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華善德網

    作為中國第一家國有的古舊書店,在北京提起中國書店,既使你不喜歡古籍也必有耳聞。可你知道這所書店的前身是什麼?其奠基人又是誰嗎?

    雖說中國書店始建於公私合營,是整合了京城許多經營古舊書刊、古籍善本之店鋪的重生體,但回顧其歷史,“來薰閣”無疑是中國書店的主要前身(至今,在中國書店的門匾上方,仍舊懸掛著“來薰閣”之舊額),而來薰閣主人,被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徐雁譽為“一代坊賈”和“琉璃廠舊書業史上的一個傳奇”的陳濟川無疑是中國書店的主要奠基人。

    他是“來薰閣”的再造者

    陳濟川(1902—1968)名陳杭,字濟川,河北南宮縣人。清咸豐年間,他的祖上在北京琉璃廠開設了以經營古琴為主的“來薰閣琴室”,至民國初年(1912年),陳濟川的叔父接管時,因為時逢亂世,雅仕歸林,生意慘怛,改為經營古舊書籍,並更名為“來薰閣琴書處”,不過此後的來薰閣生意依舊不見起色。到了民國十四年(1925年),為了讓來薰閣這塊傳承了近百年的牌子重獲新生,陳濟川的叔父找到了正在北京隆福寺文奎堂舊書店做學徒的陳濟川,提出讓其來店內協助經營;此時的陳濟川學徒早滿,雖有一腔抱負卻苦於無用武之處,因此叔侄倆一拍即合,經過一年左右的接觸,叔父決定把來薰閣全部交由陳杭經營,自已則回南宮老家,樂得養老。

    南宮是明清“冀州商幫”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商人以“農商並舉”“情深義重”聞世,“以農民種地般的春敬秋畏之心來做生意,凡事能吃苦,守根本,信結果,講道義,以扶持眾物,而使自身育發”是冀商的天然基因,陳濟川家族世代經商,甚知此中奧妙。在接管來薰閣後,因為陳濟川業務水平甚高,尤其精通明清戲曲、小說版本目錄的源流考學,再加之他本身為人正直厚道、不計小利,腦袋也確實比常人的大些,所以得了個 “陳大頭”的雅號,為來薰閣積澱了深厚的無形資本。所以,隨著魯迅、胡適、老舍、魏建功、傅惜華、趙萬里、吳曉鈴、青木正兒、吉川幸次郎等一批中外學者均成為了來薰閣的常客,他的舊書生意也日漸紅火。

    從1925年接收來薰閣到1949年,陳濟川不但把來薰閣做成了北京最大的古籍書店,當選成為北平書業同業公會會長,還把分店開到了天津、上海、杭州、臺北,更四次東渡日本,在銷售中國傳統典籍的同時收購流存海外的古本舊書,開創了中國舊書海外經營的先河。

    他是“中國書店”的副經理

    解放以後,陳濟川應邀參加了在中南海舉行的全國知名人士座談會,被選為全國出版會議代表。1950年底北京籌組第一家公私合營的出版社——新大眾出版社,成立資金為舊人民幣兩億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鉅款。為了響應號召,陳濟川帶頭以來薰閣的名義,一個人就出資2000萬元,後又向其他40家書店集資4000萬元,才促成了新大眾出版社的成立,而他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新大眾出版社經理。此後,在他策劃下,新大眾出版社出版了雜誌《說說唱唱》,即今日《北京文學》前身。

    1956年國家實行公私合營,舊書業接受社會主義改造,陳濟川對此是舉起雙手熱烈歡迎,因此他率先將自己的來薰閣交給了國家。這時,他的來薰閣北京、上海兩店公私合營後核資定產,各為5萬元,居舊書業之首。也正因如此,公私合營後,他被任命成為北京市中國書店副經理(負責書店除人事行政以外的所有經營業務)。

    從1956年到1966年,作為中國書店的實際經營者,陳濟川一心撲到了拯救古籍的事業上,他一是培養新人、選派有經驗有魄力、精通古舊書刊業務的骨幹人員出外開拓,成功使中國書店開到了廣州、蘭州籌地;二是對歷代典籍、書刊進行了卓有成效地發掘和搶救。因為工作成績出色,他曾數次被邀去中南海懷仁堂,並與毛主席合影。

    他是“求利而並非唯利是求”的商人

    作為“書林英豪”,陳濟川雖是商人,但他身上流露出更多的是俠氣。比如:

    (一)

    陳濟川個子高,頭大,人爽朗,大嗓門,愛說愛笑,因而得了個外號“陳大頭”。表面上,陳濟川一天大大咧咧、忙忙叨叨、風風火火,見了人,不管是誰,總要打招呼,但說不了幾句又忙著走了,都以為他是個粗線條的人。其實他心裡很細,是非分明,好多事情,他不言不語安排得熨熨帖帖,做得有情有理。有一次,來薰閣的店員老家來人探望,在宴請店員和來人的酒桌上,他隱約感到店員的老家好像出了事;經過事後探聽,他了解到店員家人生了重病,借了高利貸,已到了不還就燒房子的地步。雖然那個店員自始至終都沒有向他提要求,雖然這時他因為投資購書已經沒有多少資金,但他還是東拼西湊,悄悄派人替店員還了那筆鉅款。

    (二)

    正如《百年琉璃廠》一書所記:“在舊書商中,陳濟川的民族正義感是較強的,在暗地裡悄悄地做了一些對抗日有利的事。他除了在上海想方設法幫助掩護進步的文藝人士外,還透過謝國楨教授的關係,把一批敵偽禁運的圖書偷偷運送到解放區。雖然數量不算大,但等於渴中送水,一定程度緩解了解放區缺乏圖書的困難。”抗戰爆發後,有抗日言行又發表過大量愛國抗日作品的鄭振鐸先生,在上海淪陷區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通緝搜捕,處境十分危險。陳濟川毅然決定讓鄭振鐸隱藏在來薰閣上海分店的庫房內很長時間。其間,鄭先生還以來薰閣為聚會點,聯絡進步文化人士經常秘密聚會。1942年來薰閣上海分店收進一部《太音大全集》兩冊,明正德、嘉靖年間刻本,附有精美插圖百餘幅,還有歷代名家題跋。鄭聞訊大喜,奈何囊中蕭索,力不從心,陳濟川見此,不但以低於收購價的價格把書賣給了鄭振鐸,還決定為其集相關古籍,耐心留存,並平價將古籍賣給鄭振鐸。作為書商,陳濟川不抬價居奇的行為,鄭振鐸後來曾不止一次提起。

    (三)

    因為真心喜愛古籍,所以在陳濟川的主張下,來薰閣以收售學術價值較高的古本秘籍,遠近聞名,登門求書者絡繹不絕。當時的來薰閣,不但在古舊書籍的收售生意上,如魚得水,得心應手,還特別留意影印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古本。遇有珍本孤本,即便其屬於海外私人藏書,無法收購至店中,亦必設法影印數部發售,藉以嘉惠學林,以廣流傳。此中苦心,陳濟川的好友,日本文獻學家在他的《中華民國書林一瞥補正》中曾感慨說:“來薰閣陳氏(陳濟川)欲求利而並非唯利是求,他將明嘉靖中官刊黑口大字本《三國志傳通俗演義》賣給文求堂,卻並不知曉其實際價值,而其他貴重書籍,在與我們聯絡前,則先請馬隅卿、王孝慈等人過目。據稱天下只有兩本的二十卷本《平妖傳》,也以很便宜的價格賣給了隅卿。我想他是知道這書的真正價值的。當時,我常出入於隅卿處,隅卿常把從他處購得的善本給我看,令我羨慕不已。”

    他是一個時代的“書林”背影

    陳濟川曾在薰閣影印的《金本諸宮調劉知遠》跋文中說:“愚居書林,日日過眼經手,一襲成規……”

    作為久居“書林”的人物,陳濟川雖然只活了六十六歲,但他留在“書林”逸聞趣事卻很多,比如他在困難時期資助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全家生活必需品;比如他“不計買主之有無”的去收購古籍珍本;比如他為了重印藏在日本的《新刊全相成齋孝經直解》三渡東海;比如他在辛亥革命之後,國學摧夷,舊書幾成冷物的時期,毅然傾盡家資的去收購古籍善本,以存國粹;比如抗戰初起時“大後方”書籍十分匱乏,他冒著被日寇查封的危險,向重慶、昆明、成都等地寄書,且分文不取……所以史學家胡厚宣能當眾說:“來薰閣書店陳濟川先生的這種深情厚誼,我非常感激,終身難忘。”所以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先生臨終前能對子女言:“你們以後不能忘了來薰閣書店的朋友和陳杭一家。”所以日本者吉川幸次郎能在著作中說:“陳濟川,是我最想見的華人之一。”

    向大香風彈老調,以全義氣沽舊書。作為商人,陳濟川先生用一座來薰閣演繹了一段讓後人高山仰止的動人篇章!而他,也因此化作了一個時代的“書林”背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二學生送老師50餘封情書,祝老師新婚快樂,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