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dz土農夫
-
2 # 寧蒙
70年代80年代的的確良是一次工業技術革新,滌綸織布的不透氣性促進了的確良的二次技術改革,滌與棉三七比例混紡布,使新一代既透氣又耐磨的的確良卡機布邪紋的確良混紡卡機布相繼問世,從而奠定了滌綸這一化工產品在輕工產品中的位置一直走到今天仍然沒有被人們拋棄,但也不怎麼受人待見,畢竟,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傳統棉麻毛絲是的確良滌綸製品所無法替代的。同時代還有一種火燒不壞的布料叫玻璃鉛維布短暫出現在非主流消費市場是不用布票就能購買的,只是因其突出的使用缺陷火了一陣投機商後
很快退出消費市場淡出人們的視線。
-
3 # 還是一起種地吧
一九八0年七月我師專畢業,那時我姐夫還在北京軍區駐涿鹿的部隊服役,他回家探親送給我了一件戰士傳的上衣、一頂軍帽,都是的確良的,兩件衣物都非常合體,自己也很喜歡穿。多少年之後知道那時的軍裝換裝後舊的軍裝是要退繳部隊的,當年我姐夫送給我衣物時還是戰士,不知道這兩件衣物是如何討換來的。民用的確良的面料常用來做襯衣;滌卡的面料用來做外衣,開始是國防服,改革開放後做中山服。這兩種面料做的衣服一直穿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開始穿毛滌甚至純毛的面料了。
當然記得,那個年代的棉布統統都要布票,唯有滌良、滌卡不要布票。但是滌良、滌卡要比一般的布貴,差不多的人都買不起。
那個年代一般都要年輕人才買那個布,因為那個布製成的衣服穿起出去有面子 ,而且還要走親戚,趕場不背東西才穿。最開頭穿滌良、滌卡的人一般都是年輕小夥子有人介紹女朋友才穿。滌良、滌卡衣服不是棉纖維的,是化學纖維的,那種布料做的衣服第一不褪色,第二不縮水,第三不需要洗一次燙一次,第四耐穿,乾得很快。正是由於有這些優點,深受人們的喜愛。那時候的棉布首先是不耐穿,一件新衣服穿不倒幾個月就爛了,而且縮水相當大,褪色也厲害,一件新衣服,洗三回就變色了,有些藍卡其布的衣服還沒有穿幾回,肩膀就變白了。
記得大慨是在70年代後期才有,滌良只能打襯衣和褲子,滌卡才能打外衣,那時候用滌卡打一件中山服,大慨要二十幾塊錢,用滌良打一件襯衣或褲子大慨要十幾塊錢。現在來說,一二十塊錢好大個事,可是,那時賣個豬才幾十塊錢。那個年代一般農村人不穿補巴巴的衣服的人,基本上沒得。曾經記得我讀初中的時候,有一個連的解放軍搞拉練到我們場鎮來,我看到那些解放軍穿的衣服,有些都相當的舊,而且還有些衣服還是補了巴的。現在看電視感覺很假,解放前的解放軍還穿得新嶄嶄的一身。
那個年代的人缺吃少穿,那時自己沒得衣服穿,走親戚還去鄰居家借。平時穿的衣服,有些巴上重巴,補上重補。我們讀書的時候,老師教我們唱的歌叫《小小針線包》。有些人乾脆不補,等他一個爛褲兒,不怕你們笑,我初中畢業的時候都穿的是爛褲兒,我同學還鼓搗拉我去跟他們合影,把照片拿下來後 ,我覺得一個爛褲兒太難看了,就把照片撕了。後來還後悔該儲存起的,那時穿爛褲兒跟現在那些穿爛褲兒的,是有天壤之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