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術狂人2

    只會寫生畫照片,不會創作怎麼辦?

    個人粗淺的理解,我覺得這個問題你應該努力克服,為什麼?

    雖然說,現在攝影技術很發達,畫家完全可以參考照片素材進行創作。

    而中西方美術史上的畫家,古代科技發展有限,特別是沒有相機的時代,畫家們只能照著模特創作

    但是現在時代進步了,科技發展迅速,許多畫家可以參考高畫質照片創作,或者攝影作品創作

    但是,個人粗淺的理解,長期這樣下去,可能會對你的繪畫創作產生太多侷限和限制。

    雖然說,你可以參考照片素材創作,但是,如果是攝影作品,比如一幅人物攝影作品,其作品的構圖,色彩,佈局,意境都是攝影家的總結

    恕我直言,因為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比如畫中人物的構圖,是攝影家經過千錘百煉,多次實驗,最後提煉的最經典最合適的構圖

    如果你找的創作素材,是一些一般的照片,比如只是生活照

    那麼照片中的構圖,色調,佈局,色彩,都是未經考慮的,只是隨手一拍的生活照,遠遠達不到藝術的層次和境界

    那麼你必須對照片進行第二次創作

    比如照片中的構圖,你必須按照繪畫中的構圖規律來構圖

    對於色彩的搭配,還需要及時糾正,可以引用照片中的色彩,但是不能全盤照搬照抄

    經過你的修改,畫中的色彩達到高度和諧的境界

    如果親創作一幅繪畫作品,始終擺脫不了對照片,或者攝影作品的依賴,那麼親可以鍛鍊自己的寫生能力

    比如你可以先鍛鍊一下簡單的構圖能力,比如隨意擺幾個靜物罐子,水果,然後準備好幾張十六開,或者八開的畫紙,按照繪畫構圖規律,把隨意擺放的靜物組織成幾張不同構圖的小稿

    或者親可以選擇照片素材,或者對景寫生,不建議親選擇優秀的攝影作品,因為攝影作品是攝影家藝術總結,不利於訓練你的寫生能力

    選擇一般的風景照,或者人物照,按照繪畫構圖規律,自己參考照片素材組織幾張不同的構圖小稿

    再練習畫面色調,學會組織構圖之後,再練習幾張色彩小稿

    面對同一組靜物,親可以畫幾張不同的色調,先不用刻畫深入,先把同一組靜物,分別組織成灰色調 或者暖色調,或者冷色調,或者高階灰色調

    最後再練習深入刻畫能力。

    回答完畢

  • 2 # 吉星柔光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創作”?“寫生畫照片”是否是創作的一種方式?

    所謂創作,指創造文學藝術作品,創作是我們造型綜合能力與藝術創造能力的集中體現。在學習創作的過程中,能夠同時滿足我們對於求知和創造的快感需求。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擴充套件我們的文化視野與藝術想像力,開發個人造型情趣與審美傾向。

    基於此,“寫生畫照片”的過程也是創作的過程,即可視的物像轉化為平面上的模擬形態,滿足了作者的求知慾和表現欲。當然創作的方式有多種,一種是受委託而根據文學作品、歷史故事、宗教故事等而設定的“主題性繪畫”;作者根據題材進行影象資料的整合與收集,以及構思創作,撰寫文案,畫多幅草圖,然後反覆斟挑選,最終選擇一幅大家都滿意的方案進行細化,這時創作者必須調動所有的資源進行創作,模特的使用、道具準備、照片資料等,隨著創作週期變化,它既是一個腦力勞動者,又是體力勞動者。還有一種創作方式是隨性而動的,它有可能是受照片引起的創作靈感,而進行的二次創作,將自己的想法與照片進行整合,然後進行再創造,以滿足自我精神訴求。

    英國著名畫家弗洛伊德先生畢生致力於人物寫生創作,給人類留下許多有寶貴藝術價值的作品。

    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先生畢生創作只是圍繞著照片進行的二次創作,也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藝術形態,影響許多後輩藝術家們的靈感。

    因此不要太在意創作的高不可攀的神聖,也不要詆譭“寫生畫照片”創作的慾望。

  • 3 # 繪畫與攝影

    人是有依賴性的,你經常對著照片畫,一般人認為畫得與照片很相似,就是了不起,水平高,在藝術家眼裡畫得逼真,很像,只不過是機械式,如人肉印表機一般,照抄相片,不經思考,依樣畫葫蘆,畫的時間長了,久而久之,人就會有對照片的依賴。

    齊白石認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似與不似之間”是中國“寫畫”美學的物化形態重要標誌。但它並不保守,自律性和開放性並不矛盾,要義在於適“

    中國的國畫表現不單是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很重要,是一幅畫的關鍵,古代文人畫,就是寫意,平時多觀察,理解地去畫,做好心中打好腹稿,才能具備去創作中胸有成竹,憑感覺去畫,所以照相機並不能代替繪畫原因就是人為透過想像去畫,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反之沒有訓練默記的能力,沒有從理解中去畫。就會沒有照片參考、照抄腦袋就會一片空白。

    有些為了應試教學,一些培訓機構很強調畫照片。不斷訓練如何對著照片來畫,因為藝考也是畫照片。會形成以後對照片的嚴重依賴靠抄照片,到搞創作時一點形象記憶都沒有了,抹殺了人的想像力。畫家的天斌來自天生的創作想像力,而不是照抄照片的工匠式照抄照片的能力。

    所以繪畫學習不應只靠畫照片。一般來說要從實物開始去觀察,寫生、用實物、實景、真人素描、寫生速寫的能力和訓練默寫的能力,才能有感覺,學習造型能力,以及構圖基礎。學會尋盡奇峰打草稿,用心去體會和感受,在觀實中去學會取捨,有所誇張,把心裡的想法、立意、構思透過大腦的過濾去表現出來、去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發現美的,創造藝術的美,而不是照搬照片去搞創作。

  • 4 # 周河河

    寫生是對實景現場創作,畫照片是對著照片畫畫,本不是一回事,所有好的藝術作品和繪畫作品,都離不開生活的體驗,對景寫生就是體驗生活,在生活中找到靈感,創作出的作品內容更有鮮活性,時代感。畫照片是對著照片創作,生活體驗不深,作品也很難畫出深度和靈性。下面是我的六尺整紙在現場對景寫生作品。

  • 5 # 墨語z

    齊白石齊老先生說,畫畫的最高境界是似與非似之間,太像了媚俗,不像了又欺世,吳冠中吳老先生又說,美盲的人很多,發現美的人很少,大多數人對美術作品的評判標準是這作品畫得像還是不像作為重要依據,真正的藝術作品是在客觀的基礎上透過筆墨語言來組織昇華表達作者的情感躍然於紙上,作為繪畫初學者剛開始依照片來畫作為練習是可以的,隨著時間的沉澱不斷修正後照片可作創作素材進行創作美術作品。

    平時多主動去吸收美術知識和技能,,更多地接觸優秀的美術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把別人的東西透過消化成為自己的“血肉”博採眾長提升知識和能力為創作打基礎。藝術來於生活高於生活感受事物並對事物產生充分的聯想,從而激勵自己的創作興趣,激發繪畫的表現慾望,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畫出讓人賞心悅目賦有生命有情感的藝術作品!!!

  • 6 # 我的素描作品

    很高興來回答你提出來的這個問題,只會寫生畫照片,不怎麼會創作怎麼辦,我個人認為,會寫生,會臨摹也不錯,繪畫本身就是從臨摹寫生開始的,多去臨摹大自然的風光,風土民情,所見所聞,多畫多練,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從寫生臨摹創作,慢慢形成自己的創作。這就是進步,畫的多,有經驗了,腦海裡有構圖了,就形成自己的創作了。

    繪畫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刻苦學習,堅持不懈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定會創作出自己的好作品的。

  • 7 # 風趣思索者

    如果你會寫生畫照片。你己經是很會創作了。還問怎麼辦?你會畫照片就夠你一輩子吃了。還用什麼創作。你把照片上的喜怒哀樂能畫的翔翔如生,活靈活現,本身就是創作,你還要什麼創作。再講究創作就變成抽象畫了,你賣抽象畫誰要你的。

  • 8 # 京城老伍

    把好多照片寫生畫容合到一起,按照自己的審美觀念編創作,多畫實踐出真知,領會心中得源的畫境。

  • 9 # 箐風軒人

    這是體現了綜合修養問題,只會單純描摹,缺乏思維能動創造性,這樣的“畫家”不在少數,一時半會不好解決,或許一輩子都整不出什麼作品來,就像在同班裡上學,有人在應屆就考上了大學,而有些人卻望塵莫及,縱使再復兩年課照樣名落孫山。

  • 10 # 凡臾

    這是缺乏思考的表現,寫生不是複製貼上,而且將寫生所見事物積累下來,並能融會貫通於繪畫創作想象和思考中。

    例如日本插畫家 John Battalgazi 用自己的風格對名畫進行重構

  • 11 # 開心畫者

    只會寫生畫照片,其實或畫好已不簡單啊!只要你動筆去畫去臨摹,就已經是創作的開始了!

    曾經聽畫家前輩講:臨習別人的作品之前,首先需要的是讀畫,細心研究原作的構思和構圖特點、佈局、水墨與顏色的運用,用筆的筆法等等。

    這個過程就是自己學習與提升的過程,從不似到追求似,到追求形神俱似,甚至與原作達到亂真,這可不是一般的功力所能及的,能達如此,還何愁什麼不懂創作?

    在這臨習的過程,筆筆都是學習別人的,而畫圖中卻是筆筆都是自己的,因為出自自己的手中!

    再者,畫畫的人一定是移花接木,移形換景,無中生有的高手!才有了那句:不畫眼中之物,只畫心中之畫。才有畫在詩中,詩在畫中!神遊物外,天馬行空,畫者本領!

    把拍攝圖片能夠變成用線條表達的白描,又能把白描逆向賦予光暗灰色調變回圖片,經常做如此反覆的練習繪畫遊戲,對於創作還不是小菜一碟嗎?

  • 12 # 比卡咖啡

    先練習好寫生和畫照片,這是學習繪畫必須要走過的路,寫生和畫照片是為創作服務的。創作是有中心思想和內容的,內容又來自於生活,但是又要高於生活,在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東西叫創作,當你確定了創作內容後,你可以用你平時,寫生、畫照片、的繪畫的功底,表現出你的創作作品。我找了幾張俄羅斯畫家創作的油畫作品,供大家欣賞與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六七十年代的人很少戴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