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文文熊建平348

    眼中有竹就是臨多了帖,隨便說寫一個字,這個字的結構就呈現在眼前,想寫這個字就胸有成竹了,但你不又想複製得跟原帖一樣,寫想自已獨立風格的字,這就叫胸無成竹。古代有個叫庖丁的人,以殺牛為生,一生賣牛無數,殺牛技法嫻熟,在他眼裡沒有整條牛,而在他眼中,牛的每根骨頭他都清楚,肢解時不傷到牛骨,可見他對牛非常熟悉。我們練字也是同理,多看,多記,多寫追求出帖

  • 2 # 文仰山人

    這是闡明學習書法的三個階段(層面)。第一層是“眼中有竹”,就是看、欣賞、觀察和分析,亦即是首先要讀帖,這個讀,就是多看帖,分析歸納出來帖的裡面的內容,要分析他的筆法、風格、結構、章法,創作的背景,書家的思想狀況、生平、藝術主張,創作的社會環境,等等,分析的越透徹,觀察的越仔細,那麼臨帖學習才更準確;第二層次“胸有成竹”,就是在讀帖的基礎上,對字帖筆法、結構、章法、風格等規律性東西的運用,在創作時能夠體現出來;第三層“胸無成竹",就是說在學習吸收掌握了古人的筆法、風格審美等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社會閱歷,審美認識,對藝術的領悟理解,自己的想法主張,進行創造性的發揮,真正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進入到一個自由的藝術王國。以上三個階段和王國維的藝術進梯主張是一樣的!

  • 3 # 華央嘉措

    道家修道之法:1煉精化氣,2煉氣化神,3煉神還虛,4煉虛合道,5道法自然。你看,不是白忙活嗎?!我們本來就自然的活著。什麼有竹成竹無竹也不過是故作高深之論,說白了,不過就是臨帖,有一定基礎後力圖創新,形成個人風格,說得那麼神秘。

  • 4 #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這是哲學,說明世界由矛盾組成。

    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再肯定

    胸中無竹——胸中有竹——胸中無竹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這就是矛盾雙方互換的過程,看似矛盾,實則不矛盾。境界不同,見地不同。

    這個迴圈是有盡頭的,盡頭就是“道”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

    故陰陽和合為太極,太極化育為混沌。

    道,不是氣功,不是神仙。是哲學,是真正的科學。

  • 5 # 茶曉道

    這是為了闡明學習書法的三個階段(層次)。第一層是“眼睛裡的竹子”,意思是閱讀、欣賞、觀察和分析,也就是先閱讀文章。閱讀是指更多地閱讀文章,分析和總結文章的內容,分析作者的筆法、風格、結構、構圖、創作背景、書法家的思想狀況、生活、藝術思想、創作的社會環境等。分析越透徹,觀察越仔細,對文章的研究就越準確。“心中有計劃”的第二個層次是在閱讀文案的基礎上應用文案的寫作風格、結構、構圖和風格等規則,這些規則可以在創作中得到反映。第三個層次是“胸中無竹”,即在學習、吸收和掌握古代人的筆法和風格美學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社會經驗、審美理解、對藝術的理解和理解、自己的思想和主張,進行創造性的發揮,真正創造自己的作品,進入走向一個自由的藝術王國。以上三個階段與王國維的藝術階梯入口理念相同。

  • 6 # 人生感悟文案—心燈

    三種人生境界!開始是眼中有竹!不斷的練習,經歷,做到心中有竹!不斷的經歷人生時,看破了一切!這時可以做到無竹的境界,因我就是竹!

  • 7 # 鴻鵠迎罡

    成語“胸有成竹”出自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蘇軾有位朋友叫文同,字與可,是中國美術史上第一位專門畫竹子而出名的畫家。

    文同筆下,把竹子挺拔堅韌,不畏酷暑嚴寒,萬古長青的形態刻畫得栩栩如生,他之所以畫竹子這麼好,是因為他捨得花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觀察竹子的形態。

    不論是酷暑嚴寒還是颳風下雨,他都會站到竹林旁認真觀察,把竹子在不同天氣,不同環境下的形狀和顏色,深刻地記在心裡,然後回到書房依靠記憶把它們畫出來。

    透過這樣的磨練,文同畫竹子的水平越來越高,不用去現場觀察就能對各種竹子瞭如指掌,並很快畫出來,所以,就叫“胸有成竹”或者“成竹在胸”。

    學習書法實際上跟畫竹子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透過量變到質變後,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任何人學習書法,都離不開亙古不變的方式:臨帖——脫貼——創作。

    “眼中有竹”就相當於臨帖,臨帖是加深字型印象的最好方式,能較快掌握最基礎的用筆方法。

    學習書法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觀看,二是練習。只有把眼睛所見再經過手底下實踐,才能加深印象,提高學習效率。臨帖無疑是最好的練習方式之一。

    不臨帖的人,連什麼是中鋒用筆,逆鋒用筆,捻管用筆這些基本的筆法都說不清楚,更不要說寫出標準的筆畫了。

    因為書法在發展過程中有規律可循,每一種書體經過一代代書法家的完善,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的特點,寫這些不同字型的特點時,要遵循嚴格的法度才能寫得像模像樣,臨帖是掌握法度的必經過程。

    比如,篆字保留著象形文字的特點,字型古樸、厚重、圓實、勁健,看起來骨力錚錚。

    要想掌握篆字的書寫特點和藝術趣味,僅僅用眼睛來看是不夠的,還需要透過動筆臨摹方可領會其中奧秘。

    唐代書法大家孫過庭在《書譜》中說道:篆尚婉而通。指出了篆書的兩大審美特點,一是婉轉圓潤,二是氣韻貫通。

    婉轉圓潤是因為篆書的筆畫線條裡曲線較多,直線很少,在整體造型上給人珠圓玉潤的感覺。

    氣韻貫通是因為篆書在用筆上以中鋒用筆為主,中鋒用筆寫出來的線條厚實、雄渾,看起來很有骨力感,符合篆書的審美要求。

    如果不去臨帖,不動手實踐,只停留在眼睛的觀察階段,或許能對篆字的基本審美特徵能說出所以然來,但很難真正地領會到篆書的獨特性,想寫好就更難了。

    所以,臨帖是把“理論家”變成“實幹家”的必經之路,讓學習者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是早晚的事。

    “胸有成竹”相當於達到了脫貼的境界。

    因為臨帖臨到一定程度,對許多字的間架結構會有深刻的認識,即使不去看原帖,也能很標準地寫出來。

    比如“永字八法”,包含了漢字的所有筆畫,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也是書法最基本的用筆法則。

    臨過帖的人,就明白第一筆要寫“側點”,並且要把筆鋒向自己身體一方側過來,以側鋒起筆,然後以回鋒收筆,寫出“點如墜石”的感覺。

    第二筆要藏住筆鋒寫“橫勒”,形狀近似曲尺的角。第三筆以中鋒用筆寫“豎弩”,要寫出力度,宛如搭弓射箭。

    第四筆要以捻管筆法寫豎鉤,等等。

    大量臨過帖的人能明白每一個筆畫的書寫特點,即使不參照書帖,也能準確無誤地寫書來,這就是“胸有成竹”。

    “胸無成竹”並不是貶義詞,而是指一個人透過大量臨帖後,理解和消化了所有筆法,筆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可以不受筆法和法度的制約,來隨心所欲地創作符合自己個性氣質和審美趣味的書體。

    在創作思維中,卻又是理性的,他所掌握的那些書體結構,用筆方法,會隨著理性思維無意識地流露在筆下的線條中,就像“庖丁解牛”的原理一樣,已經對筆法的客觀規律輕車熟路,筆下完全能做到得心應手,瀟灑自如,既能看到傳統的積澱,又能看到個性化的元素,是一種博採眾長後的藝術昇華。

    這種情形跟絕世劍客“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境界也一樣,對書法已經不再流於表面形式,而是當成了“論道”的載體。

  • 8 # 千千千里馬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如何理解書法境界;一,眼中有竹;二,胸中成竹;三,胸中無竹,請賜教。”我不知道這話是誰說的,不管是誰說的,我首先誇一誇,這個話說的真精彩,就好像我們平常說的一些話,比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些富有禪意的語言,它表達的就是對於事物的理解有一個不斷的深化的多層次的變化過程。古人善於用比喻的手法讓我們去體會和認識這種過程。這種比喻讓我們能夠形象的體會到思想境界認識的變化。

    這也是古人用一種叫做“悟”的方法來思考美學境界和思考深度的方法,古代呢是透過兩種方法,一種叫做“漸悟”,一種叫做“頓悟”。“漸悟”就是慢慢的體會得到,“頓悟”就是突然體會到了。古人所謂的“悟”就是讓我們慢慢的去琢磨去思考。

    元代畫家顧安畫的竹子

    不過,今天我們的思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大家都喜歡用一種邏輯的思維來表達,而不太容易理解這種具有禪意和思辨色彩的形象思維暗示的方法去理解一些道理。

    “胸有成竹”這個成語,最早是蘇軾提出來的,他在評價他的表弟文同畫竹的時候說,畫竹文同是“胸有成竹”,就是沉著再兇的意思。

    意思是說文同畫竹畫的這樣的寫實,而又這樣的精彩,完全是他的心中對竹子有了全面的認識,所以他就能夠一竿一竿,畫的這麼精彩,好像就是從他的腦子裡邊拍出來的照片一樣。

    文同畫竹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他畫的竹子非常的寫實,在中國五代的時候,有一位畫家叫徐熙,他畫的竹子非常現實,但是到了宋代,文同畫竹遠遠的超過了徐熙畫竹,成為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畫竹畫家。文同畫竹,開創了文人畫竹子這樣一個繪畫科目的先河。元代有吳鎮、顧安和趙孟頫畫竹,明代有徐渭,清代有李膺、鄭板橋畫竹。晚清和民初畫竹子的大師是蒲華。

    明代書法家畫家徐渭的書法,蒼蒼茫茫,無法無天

    我們當代有董壽平畫竹。這個傳統就是從文同畫竹這樣一個文人書畫中發展過來的。

    事實上就畫珠來說,在唐代已經有畫竹的大師了,例如白居易曾經就給一位協律郎的畫家蕭悅畫竹寫過一首詩,讚美蕭悅畫竹之妙,說明在唐代已經有畫竹子了。

    竹子是文人最喜歡的一種植物,他們把竹子也比喻著是君子。畫竹子就是畫君子之風。

    事實上,在唐代的一位畫家早就提出了這樣的認識論。這個畫家畫家叫張藻,他的繪畫不拘一格,落筆便成,有人問他,你的畫為什麼畫的這麼好?張藻就告訴他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兩句話恰恰也就是胸有成竹的意思。

    鄭板橋題畫詠竹詩《咬定青山不放鬆》

    因為只有對客觀的事物有了很多的認識,再加上我們心中對客觀事物的熟悉程度,就會比較真實的反映出一個客觀事物了。如果我們觀察了很多的竹子,又喜歡描寫它,那麼描寫的多了,我們就會自自然然的畫出生動的現實生活中栩栩如生的的那竹子了。

    但是,把胸有成竹比喻成作為學習書法,欣賞書法的一個過程也是非常恰當的。我們對書法的認識總是有一個過程的,把書法的認識分為幾個階段來看,我們恰恰也是經歷過了一個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無竹這樣一個“漸悟”的過程的。

    因為我們從不懂書法,不認識書法,從自發認識書法到自覺的認識書法,然後到融會貫通的認識書法,這是有一個互相隔閡又互相融通的過程的。

    下面我們就一一說說這三個不同的認識階段,是怎麼樣從書法到之外到書法之中逐漸融會貫通的。

    一,眼中有竹嗎

    “眼中有竹”是說我們要能夠看得見認識到,哪個是竹子哪個不是竹子,書法也是這樣,我們首先要學會認識,哪一個是書法,都有一些什麼書法,例如書法裡邊有篆書、有隸書、有楷書、有行書、有草書,而且在每一個書法裡邊,它都有很多的系列,篆書裡邊有金文,有小篆,還有甲骨文,所以,它也是一個豐富多彩的這麼一個世界,在金文裡面有四大青銅器銘文《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在隸書裡邊經典的字帖就更多了,有很多的流派,有善於圓筆的,有善於用方筆的,非常的豐富多彩。所以,開始我們就要能夠認得出來,書法都有哪些,哪一種書體屬於哪一個時代,哪一個時代都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有哪些特點?哪一種書法是我們喜歡的?這就好比,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哪一個是竹子,哪一個不是竹子,哪一個是大竹子,哪一個是小竹子,我們眼中要能夠確切的認識到展現在眼前的書法字型。同時,我們還要喜歡它,會欣賞它。

    當代畫家董壽平的竹子

    但是,在這一個階段我們也只能認識到這是一個行書,這是一個隸書,這是一個篆書,到底它篆的是什麼?我們也不認識,所以,在這個階段就是一個初學的階段,是一個自發的階段。我們僅僅停留在一般的認識上,我們可能還不會寫,我們可能還完全不瞭解這些書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認識它的美在什麼地方?

    如果我們喜歡書法,我們就要常常提醒自己,我們到底能不能夠認識中國的書法字型,中國的書法的特色,我們的眼中到底有竹嗎?我們的眼中除了有“竹”還能有些什麼呢?

    二,胸中成竹否

    前面我們說的眼中有“竹”,主要讓我們學會認識什麼樣的書法,也要學會寫什麼樣的書法,比如說,我們知道這是一個篆書,我們要喜歡我們,而且要學會去寫,寫出來的必須是一個篆書,但是,可能我們還沒法創作,我們只能臨摹,因為在我們的心中此時可能還沒有栩栩如生的篆書。

    當我們臨摹了很長時間之後,我們逐漸的把書法美的形象都建立在我們的心中了,這一階段呢,我們就可以叫做“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也叫成竹在胸,就是我們的心中有滿滿的書法,我們隨時隨地能夠寫出自己能夠喜歡的這些字了。

    唐代書法家懷素的狂草《自敘帖》區域性,其筆法來源於,二王又不在二王之中

    不過,在這一階段,可能我們只是把心中的東西寫出來而已,到底寫出來是不是自己最滿意的,可能我們還要有一個過程的磨練,這就好比我們臨摹字帖的時候,剛開始,能夠對臨把字帖臨摹的像而已,現在我們到了“胸有成竹”的階段了,我們就叫做“背臨”,就是我們寫的跟古人是一模一樣的,或者跟古人的非常的像,筆法結構都非常的到位,這就叫“胸有成竹”的書法境界。

    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境界,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要達到“胸有成竹”的這個境界,確確實實還是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的努力過程的。比如說,我們從對臨到背臨,也就是說從讀帖到入帖,這是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不斷的體會到書法裡邊的奧妙,一步一步的感覺到了書法的完整的美,全面的美,經典之美。這就好比我們看到了竹竹子,就會想到竹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什麼樣的竹子,應該是什麼樣,應該不是什麼樣的,是清清楚楚的一種界限。

    三,胸中無竹日

    當我們在一個字帖兩個字帖三個字帖十個字帖,甚至於一百個字帖裡邊學到了很多的書法知識之後,我們就把各種各樣的界限就已經完全模糊掉了,甚至會完全給打破了。

    伊秉綬的隸書來源於漢隸,又是自創的隸書,可謂“胸中無竹”矣

    比如說,我們在初學書法的時候,可能我們會覺得這是毛竹,嗯,這是什麼斑竹,這是什麼方竹,這是什麼青竹還是紫竹,竹子的品種要好幾百個品種呢!中國的書法也是豐富多彩,非常輝煌。但是到了後一階段,我們就越來越感覺到竹子就是竹子,它的本質就是有杆有葉,所以只要有杆有葉,有節,而且挺拔瀟灑的,這就是竹子!竹子的本質就是鬱鬱蔥蔥,四季常青,挺拔瀟灑,這就是竹子的品性和風格。所以到了後期,只要我們創作書法的時候,不管我們寫的是隸書,是篆書,是行書還是草書,只要我們寫出了書法的本質,那就叫“胸無成竹”。比如說,我們寫出來的字像,既不像顏體又不像歐體,也不像趙體,到底是什麼體?不需要成為什麼“體”。只要寫出來的字是有精神有氣節,有筆法,有墨法,有蒼茫感,有力度感,有精神的氣質,有優雅的風格,這就是書法的品格。這就是人的品格,就好比是竹子的品格和竹子的風格一樣。

    所以,從學書法的眼中有竹,到後來的胸中有竹,到最後的胸中無竹。這是我們學習書法從有形到有神的一個過程,是從現象到本質的一個過程。

    那麼說了半天,到底我們是故作虛玄還是真有這樣的事呢?我們就舉一個例子來說,下面這個作品是清代隸書書法家伊秉綬的書法作品。

    我們看這個書法作品,一看就知道是一個隸書,這還有什麼爭議的嗎?當然不會有。但是你再仔細的看,它到底是哪一種隸書呢?真的你找不出來它是漢代的隸書還是哪一個時代的隸書,因為伊秉綬的這個隸書作品是他的創作,也是他的創新。

    我們看其中有幾個字,有些是帶著篆書的特點,有些是帶著楷書的特點,你說在篆書裡邊哪有這樣的寫法,在隸書裡邊哪有這樣的寫法,這就是把書法從胸中有竹已經上升到了一個胸中無竹的境界了。

    這不是一個個別的例子,我們歷史上很多的大書法家他們的書法創作都是融會貫通了歷朝歷代的書法精華,因此他們的書法作品才有回味無窮藝術味道。

    但是這樣一個境界,可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的。可能開始我們學的是一筆一畫,一點一橫,到後來我們學的是一點一橫裡邊飽滿的氣韻,一筆一畫裡邊所代表的是剛建還是柔弱,是起舞還是奔放,是掙扎還是破籠,總而言之,書法裡面要的就是那種精氣神,要的就是那種瀟灑不羈的奔放與自由。到了這一個境界也叫做“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正是一種“胸中無竹”的境界。

    如果我們能夠達到了這樣的境界,還去需要去說這是書法,這不是書法嗎?

  • 9 # 筆尖寫字課堂

    對於書法境界而言,眼中有竹,胸有成竹,胸無成竹恰恰是三個層層遞進的,漸至佳境的一個過程,對於這三點的理解,也是這樣看的,這三點就好比書法的初級中級和高階,層層推進,互為照應。

    對於這三點的理解,具體而言則是是:眼中有竹是臨帖並且力求形似的階段;胸有成竹是掌握了書法技法並且能夠做到神似的階段;而胸無成竹則是最高階段,已經能夠脫離字帖,寫自己的字了,而這三點中的“竹”毫無疑問還是書法。只是不同階段對於它有不同的理解,對它的掌握也逐漸提升。

    下面就來具體說說我對於這三點的理解:

    第一個境界:眼中有竹是處於臨帖併力求形似的階段

    學習書法的不二方法就是臨帖的方法其實就是要斤斤計較,仔細觀察,大膽入筆,反覆比較,以求更好。

    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學習書法的方法就是把寫好的字掛起來呈現立體感,這樣便於覺察出不足之處,他自稱這個辦法比請教王羲之還有用,可見學習書法的方法就是認真臨帖。

    而字帖就是“眼中有竹”的“竹”,是我們學習所參照的範本,在第一個境界臨摹階段,我們必須要做到“眼中有竹”,必須要以字帖為準。

    孫過庭在《書譜》裡強調學習書法的方法是: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雖然這句話很具有概括性,但是我們卻可以引申出許多學習書法的方法來。

    在這一階段,“眼中有竹”的“竹”指的是什麼呢?大體而言就是字帖,字帖上的字,具體而言呢?就是每個字的每個筆畫,每個結構規律,每個字的筆法要求。

    [學習書法,形似是第一境界,而字帖裡的每一個字,每一個點畫,每一個結構規律都是“眼中有竹”的“竹”需要我們深入學習和把握]

    因為是臨摹併力求形似的階段,我們眼中必然要看到這些,其實也只能看到這些,因為書法境界不提高,是看不到更多的東西的。

    “眼中有竹”不僅要求我們要以字帖為準,臨帖時眼裡時時要有字帖,而且還要求我們把眼中的“竹”化為心中的“竹”,為胸有成竹做好鋪墊。

    這就是我對“眼中有竹”這一境界的理解,其實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為了追求形似,把筆法結構技巧學到手,所以首先要“眼中有竹”。

    第二個境界,胸有成竹是掌握了書法技法並達到神似的階段

    經過了前面的“眼中有竹”的磨練,“胸有成竹”則是必然的,因為要把“眼中有竹”化為“胸有成竹”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是不斷精準臨帖,掌握各種書法技法,從而能夠實現形似到神似的質的飛躍,掌握了所學字帖的精髓,能夠把掌握的技法精髓隨筆尖自然流淌出來,這就是第二個神似的境界。

    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下筆速度極快,終生學習王羲之書法,完成了從形似到神似的質的飛躍,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趙孟頫“日書萬言”,終生學習王羲之,對於王羲之書法精髓可謂瞭如指掌,因此才能下筆如神,與王羲之神似但卻是自己的風格]

    就“胸有成竹”這個成語故事我們也能從中看出端倪,故事講的就是善於畫竹的文與可技法漸入佳境,能夠達到畫竹時不假思索,下筆就能畫出栩栩如生的竹子,這當然是高境界,但是不要忘了,文與可在達到這種境界之前,必然也經歷了“眼中有竹”的漫長過程,這與書法是一致的。

    文與可自然也是在臨摹了前輩很多畫作或者自己仔細觀察竹子的不同姿態而得出畫竹的神髓,這一階段可謂是真的“眼中有竹”,在經歷了一番刻苦鑽研之後,技法形態爛熟於心,可不就是達到了“胸有成竹”下筆如神的境界麼?書法在這一點上毫無二致,也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儘管內容不一樣,但是方法和過程是一致的。

    透過“眼中有竹”的形似達到“胸有成竹”的神似,這就是我對“胸有成竹”這一境界的理解。但是這一境界僅僅是中級階段,還沒有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個境界是從“胸無成竹”中體現出來的。

    第三個境界:胸無成竹是書法的最高階段,是出帖的象徵

    書法講究入帖與出帖,入帖就是形似和神似的階段,而出帖則是不似的階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胸無成竹”。

    其實這裡所說的“胸無成竹”的意思並不是說目空一切,而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

    這是基於嫻熟的技法,高度的神似之後才能表現出來的。

    從眼中有竹到胸有成竹再到胸無成竹這是一個境界不斷提升的過程,從形似到神似再到不似,這是學習書法得法之後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和階段。

    我們舉一個例子:

    蘇東坡曾評價顏真卿寫的《東方朔畫贊》:

    “魯公平生寫碑,唯《東方朔畫贊》為清雄,字間櫛比而不失清遠。其後見逸少本乃知魯公字字臨此本,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

    蘇東坡的意思是說從顏真卿的《東方朔畫贊》中可以看出顏真卿臨摹王羲之小楷《東方朔畫贊》的影子,雖然字型大小不一,但是能從氣韻中看出來。

    [王羲之《東方朔畫贊》與顏真卿《東方朔畫贊》雖大小各異,但是氣韻相通,這是顏真卿“胸無成竹”的具體體現]

    也就是說顏真卿的《東方朔畫贊》是學習的王羲之,但是一般人卻看不出來,這說明顏真卿是真的達到了“胸無成竹”的境界了,他先是“眼中有竹”學習王羲之的《東方朔畫贊》,進而是胸有成竹掌握了王羲之《東方朔畫贊》的技法和神韻,進而達到了“胸無成竹”,沒有了王羲之的字形,但是氣韻卻揮之不去,彌散字裡行間。

    這就是達到了出帖的境界,臨古人書法寫自己的字,這是學習書法中最難的一點,也是光輝的頂點,也是胸無成竹的具體表現。

    又比如說趙孟頫極力推崇王羲之,一生都在學習王羲之,但是我們說趙孟頫的字不是“王體”而“趙體”,不是對王羲之點畫的簡單模仿,而是能從中汲取營養,化為自己的骨血和精氣神,從而形成了俊逸舒朗的“趙體”書法。

    這很明顯也是一個從“眼中有竹”到“胸有成竹”再到“胸無成竹”的過程。這也更加說明三者是層層推進,不可跨越的。

    要想在書法上達到此三種境界,就必須亦步亦趨地從“有竹”到“成竹”再到“無竹”進行艱苦探索。

    文中參考資料:

    唐孫過庭《書譜》

    宋蘇軾《論書》

  • 10 # 雲端信步

    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無竹,說的正是書畫學習創作的三個不同境界。也是為人處世之道。

    一、眼中有竹:

    藝術大師羅丹說過:“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走過一條竹園小徑,有人會駐足拍照;有人會仔細觀察竹葉、竹枝、竹竿;有人居然沒看到竹子,心中無竹便眼中無竹。要想畫出傳神之竹,必先認真觀察,觀察干、節、枝、葉。還可以臨摹大家之作,同樣須仔細觀察、揣摩:如何佈局、落筆、走勢,色彩、輕重、濃淡。

    (鄭板橋竹石圖)

    眼中有竹,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形、色、意。

    觀察的東西還只是生活的素材,還須經過一個艱苦而複雜的藝術加工過程。

    (鄭板橋竹石圖)

    二、胸中有竹

    醞釀和構思,是形象思維階段,鄭板橋對醞釀在創作中的作用是有充分認識的。

    構思時屏氣凝神,殫思竭慮、反覆醞釀,直到人、物、事、理爛熟於胸,層次,脈絡輔排就緒,表現形式考慮成熟,所謂“成竹在胸”,然後再開始創作。

    展開想象,是根據間接材料再現曾經存在過的真實形象,而不是虛構和胡思亂想。

    (吳鎮墨竹圖)

    吳鎮曾說的墨竹之法:“疏不至冷,繁不至亂,翻向正背,轉側低昂,雨打風翻,各有法度”。

    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其中有一個藝術體現的過程,即使胸中之竹已經非常具體完整,也會因為動筆時作者的情緒、意趣、技巧運用,以及筆墨紙硯等客觀條件的不同,而創作出不同形態的竹子。繪畫到這一步,已經可稱為畫家了。但名師大家還遠不止這個境地。

    (吳鎮墨竹圖)

    三、胸中無竹

    達到這一境界,需不拘成法,隨性而為,信筆由韁,渾然天成。這時候,畫家與竹已渾然一體,竹即是畫家情緒靈魂的載體。

    吳鎮的墨竹理論大約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對竹子人格化的認識,這是他創作的原動力;二是畫竹者的心境;三是具體的技法。他認為,畫竹不僅要展現竹子的外在形態,更要顯現其內在風骨和精神,反映更高的旨趣。

    他將竹子作為自身人格的真實寫照,賦予其虛心勁節、直竿凌雲、高風亮節的深刻寓意;在用筆時不求工細,只講究寫意神似,重在抒發自己的主觀情趣:譬如生長於絕處的竹子,彰顯的是處劣境不改其節,居陋地不擾平淡之心的君子風範;空山野地之竹則如隱士巢父、許由般高潔脫俗,遠離濁世。吳鎮正是將這種種體會與感受,自然而又隨意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展現出多姿多彩的墨竹神韻。

    吳鎮筆下的諸般墨竹姿意瀟灑,可謂極盡竹之生態與情意:春夏秋冬、晴雨風雪、俯仰橫斜皆各不相同。他運用墨的濃淡粗細,將竹的幹、節、枝、葉描繪得繁而不亂、疏密有致;特別是採用濃、淡、幹、溼、焦等方法把墨分為五色,將竹子的蕭瑟靈性、遠近枯榮表現得淋漓盡致、層次無窮。

    (吳鎮墨竹圖)

    鄭燮對於畫竹又有更深刻的見解。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竹石》題畫詩

    鄭板橋並不是什麼畫都會畫,他一生只畫蘭花,竹子,石頭,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一枝充滿生機的墨竹,生長於突兀嶙峋的石壁之上,向人們展示著他的頑強與堅韌。在竹石圖的左上方題寫著一首人們耳聞能詳的七言絕句,“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亂崖中。千磨萬折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詩與畫的渾然搭配,讓畫作有了不一樣的氣勢。

    (鄭板橋“竹石圖”)

    不僅僅作畫畫竹子有這三種不同境界,寫字作畫,甚至為人行事都有這樣不同的境界,不一樣的格局。借用《笑傲江湖》一句話“無招勝有招”,所謂琴棋書畫,修身養性是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辛苦種的水稻,因為乾旱,顆粒無收,農業保險買了,不知能賠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