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館長老徐

    感謝邀請,對於中國的影視作品來說,我們除了消耗歷史留下來的劇本外,沒有更好的橫向題材發掘出來,不單單是編劇思維匱乏,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和電視劇的工業革命沒有雛形。例如政治題材我們幹不過廣電審批的章,科幻的五毛特效幹不過美國的動漫寫實,乾巴巴的喜劇幹不過法國的紳士幽默,戰爭片我們幹不過美英對人性的思考,動作片我們沉淫在自己的武俠世界,不被外人所能理解,更別說觀眾了,歌舞片我們比不了印度,只有殺鬼子這種神劇能完美透過審稿,卻拍不出來戰爭的殘酷性以及人性的思考。中國的第四代導演每個人身上的特色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辦法複製,他們經歷的那個年代帶來的對電影的思考,無法滿足商業民眾的期待,中國文藝片的悲劇就是過高的估計了中國觀眾的信仰,所以文藝片基本消失了。

    張藝謀的長城嘗試中美合作體現的不倫不類,只是鐫刻了老謀子自身對光影的認知的某個片段,沒有辦法和科技工業帶來的商業大片更好的融合講明白一個道理和故事,所以總體是失敗的,但很感謝老謀子自敗名譽的嘗試,很大膽,也很努力。我們不得不把希望寄託在烏爾善,甯浩這些五代導演的身上,商業滿足工業時代成本訴求,故事情懷滿足觀眾情懷,自然有觀眾來買單,畢竟烏爾善對美學和色彩的把握已經到了可以拍大片的階段,而甯浩擅長找到我們身邊細小的喜劇元素,多變的人性訴求。如果電影想學習美式的爆米花元素,遲早會吃虧的,因為觀眾看得不僅僅是特效,更重要的是我們身邊的感觸。一批老藝術家的隱退也造成了作品深度的塑造,我們只能看到南韓文化給我們留下的所謂小鮮肉的明星,再無深度的靈魂人物,能撐死一個電影給我們的思考,所以中國電影電視劇如果要突圍,某種意義上是編劇,電影人,電影工業,藝術家,和觀眾品味的對接,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乳怎麼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