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心匠道

    馬肝能吃,烹飪得當是一款美物,但在古代馬肝為何沒人敢吃,說來說去,就是古代馬太貴重了,誰會捨得把自家坐騎給吃了。

    在外國友人看來,中華飲食文化不但獨樹一幟還包羅永珍,曾經有一個段子,一位國外的友人,放言一年吃遍中國,可是花了五年時間,還沒走出四川。雖然這個段子無從考證,但側面上說明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

    在外華人的印象中,華人什麼都敢吃,天上飛,地上走的,水裡遊的,沒有華人不敢吃的。哪怕美食會有生命危險,一樣敢於嘗試。

    蘇東坡一看選單上有河豚,就欣然答應了,能得到這位婦孺皆知的文學大家光臨,他和家人感覺是蓬勃生輝,個個都高興不已。

    特別讓廚師烹飪好河豚等蘇軾到來,他的家人和廚師也很仰慕蘇東坡,在蘇東坡吃河豚時,都躲在外面,附耳傾聽“蘇大學士”的評價。而人們知道蘇東坡來他家吃河豚,也紛紛的過來湊熱鬧,搞得家裡裡裡外外幾圈人,雖然人和多,但是人們卻大氣都不敢出一口。

    等蘇東坡悶頭大吃,吃完後只見他雙眼緊閉,沒有讚美之聲,也沒有任何的反應,這家人不但有些失望還有些擔憂,生怕河豚有什麼情況。

    突然蘇東坡一個飽嗝、放下筷子的蘇軾,突然又拿起筷子夾了一大片河豚說,:“值得冒險一試!”剛剛還非常失望的家人,聽此無不大悅歡呼。

    現代的我們,都非常清楚河豚有非常劇烈的毒性,如果在處理時稍有差池,那麼很可能吃河豚的人後果難以設想。但即便如此,依然無法阻止人們對河豚的熱愛。

    在中華美食的食材中,尾巴有劇毒的蠍子、一些看上去非常滲人的大蟲子、還有田裡面的螞蚱,甚至可愛的兔兔,都會讓人們趨之若揭。

    哪怕是一些國外人不敢吃的品種,例如在讓國外頭痛不已的小龍蝦,都是成為了華人餐桌上的美味。而中國的皮蛋等,更成為了外華人眼中的黑暗料理。

    可是外華人認為,華人什麼都吃,什麼都敢吃,可他們不知道,華人唯獨一樣動物很少吃,而且壓根不敢吃,這就是馬肝。

    古人為何不敢吃馬肝?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馬肝,有大毒。”在《飲膳正要》中也有馬肝,不可食。

    從漢朝到清末,一直以來人們的說法的非常的一致,甚至從來沒改變過,就是馬肝有毒不能吃。

    而且民間也有有諺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從這句俗語中,我們能看到,古人已經嘗試過馬肉的味道,甚至還認為有些人吃馬肉會中毒,解開吃馬肉中毒方法卻很簡單,就是吃杏仁。

    連馬肉都如此,就別說馬的肝臟了,當然以上這些說法靠不靠譜呢?

    首先,我們要探討一下馬肉是否能吃?

    按照現代衛生研究表明,其實馬肉是可以吃的,而且它無毒。根據現代的一些資料的統計,每年全世界依然有400多萬匹馬被當做食材,

    我們的鄰國,中亞的人民就非常喜歡吃馬肉。至今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還保留了吃馬肉的傳統,

    他們比較著名的燻馬腸、燻馬肉因為風味獨特,每年都會吸引不少的遊客品嚐和購買。而在中國的邊陲之地,還有許多提供馬肉火鍋的飯店,馬匹較多的內蒙古等地。廣西地區,許多人還懂得利用滷水來製作滷馬肉。

    可見古人對馬肉是產生了誤解,而且還是一款美味。特別是一些日式料理店,還把馬肉和馬肝做的刺身作為主打名菜。

    曾經品嚐過馬肉刺身的人,對馬肉刺身是讚不絕口,說這比魚肉刺身都要美味,口感上更脆爽和甘甜,而且其優點是入口既化沒有一絲的腥味。

    既然馬肉能吃,那麼馬肝能不能吃呢?

    漢朝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記載一個,“文成食馬肝死耳。”!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馬肝是絕對不能吃的,在《隨息居飲食譜》記載,馬肝人絕對不能碰的。

    不過至今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文成的去世到底是否和吃馬肝,歷史專家對此持有保持態度,近代的科學研究,馬肝也是能吃的,但是需要經過妥當的烹飪方法後,方可安全食用。民間總結出,吃馬肉和馬肝,還不能和大米、豬肉、生薑、蒼耳一起吃,因為這樣做會引起身體的不適應。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馬肉和馬肝都能吃,為何連螃蟹都敢吃的中國先民,對馬肉和馬肝頗為忌諱呢?

    中國古人忌諱吃馬肉和馬肝,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馬是古代的六畜之一,和六畜中的牛,羊,雞,豬,狗不同,在民間馬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遠古時期,中華大地的古人類就開始懂得馴化野生動物為家畜,馬因為性情溫和,身強體壯,特別擅長奔跑,因此逐漸被委以重任。

    特別是古代沒有較為發達的現代化交通工具,能夠長途奔襲的馬,是古人最依賴的交通工具。勞動人民不但勞動生產要用馬,運輸要用馬,上陣打仗也需要用馬,因此馬在社會的地位非常的高。

    古代中原地區,因為地形山多地少,不適合養馬,因此馬需要經過貿易才能獲得,漢初時期,經歷了秦末亂世後,漢朝能用的馬非常少,劉邦想找同樣顏色四匹馬都找不到。

    這種情況,到了後來漢朝的逐漸強大起來才解決,而到了宋朝時期,也為丟失了燕雲十六州這個馬場,導致宋朝一直在機動能力上弱於遼國的契丹和西夏。

    想想在馬匹如此珍貴的年代,馬是重要的資產,既然有那麼多肉類可以選擇,為何要把自家的寶貴的資產和坐騎給吃了。

    第二:馬有靈性在和人的長期合作中,產生的感情,也很難讓人對它們下手。

    由於古代的馬作用太過著重要,同時馬非常有靈性,只要馬和人建立了感情,或者認了主人,那麼馬就是成為主人忠心的好夥伴,特別是馬有一定的智慧。因此古人有時候把馬視為一生中最好的夥伴,很多時候把馬看的比妻子都要重要。

    特別是一些名馬,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烏騅馬,照夜獅子馬,李世民的昭明六駿等等,主人待它們如親人一般,而且馬在一些重要的時候,還能夠救人,例如俗語的老馬識途等等。

    第三:古代養馬的成本太高,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人們對馬的豢養非常重視,民間俗語有,牛吃草,馬吃谷的說法,特別馬無夜草不肥

    一匹馬的好壞,要看馬是否膘肥體壯,因此養馬的成本要比養豬、羊甚至牛要高。從繁殖角度看,豬和羊的繁殖速度和數量比馬多,而且它們的肉質更為鮮美,因此馬更可口。由於養馬的成本過高,導致人們也不會把馬作為食物。

    當然以上都是以古代老百姓角度去分析,但是也有人會有疑問,那麼古代的土豪為何也不烹飪馬肝和馬肉來吃呢?

    雖然古代的土豪可以擁有很多馬,對於馬肉和馬肝並不缺乏,不過依然很多土豪都不喜歡吃馬肉。因為相對其他的肉類相比,馬肉在烹飪上要複雜很多, 本來動物的肝臟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有些人吃了馬肝的確會引起身體不適,古代這種不適都會認為是吃馬肝造成的。馬肝還有以下幾個不適合使用的缺點

    一、數量不足,由於古代馬的產地不在中原,因此馬獲得較為困難,如此的情況下,馬肝這種食材就非常少見,有人太少也就沒人去烹飪了。

    二、易變質,大部分的內臟其實很容易變質,而且在古代沒有冰箱,馬肝容易在變質後產生各種的毒素,古代一直認為馬肝有毒,現代科學證明,主要是因為馬肝容易變質了,導致食用後的食物中毒。

    三,烹飪難度高,馬肝需要懂行的才能烹飪的好吃,如果不懂得烹飪,馬肝會有一股濃烈的肝腥味,而且口感不佳,感覺在吃很多碎渣,也因為很多人不懂烹飪,感覺不好吃,乾脆就不吃了。

    小結:

    馬肝能不能吃,其實是能吃的,但是由於古代馬太貴重了,而且人於馬長期相處中產生了感情,因此古人是非常忌諱吃馬的,另外因為馬肉和馬肝在烹飪上具有一定的要求,馬在豢養的投入和口味上,比豬羊牛都要大,特別是馬肝在蘊藏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容易變質,因此古人才會認為馬肝不能吃。

    馬和人都是有感情的,試想一下誰會捨得吃掉自家重要資產,拉風的座駕和相伴多年的老夥計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他學習/自學的正確流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