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口暖男

    古代十二時辰,時辰,時辰對照表,十二時辰與時間對照表,12時辰,時辰表。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1、子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臺北時間23時至01時)。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23時~當日凌晨1時,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

    2、丑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臺北時間01時至03時)。

    雞鳴而食,

    唯命是聽。——《春秋左傳正義》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後的1~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

    雞被古人褒稱作“知時畜也”。《韓詩外傳》中讚頌雞雲:“守夜不失時,信也。”曙光初現,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

    3、寅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臺北時間03時至05時)。

    雞鳴洛城裡,

    禁門平旦開。——鮑照 《代放歌行》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矇矇亮的一段時間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這句裡的“氣”,係指“天空的雲氣”。後來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也用了“平旦”這個詞,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4、卯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臺北時間05時至07時)。

    日出有曜,

    羔裘如膏。——《詩經·檜風·羔裘》

    這個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日出”是指太陽昇出地平線之時。用地支命名,為卯時。這個時段指每天清早的5~7時。此時,旭日東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

    5、辰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臺北時間07時至09時)。

    朝晨發兮鄢郢 ,食時至兮增泉。——王逸 《九思·守志》

    食時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的7~9時。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管子·弟子職》裡也有運用“食時”的句子。如:“至於食時,先生將食。”

    6、巳時【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臺北時間09 時至11時)。

    至於衡陽,是謂隅中。——《淮南子·天文訓》

    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上午的9~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

    《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7、午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臺北時間11時至13時)。

    與莊賈約,

    旦日日中,

    會於軍門。——《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太陽已經執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

    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有例為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於軍門”。可見“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當頻繁。

    8、未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臺北時間13時至15時)。

    諸客奔走市買,

    至日昳皆會。——《漢書·遊俠傳》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時,指每日的13~15時。“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又《漢書·遊俠傳》:“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9、申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臺北時間15食至17時)。

    日至於悲谷,

    是謂晡時。——《淮南子·天文訓》

    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它指每天的15~17時。

    “晡”(餺)時”,始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

    《資治通鑑·唐紀》裡有使用“晡時”的例子:“晡時,門壞。無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

    10、酉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臺北時間17是至19時)。

    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春秋左傳正義》

    “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人用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指每日的17~19時。

    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雲:“日出為晝,日入為夜。”

    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11、戌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臺北時間19時至21時)。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

    指太陽落下,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即19~21時。用地支表示為戌時。

    人們為什麼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12、亥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臺北時間21時至23時)。

    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

    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當夜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意思是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

    “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中國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

  • 2 # 一視覺YSJ

    十二時辰與時間對照表

    古代每個時辰都是兩個小時,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12個字代替,子時是凌晨 23:00-1:00,以此推算,,申時是 15:00-17:00點 。

    【子時】夜半,膽經當令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 的第一個時辰。(臺北時間 23時至 01時)。

    【丑時】雞鳴,肝經當令 , 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 個時辰。(臺北時間 01時至 03時)。

    【寅時】平旦,肺經當令,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臺北時間 03時至 05時)。 【卯時】日出,大腸經當令,又名日始、破曉、旭日 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臺北時間 05時至 07時)。

    【辰時】食時,胃經當令,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 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臺北時間 07時至 09時)。

    【巳時】隅中,脾經當令,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 時候稱為隅中。(臺北時間 09時至 11時)。

    【午時】日中,心經當令,又名日正、中午等:(北 京時間 11時至 13時)。

    【未時】日昳,小腸經當令,又名日跌、日央等:太 陽偏西為日跌。(臺北時間 13時至 15時)。

    【申時】哺時,膀胱經當令,又名日鋪、夕食等:(北 京時間 15食至 17時)。

    【酉時】日入,腎經當令,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 為太陽落山的時候。(臺北時間 17是至 19時)。

    【 戌時】 黃昏, 心包經當令, 又名日夕、 日暮、 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 稱黃昏。(臺北時間 19時至 21時)。

    【亥時】 人定, 三焦經當令, 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 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 京時間 21時至 23時)。

    古代的更(古代的更是按時間算的) :

    晚上 7點 -9點為一更 ,

    晚上 9點 -11點為二更 ,

    晚上 11點到凌晨一點為三更 ,

    晚上 1點到 3點為四更 ,

    晚上 3點 -5點為五更 .

    1、子夜時分(二十三點至一點) ,古人發現鼠類出沒頻繁的時刻是子時。於是,子時便與鼠聯絡 在一起,成了「子鼠」 ,並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屬相的第一位。

    2、農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農家的大事。丑時(一點至三點) ,農家自會起身喂牛。牛與丑時聯 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

    3、凌晨三點至五點,晝伏夜行的虎最兇猛,農家常常會在此時聽到不遠處傳來虎嘯聲。於是, 虎與寅時相聯絡,有了「寅虎」 。

    4、五點至七點,天亮了,兔子跑出窩,去吃帶著露水的青草。於是,兔子與卯時相聯絡,便有 了「卯兔」 。

    5、七點至九點,是容易起霧的時刻。據說龍能騰雲駕霧,大霧之中才會「神龍見尾不見首」 。龍 和辰時相聯絡,便有了「辰龍」 。

    6、九點至十一點,大霧散去,豔陽當空。體溫不恆定的蛇從洞穴中爬出來曬太陽。蛇最活躍的 時刻,便是「巳時」 。

    7、十一點至十三點,烈日當頭。這「烈」 ,使人想到了人類「得力助手之一」的馬。紅鬃烈馬是 良駒,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時的太陽一樣火烈。馬與午時相聯絡,就有了「午馬」 。

    8、十三點至十五點,未時,驕陽已把草上的露珠曬乾,可別忘了這正是放羊的好時光。於是, 「未羊」應運而生。

    9、十五點至十七點,申時,太陽偏西,或者雨過天晴,天氣顯得清爽起來。這時候,猴子最喜 歡在樹林裡玩耍啼叫,便把這一時刻與猴子聯絡在一起,於是有了「申猴」 。

    10、十七點至十九點,酉時,太陽快落山了,家養的雞該回窩了;農婦四處呼喚著,轟雞入窩。 這吃飯喝酒的時刻,也與家雞入窩相連,於是就有了「酉雞」 。

    11、十九點至二十一點,戌時,人們在臨睡之前要巡視一番;跟隨他們的,是人類的另一個「助 手」--狗。巡視的時刻與狗聯絡起來成為「戌狗」 ,恰到好處。

    表示十二時辰的十二個字與十二生肖相結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突然之間覺得一切都沒有了意義,你能否對我說一句激勵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