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菜野菜

    個人認為前三國被世人熟知要歸功於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的出世以及影視作品的推廣。

    後三國有什麼著名戰役?歷史名人?有些歷史和朝代相比之下要冷門些

  • 2 # 老松探索

    首先,前三國魏蜀吳都是漢族政權,留下來的都是漢文化,同時也是記載比較詳細的。後三國齊周陳,北齊北周政權都是少數民族政權,雖然也經過北魏的漢化政策影響,但是漢化並不徹底。記錄不夠詳細。第二,記錄歷史的漢族史官不願意把自己與少數民族政權同漢族政權平等對待。對於少數民族政權仍然稱為夷族。第三,隋朝滅亡,短時間歸入唐朝,唐朝存在時間也比較長,同時唐朝儘量貶低隋朝。特別是隋煬帝楊廣,修通大運河,影響後世千秋大業,仍然對其儘量侮辱其名聲。

    綜上所述,前三國還有文人至少對其一國加以褒揚,而後三國,沒有一個文人對其稱道的,確實應該是史學一大悲哀。

  • 3 # 記憶之鷹

    這和兩個三國時期各自出現的人物、事件和後人的宣傳力度有密切的關係,這裡分別予以說明。

    1.前三國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在政治方面,有曹操、劉備、孫權和諸葛亮等名震天下,曹操的任人唯賢、劉備的仁義厚道、孫權的寬容大度和諸葛亮鞠躬盡瘁等都是後人學習的榜樣。實際上也是如此,許多後來卓有成績的人都從他們那裡吸收了可觀的精神營養,成就了一番事業。明太祖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就曾以諸葛亮為偶像,幫助朱元璋在元末逐鹿中原的戰爭中取得了政治和軍事上的重大勝利,有個俗語“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就說明劉伯溫和諸葛亮是一脈相存的。軍事方面,東吳有周瑜、陸遜,蜀國有諸葛亮,魏國有曹操等。文化方面的曹操父子三傑等,其作品文采飛揚,喻意深刻,在整個文學史上都有深遠的影響。

    2.前三國發生了許多重要的大事件。

    比如,赤壁之戰中,周瑜火燒赤壁,以少勝多大破曹操八十萬雄兵;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奇襲袁紹的烏巢,斷其糧道,從而使袁紹丟盔棄甲,一敗塗地,徹底走下了歷史的舞臺;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隆中一對透徹地分析天下大事,指點江山如翻課本,後來的三分天下也證明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諸葛亮因此成了後人敬仰的智者楷模。

    3.後人的宣傳。前三國魏蜀吳的鼎鼎大名也和後人的宣傳分不開的,這尤其要歸功於我們的文壇明星。比如,杜甫的七律《蜀相》讚美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千古風流,永遠激勵著後人頑強崛起、盡忠報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是洋洋灑灑極盡讚美之能事,把前三國魏蜀吳的名聲推向了頂峰。可以說,得到文人的青睞是前三國聞名遐邇的最重要的原因,後三國齊周陳就享受不到這個待遇了。至於為什麼後三國那麼寒磣,都是咎由自取,誰叫他們沒有閃亮的明星人物和事件呢?就是杜牧詠史名篇《七絕*過秦淮》也不過是諷刺陳後主的亡國之音《後庭花》。

    4.前三國都是漢族政權,這也是後人願意多加宣傳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漢族人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漢語,而漢語特別適合創作精彩的文學作品,尤其是用漢語所寫的格律詩,更是其它語言文字無法企及的,格律詩繁榮了一千多歲,至今仍有無窮的魅力,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漢人的文學作品當然更樂意宣傳漢人祖先,這是後三國默默無聞的重要原因。後三國齊周都是少數民族政權,陳朝雖然是漢族政權,但因其人物和事件不怎麼受後世文人待見,所以選材於那的文學作品相對很少,而且大多像小杜那樣搞諷刺。至於齊周,文人連諷刺的閒心都缺缺。

    綜上所述,前三國雖然最終滅亡,卻為人津津樂道,其中人物和事件被傳揚千古,後三國和它們相比就只有向隅而泣了。

  • 4 # 周郎顧天下覆

    首先,前三國與後三國的背景差異比較明顯。後者較前者過於複雜。前三國之前是大一統的漢朝,漢朝是中華民族璀璨歷史長河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漢朝前前後後歷經了四百餘年,可以說王朝文化根深蒂固。東漢末年,朝綱敗壞,民不聊生,地方上割據政權林立。後,西涼董卓進京把持朝政,輕言廢立,禍國殃民。其它地方割據政權看不慣董卓專橫跋扈聯合進軍勤王,前三國的故事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進行的。

    雖說前三國是一個亂世,但還總歸有幾條線路可循,先是黃巾之亂、董卓進京、群雄割據,然後就是曹操橫刀立馬一統北方、赤壁一戰三足鼎立,最後就是三國紛爭一同於晉。相比之下,後三國的背景就較為複雜了,後三國可以說是亂世之後的亂世。晉朝建立之後中華大地歷經了短暫的統一,由於天災人禍以及士族的壓迫,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尋求獨立謀生,造成了永嘉之亂。永嘉之亂後,晉朝衣冠南渡,北方為異族統治,並先後建立十六個主要國家,中國歷史也進入了十六國時期。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北朝後期南朝陳的陳文帝 完全統一南朝,北朝分裂成東魏及西魏,並分別由北齊及北周取代。至此,歷史進入了後三國時期。寫到這裡,就能看出來後三國的歷史背景太過於繁瑣複雜了吧。而我們想要對前後三國的歷史有所瞭解就不得不涉及到他們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形成的,相比之下我相信還是進入前三國的學習較為輕鬆。

    前三國為人們所熟知,除了時代本身的特點外(眾多的精彩歷史事件、眾多的百年難遇的人傑齊聚一堂……),我們還要感謝歷史的記錄者陳壽和裴松之,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記錄下這段時期的歷史才能讓後人享受到這些文化盛宴。我們更應該感謝歷史文化的傳播與發揚者羅貫中,沒有羅貫中的創作,這些乾枯的歷史又怎能進入到尋常百姓的口中,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呢?最後我們來一起羅列一下前三國時期一些著名的故事,歡迎大家參與進來,我先寫幾個作為開頭,歡迎大家評論留言補充。 桃園結義 千里走單騎 三英戰呂布 草船借箭 賠了夫人又折兵 ……

  • 5 # 王洪年

    1、沒有《三國演義》這種史詩級文學著作,知名度不高。

    2、從晉懷帝被俘開始,300餘年的亂世,對於大多數人(或者直接說漢族人)是一場災難,石勒 石虎 劉勃勃 姚萇這些人,在現在看來完全是野獸,有民宗委這個五指山,現在也只敢拍陸令萱 高長恭,要是把山陰公主 劉子業那些事拍出來,妥妥的上黑名單。也難怪有人說,觀遍二十四史,惟《晉書》是最不像正史的史書,而像玄幻小說。  

    3、五胡六國期間,北方最短的冉魏僅兩年,南方也不太平,屢次有大臣作亂(王敦 桓溫等)。期間北方的苻堅曾短暫統一,桓溫收復四川時也曾有過短暫的統一。到劉裕廢帝自立,北方已被代國(北魏)統一,至此南北對立的大局面已成,進入持久戰時期。

    4、南方,劉宋、南齊的兩廢帝,梁武帝捨身佛寺、陳後主不肯上井這些人、事的荒唐程度實在是太罕見;北方的高齊,名氣比前面那幾個更大,就不說了。這個時期是名教(儒家)的衰落期,佛教 道教在此時大規模傳播(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就有兩個發生在此時(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作為社會主流的儒家,自然刻意淡化這個時期,連王勃都說“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1.前三國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在政治方面,有曹操、劉備、孫權和諸葛亮等名震天下,曹操的任人唯賢、劉備的仁義厚道、孫權的寬容大度和諸葛亮鞠躬盡瘁等都是後人學習的榜樣。實際上也是如此,許多後來卓有成績的人都從他們那裡吸收了可觀的精神營養,成就了一番事業。明太祖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就曾以諸葛亮為偶像,幫助朱元璋在元末逐鹿中原的戰爭中取得了政治和軍事上的重大勝利,有個俗語“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就說明劉伯溫和諸葛亮是一脈相存的。軍事方面,東吳有周瑜、陸遜,蜀國有諸葛亮,魏國有曹操等。文化方面的曹操父子三傑等,其作品文采飛揚,喻意深刻,在整個文學史上都有深遠的影響。

    2.前三國發生了許多重要的大事件。

    比如,赤壁之戰中,周瑜火燒赤壁,以少勝多大破曹操八十萬雄兵;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奇襲袁紹的烏巢,斷其糧道,從而使袁紹丟盔棄甲,一敗塗地,徹底走下了歷史的舞臺;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隆中一對透徹地分析天下大事,指點江山如翻課本,後來的三分天下也證明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諸葛亮因此成了後人敬仰的智者楷模。

  • 6 # 此木曰

    一提起“三國”,我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三國演義》為我們展現的波瀾壯闊的史詩。關羽、趙雲、曹操、諸葛亮一個個英雄人物的的形象也浮現在腦海中。桃園三結義、火燒赤壁等傳奇故事更是張口既來。

    不可否認,東漢末年的“三國”非常精彩,但對於源遠流長、積澱深厚的中國歷史來說,像這個時期一樣這麼精彩的歷史舉不勝舉。同為“三國”的也有,而與我們熟悉的三國比較相近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後三國”。

    後三國齊周陳是怎麼來的?

    我們瞭解的南北朝,事實上也是“三足鼎立”。在北朝的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之後,這兩國與南朝的梁國就成了三國。後來,這三個國家政權出現多次更替,後來成了“北齊、北周和陳”這三國。

    這三國中,北周先滅掉了北齊,但政權被楊堅奪取,楊堅建立隋朝後滅掉了南朝陳國,統一了中國。這一過程和魏國滅掉蜀國,司馬家篡位後滅掉東吳的過程簡直一模一樣。

    魏蜀吳三國被人們熟知的原因

    這段歷史原本就十分精彩,史料記載頗多。特別是正史《三國志》,原本只是一本普通史書,但從古至今,一直被古人推崇,在二十四史前四史中排名靠前,說明古人對這段歷史也十分著迷。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的由來。經過他的加工,原本就十分精彩的史實變得更加有血有肉,人物特點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也是《三國演義》能夠成為四大名著的原因。

    而對於現代人來說,《三國演義》小說和電視劇功不可沒。

    後三國不被人們瞭解的原因之一:民族情結

    其實,齊周陳後三國幾十年的衝突也十分精彩,正史也沒有空白,但當時的北方兩國都是鮮卑族在統治,雖然後來最終漢化,但在歷史上還是屬於外族。並且最終一統天下,也是鮮卑族領導的軍事集團。古人們本著華夏正統的情結,是非常抵制這段歷史的,甚至對這段歷史進行了不少歪曲醜化(當然,本身這段歷史也夠亂的)。

    原本這三國不少英雄人物就是因為他們是鮮卑族,在歷史上都沒有留下響亮的名號。

    後三國不被人們瞭解的原因之二:奢靡淫亂

    這三國期間,出現了民族大融合,這一時期也堪稱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黑暗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殘暴、淫亂的君主,也有“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這樣的詩句描述當時淫亂的場景。他們的殘暴比起千年之前的商紂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南朝陳國君主也不遑多讓,“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就能體現出陳國後主陳叔寶的奢糜生活。總之,在國與國的激烈鬥爭之外,亂倫、殺戮、淫亂等不堪入目的事件充滿了這段歷史。後人對這些也不願提及。

    雖然,現在也有不少小說、電視劇開始演繹這段歷史,但那些不堪入目的事件都被刪減了,再加上沒有《三國演義》這般有影響力的鉅著,人們不瞭解這段歷史也是理所應當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高考不到100天了,要放棄英語學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