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志
-
2 # 哈密瓜的美好生活
為什麼說是可憐的?其實很多人很享受當父母的過程,心維繫在孩子身上,看著孩子長大成人,優秀成才,很有成就感的。如果孩子不優秀,只求孩子平平安安。父母不是可憐,是剛強。
-
3 # LEO媽
每個人對可憐、痛苦、開心、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養育子女,本身還是幸福的,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因為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生命的延續。看著他,一天一天都在成長,一口飯,一口水的喂大;不用說別的,光是這種成就感,就足可以讓一個人幸福很久。如果你把養第一個孩子當成一種負擔的話,那麼時常會感覺自己很可憐,因為,養大一個孩子,要經歷許許多多的事情,可以說是許許多多坎坷的事情,讓你的心一點點的被訓練著。你把他當回事兒,他一生病,你就想哭;你不把他當回事兒,他就老生病或者受傷。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好?相信這種狀態所有的家長都會遇到過……所以說,孩子是家長甜蜜的負擔。這樣看來,養孩子究竟是一種幸福,還是一種可憐,。終究還是看你。自己。內心是如何考量的?。例如,在我看來。孩子可以代表了我,但我不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孩子還在。所以,無論為他付出什麼,我都是幸福的。沒有可憐,沒有任何可憐的感覺。有的時候也會抱怨,為什麼孩子長得這麼不結實,總生病總遇事,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因為有他而感到很快樂,因為有他我才覺得我的生命是完整的……
-
4 # 風吹雲散2020
中國的父母們絕大多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可憐的嗎?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 中國的父母們絕大多數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可憐,但很辛苦。
人民日報關於《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提出的家長層次論,共分五層:
第一層次: 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 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 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 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 父母盡己所能支援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援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根據這個層次論,無疑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像以前一樣,給孩子吃飽穿暖,把他養大就可以了。
為什麼說家長辛苦呢? 辛苦主要是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對孩子生活上的照顧
對於學齡前兒童,對生活上的照顧,家長需要投入的精力就不必說了。
就算是上了小學後,父母的壓力也不小。現在的家庭,很多都是雙職工家庭,如果沒有老人幫忙或請保姆,早上需要早早地起來給孩子做好早飯,再匆匆地送孩子上學,然後火急火燎地趕往公司上班。下班後,也是先去學校或託管中心接回孩子,做完飯、輔導作業,等忙完這一些,一般都是晚上11點,甚至12點了。
就算是全職媽媽,帶孩子也一樣帶得心力交瘁。
2. 對孩子學習上的陪伴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學齡前兒童,需要進行很多方面的啟蒙,尤其是閱讀習慣的培養,家長都會早早地開始給孩子讀繪本,有中文的,有英文的。
入小學後,監督孩子做作業,更是成了很多家庭的一道坎。都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絕對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
3. 興趣特長的培養
現在的孩子,如果沒有至少1~2項的興趣特長,孩子在一些集體活動中,很難融進去,不管是自信心,還是將來社交都會多少受到一點影響。
可是培養興趣特長,沒有家長財力的支撐,以及大量精力的投入,孩子是很難出成績的。
4. 身心健康的關注
現在的孩子,憑藉電子產品,能夠輕鬆地接觸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一旦孩子過於沉迷遊戲之類,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不可避免。
家長需要抽不少的時間,陪孩子做戶外運動,與孩子談心。
5. 教孩子學會融入社會
作為家長,不僅需要處理和孩子的親子關係,還需要教會孩子如何與同學、老師、朋友相處。
處理這些關係,是需要家長引導的。
總之,因為現在社會對家長的要求在提升,家長需要為孩子做的事也很多, 當家長的非常辛苦是必然的,但肯定不是可憐,而是可敬的。
-
5 # 跟蹤成長
我來談談我的看法,我覺得這話說的有點過。
你也是個資深人事,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說明你也沒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感受到快樂,難道你沒有在孩子身上付出太多?沒有在孩子成功之後獲得過喜悅?
俗話說,養孩子除了付出外,最大的收穫就是享受天倫之樂,有這一點就夠了,怎麼會說可憐呢?
-
6 # 數石子玩
“急功近利,始亂終棄”,絕大部分孩子的成長幸福,都毀在家長這兩個神操作上
孩子都是上天送給父母的天使,可惜天使的成長之路往往艱辛無比,特別是那些初為人父人母的家長,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會無視孩子的成長規律,想當然地用自己的好惡或者所謂的經驗來“訓練”自己的孩子,其後果當然是用孩子的一生來“買單”。
筆者從事教育已34年,分別在大學、高中、初中、小學任過教。別人多是往上教,我正好倒過來,從高教到低,現在任教於小學。這個任教過程非常奇特,不說絕無僅有,但也可以說十分少見,哈哈。
在漫長的教學經歷中,我一直在探索一個問題:同樣是孩子,同樣的老師教,有的甚至來自同一個家庭,學習的差異咋那麼大呢?
觀察多了,見的孩子多了,認識的家長多了,寫過教學筆記多了(有近百萬字吧),也慢慢地悟出了一些道理。
比如,最摧毀孩子成長的事,是家長的兩個神操作:開始的“急功近利”,之後的“始亂終棄”。
先說急功近利。孩子開始都是可愛的,所以初為人父人母的家長往往豪情萬丈,一心要把小傢伙培養成人中龍鳳。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其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孩子都會因為發育、興趣、家庭社會環境因素等諸多原因,小學、初中的讀書學習的能力非常一般。
可惜要這些孩子的家長認同這一點,以我多年的交流經驗看,這比殺了他們還難。他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孩子首先定位在神童級別上,不管不顧地開始孩子的培養,最常見的就是什麼學前教育、家庭輔導、各類培訓班……能辦到的,家長們無不傾其所有。
這樣做的危害,實在是怎麼形容都不為過。想想看,一個孩子,一餐本來只能吃一碗飯,你硬給他灌五碗十碗,一次本來只能挑十斤,你硬給他壓上五十斤上百斤,會是一個什麼後果?腳後跟都想得出來啊。
常聽人說起教育上的一句話,叫“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實絕大多數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毀在了起跑線上,只不過這些家長們是打著“愛”的名義冠冕堂皇在做這件事。
唉,每一屆的學生家長,我都會認認真真地告訴他們,先把自己家的孩子當成“弱”孩子看待吧,這樣做不會吃虧的。可惜別人不願意啊!
等終於有一天家長明白自己家的孩子的確不過是個普通人,孩子一般已是在讀小學五年級,或者初中八年級。說實在話,這個時候明白這一點雖說有點晚,但也並不絕對,只要家長應對恰當,也不是沒有辦法。
但此時很多家長已經倒過來,不但不認為自己家的孩子是天才,反而是令人傷心欲絕的蠢材。一部分家長會病急亂投醫地拼命砸錢請人補課,效果當然可想而知,一部分家長則認為已經窮途末路,或者說精疲力竭,聽之任之,“放棄治療”了。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始亂終棄了。
我有時就想,孩子的教育,其實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家長的思想教育啊!
回覆列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Sunny的父母,哺育Sunny的孩子;可憐的父母,一定會教育出可憐的孩子。
不知你從哪裡的資料判斷出來的?中國的父母絕大多數可憐?
你周圍的父母們都很可憐嗎?反正我沒有那個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