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亭之序

    對於掌握著天下資源的第一人,作為皇帝多半心裡都會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如何自己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對於虛無的神怪就有著特別的興趣,天下蒼生始終敵不過朕的萬萬歲!

  • 2 # 御前帶刀侍衛

    賈誼十八歲時便“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二十歲出頭便得到漢文帝的賞識,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漢文帝把他從博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甚至曾經想“以誼任公卿之位”。期間賈誼提出了大量的改革策略,卻“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被漢文帝貶為長沙王太傅。因此,賈誼成為後世文人筆下懷才不遇的典型案例,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他的《賈生》中寫道: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那麼,以英明著稱於世的漢文帝,真的是“不問蒼生問鬼神”嗎?他有沒有什麼難言之隱?我們先來看一下漢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出處:

    《漢書·賈誼傳》記載:“後歲餘,文帝思誼,徵之。至,入見,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誼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乃拜誼為梁懷王太傅。”

    這段記載給我們傳達了三條資訊:

    1、賈誼被貶長沙之後,漢文帝對他頗為思念,所以將他召入長安並親自接見。

    2、漢文帝與賈誼在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徹夜長談,其中前半夜聊的都是鬼神之事,但後半夜“文帝前席”後曾經與賈誼說了一些悄悄話,他們具體聊了哪些內容,卻沒有記載。

    3、雖然漢文帝貶黜了賈誼,但始終十分敬佩他的才學。命他從輔佐長沙王吳著(唯一的異姓諸侯王),改為輔佐梁王劉揖(漢文帝非常喜愛的幼子)。

    漢文帝貶黜賈誼是出於無奈

    那麼,自知才學不及賈誼的漢文帝,為何不將賈誼留在身邊出謀劃策,卻要把賈誼貶黜到遙遠的長沙國?既然已經在未央宮召見了賈誼,卻為何再次將他“發配”到梁國呢?《漢書·賈誼傳》記載了賈誼被貶黜的原因:

    誼以為漢興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讓未皇也。然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之。於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即絳侯周勃)、灌(即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即張相如)、馮敬之(時為御史大夫)屬盡害之,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以誼為長沙王太傅。

    很明顯,曾計劃“以誼任公卿之位”的漢文帝最終貶黜賈誼並不是出自其真實意願,而是迫於周勃、灌嬰等漢初功臣派的壓力!賈誼任職太中大夫期間,除了提出讓列侯就國的建議之外(漢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並頒佈了命列侯就國的詔令,但大臣們直到一年多之後才執行),還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政策,這就是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濫觴啊!這個政策的提出必然遭到既得利益者者——漢初功臣的集體抵制,最終導致漢文帝不得不放棄任用賈誼,並採取一系列的懷柔政策以安撫漢初功臣。

    漢初功臣派的龐大勢力

    從下面幾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漢初功臣派強大到可以指定誰才是他們所需要的“真命天子”!在這種強大的勢力面前,漢文帝不得不進行退讓。

    1、在平定諸呂之亂中,朱虛侯劉章等人功不可沒,《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記載:“始大臣誅呂氏時,朱虛侯功尤大,許盡以趙地王朱虛侯,盡以梁地王東牟侯。”也就是說朱虛侯劉章便是曾經立下大功,同時又是漢朝皇室宗親,但他的一切封賞卻要聽令於功臣派,而功臣派甚至有能力讓劉章由侯升級為王!由此可見功臣派的勢力遠在諸侯王之上。

    2、《史記·呂太后本紀》記載:“諸大臣相與陰謀曰:“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強呂氏。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即,平定諸呂之後,功臣派斷言現在的少帝以及多位諸侯王都不是漢惠帝的親生兒子,為了避免他們“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功臣派將這些年幼的皇子全部誅殺(其中就包括當時的皇帝——後少帝劉弘),並且決定另立新君。而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人出面對“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之事表示質疑。

    3、如果要另立新君的話,當時最合適的人當屬齊王劉襄——他在平定諸呂中率先起兵,立下了顯赫的功勞,同時他又是漢高祖劉邦的長孫,有著繼承皇位的優先權,但是功臣們卻輕易而舉地將他排除,理由是“今齊王母家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最終,代王劉恆以其“仁孝寬厚”的性格被功臣派接受,他就是後來的漢文帝。由此可見,諸呂之亂後,天下大權完全掌握在功臣派手中。

    漢文帝即位之後為鞏固皇權而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即便漢文帝始終在努力打壓功臣派的勢力,卻依然沒能改變“自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將相公卿皆軍吏”的局面——由140多位公侯組成的勢力網實在是太龐大了!所以他只能採取溫和的手段將權力收回,不得已之時就必須向功臣派讓步妥協。

    賈誼,就是這場漢文帝與功臣派的角鬥中一個令人唏噓慨嘆的犧牲品,殊不知“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中間隱藏了多少辛酸與無奈!

    而賈誼的謀略也並非完全未能施行:對於功臣派,漢文帝強迫絳侯周勃“率列侯之國”,將“報團取暖”的功臣派打散;對於諸侯王,在齊文王劉則去世之後“文帝思賈生之言,乃分齊為六國,盡立悼惠王子六人為王;又遷淮南王喜於城陽,而分淮南為三國,盡立厲王三子以王之”,初步實現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漢文帝的這些舉措,為漢景帝、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和打擊漢初功臣派勢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賈誼卻沒能等到這一天。

  • 3 # 伴讀歷史

    題主好,“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被貶長沙,總是給人留下了被拋棄、被冷落的印象。但這並非歷史的事實。在貶謫長沙一年之後,賈誼就重新得到了重用,漢文帝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這個關鍵的智囊。我們看一下題主說的全詩。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李商隱的這首名詩在評價孝文帝與賈誼的君臣際遇時,將孝文帝形容為一個不識才、不納諫的不明之君,而賈誼則成為了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悲劇典型。

    但這並非事實:孝文帝對於賈誼的才華,他自始至終都充滿欣賞;重用賈誼是他從未放棄過的打算。

    當初,因為急於提拔賈誼擔任公卿,遂使得他成為列侯功臣發洩憤怒的標靶。孝文帝將賈誼貶謫長沙,當然有棄車保帥、平息眾怒的考慮,但另一方面也有讓賈誼暫時淡出權力核心,避避風頭的意思——吳氏長沙國是當時僅存的異姓諸侯,遠離京畿,不易引人注意。一年以後,孝文帝罷免了周勃的宰相職務,隨即又將賈誼招了回來,並在宣室接見了他。

    於是便有了李商隱《賈生》中描寫的那一幕:當天,剛剛收到祭祀福胙的孝文帝跟賈誼聊起了鬼神的起源。一直聊到夜半,孝文帝的興致都沒有絲毫衰歇。他越聽越入迷,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坐席移向了賈誼。

    在會見結束之後,孝文帝感嘆說:“這麼長時間沒有見到賈誼,我以為自己已經超過他了,今天才知道原來還是趕不上!”李商隱對孝文帝在這次會見中選擇的話題很不滿意。

    李商隱認為孝文帝應該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同賈誼談一點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沒想到漢文帝卻選擇了不著邊際的鬼扯。

    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孝文帝在政治上日臻成熟的表現。他沒有在這次會見當中急於同賈誼商討軍國大計,應該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賈誼離京的時間並不很長,一年前被功臣集團圍攻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孝文帝應該是懲於前鑑,才沒有單刀直入、問計軍國的。他聰明地選擇了一種類似“乒乓外交”的迂迴方式來展開談話,避免政敵的敏感。

    孝文帝說“我以為自己已經超過他了”,表明他對自己在政治上的進步和成熟是有自信的。

    其次,在貶謫長沙之前,賈誼的仕途可說是一帆風順:從帝國最年輕的博士官起步,一年之內越級提拔為太中大夫,甚至一度成為公卿也就是總理大臣的後備人選。他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沒有經歷過重大挫折的賈誼是否具備堅韌的意志質量,在被貶長沙之後他會不會日漸消沉,乃至自暴自棄,孝文帝的心裡沒有底。

    因此,在這次接見賈誼的時候孝文帝有必要先做一番考察。

    “不問蒼生問鬼神”,就是要把孝文帝自己的傾向隱藏起來,站在相對客觀的立場上評估一番,今天的賈誼還是不是他心中那個才華橫溢、計深慮遠的青年政治家了?

    “今天才知道原來還是趕他不上”,孝文帝的感嘆顯示,賈誼的這次面試成績是優秀的。

    既然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面試,自然要為賈誼重新安排工作,而在這個問題上,孝文帝也著實費了一番心思。

    就在宣室會談之後不久,孝文帝的任命便下達了:賈誼從長沙王太傅調任梁王劉揖的太傅。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賈誼的所謂“悲劇”是不存在的。僅僅一年的時間,去長沙兜了一圈回來的賈誼就重新受到了孝文帝的重用。

  • 4 # 詩雨花魂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時期非常重要的一位詩人。這兩句出自他的《賈生》,這是一首諷刺詩,在這首詩中,李商隱借用漢文帝和賈誼,很好地諷刺了漢文帝,不懂得識別人才。儘管這首詩表明是寫賈誼,但主要還是抒發自己內心的一個情感,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一個現實情況,寫得非常的生動,讀來真是令人讚歎不已,所以這也是一首值得一讀的傑作。詩人一開篇便是寫到了漢文帝表明求賢若渴,還去訪問的一位被放逐的臣子賈誼,但是兩人半夜高談闊論,並沒有談到實質性的東西,皇帝只是一味地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夠長生不老,所以詩人在這裡狠狠地諷刺了漢文帝一番。

    從諷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實際上詩人的主要用意並不在此。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詩人矛頭所指,顯然是當時現實中那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封建統治者。

    在寓諷時主的同時,詩中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詩人夙懷“欲迴天地”的壯志,但偏遭衰世,沉淪下僚,詩中每發“賈生年少虛垂涕”、“賈生兼事鬼”之慨。這首詩中的賈誼,正有詩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諷漢文實刺唐帝,憐賈生實亦自憫。

  • 5 # 路遙lgy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一首詩,這裡的賈生,指的是漢文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賈誼。

    賈誼因有才華,二十一歲就被漢文帝欣賞,被推薦做了博士,很快被提拔為大中大夫(漢文帝的高階顧問)。但是賈誼年輕不懂人情世故,被丞相周勃和太尉灌嬰等老臣看不慣,甚至是嫉妒。

    後來賈誼主張改革,讓列侯們離開京城,召到眾多非議。賈誼人緣不好,多數人反對他,漢文帝無奈將他遠調長沙,做了長沙王的太傅。

    大約四年後,漢文帝忽然想起賈誼的才華橫溢,招賈誼進京。賈誼得到召喚,滿懷期待想著自己會被重用,便立即啟程回京。

    賈誼去拜見漢文帝時,漢文帝剛好祭拜過鬼神,正坐在宣室(未央宮前殿的正房)休息。賈誼到來,漢文帝只是不停的問他鬼神的問題,並沒有問他國家韜略大計。

    賈誼無奈給漢文帝講述鬼神的問題,一直到深夜。賈誼回去後感到失望,原以為漢文帝招他回京會與他探討國家大事,會把自己留在京城。

    可是不久,漢文帝派賈誼去給梁懷王劉勝做了太傅。幾年後,梁懷王因墜馬去世,賈誼也因傷感鬱鬱而終,時年三十三歲。

    賈誼一生懷才不遇,他的著作《過秦論》,《治安策》成為後世學習的經典。

    李商隱說的“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是說漢文帝聽賈誼說鬼神的問題非常入神,聽到半夜禁不住身體向前移動,更靠近些賈誼。卻沒有問及治理天下的大計。

    李商隱一生曲折,也是懷才不能得到賞識。這首詩事實上是李商隱借用賈誼的事,來諷刺當時的皇帝只是一味的信奉佛教,並不關心朝政民生。從而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恨不滿。

  • 6 # 天香引

    李商隱詩云:“宣室求賢訪逐客,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漢文帝絕非不關心“蒼生”的昏君,他為何只問賈誼“鬼神”事。潛在的原因,恐怕是漢文帝對賈誼的主張並不完全贊同。而正是這一點,才是決定了賈誼仕途失意的真正原因。

    賈誼第一次重大獻策,是鼓動漢文帝改制。這是儒家的禮儀重點,當年叔孫通做了一個簡易版本,解決了朝廷基本禮儀問題,但也就到此而已,因為儒家那一套繁文縟節,實在讓劉邦等漢初君臣提不起興趣。而賈誼所提出的改制方案,不但針對禮樂,還包括曆法、服色、制度、官名,幾乎可以說是將漢朝體制推倒重來的一攬子計劃。 賈誼的這項建議,讓漢文帝很吃不消。為什麼?漢朝建立以來,一切政策,都貫穿著實用主義思維,凡事都以促進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目的,最忌諱的是無事生非的擾民之舉。蕭何當年修建未央宮,稍稍華麗雄偉了一點,劉邦便覺得消受不起。漢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沒有為自己修蓋一間宮殿,寶馬、好車、名貴服裝,毫無添置。當時時尚界流行的服裝款式是“長裙曵地”,但是漢文帝最寵愛的妃子慎夫人居然“衣不曳地”,為的是節約布料。

    漢文帝自己的陵墓中的隨葬品,也都是瓦器,金、銀、銅、錫,一概沒有。所以盜墓界的人士都不去打擾他老人家的安息,為什麼呀?一是仰慕他,一是曉得沒什麼可拿的,還不如一個土財主家裡有油水呢!

    漢文帝如此節約,無非是考慮到百姓收入有限,上交的賦稅,作為天子要省著點花。花費少了,納稅人的負擔自然也就得以減輕。那麼先“富民”、後強國的漢朝發展路線,就可以完成。

    但是如果採納了賈誼的建議,改曆法、官制、服色,建立繁文縟節的儒家禮樂制度,必然有兩個結果:其一是花費大量賦稅在無關民生的形式建設上,其二是打亂現有秩序,干擾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 所以賈誼的儒家主張,與主張與民休息的朝廷主流黃老思想嚴重不符,漢文帝自然難以接受,只好表示謙讓不敢當,事實上是否決了賈誼的建議。 改制建議之否決,是賈誼仕途上第一次重大挫折,為他後來的外調埋下伏筆,不過事情還在繼續發展。第二年,賈誼給漢文帝上了一份關於農業問題的建議書。建議書的前半部分,賈誼引經據典,大談農業的重要性,這固然不錯。但在後半部分,賈誼所提出的建議,卻讓漢文帝再次無語。

    賈誼是這麼說的: “農業為本,工商為末。所以我認為,應該強制工匠商人,改行務農。則積蓄自然充足,百姓也安居樂業。陛下在這一點一直猶豫不覺,實在可惜!” 在這封建議書中,賈誼繼續在兜售儒家的那一套,不過這一會不是禮樂制度,而是抑制商業。

    對於這一點,漢文帝就更不能苟同了,雖然農業的確重要,但漢初以來,從來就沒有一個皇帝或丞相說要強制商人去種田,而是推行自由政策,鼓勵百姓依據具體條件,各自尋找致富之路。如果按照賈誼的主張,強制工商階層都去務農,那還不亂了套。

    對於工商業,漢文帝的態度也頗為積極,至少是“重農不輕商”。他先是開放山林川澤資源,放手讓百姓發家致富。文帝后六年,開放為國家壟斷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結果,民間資本空前活躍,漢朝的商業、手工業、礦業、漁業空前繁榮,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由此看來,漢文帝在經濟問題上與賈誼的態度,又是截然相反。既然道不同,那麼自然不相為謀,賈誼的退場也就順理成章了。賈誼的失意,絕非孤立的事件。漢初,大多數如賈誼這樣的儒生,他們的仕途都是失意的,這完全是因為儒家思想與道家黃老思想的格格不入。

    所以賈誼的失意,是他個人的不幸,卻是漢初百姓的幸事。倘使賈誼主政,所謂“文景盛世”,恐怕要夭折於襁褓之中了。那麼賈誼在史冊上,為什麼又會享有那麼高的聲譽呢?首先是因為後世文人對他個人的同情。如李商隱,他自己也失意潦倒,難免就借賈誼這杯酒,澆自己的塊壘。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漢武帝以後的中國社會,乃是儒家思想的一統天下,對於賈誼這位早期的儒家思想鼓吹者,需要有所拔高。

  • 7 # 隨文新事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漢文帝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帝王。。

    但是他怎麼會不問蒼生問鬼神呢?

    今天我來給大家解開這個謎題。

    為一個帝王,他無疑站在金字塔的塔尖。

    所看到的事物,認識事物的高度,深度重度。

    不是一般的一個書生所能領悟的。

    一個書生在他面前縱橫捭闔,大唐治國之道。

    沒有一些問題可能脫離實際呢。

    有沒有一些情況是他所不知道的呢。

    應該是有的。

    而且這個書生就沒有地方的治理經驗。

    那麼他談這些問題的話也會很虛。

    作為一個聰明如漢文帝的皇帝,

    是一個很務實的人。

    那麼能忍的話,古代文人的話就會研究一些方士

    那麼實際一點兒的話,還不如問點兒鬼神之類。

    也許面前的這個文人能夠懂哦。

    所以說在帝王面前不是說你說的不對。

    是說你說的東西不是用。

  • 8 #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非常好,對於當代也非常有借鑑意義。這句話出自於唐人的詩句當中,諷刺漢文帝不重民生。這件事情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後歲餘,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但從漢文帝整個施政過程看來,他並不是一個熱衷鬼神方術的人。他在位時期實行的農業政策很有效的恢復了民眾的生產力。但出現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賈誼只是一介儒生,朝中並沒有勢力。在漢初,軍功貴族集團牢牢佔據統治地位的政治局勢中,賈誼根本就沒有發揮的空間。他對於漢文帝,就如同紀曉嵐對於乾隆,只是文學上用以排遣抑鬱的物件,互相唱和,聊天解悶而已。真正的軍國大事,賈誼雖然有才華,但也不能讓他過度參與。所以賈誼的官職一直都是各皇子諸侯王的太傅(老師)。

  • 9 # 柔城居士

    人老了,就會糊塗,這句話真的不假,但與其說是糊塗倒不如說是對身後事的牽掛而歇斯底里罷了,人有了牽掛就會猶豫不決,一猶豫不決就會受到左右了。

    文帝年紀大了,召他來問鬼神之事,無非是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未來的無力了。心裡想的是,命不久矣,還考慮什麼蒼生百姓呢。後來的漢武帝、李世民、朱厚熜,甚至雍正都是這樣。

    文帝是很看好賈誼的才學的,年少便名滿洛陽,可是上來和老同志叫板,最終落得個長沙王太傅的下場,和屈原一樣,空有愛國之心,卻無處身之能,倒像是張居正那可以說是通才了。

  • 10 # 薇薇安電影音樂狂歡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李商隱

    宣室[1]求賢訪逐臣[2],

    賈生[3]才調[4]更無倫[5]。

    可憐[6]夜半虛前席[7],

    不問蒼生[8]問鬼神。

    註釋

    [1]宣室:西漢未央宮的前正室。

    [2]逐臣:被貶在外的官吏。

    [3]賈生:指賈誼。他曾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來漢文帝將他召回長安,和他談論鬼神之事。

    [4]才調:才情。

    [5]無倫:沒人可以相比。

    [6]可憐:可惜。

    [7]虛前席:徒有虛前席的這種愛賢之舉。

    [8]蒼生:百姓。

    賞析

    關於賈誼被貶長沙,《史記》中有相關記載。長久以來,詩人們便以此為題材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感。作者不落窠臼,選取賈誼自長沙回長安,宣室夜對的情節,並且眼光獨到,把焦點集中在人們不注意的“問鬼神”之事上,從而發出了一番新警透闢、發人深省的議論。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第一句寫漢文帝求賢若渴,連放逐在外的臣子都不遺漏,可見其多麼有誠意、多麼謙虛。只看開頭這首詩彷彿是在熱烈頌揚文帝殷切的求賢願望。下一句寫了文帝對賈誼的評價,完全是佩服讚歎之詞。用“才調”一詞,包含了才能和風貌、情調。得到“更無倫”的讚歎,則可想見賈生少年才俊、華彩照人、意氣風發的樣貌,自然地顯示了詩的形象感和詠歎的情調。

    這兩句,從“求”到“訪”然後“更無倫”,透過層層遞進的方式,表現了漢文帝對賈生的讚歎器重。看到這裡,幾乎已經認定這是一首歌頌聖主求賢的詩。

    第三句既承接了上文的求賢、贊賢,又完成了議論的轉折,是全詩的樞紐。“夜半前席”,是對上文的承接,惟妙惟肖地描繪了文帝當時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於不知不覺中已經靠上前去的情景,使歷史陳跡變得充滿生活氣息、鮮明可觸。這裡李商隱選取了“夜半前席”這個典型細節,以小處寄寓了自己的感慨。這個生動的細節描寫,把文帝求賢、重賢的境界提升到了最高處,從而使後文的嘲諷更加有力。李商隱只是輕嘆了一聲“可憐”,就是可惜的意思,便自然而然地使人對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賢姿態產生了質疑,隱隱感到作者對漢文帝的嘲諷。這裡並沒用感情色彩強烈詞語,為最後一句留有餘地的同時,也更耐人尋味。“虛”指徒然,輕輕一點,舉重而若輕。何以“虛”?詩人只是點出來卻沒有明說,留下了懸念,詩也顯出了跌宕波折的情致。這一句中承轉交錯,處理得精練、自然、不著痕跡。

    最後一句答案終於揭曉:“不問蒼生問鬼神。”原來“訪逐臣”、讚歎乃至“夜半前席”,並不是為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而是為了詢問鬼神之事。作者並沒有大發議論,可是讀詩之人自可得出結論。此句用詞簡單,強烈的反差使貶抑顯得特別有力,詞鋒犀利,蘊涵了辛辣的諷刺。

    本詩諷刺之中寄寓了感慨,但主旨並不只是諷刺文帝。晚唐許多皇帝都求神問仙,不顧民生,顯然詩人是用歷史諷喻現實,矛頭指向的是現實中那些沉迷鬼神的封建統治者,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深沉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單位組織的一年一度體檢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