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枝青荷

    前言:明朝的外戚除了徐達以外,真正以外戚身份執掌兵權的唯有孫繼宗一人而已。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後,吸取了漢唐外戚之禍的歷史教訓,制定了非常嚴厲的家法,不僅規定后妃不得干政,而且對外戚勢力也作出了諸多抑制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外戚不典軍政。

    有明一代,徐達雖然是外戚,可他是為朱元璋打天下的開國元勳,並非是以外戚的身份執掌軍權的。在明朝的歷史上,真正以外戚身份執掌軍權的,唯有孫承宗一人而已。

    孫繼宗(1395—1479年),山東鄒平人。他能夠成為外戚重臣,是十分僥倖的。

    孫繼宗的妹妹“幼有美色”,名聲外傳,進入了宮廷選妃的視野之中。當時的皇太孫朱瞻基已經長大成人,皇宮中正在為他物色妃子,因此,孫氏被選取入宮。

    1417年,明成祖朱棣親自皇太孫朱瞻基主持完婚大禮,詔選濟寧胡氏為妃,而以孫氏為嬪。所以,孫家雖然有個女兒進了宮,可是一開始還算不上是地位顯赫的外戚。

    1425年6月,朱瞻基登上皇帝寶座,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寵愛孫氏,他冊封妃子胡氏為皇后,冊封孫氏為貴妃,而且他打破宮禮慣例,皇后和貴妃都賜給金寶金冊(本來妃子是隻有金冊,沒有金寶的)。

    正因為孫氏在宮中得寵,孫家的外戚地位漸漸地顯赫起來了。孫繼宗被賦予府軍前衛指揮使的要職,後來又改為錦衣衛指揮使,地位直線上升了。

    胡皇后體弱多病,又不受皇帝寵愛,因此長期未能生下皇子;而孫貴妃有了一個皇子朱祁鎮,所以,明宣宗朱瞻基廢了胡皇后,改立孫氏為皇后。自此開始,孫家成為了恩寵備至的皇親國戚。

    後來,明宣宗朱瞻基病死,年方九歲的朱祁鎮即位,就是明英宗。孫氏被尊為皇太后。孫家的地位更是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孫繼宗的父親孫忠為人敦厚,待人謙和,他經常告誡孫繼宗等子孫輩:一定要小心行事,不要狂妄不法,惹出亂子來。這對孫繼宗是有很大影響的。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北狩”,在大臣們的強烈要求下,孫太后下詔由朱祁鈺繼承帝位。朱祁鈺即位以後,孫太后被尊為上聖皇太后,孫家的地位依然是十分顯赫,絲毫未受影響。

    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朱祁鎮被瓦剌放回明朝,幽禁在南宮之中。後來朱祁鈺病重,大臣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迎立朱祁鎮復位。這次政變,孫繼宗是積極參與了。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孫繼宗因功封侯。

    不久,明英宗朱祁鎮覺得兵權完全掌握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幫人手裡,實在是不放心,而朱祁鎮心中認為,只有母親孫太后家的人才是最可靠的。因此,朱祁鎮不管“外戚不得典兵”的祖訓,斷然委任孫繼宗“督五軍營戎務兼掌後軍都督府事”,以此來達到削奪石亨等人兵權的目的。

    總體來講,孫繼宗受他父親的影響,為人處事還是小心謹慎的,一生之中沒有犯過大錯;只是有一些為子弟爭官請賞、侵佔官田的不軌之舉,朱祁鎮及其兒子朱見深都對孫繼宗很是信任。

    1461年7月,曹吉祥及曹欽在京城發動叛亂,大將孫鏜鎮壓叛軍,孫繼宗率兵前來幫助孫鏜,粉碎了這次叛亂。這應該是孫繼宗為明朝作出的最大一次貢獻了。

    結語

    在年事已高的情況下,孫繼宗多次上書請求辭去所掌兵權,明憲宗朱見深最後答應他的請求。

    1479年,榮華富貴了一生的外戚孫繼宗去世了,終年八十五歲可謂是得保善終了。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首先徐達是不小心成為外戚的。

    徐達一開始和朱元璋結成兒女親家,並沒有意識到將來朱棣會變成大明天子,徐達會變成事實上的“老國丈”。

    如果朱元璋意識到這一點,這門親事早就黃了。

    朱元璋對於外戚始終抱著嚴防死守的態度,他說:

    朕觀往古,深用為戒。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惑於聲色,嚴宮闈之禁,貴賤有體,恩不掩義,女寵之禍何自而生?不牽於私愛,惟賢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禍何由而作?——《明太祖寶訓》

    大家不要以為朱元璋是個粗人,野蠻嗜殺,其實他是一個文化人兒,對於洗腦也很有研究。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下令修訂《女誡》,編寫《古今列女傳》廣泛發行於皇宮之內,勳貴鼎候和文武大臣之家以及全天下,以期教育現在的後宮女子和將來的後宮女子老實本分。

    另外,明代天子選妃的選秀制度也保證了外戚 難以壯大。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廿二史札記》

    明朝的皇后,除了徐皇后(徐達之女)和常皇后(常遇春之女)外,出身最高的就是六品官金吾左衛指揮使汪瑛的女兒汪皇后,其餘基本上全是尋常百姓之家。

    根本形不成勢力,自然也掌不了兵權。

    但是,萬事總有例外。

    朱棣之時,需要為皇太孫朱瞻基尋找妃子,照著大明慣例,“皇家子孫不得於勳貴聯姻”,特意找了一個國子生河南永城縣主薄孫忠的女兒,立為太子嬪妃。

    朱瞻基繼位,因為皇后體弱多病,沒能生下兒子,孫嬪妃反而生下了朱祁鎮,母憑子貴,孫嬪妃被立為孫皇后。

    朱祁鎮繼位,孫皇后成為孫太后。

    相應的,孫家的官也就當的越來越大,爵位越來越高,但也沒有什麼兵權,位尊爵高但享富貴而已,孫忠其時其實也是老人一個了,翻不起什麼風浪。

    孫忠有一個兒子孫繼宗,仗著妹妹得寵,做了大官錦衣衛都指揮使,但也不是掌兵權,而是監察權。

    到了朱祁鎮被王振忽悠御駕親征搞出了“土木堡之變”,大明精英幾乎損失殆盡,是于謙鐵肩擔道義,抓過兵權,撐過了萬難時局。

    八年後,朱祁鎮又發動“奪門之變”,然後殺死了于謙,兵權忽然空了出來。

    此時飽受王振忽悠,于謙“欺騙”的朱祁鎮不怎麼再信文武大臣了,只敢信自己的親舅舅了,而舅舅孫繼宗也親自參與了“奪門之變”。

    有大功!

    於是,朱祁鎮把明朝最大最精銳的野戰部隊“五軍營”交給了孫繼宗,提督五軍營軍務,同時兼任後軍都督府都督,可謂位高權大了,天下兵權第一人。

    朱元璋和朱棣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會踢翻棺材板的,但是,他們所擔心的外戚禍亂也並沒有出現。

    畢竟,孫家原來根本不是什麼世家大族,外戚亂國也是需要資本的,孫家沒有這個資本。

  • 3 # 歷史夢中人兒

    孫繼宗(1395年-1480年1月9日),字光輔。山東濟南府鄒平縣人。明朝勳戚、大臣,安國公孫忠之子、孝恭章皇后孫氏之兄。

    明宣宗時,孫繼宗累官錦衣衛指揮使。景泰時期,進官都指揮僉事,襲封會昌伯。奪門之變後因功進封會昌侯,加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之後督五軍營戎務,兼掌後軍都督府事,為明代少數以外戚得掌兵權者。明憲宗即位後,兼督十二團營,主持經筵事並監修《英宗實錄》,長年位居朝臣之首。

    成化十五年十一月(1480年1月),孫繼宗逝世,年八十五。獲贈郯國公,諡號“榮襄”。

    有明一代,徐達雖然是外戚,可他是為朱元璋打天下的開國元勳,並非是以外戚的身份執掌軍權的。在明朝的歷史上,真正以外戚身份執掌軍權的,唯有孫承宗一人而已。

      早年遷升

      孫繼宗是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孝恭章皇后孫氏的兄長,其父孫忠因此得封會昌伯。

      宣德元年(1436年)十二月,孫繼宗被授為府軍前衛指揮使,“帶俸不管事”。至景泰(1450年-1457年)初年,升任都指揮僉事。

      景泰三年(1452年)十二月,孫繼宗承襲父親的爵位會昌伯,歲祿八百石。

    奪門掌兵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孫繼宗參與太監曹吉祥、大將石亨等人發動的奪門之變,使得被囚禁於南宮的明英宗成功復位。英宗復辟後,改元天順,進封孫繼宗為會昌侯,增歲祿至一千二百石;隨後加勳號、散官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賜世襲侯爵的誥券;孫繼宗的幾個弟弟擔任都指揮僉事的,也都改至錦衣衛供職。

      二月,孫繼宗疏奏:“正月十七日清晨,臣隨總兵官、忠國公石亨、太平侯張軏、文安伯張輗及弟弟孫顯宗率子侄、甥婿、義男、家人、軍伴等四十三人,各自藏有兵器,奪取東上門,直抵宮門,恭請皇上重登大寶。請求將跟隨臣的官軍人等依照跟隨石亨的人員,一同升授官職。”英宗在同年底進升孫顯宗為都指揮同知,並授予孫繼宗之子孫璉為錦衣衛指揮使,他的女婿、指揮使武忠進官都指揮僉事,孫氏家奴被授官者多達十七人。

      自景泰以前,外戚沒有執掌兵權的。英宗復辟後,眼見石亨、張軏等人以京營軍隊完成奪門之變,所以打破成規,於四月命孫繼宗提督五軍營軍務,兼掌後軍都督府事,以此穩握兵權。

      此年九月,孫繼宗又被增加歲祿三百石。

    耽權固位

      之後,英宗的侍臣中又有人為孫繼宗的弟弟孫紹宗求官。英宗頗為不滿,召來閣臣李賢說:“孫氏一門,長子封侯,次者都位居顯官,子孫二十餘人也被授官,這已經足夠了。如今又有人以撫慰太后之心為名,為孫紹宗求官。

      這些人不知道當初加封孫氏子弟時,朕多次向太后請示,才獲准許,太后因此連日不高興,說:‘這些人對國家有什麼功勞,濫授這些官爵。物盛必衰,一旦獲罪,我也包庇不了。’太后的意思很清楚了。”李賢稱讚太后盛德,並從容地講述自明代開國以來外戚不掌軍務的成規。英宗聽後,解釋道:“從前內臣說京營軍非皇舅掌管不可,為此太后至今還在後悔。”李賢說:“所幸會昌侯為人還算淳厚、謹慎,不過以後不得援此事作為成例。”英宗稱善。

      天順三年(1459年),錦衣衛指揮使逯杲奏陳孫繼宗、孫紹宗及英國公張懋、太平侯張瑾都侵佔了官地,建立私莊。英宗命他們各自具實奏報,孫繼宗等服罪,這才被寬赦,英宗只將管莊的人一律逮捕問罪,將土地還於官府而已。

     此前,石亨因事獲罪,因“奪門”功受賞者稍稍被裁革,孫繼宗因此替孫顯宗、武忠及自己的子孫、家人、軍伴辭去官職。英宗只革去其家人、軍伴被授職的九人(一作七人),其餘一概不問。

      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昭武伯曹欽之亂平定,孫繼宗進官太保。次年二月,他因病奏請解除兵權,並辭去太保之官。英宗不允,並命御醫前往診視。

      天順八年(1464年),明憲宗即位,命孫繼宗提督十二團營兼督五軍營,並知經筵事,負責監修《英宗實錄》。朝廷每有大事商議,一定以孫繼宗為首。

      憲宗重新核實奪門之功,他人多有更改,唯有孫繼宗仍得世封侯爵。之後,孫繼宗請求辭官修養,憲宗不許。

      成化三年(1467年)八月,《英宗實錄》修成,身為監修官的孫繼宗被加授為太傅。

      成化十年(1474年),兵科給事中章鎰上疏認為:“孫繼宗久掌兵權,尸位固寵,急應罷退,以全其有始有終的名聲。”孫繼宗聞訊,遂上疏懇求辭官,憲宗這才允許他解除京營掌軍之職,依舊掌後軍都督府事、知經筵,參預朝政。孫繼宗之後再辭餘官,憲宗仍是不準,只免其“奏事承旨”之職而已。

    富貴令終

      成化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480年1月9日),孫繼宗逝世,享年八十五歲。死後獲追封為郯國公,諡號“榮襄”。

  • 4 # 澳古說歷史

    所謂“外戚”,就是指皇帝母親或妃嬪的親戚!

    嚴格意義上來說,徐達並非外戚,因為他的長女徐氏嫁給朱棣時,朱棣還不是皇帝。

    明代的外戚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悲催的存在。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鑑於前代外戚之禍,對於外戚的防範很是嚴密,除開國之初,需要與功臣聯姻,來穩固大明天下,繼而出現外戚掌握軍權的情況外,自朱棣之後,在朱元璋所定的“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的祖制下,就甚少再出現外戚掌軍權的情況,哪怕是皇后的親戚,無論有才與否,也都只能是做一個混吃等死的爵爺!沒有任何的權力,只有一個虛爵和虛銜。

    比如明孝宗皇后張氏,她的父親張巒本是一個頗有才能的官員,如無意外,他最不濟也能成為地方上的一個要員,但是在他的女兒做了皇后之後,他的仕途也就只能是提前宣佈結束,雖被授予壽寧侯爵,及特進光祿大夫銜,但是全為虛銜,是空有地位卻無實權。

    終明一代,能以外戚身份掌握軍權的,可謂是鳳毛麟角,且多集中在明代初期,中後期幾乎再也沒出現。

    郭興

    寧妃郭氏(朱元璋妃嬪)兄長,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朱元璋起義時,郭興就跟隨其左右,為其南征北戰,戰功卓越。至正十七年,曾跟隨徐達圍攻常州,七個月不解戰甲,終攻克常州;至正二十三年,潘陽湖之戰,初朱元璋的水軍船隻因大多都是小船,而陳友諒的水軍多是大船,且兩者實力懸殊,所以是連戰連敗,此時郭興向朱元璋建議火攻,繼而幫助朱元璋擊潰陳友諒水軍。

    洪武元年,郭興奉命率軍鎮守潼關,鎮守潼關期間,郭興接連擊潰攻打潼關的北元軍隊。洪武四年,郭興獨自領軍攻伐蜀地,攻克漢州、成都;洪武六年,郭興隨徐達鎮守北平,而後同陳德一道在答剌海口擊敗元軍。

    郭英

    寧妃郭氏(朱元璋妃嬪)兄弟,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朱元璋起義後,郭英與郭興同日投靠他,初為朱元璋的宿衛,貼身保護其安全。史書說郭英身長七尺,擅長騎射,且勇猛無比,潘陽湖之戰時,郭英身負重傷,但始終是死戰不退,在他的英勇帶領下,朱元璋麾下的將士是越戰越勇,最終在涇江口大敗陳友諒。

    郭英不但有勇,還有謀。通州之戰,郭英用詐敗之計,引元軍出城,而後設伏兵將其擊敗,最終攻克通州。此戰,郭英斬首數千餘人,生擒元孛羅梁王;太原之戰,常遇春軍與王保保軍陷入焦著狀態時,郭英建議常遇春夜襲王保保,之後郭英率領十幾個騎兵潛入王保保營帳,以火炮為訊號,常遇春引伏兵最終大敗王保保。

    張輔

    昭懿貴妃張氏(朱棣妃嬪)兄弟,明初名將。

    張輔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率軍滅亡安南(越南)胡朝,佔領安南,置交趾布政司,讓明廷得以對這片土地實施直接的管轄。自唐朝滅亡後,獨立達四百餘年的安南再次被中原王朝收入版圖。之後,自永樂七年(1409年)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交趾內部曾三次發生動亂,每次都由張輔以總兵官的身份率軍平定交趾之亂,史稱他“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張軏

    昭懿貴妃張氏(朱棣妃嬪)兄弟。

    張軏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領兵平定西南土司之亂。正統十三年(1448年),張軏先是以副總兵身份跟隨總兵宮聚出征麓川土司思任發,不久平定麓川之亂。後勝利還師至荊州時,貴州苗族之亂又起,英宗遂又任命張軏率兵討伐貴州苗族叛亂,不久又平之。

    除以上四位外,終明一代,就幾乎再也沒有既掌軍權又有戰績的外戚名將,至於徐達、張玉等這些死後其家族才為外戚家族的,其自然不算外戚名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能否接受你的兒女初中或高中就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