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etakey

    網際網路的Web時代並非中美兩家獨大,還是有很多的日、歐甚至俄羅斯企業的,而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都在中美兩國。

    其中的原因,很多人透過市場規模、人口、人才儲備等方面都進行了分析,看似論點都能找到佐證,沒有大問題。但是如果仔細研究,還是可以發現許多問題的。分析問題前,我們先確定一個時間分水嶺:現在嚴格上的說法是2000-2007年為移動網際網路的萌芽期,基於WAP的應用模式,這個時候是諾基亞、機車羅拉、黑莓的時代。

    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真正崛起是2008-2011年,即我們常說的3G 時代:2009年工業和資訊化部頒發了3張3G牌照。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騰訊、百度等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都是在這個階段崛起的。那麼中國企業崛起的要素是什麼?很多人在分析的時候經常掛在嘴邊的是人口數量:2008年,中國的人口規模是13.25億左右,而同期美華人口總數:3.04億,但是美國排在印度、歐盟兩個國家或者地區後面,甚至同期人口總數達到1億以上的國家或者地區有11個,顯然單純以人口總數來解釋這個結果是遠遠不夠的。

    那麼看第二個條件是:經濟發展水平,08年的時候中國的GDP總量排在德國前面,日本之後。如果把歐盟看成一個地區,那麼中國排在第三名,考慮到中國的人口總數,經濟發展水平中國遠遠算不上是有多好的經濟條件。

    第三個:科學技術發展基礎。08年的中國發生了什麼,大家都知道,也知道當時我們在救援時遇到的技術問題,例如導航定位的技術問題。所以,我們國家至少在當時談不上具有優秀的科學技術水平,甚至現在依然有很多科學技術依然需要依賴進口。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現在談論任何事情,都喜歡把美國拉來一起對比,因為今日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也確實只能找到美國一個競爭對手,但我們依然需要看到差距。例如這個問題中,美國和中國放在一起本身就不合適,因為自網際網路誕生起,主戰場一直在美國,而中國的出現才是意外。

    說這句話,大家可能不一定能接受,但是現實如此。你可以翻開歷史,會發現至少現在所有人都使用的網際網路技術,不管是底層系統,還是硬體技術。幾乎大都首先來自美國。至少目前為止,美國面對中國時的底氣依然很足。

    所以,美國出現網際網路巨頭並不意外,而中國能在網際網路領域有這樣的優勢才是意外,也側重反映了我們的不容易。我個人的看法是得益於如下的原因:

    1、人口總數尤其是年輕人總數:早期的網際網路,能夠被接納甚至使用頻率最為頻繁的其實年輕人,至少在3G時代,中國在這方面是有巨大優勢的,這同時也是中國製造崛起的背後原因之一。而同期的歐洲與日本,人口老年化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人口優勢帶來的兩個紅利:1)消費者市場;2)人才市場。第一個紅利也直接決定了為什麼中國的網際網路優勢體現在消費者端,而非產業端(今天我們面對產業端的短板也由此留下來了)。人才市場最大的體現是今天中國的軟體工程師的數量,一方面是人口總數優勢,另一方面因為有使用者市場,刺激了工程師人才的培養,形成了一個良性的迴圈。這個條件其實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還是日本都具備這個條件,而美國和中國的優勢更為突出。

    2、寬容的市場環境。

    3、工程師紅利及政策:我們的社會存在一個巨大優勢,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旦可以量化與標準化,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踐行中國公司的工作方式,富士康就是典型的案例。別忘了,我們在網際網路領域也是這麼突破的。海量的工程師隊伍和流水線式的工作方式,在一個產業紅利期,跳出來是必然的結果。

    再去看這一條新聞:

    如果網際網路時代看成上一個時代最重要的產業競爭,那麼中國的企業算是交上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關鍵在於下一個階段的產業競爭:

  • 2 # HamoQiu

    因為只有美國和中國擁有相對獨立保護使用者足夠大的市場!

    網際網路世界是統一的世界

    網際網路世界本來是一個統一的世界,是由美國主導的!這是因為經濟和技術的先進性導致的!

    有些認為語言導致了網際網路的地區分裂,並非如此!想一想Google、Facebook、Amazon等美國網際網路公司全球有多少語言版本!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等國家或地區,甚至在新加坡、香港、臺灣等中文地區,也遙遙領先於競爭者,長期霸佔當地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公司生存需要的相對獨立保護的優勢市場

    為什麼沒佔領中國市場呢?因為管制的原因,壓根兒就沒能在中國開展業務!Google也曾把百度逼得命懸一線!而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壓根兒就沒進入過中國市場!

    因此,要想擁有獨立的網際網路巨頭公司,一定得有相對獨立保護的優勢市場

    當今世界上,以搜尋公司為例,美國有Google,中國有百度,俄羅斯有Yandex,南韓有NAVER等,這些國家都有相對獨立的市場;而且國家自主意識比較強!否則,就很容易被已發展成規模的美國網際網路公司所佔領!

    日本、歐洲等國家的市場體量足夠大,但是他們和美國關係比較親近,直接使用了美國的網際網路,自主意識比較弱,所以基本上是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天下。就連唯一的小巨頭雅虎日本基本上也是出自於美國雅虎!

    成為網際網路巨頭需要足夠大的優勢市場

    俄羅斯的Yandex、南韓的NAVER等沒有成為網際網路巨頭公司,是因為本國優勢市場體量比較小,而進入國際市場,則要面對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正面競爭!而南韓的NAVER連本國的搜尋市場都沒拿下,是因為它和美國關係較近,把本國弱小的公司直接和美國巨頭公司進行市場競爭,自然難以取勝!

    而像印度、印尼這樣人口大國,雖然市場體量足夠大,但是市場並不獨立且自主意識比較弱,因而長期被美國網際網路公司佔領!

  • 3 # Ex叨客

    我說主要原因是美國網際網路進不來,是不是會有很多人噴我?

    全世界美國網際網路公司進不去的國家,北韓,古巴和中國。北韓,古巴都有自己的網際網路服務本國提供商。但是人口太少了,而且基本是閉關鎖國,所以在世界上看不到它們的身影。華人口14億,而且改革開放,所以本國的網際網路企業才能發展壯大,讓全世界都看到。

    很多人說其實美國也進來了很多公司,但是都失敗告終。其實都是假象,其實只有阿里才是真正的幹掉了美國網際網路公司,我們看一下美國網際網路公司都有哪些,蘋果/谷歌/微軟/推特/Facebook/亞馬遜。這麼一看你就明白了,蘋果和微軟在中國成功的不能再成功了,谷歌,推特 Facebook進不來。那就很清楚了,除了阿里一個真正的戰士,拳打eBay,腳踢亞馬遜,其他都是得益於我們偉大的長城。

    很多人說國外公司水土不服,中國文化它們適應不了,別扯了好不,臺灣,香港哪個不是中國文化。哪個不是都是用的美國的網際網路產品?

    你自己想想就知道了,比如谷歌推特Facebook這種 都是全球的資訊和內容和人,這麼豐富的產品不是國內公司可以做到的。在谷歌你可以搜全世界的內容,在推特你做自媒體可以讓全世界看到,Facebook你可以交全球的朋友。那你還會選擇國內的公司嗎?

    所以美國網際網路硬體軟體的技術都是全球領先,自然可以佔領全世界的市場。但是中國它進不來,而且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可以讓國內的公司單單的經營國內就可以做到和美國網際網路公司比肩。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網際網路巨頭只出現在了中美兩國。

  • 4 # 經史小白

    兩個方面原因:

    一、人口基數,重要的影響指標。網際網路說到底是解決了溝通及資訊流通的工具,只有人口基數夠大,使用人數夠多,產生的收益才能支撐不斷的研發和技術創新

    二、網路基礎建設。美國因為科技實力及創新原因,很早就開始網路基礎建設,中國在世界上也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好的國家,相對來說,可以服務更多的客戶,給客戶更好的體驗,也讓網際網路在國內發展迅猛,各個領域的巨頭也都快速崛起

  • 5 # 電商行業觀察者

    放眼全球,美國的facebook、谷歌、亞馬遜,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都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巨頭。據全球網際網路最新排名,前面提到的六家中美公司進入全球前十強。

    但是,當我們回過頭來看卻發現,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巨頭中缺少了經濟高度發達的歐洲的身影。歐洲不僅整體發達,放到個體身上大多數也都是發達國家。

    無論是在工業領域、科技領域、亦或是農業領域,歐洲在世界範圍內是排列前位的。那麼,如此發達的歐洲,為何卻沒有出現世界級的網際網路巨頭呢?

    這個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網際網路與發展工業不一樣,工業產品生產出來以後,產品輸出不用考慮語言體系的差異,只要產品好,全世界都會主動去買。然而網際網路不一樣,網際網路的發展與運營需要一個統一的語言環境,在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中,只有語言首先統一才能彼此交流、共享。在這一點上,歐洲沒有天然條件,歐洲大多數的小國家,且語言不統一,很難達到網際網路的共享、融合。

    第二:歐洲的人口少,歐洲國家之間既然語言不統一,那麼發展網際網路只能在本國推廣,歐洲的國家人口數量少,在規模上就難以形成大的網際網路公司。雖然歐洲的網民使用者佔比也許比較高,但是基數限定了規模大不到哪裡去。

    第三: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歐洲的創新精神在近年來走向衰勢,由於高稅收、高福利的影響,歐洲在創新方面不太積極。任何一個行業的興起及發展都需要創新精神,歐洲在這方面落後於人也是正常。

    總的來說,歐洲沒有像中美一樣發展起來幾個網際網路巨頭也是情理之中,畢竟發展網際網路的很多必要因素歐洲國家都沒有。

  • 6 # 陝西文都智鏈

    如果網際網路巨頭的定義僅從市值上來看,那麼在全球市值前20的網際網路企業中,全都是美國和中國的地盤,美國公司有11家中國公司有9家。(如圖)

    僅憑市值來說,美國屬公司佔前20網際網路企業公司總市值的75%,中國佔25%。

    為什麼中美出現了網際網路巨頭

    1.統一的市場及人口紅利

    以中國為例,大一統的歷史使我們國家內部在語言、經濟、文化上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且統一的市場,這是網際網路發展之初最需要的沃土,在這些統一的地域中,網際網路的繁殖速度遠超於分散零碎的歐洲各國。

    中國極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有別國無法媲美的國內市場,觀察中美網際網路公司的崛起,都是以自身國內市場為根基逐步向外擴張。

    2.基礎設施及完善

    3.國家支援及資本大力投入

    任何新興行業的高速發展都離不開國家的支援和資本的投入。以國內為例,在2000年到現在,國家一直都在大力投入資金及政策建設網際網路及相關產業,這才造就了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的高速發展,僅憑這一點,目前也就中國政府和美國政府有足夠的投入。

    所以中美網際網路巨頭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產物。

    為什麼別的國家沒有出現網際網路巨頭

    剛才我們說了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出現的條件及原因,從這一部分我們來分析一下國外沒有出現網際網路巨頭的原因,這一部分我們舉例說明。

    1.日本

    日本科技也較為發達,人口也不少,那為什麼沒有出現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呢?

    其實大多數人都瞭解過,1956年~1985年,日本GDP漲了30倍,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企業紛紛購置海外地產,三菱地產更是買下了洛克菲勒中心,而夏威夷也幾乎成了日本的一個海外省。但是隨著日本1990年初的經濟泡沫被刺破後,日本徹底進入大蕭條時代,如今也沒有恢復過來,大多數人在房價高位的時候購入,至今也沒有還完貸款, 日本市場沒有極強的市場能力。

    2.歐洲

    歐洲作為近現代文明的開拓者,從蒸汽時代到電氣革命,創造了無數的現代科學和各種制度,然而在如今的網際網路爭霸中卻沒了蹤影。

    歐洲總體來看,主要是缺乏體量巨大且單一的市場。這裡有兩個比較關鍵的字:“巨大,單一”,歐洲雖然有7億人口,但是卻分佈在不同的幾十個歐洲國家,雖然在歐盟創立之初,6個國家就已經將建立“歐洲單一市場”這個目標寫入1957年的《羅馬條約》,然而統一大業不是那麼容易達成的。

    在隨著網際網路越來越發展,中美已經成型的網際網路企業對外擴張,必然也會影響到其他國家本土的網際網路企業,例如亞馬遜,谷歌在全球已經佔有了極大的份額,很多國家網際網路企業的崛起必須競爭過這些外來的企業,所以本土的網際網路企業就更加難發展。

  • 7 # 大哥大雜談

    簡單來說,網際網路巨頭的出現離不開2個因素,一個是足夠大的市場,另外一個是監管不能太狠。

    先說說足夠大的市場,簡單來說目前世界上有2個巨大的網路,一個是以中國為主的國內網際網路,另外一個是中國之外的網際網路。這兩個網路的規模都是十分龐大的,以中國為主的這個網際網路的網路設施建設很完善,已經覆蓋到了大部分的國內使用者,網民的規模已經是10億級別的,而另外一個網際網路,從地理位置來看,其覆蓋的人口比中國明顯要更多,也是10億級別了,不過考慮到各個地區的網路基礎設施差異,真正高質量的網路還是那些發達國家為主。

    因為網際網路巨頭這種東西講究一個網路效應,人少了是玩不轉的,所以人口數量多才好玩,而這兩個網路的10億級別使用者,完全可以產生巨無霸了,此外二者存在隔離,美國那邊一些公司雖然發展的早,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輕易的進入中國的市場,這無疑就給了中國的公司機會,而像歐洲日本等國家,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美國的相關公司利用先發優勢,形成網路效應後,可以一路碾壓過去,這一點其實從谷歌等公司在全球的業務使用者分佈就看得出來,如果中國沒有那個隔離的話,估計也不會比歐洲那些國家好到哪裡去,當然這個地方我不是覺得GFW是個好東西,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另外一個就是監管,網際網路這個行業其實算是一個比較具有創新精神的行業,而過於嚴格的監管和創新直接往往是存在衝突的,而歐洲那些國家在監管上面就相當的嚴格,這也導致了當地的網際網路公司發展速度往往沒有其他地方那麼快,而網際網路這個行業就是講究規模和速度,誰先跨過那個臨界點,誰就是勝利者,所以監管比較嚴格的地方往往很難產生網際網路巨頭。

    當然沒有任何監管也不行,這個做法當然不會影響網際網路巨頭的產生,但是對使用者來說,肯定不是一個好事情,這一點相信國內的一些使用者對此應該還是比較有感觸的,譬如百度Quattroporte說的那個國內的一些人願意用隱私換利益,實際上這並不是說華人不注重隱私,而是因為一些公司因為沒有什麼監管,完全不考慮使用者隱私的問題,為所欲為,大家對此雖然很痛惡,但是好像也沒有辦法,只能靠行業自律。

    而美國那邊的監管當然有,而且比國內肯定好,但是從最近推特,facebook等公司的做法來看,好像也有些越界了,如果他們要讓一個人在網際網路上面消失好像很容易,而一個人如果從網際網路消失了,那基本上也是半社會性死亡了,既然美國的那些公司都可以,國內的公司也可以做到,別的不說,光微信和支付寶把你給徹底封了,就夠你受的了,所以對於網際網路巨頭,我們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防止他們隨意使用手中的權力,他們現在到底算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制動踏板為何比油門踏板高一截,剎車和油門都由右腳來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