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通風裝置1個小銷售
-
2 # 夢香寒冰
滿族入主中國的法理依據有三個:
1.法理正統性。大清對於中華統治的正統性源自對於明朝的繼承。雖然努爾哈赤“七大恨誓師罰明”,其實滿族在皇太極時代就已經改變佔領,清朝的法統依據源自北元。而當明朝被李自成覆滅之後,是清朝推翻李自成統治,親自擊潰李自成,為崇禎皇帝復仇。為此,按照清政府邏輯,清王朝是為明王朝復仇的,所以是正統。至於什麼南明王朝,那是偽朝。誰知道那些王爺哪個是真的?要是真的怎麼沒有人北上攻擊李自成,“不報家國之仇”?在清政府眼中,南明的皇帝都是假的。
推翻李自成是清政府最大的法理正統性
2.儒家正統。大清的儒家正統是得到山東孔家認證的,他們勾結很多。比如大清五入中原,山東搶光了,沒動曲阜一根汗毛。再比如早在順治皇帝時期,清政府就奠定孔子先師地位。透過尊孔尊儒,儒家分子基本安定。
透過尊孔尊儒,清朝讓讀書人安定
3.以農治國。中國自古以農治國,清朝也不例外。順治叫做耕明田,康熙叫做永不加賦,雍正叫做攤丁入畝,乾隆頒佈了《授時通考》,是近代世界第一本國家層級的農業專業人員考試教材。以農治國,農民基本安定。
乾隆時期的《授時通考》讓外華人嘖嘖稱奇
4.消除異己。以戰爭手段消除異己分子。畢竟清朝給了人活路,知識分子可以讀書,農民可以種地,法理也能說服人。剩下的在清政府認為就是反動份子,大力消滅。何況南明確實不給力,姜瓖等五總兵反正已經把中國從北到南都是中國地,南明政府不派一兵一卒援助。畢竟明清都是家天下,朱明皇族就是不給力也沒辦法,投靠清朝不是一件錯事。畢竟中國還有古話:“良禽擇木而棲”“鳳凰非梧桐不棲”。殺光了前明武將,天下就基本安定。
姜瓖為大明忠心耿耿,問題是明朝一個援軍都沒有
-
3 # 看顏色行事
這個就要看看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元朝了,元朝的國祚連百年都不到,而且元帝國是汲取了中原的道教思想,任用了道教人士,也沒有積極地吸取儒家文化,這個就不利於人心的統一。
而滿族在入主中原之前,在關外就已經融合了大量的漢人,其統治階級也存在著大量的漢人官員,尤其是明朝末年的幾大豪商為滿清政權的建立做出了幾大的貢獻。其皇位的繼任者也是從小就耳濡目染儒家文化。積極的用漢人來治理漢人。
在入住中原後,先前的漢人的激烈反抗者被殺的差不多了,而中原的實際統治者其實就是地主階級,這些人只要自己的地不丟,支援誰都一樣,所以出了統治者本身的民族不是漢族,其他的和漢人皇帝沒啥區別了。
-
4 # 夕陽下的晚楓
首先,清朝的統治者不能稱之為滿族,而應該稱之為滿洲。滿洲和滿族是不同的概念,滿族是清末民初從日本引入民族概念才具有的稱謂。在此之前,稱之為滿洲。儘管如此,在固有的中原文化觀念裡,滿洲依然是以異於漢人的少數民族的身份存在的。
其次,滿洲入主中原而不能稱其為入主中國,如果這樣認為,則將滿洲排除在了中國之外。縱觀中國歷史,一半的朝代是漢人統治天下,一半的朝代則為少數民族統治,他們或以分裂的形勢,如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等等,抑或以統一的形式存在如元朝和清朝。但如清朝這般實行了大一統且統治時間長達200多年的情況是十分罕見的,而滿洲之所以能夠維持這麼長時間的統治,的確是因為自己建立了一套中國觀。
滿洲建立中國觀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過程:
第一,清朝以為明覆仇的名義入主中原。在傳統的意識裡,明清交替,是清朝取代了明朝。實際上,是李自成滅了明朝,而清統治者則在吳三桂的幫助下,大敗了李自成農民軍,進軍山海關,入主中原。而清朝為了更有利於自己的統治,以多爾袞為首的統治者便打著為明朝復仇的旗號。這樣,清朝一開始便具有了名義上的正統地位。
第二,清統治者具有很深的漢化色彩。這是其他少數民族朝代的統治者所不具備的。當然,在一些朝代,統治者也曾實行過漢化,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但他們只是學了一些皮毛。而元朝之所以國祚如此之短,也是因為拒絕漢化而造成的。清統治者則不同,自上而下無不是採取了漢化的形式。先是康雍乾這些統治者學習儒家四書五經,治國之道,再是倡導清承明制,雖然很多依然保留了滿洲的特性,但也確實承襲了明朝的很多統治中原的政策,使得清朝的統治得以維繫。
而普通的八旗更是漢化到了一定境界,到了乾隆朝已經不再會說滿語,拉弓騎馬了,如今新清史提出了滿洲特性,這無疑是在乾隆朝時期,乾隆皇帝看到滿洲人已經被漢化的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民族性了,才特別倡導的。這從一個側面也可見清代的漢化之深。
為什麼說漢化對於一個朝代統治中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呢?主要在於中原是農耕文明,而適應農耕文明的必然是漢文化,滿洲既然入主了中原,原有的那一套漁獵文明肯定是不能適應中原的統治了,所以漢化才成為了必要。
第三,滿洲確統治者在理論上對中國觀的建構。雍正朝時期發生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便是曾靜案了,在這個案件之中,雍正帝很巧妙的處理了曾靜與呂留良,實際上也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他還進行了華夷之辨,認為天下一家,不分華夷。而且還在《大義覺謎錄》中指出了清朝建立中國的合法性。種種理論的建構都是為了說明清朝所構建的中國觀。
總而言之,清朝是中國古代唯一一個在中原實現大一統,且維持長久統治的少數民族,雖然人們對清朝具有不同的情緒,但不得不承認,清朝是維繫中華民族統一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在中華民族建立的過程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5 # 談笑閣
滿清入主中原之後,剃髮易服,不是滿族被同化了,實際上是漢人被同化了,明白嗎?
漢民族蓄髮了幾千年,結果一夜之間變成了金錢鼠尾,寬袍大袖變成黃袍馬褂,你真以為是漢族把滿族同化了哦?
所謂的中國觀,其實是一個地裡概念。佔據中原就是佔據中國。同樣,如果豐成秀吉入侵成功,佔據北京,一樣會有這樣的觀念。
東北亞大陸最好的地方就是咱們中國,風調雨順四季分明,所以所謂的中國觀是地理概念的。
後來為了避免溥儀分裂東北,蒙古、西藏、西北被割裂,所以提出五族共和,才確立了現代的中國觀。
-
6 # 模型師K少
言簡意賅的說,歷史上,野蠻強大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的文明所征服,當滿族進入中原,遇到較為先進的封建文明時,為更好的統治,得到更多的漢族地主集團及文人士大夫的支援,就不能不逐漸接受漢地的封建統治秩序,而自身也必然向著封建制過渡,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
-
7 # 南天福星
滿族能入主中原統治中國286年之久,是透過輕鬆的圍京戰爭獲得的。據考證,明未時期西北及北京一帶發生了鼠疫瘟疫,加上年連天大旱,糧食稞粒無收,盜賊四起,李自成召集農民起義圍攻北京,京城之兵大多數感染疫病無兵抵抗,因而被李自成攻陷,幾個月後,清兵分二路圍城北京城,李自城兵被圍,無法抵擋。清兵大多為騎兵,沒有被鼠疫感染所以能攻入城中,趕走李自成,自主做了皇帝,統治中國。老百姓感覺誰做皇帝都一樣耕田,都一樣交重稅賦,沒有可憐,所以不會支援皇帝,您跨臺就跨臺吧,關老百姓嗎事?就這個心態,對吧。雖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皇帝貴族們享盡榮華富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皇帝又關心了多少?因此,朝庭民心盡失,花朵無綠葉扶持,必敗無疑。
回覆列表
我來聊聊吧,當時估計努爾哈赤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帶出來的八旗子弟能把自己認為的天朝上國給打垮了:回到正題,中國長期以來有兩個概念:一指中原地區,另一指是簡稱“中國”。而清朝時期的中國,也是一個地域概念。
清初的時候,清朝的國號是“大清國”一直到順治皇帝,都是如此自稱。再後來就是康熙時期,在中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裡,中國的概念出現,《尼布楚條約》由三文共同記載:拉丁文、滿文、俄文。其中,三文當中都有共同的詞彙:中國,但這個中國不指任何國家,只是說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國家,即當時清朝,因此,文中提到的中國就是清朝的簡稱。近代史中,中俄兩國在一系列的條約中都沒變化。
乾隆時,中國的含義有了特殊的含義:對外自稱。在面對外來“他者”的時候,華人會說明自己國家身份,而中國就是對外來者,表明自己和國家整體,也就是說,中國和清朝兩者之間並不矛盾,而是兩者並存。
乾隆之後,中國的概念就很少被提起了,而被提起的場合也都是辯論場合,以辯詞出現。有一句話清朝皇帝喜歡掛在嘴邊“中外一統,滿漢一家”,其中的“中外”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和外國,而是中原和中原以外的廣大地區,清朝的皇帝對中國集體的認同體現也體現在這裡。到了近代史後,清朝的稱呼就很多了,大清國是最多的,其中中國都是以簡稱的概念存在的(中華帝國),現在人們常說的中國是國家概念:國籍、主權和領土。因此,清朝時期的中國,是一個地域概念,指的是居於中原地區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