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飆叔講故事

    三綱五常就是孔子原意,並無出入。仁義禮智信為無常,沒有疑義。三綱倒是被後世誤讀。綱為漁網邊緣的粗線,目為漁網細線形成的方格。綱線不張,目線沒有辦法張開,所以君為臣綱更多的是對君的要求,如果君做事沒有正確方向,臣無法行正,其他父,婦也應該做子和妻的表率。按孔子向來的行為理解,孔子也對君主,師長要求更多。

    可惜後世被人利用為臣要盲目的聽君的話。

  • 2 # 閒看秋風999

    “三綱五常”就是孔子的理想世界,是對孔子思想創造性的發展。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個“禮”,也就是西周時期的“等級制”。

    孔子畢生精力都在幹著“克己復禮”的事情,董仲舒在幾百年以後實現了孔子的夢。所以說,董仲舒和孔子是一脈相承。一點兒也不冤枉了孔子。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看似與“三綱五常”沒有關係,實際上卻都是一丘之貉。不然的話,歷屆君王也不會將孔子奉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

    董仲舒當然不可能見到孔子,也沒有做過孔子一天的學生。不過在維護和恢復封建社會秩序上,兩人卻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董某人將孔子思想與當時社會情況相結合,系統的提出了他的治國理念。他的運氣要比孔子好多了,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不至於如同孔子一樣,惶惶不可終日,如喪家犬。

    儒家思想傳承有序,董仲舒以後還有朱熹等等,無論說他們是否塞進了自己的私貨,他們的成名都與孔子脫不了關係,他們的論著都可以在《論語》中找到影子。

    孔子,董仲舒以及朱熹都是儒家帶頭大哥,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他們的出現在當時都是起了某種積極作用的。

    只不過是時過境遷,他們那一套大多已經成了糟粕(當然也有精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必遮遮掩掩。

  • 3 # 天長水秋

    不邀自來答。我是天長水秋。

    答案:必須能!

    理由如下:

    一、邏輯上的內在關係可以證明,有個主義傳播而後發展成為一個思想,繼續發展之後就成了一種理論。由主義到思想,再到理論,這些都是一路發展而來的,你能說理論不是主義的組成部分嗎?是它的發展是它的適應需要的表徵。

    二、孔老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演化發展而成為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到後來的程朱理學,不過就是孔老二的儒家核心學說的具體而微而已,是儒家學說的深化細化,是對原有理論的繼承和壯大。

    三、我們來捋一捋: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基礎,孟子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思想,董仲舒在孟子提出的“五倫”的基礎上發展提出了“三綱”思想,到東漢末年才逐漸固定成“三綱五常”使用。至於因儒家思想的存在而發展出的《孝經》等等,不在此討論範圍。

    從其發展脈絡可以看出,三綱五常不僅代表孔子而且非常精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裡是中國的矽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