在馬六甲一帶,專門搶奪過往船隻。其後陳祖義透過吞併周圍的小股力量,勢力逐漸強盛起來。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在鼎盛時期,陳祖義麾下有萬餘海盜成員、幾百艘戰船,他本人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盜頭目之一。強大起來的陳祖義就不再滿足於小小的馬六甲海峽了,他把目光轉向貿易昌盛的東南亞沿海地帶,明朝雖實行禁海政策,但走私行為非常猖獗。

    ▲馬六甲海峽落霞

    由於東南亞海上貿易繁榮且防禦能力較弱,陳祖義麾下部隊如入無人之境,日本、臺灣以及印度洋等各國商船都遭到過他的搶劫。不但在海上搶,他們還會登上陸地騷擾沿海百姓,一度攻陷沿海城鎮50多座,一些南洋小國甚至年年向其進貢以求自保。

    ▲明成祖朱棣畫像

    在洪武晚期,明太祖朱元璋曾懸賞50萬兩白銀來取他的人頭,永樂年間則一度漲至750萬兩白銀。要知道當時明朝一整年的財政收入不過1100萬兩白銀,可見明朝政府對其有多麼痛恨忌憚。在一些歷史學家看來,明朝實行閉關鎖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海盜猖獗,而這也導致近代中國的落後。從這一層面來說,陳祖義在不經意間改變了中國此後的數百年曆史。

    ▲如今的巨港漁村

    被通緝期間,陳祖義流竄至三佛齊的渤林邦國(今印度尼西亞巨港)做大將軍,後來這個國家的國王去世,陳祖義就自己坐上了國王的寶座。與其它東南亞的國王一樣,陳祖義也向永樂皇帝進貢,不過他從來都是空船出發,一路走一路搶,搶到什麼就進貢什麼,回去也是如此。當然,被搶的除了東南亞各國船隻,明朝商船也不能倖免,朱棣對此愈發不滿。

    ▲鄭和劇照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經過渤林邦國一帶,陳祖義假裝投降。不料數天後被鄭和識破,隨即用火攻殺死5000餘名海盜,又設計活捉陳祖名等海盜頭目。一行人回到大明後,明成祖朱棣下令將陳祖義斬首示眾,以彰顯天朝威嚴,一時間南亞小國紛紛歸附。

  • 6 # 歷史公元
    中國不僅有海盜,而且曾經肆虐東南沿海地區長達三個世紀,最後被民族英雄戚繼光剿滅。

    沒錯,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明朝的海盜:倭寇。

    元末明初被朱元璋打敗的義軍首領張士誠,幾兄弟從小就以乘船運鹽為生,戰敗以後就勾結“倭寇”,成為沿海地區的海盜。

    明朝建立以後,為了防止沿海漁民勾結海盜而設立的“海禁”,徹底催生海盜的發展,東南沿海的窮苦漁民成為了海盜滋生的“兵源”。

    明朝沿海的“海賊王”。

    明朝時期最大的“海賊王”汪直自稱“徽王”,可見勢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完全不怕明朝的圍剿。

    汪直勢力最強大的時候,“大舉入寇,連艦數百,蔽海而至”,但是汪直不僅僅發展海盜,最重要的是發展走私貿易。汪直勢力能夠在蘇杭光明正大的進行貿易、招收船員,得到了窮苦百姓的擁戴。

    明朝把持著汪直的母親,招安了汪直勢力。

    汪直被明朝招安以後,配合明軍消滅、吞併了沿海地區的幾股大的海盜勢力,逐漸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但是隨著汪直勢力的擴大,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隱患,比如汪直麾下的海盜極為猖獗,魚龍混雜之下汪直也不能完全控制他們。

    雖然汪直竭力約束麾下海盜,嚴禁引導倭寇入侵沿海地區,但是總有一部分心懷不軌、利慾薰心的暴徒引導倭寇肆虐大明,對東南沿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因為這些手下的牽連,汪直被明朝官員設計殺害,而汪直麾下海盜沒有了約束更加肆無忌憚,造成了倭寇之患愈演愈烈。之後民族英雄戚繼光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再加上明朝開放了海禁,才使得沿海地區的海盜銷聲匿跡。
  • 7 # 歷史就在那裡

    中國和歐洲不一樣,中國自古就是農耕文化,祖上習慣於在土地裡刨食,但歐洲不同,歐洲更偏向於商業文化。歐洲文化的源頭是古代希臘,古希臘的生存環境不算很好。三面環海,地形多是丘陵,沒有足夠的土地養活國內的人。按理說希臘人應該以有限的土地全部種植糧食作物,但古希臘人卻選擇種植了葡萄、橄欖還有穀物。

    再通過出口高附加值的葡萄酒、橄欖油換回大量的糧食,古希臘人用這種方式不僅養活了國內眾多的人口,還活的相當滋潤。而為了維持商業的繁榮,古希臘人的航海技術發展的十分不錯,並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伴隨航海技術的發展,海盜這一職業應運而生。就像路走多了就有了路,同時也有了山賊、土匪。出海的人多了,總有人想著非常規手段發財,很快他們發現在大海上搶劫風險相對較小,收穫卻十分可觀,於是海盜便有了。

    東西方的歷史上都不缺乏海盜的身影。但在西方,海盜是被認可的,早期西方人尊崇海盜,他們認為海盜代表著熱血、勇氣、財富以及地位。而古代華人則不同,中國自古就有濃重的鄉土情節,除非萬不得已不會離開家鄉。即便是離家遠遊的人也講究落葉歸根,魂歸故里。這就導致了海盜這份有前途的職業在古代中國並不受歡迎。一般從事這些職業的人都是社會的底層、草根,或者是因為海禁被迫成為海盜的沿海商人。

    東西方海盜本身也有很大的差別,中國的海盜和陸上的山賊其實本質無二,有著“民不與官鬥”的傳統思維,他們發展壯大之後便想著被朝廷招安,最後搖身一變又成為朝廷命官。

    因為皇權至上的古代中國對海盜的態度是打壓,壓不住就招安然後再打壓。明清時代是中國海盜發展的鼎峰期,湧現出了一大批實力強大的海盜:汪直、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張保仔,但他們最後幾乎都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反觀歐洲海盜卻活的十分滋潤,因為西方統治階層將海盜作為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重要力量。英國海盜弗朗西斯·德雷克因為搶劫有功還曾被英女王接見並授予爵位。

    其實在鴉片戰爭以前,西方殖民者是不敢招惹中國海盜的,因為當時的中國海盜稱霸東南亞。他們有人有船有槍,不僅打官軍,還曾襲擊葡萄牙人和英華人的艦隊,並且戰而勝之。▲ 西方報刊上的鄭一嫂畫像

    當時活躍在南洋的大海盜鄭一嫂有部眾三四萬,戰船數百艘,清政府甚至曾和葡萄牙、英華人組成聯合艦隊絞殺她,都未能成功。可惜最後還是沒能逃脫被清廷招安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疫情期間朋友父母去世電話告知待禮不待客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