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本真人
-
2 # 吳玉寧好
這個問題出的屬於歷史性問題,六七十年代就是文革時期,是四人幫江青集團橫行霸道的貧窮落後的時期,當時人們生活困難,幾乎人人吃不飽飯,但是可以穿得煖,當時雖然人們都是衣服襤褸補丁很多,的,可是也有幾個特點。
一是綠色盛行,當時全國學習人民解放軍,所以無論城市鄉村,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希望有一套軍裝,至少戴一頂軍人的帽子,一些流氓刁民地痞就是公開在路上搶劫軍帽。
二是城市市民是工人階級最偉大,當時四人幫江青集團叫囂是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工人們的工作服多是藍色的,所以上下班高峰期路上就是藍色的人流。
三是事實求是說,當時農民生活更困難,農民衣服很破舊不堪,補丁很多,就是有什麼衣服穿什麼衣服,最困難的農民孩子沒有什麼衣服穿。
-
3 # 使用者味蕾原創
那時家長教育孩子:吃得酸鹹,穿得青藍。於是,不論勞動還是休閒,看過去都大多穿著青藍。城裡可能講究些,服飾其實也是社會的顏值。
六七十年代,華人的衣服都是綠色產品。一是純棉的,二是人工縫製,三是連紐扣都是用布條自制的。上上下下沒有一點化學的東西。
那時城裡人都是穿制服。所謂制服,一是工廠發的工作服,二是用縫紉機做的中山裝也可叫制服。現在企業發的工裝工人大多都是在工作時穿,那時的工裝是身份的象徵,說明咱是"上班兒"的人。平時穿著也挺風光。
那時的農村人可沒這待遇。一年做不了一件新衣服。因為買布要用布票,一年就發幾尺布票,二是有票沒錢也買不到布。棉布穿在身上身上雖舒服,但不結實。風吹日曬汗漬,一件新衣服根本穿不到一年。穿壞了就得補補丁。有時一件上衣的肘部、肩部,一件下衣的膝部、屁股都是補丁摞補丁。沒補丁的衣服就是好衣服。
那時農村婦女都有一手針線活,這是農村婦女的基本技能。沒有這點技術一家人的小日子根本無法過。因為她要縫製新衣服,他要補衣服,他要將穿破的大衣服改成小衣服給孩子穿。衣服破得不能穿了也不能扔,要當補丁,還可以將破衣片用糨糊打成硬襯做鞋子。那時連紐扣都是用布條自己做,叫"核桃疙瘩"。這一切沒有一手過硬的針線活還真不行。
為了補充穿衣的不足,那時生產隊都會種一塊棉田和青麻田。一人每年分幾斤棉花半斤麻。棉花到彈棉花坊彈成棉套,老太太用紡車紡成線。來了走街串巷織布的織匠就讓人家織成布,叫"老土布";來了染布的染成青灰色,用來做被子,做衣服。做的衣服不好看但耐穿,很像現在做牛仔褲的布。分的麻可以搓麻線納鞋底,結合硬襯做鞋子。
到了七十年代中後期,農村也有了"的確良"和"的卡"布。用這樣的布做的衣服好看又耐用。但很少有人穿得起。記得我村有戶當工人的年輕人做了一身"的卡"衣服,自己沒大撈著穿,不是這人借了去相親就是那人借了娶親。這可不是傳說,是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