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脾氣是兒童常見的一種問題行為,孩子發脾氣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發展階段使然。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認為,兒童在一歲半到三四歲期間,處在“自主對羞怯、懷疑”的心理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對於許多事情開始不願意接受大人的支配和安排,喜歡自己去嘗試,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受自身語言發展和情緒表達、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限制,發脾氣和哭鬧就成為孩子表達憤怒的直接方式。對於這個發展階段的孩子,父母不能完全替他們做決定,有時候也要爭取一下孩子的時間,拿到水果不是直接喂到嘴邊,要問一問孩子要不要吃。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我們不能忽視他們的需求。
孩子發脾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父母的態度,面臨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可能開始會拒絕,但最後還是妥協和讓步,讓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得到了“好結果”。孩子知道了:哭鬧、發脾氣最後都能得到滿足,孩子會將發脾氣和需求被滿足建立聯結,所以頻頻使用這個方法來達到目的。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需求可以滿足,但不是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如果勸說無果,就要淡然處之,等到孩子平復的時候再和孩子講為什麼當時沒有滿足孩子,讓孩子慢慢淡化他形成的錯誤聯結。
發脾氣是兒童常見的一種問題行為,孩子發脾氣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發展階段使然。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認為,兒童在一歲半到三四歲期間,處在“自主對羞怯、懷疑”的心理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對於許多事情開始不願意接受大人的支配和安排,喜歡自己去嘗試,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受自身語言發展和情緒表達、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限制,發脾氣和哭鬧就成為孩子表達憤怒的直接方式。對於這個發展階段的孩子,父母不能完全替他們做決定,有時候也要爭取一下孩子的時間,拿到水果不是直接喂到嘴邊,要問一問孩子要不要吃。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我們不能忽視他們的需求。
孩子發脾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父母的態度,面臨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可能開始會拒絕,但最後還是妥協和讓步,讓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得到了“好結果”。孩子知道了:哭鬧、發脾氣最後都能得到滿足,孩子會將發脾氣和需求被滿足建立聯結,所以頻頻使用這個方法來達到目的。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需求可以滿足,但不是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如果勸說無果,就要淡然處之,等到孩子平復的時候再和孩子講為什麼當時沒有滿足孩子,讓孩子慢慢淡化他形成的錯誤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