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康滿183397530

    對歷史稍有興趣的朋友都知道,三國歸於晉,公元265年,三國魏的權臣司馬炎廢除魏帝,奪取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西晉280年滅吳:統一全國,但時間僅僅維持了36年,一些政權紛份建立,晉被迫偏安一隅,史稱東晉,國家重新陷入分裂狀態,為什麼一個貌似強大的統一國家僅僅存在幾十年,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層統治者腐朽不堪,甚至還出現了一個奇葩皇帝――低能兒晉惠帝,士族官僚不學無術、生活奢侈,以炫富為榮;二是取仕制度嚴重缺陷,由於士族的專制統治,一些才華出眾的庶族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三是對底層民眾和少數民族竭盡壓榨之能事,激起了眾怒。在內憂外患之下,西晉王朝搖搖欲墜,國家走向分裂就是在所難免的事了。

  • 2 # 飛天ZY漫雪

    西晉統一以後,西晉的官僚地主殘酷地壓迫內遷的少數民族,統治集團迅速腐朽。第二代皇帝晉惠智力低下,無力治理國家,西晉的皇族更是紛紛起兵爭奪皇位,奮戰十幾年,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的國力。也因為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西晉初年,內遷的人數達到了幾百萬。長期與漢族雜居,民族界限的影響,內遷各族更是趁西晉內亂,起兵反晉,316年,西晉被內遷的匈奴人滅亡。西晉亡後的第二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歷史上稱為,東晉。至此,東晉王朝誕生,西去東來!

  • 3 # 五味社

    短命的西晉王朝僅52年,它的發展脈絡是勝、驕、奢、腐、滅亡。

    西晉最大的問題是世族把持朝政,東晉也是這個問題。世族並非一日形成,歷經漢,曹魏,到曹魏後期,世族代表司馬家族取得勝利,他們採取一系列維護世族利益的政策,政治上,憑藉世資“坐致公卿”;經濟上,霸佔田池山林。

    雖然司馬炎曾有段“太康之治”時期,但更快西晉便進入奢侈之風,著名的“石崇王愷比富”。正所謂上行下效,始作俑者便是司馬炎本人,他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甚至賣官鬻爵。

    奢侈的背後必然是政治黑暗,朝綱腐敗。再加上司馬炎選錯繼承人,晉惠帝繼位後,更快外戚專權,由此引發“八王之亂”,最終走向覆滅。

    即位的東晉,相比西晉,有過之而無不及,國祚僅百年。

  • 4 # 西府趙王爺

    公元前265,司馬炎篡魏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掉孫吳,成功一統三國,自漢末分裂了將近半個多世紀的中華大地又一次重新迴歸了統一。西晉也成為了秦漢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就這點來說,西晉有著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因為按照歷史大勢,社會在歷經動盪之後,會迎來一個較為平和的發展期,國家也將得以長久。

    可這西晉,偏偏是個短命鬼,從立國到滅亡,也就堅持了51年,如果從其滅亡東吳算起,只有31的壽命。

    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

    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內部原因:晉武帝司馬炎是個不錯的皇帝,在位時崇尚節儉,國民休養生息,國力得以恢復。但是司馬炎卻不是一個有遠見的皇帝,之前春秋戰國亂世與西漢“七國之亂”並沒有使他看清分封制的弊端。他仍然遵循傳統,大搞分封制,結果各個諸侯王擁兵自重,這位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除了分封制導致的權力鬥爭以外,西晉還有個問題,那就士族權利過大。這些掌握天下財富土地的貴族們,開始有司馬炎壓著還比較收斂。但在司馬炎死後,智障皇帝上位,朝政為皇后賈南風把控。這些人就開始肆無忌憚的消耗著國家實力,政風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國家很快陷入腐朽。

    第二是外部原因!西晉時期由於之前的常年戰亂,人口大幅減少,於是大批的北方胡人進入中原。這些人就好比羅馬帝國後期的歐洲蠻子。在國家穩定強大的時候,他們安安分分,為奴為婢。可當國家動亂時,他們便是最大的威脅。

    當西晉因為“八王之亂”而元氣大傷的時候,這些胡人們便抓住機會,紛紛舉兵作亂。最終,西晉王朝,為胡人所滅。

    中原大地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混亂之中!史稱“五胡亂華”!

    那時漢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時期!

  • 5 # 未鳴讀史

    司馬炎在公元266年建立西晉,並在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

    但是西晉王朝卻十分短命,只有短短的51年,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原因大概如下:

    1皇帝奢侈腐化,荒淫無度。上行下效,西晉社會颳起炫富鬥富和金錢崇拜之風。西晉的官吏富豪貪婪地收刮民財,整個社會快速沉淪。

    2清談虛浮之風盛行。西晉的官僚們不幹實事,整日誇誇其談,並以“名士”自居,衙門空轉,辦事效率極其低下,老百姓怨聲載道。

    3八王之亂。連年混戰,人口銳減,社會生產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西晉統治階級控制力變得極其虛弱。

    4少數民族反抗。西晉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數民族為奴隸 佃戶,對他們進行殘酷壓榨剝削,激起他們此起彼伏的激烈反抗。加速了西晉的滅亡。

  • 6 # 剛日讀史

    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自已做了皇帝;公元280年,東吳滅亡,天下重歸於晉;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長安,西晉滅亡。

    如果從司馬炎上位開始算起,西晉享國50年,如果從滅吳開始算起,西晉國祚僅37年。

    為何如此短命呢?難道是司馬家族太過於陰溼,德不配位?

    但我覺得“天命”這個東西太過於渺茫了,咱們現在的這個時代可不流行什麼“天命論”、“宿命論”,看來還是從客觀方面來分折比較靠譜!

    其一,人口基數說。

    有玩過三國系列的遊戲的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從黃巾起義(184年)、群雄割據、三國鼎立、三家歸晉再到八王之亂(306年)的一系列戰亂,可以想象得到西晉的人口已經降到最低。

    曹操曾經寫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說的是中原地區的人口與經濟遭到嚴重摧殘之後的情況。

    中原一直是古中國的人口密集地,精華經濟區,以當時的生產力計,一百餘年想要恢復到戰亂之前的水平,那是不可能的。

    到了晉書上,描寫中原地區是這樣寫的,“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鹹要其業而樂其事。。。牛馬被野,餘糧委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有“天下無窮人”之諺。

    你相信天下無窮人嗎?反正我是不信的。

    不過,將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世族”、“世家”套入晉書上的“人”、“民”,那麼這句話,就可以說得通了。

    如果要說底層的農民百姓,那僅僅是能夠在戰爭的夾縫裡得以卑微生存而已。

    東漢人口最盛的時候是5500萬。

    據《晉書 地理志》記載,太康元年全國有戶245萬9840,人口1616萬3863。

    不過啊,中國那麼大,就這個人口基數,供養的軍隊,是根本無法守住中國漫長的北疆防線的,更何況此時還未發生“八王之亂”呢? (八王之亂)

    其二,晉武帝矯枉過正的“宗族封王制”。

    歷史上出現了兩次嚴重的矯枉過正,一是晉武帝的封王制,二是宋太祖的以文制武。

    曹丕坐了皇位後,對家人那是千防萬防,不惜舉起屠刀將弟弟們殺戮,這就導致了曹氏宗族勢力遭受到了極大的削弱,這也是司馬家篡位得以成功的一個原因。

    想當初曹操在位時,宗族勢力極盛,曹仁、曹洪、曹彰、夏侯淵、夏侯敦、曹真以及執掌嫡系王牌軍的曹純等等,無一不是顯赫一時的將領,這些人團結在一起,就具有了強大的力量,但這些人一一死去了,曹魏皇室也失去了為其保駕護航的力量。

    晉武帝司馬炎吸取了這個經驗教訓,將宗室子弟封為王,以郡、邑、五千戶為大、次、小國,置上、中、下三軍,兵力5000、3000、500人不等,封王者高達27人。

    (司馬炎)

    這不就是春秋時期的分封制嘛,想不到這晉武帝還在用,分封制造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分裂與戰亂,看來西晉的“八王之亂”也沒有什麼不能理解的了。

    其三,名門世家的對高位的壟斷與無所作為。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時期的人才選拔方式,是曹丕拿出來跟士族做的一個交易,士族支援他稱帝,他也保證了士族的利益。

    歷史證明,這是拿了一塊金磚去換一個豬尿包的經典案例。

    “九品中正制”全面執行以後,國家高位被世家壟斷和把持,底層有識之士難有出頭之日,然而世家有自已的宗族,他們都會把宗族的利益排在首位,至於國家的利益嘛。。。

    公元311年的時候,匈奴第三次圍攻洛陽,南方各州互相觀望,各地勤王之師也相互觀望,王衍、王敦這些大名士天天飲酒作樂,辯難談玄,根本不去救洛陽,導致洛陽被焚燬。

    (外族攻破洛陽)

    王衍、王敦出身於琅琊王氏,王氏是當時的頂級門閥,為朝廷倚重,素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美譽。

    後來與謝氏並稱“王謝”,有詩為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但王衍、王敦等人明明有救國難的能力卻不作為,這導致了國家遭受到無盡的磨難,“五胡亂華”時期的中國就是人間地獄啊!

    《世說新語》裡有記載:桓溫北伐,經過淮泗,與諸下屬登上樓船,遠望中原,感嘆道:“神州淪陷,中原化為廢墟,王衍等人難逃罪責啊。”座下有一袁姓士族袁宏答道:“國家命運本來就有興有廢,怎麼能說是王衍的錯的呢?”

    桓溫聽了這段“談玄辯難式”的回答後,駁然色變。世家士族都是這樣的思想,這國家還有救?

    這就是“九品中正制”發展到極致的醜態了,要不然陶淵明怎會大失所望,歸隱田園 ?

    王猛也不就是報國無門才北上投秦的嗎? 基於以上三點,就可知西晉為何如此短命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7 # 執筆灬寫史

    談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我們很多人的腦海中會不自覺浮現出許多英雄豪傑,如忠義無雙的關羽、萬夫莫當的張飛、雄姿英發的周瑜等等,正是有了這些能人志士的存在,那段時期的歷史才顯得多姿多彩讓人心馳神往。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並不是魏、蜀、吳任何一個國家,而是隱忍了幾十年的冢虎司馬懿。他熬死了能夠將其肆意拿捏的曹魏三代人,也熬死了穩壓自己一頭的諸葛孔明,等到最後無人可以制裁他的時候,司馬懿跳出來奪取了曹魏政權。

    在司馬懿的鋪墊之下,他的孫子司馬炎最終覆滅三國並建立了西晉王朝,按理來說,這個國家的輝煌才剛剛開始,可為什麼僅僅過了五十年西晉就毀於一旦了呢?

    在我看來,西晉王朝如此短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司馬懿血腥屠遼埋下禍根。前面也提到,司馬懿算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但同樣因為他,西晉一建立就埋下隱患。魏明帝曹睿執政後期,魏國呈現出青黃不接的局面,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已經所剩無幾,而司馬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立為燕王企圖反抗魏國的統治,為了平定叛亂,曹睿派出當時最得力的助手司馬懿,經過一年多的司馬懿終於不負所托拿下了公孫淵並將其殺死。按理來說,平亂以後只需將主要參與者斬首示眾即可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但是司馬懿遠沒有這般仁慈,他將公孫淵屬下幾千人全部斬首,並將他們的屍體築成“京觀”,讓人不寒而慄;除此之外他還大肆屠殺百姓,遼東、帶方、樂浪、玄菟這四地所經之處哀鴻遍野,一時間遼東地區的人口大幅度縮減。沒有了遼東這一條防線,東北地區的胡人乘機迅速發展,之後更是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腹大患,五胡亂華中的鮮卑族就是出自這個地方,可以說司馬懿這一波屠殺讓後代所建立的西晉王朝受盡苦難。九品中正制的推波助瀾。九品中正制起源於三國時期的曹魏,剛剛創立之時這種制度還是透過家世、才能、德行等方面的綜合考量來選舉人才,當時司馬家作為河內頗有名望的大族就是充分享受了這種制度帶來的好處,就連司馬炎能夠坐上皇位也與其不無關係;可是到了西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選擇標準就完全變成了家世,只要家世顯赫即使沒有才能世世代代也能做官;如果能力出眾而出身卑微,那麼對不起,就連九品芝麻官也別想染指。在這種扭曲的九品中正制的影響之下,西晉王朝呈現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以至於後來在朝堂之上全都是家世顯赫的公親貴族,他們不但才能平庸、好吃懶做,還肆意壓榨剝削普通老百姓;而那些有能力有抱負的人卻只能在底層苦苦掙扎,社會貧富分化極其嚴重,老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因此在西晉統治後期起義頻頻爆發,如此一來國家怎麼能不消亡?分封諸侯內亂不斷。在建國以後,司馬炎便開始分封諸王,希望司馬氏能夠世世代代盡享榮華富貴,與此同時還可以讓諸王成為朝廷的屏藩,一旦有什麼事情便可以“清君側”的名義維護中央的同時。但是司馬炎高估了諸王的忠誠,也低估了他們的野心,手握兵權以後他們個個野心勃勃,只不過司馬炎仍然健在的時候他們不敢造次。而司馬炎一駕崩,他們就暴露了野心,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內亂。當初唐朝爆發了八年的安史之亂,這已經使得當時全國上下接近三分之二人口死於非命,還將隋文帝開皇盛世積累下來的財富全部揮霍一空,而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對西晉王朝造成的傷害更是難以估量,連年的內亂幾乎將西晉的國力消耗殆盡,以至於到後期根本無法抵禦五胡的入侵,這也是西晉為何如此短命的重要原因。皇帝帶頭奢靡。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確有著非凡的才能,他在上位後也曾有過勵精圖治的經歷,並且還開創了太康之治,但是覆滅吳國一統江山以後,他似乎因此失去了奮鬥的目標與動力,從此沉迷於奢侈享樂無法自拔。據史料記載,執政後期的司馬炎親小人遠賢臣,喜歡寵信那些生理不齊全的宦官,在吞併吳國以後他手下的宮人達到了上萬人。除此之外,司馬炎的後宮天團也是無比龐大,甚至已經超過了一萬人,他每天都在為讓哪一個妃子侍寢而煩惱,為了避免選擇恐懼症他還想出了“羊車尋幸”的辦法,一到晚上自己就坐在羊車上,任由羊兒往前走,如果羊兒在某個妃子的門口逗留,那麼司馬炎今天就會在這裡過夜,對於司馬炎奢靡無度的生活《晉書·后妃傳》有這樣一段記載:“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有道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在司馬炎的“英明”帶領之下,西晉的達官貴人爭相效仿,全都過上了無比糜爛的生活,他們將所有的金錢用於那永無止境的奢靡享樂,每天醉生夢死渾渾噩噩。當時有個名為何曾的大臣,他每天吃飯要用一萬錢,卻還說“無處下箸”,他的兒子何劭更為過分,每天的伙食費高達兩萬錢,這幾乎相當於上千個平頭百姓一整月的開支總和,其奢侈程度可見一斑。還有更為荒謬的事,司馬炎為臣子之間鬥富推波助瀾。當時大臣石崇富可敵國,為了展現自己的財力他與皇室成員王愷上演了一場鬥富的鬧劇,司馬炎作為國家的風向標,他不但沒有及時阻止手下的大臣進行這毫無意義的鬧劇,反而推波助瀾將宮裡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讓這場“鬥富大戲”顯得更加精彩,試問有這麼荒唐的帝皇西晉如何能長存?繼承者選擇有誤。西晉在短短五十年間煙消雲散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選錯了繼承者!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王夫之在分析西晉滅亡原因之時說過這樣一段話:“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攸而存,楊氏不得以擅國,賈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亂”。齊王攸是什麼人呢?他叫司馬攸,是司馬炎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司馬攸從此便聰明過人,長得後更是學富五車,而且平易近人、樂善好施,喜歡和賢才走在一起,所以無論是司馬懿還是司馬昭都很喜歡他。因為當時司馬師膝下無子,所以司馬懿便做主將司馬攸過繼給他,司馬攸在十八歲之時就擔任步兵校尉一職,而且在軍中很有威望。後來司馬昭成為曹魏的掌權人,他也開始考慮繼承者的問題,起初司馬昭並不想立他的長子司馬炎為儲君,因為次子司馬攸無論是威望還是才幹都要勝於司馬炎,況且他本身又偏愛司馬攸,但是在“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思想的影響下,司馬炎最後還是被立為儲君。剛剛即位之時,司馬炎很多事情還需要倚仗他的弟弟司馬攸,可是由於司馬攸的聲望太高司馬炎很快就疏遠了他,後來司馬炎得了重病,朝中很多大臣都想讓齊王司馬攸臨時主持朝政,這使得他的心裡更加不舒服。公元282年,司馬炎以“之國”的名義將司馬攸趕出京城,司馬攸憂憤成疾,想要用兄弟之情感化司馬炎卻遭到了拒絕,為了徹底剷除這個威脅,司馬炎派故意派遣御醫給弟弟看病,還讓他們慌稱司馬攸身體並無大恙,以此催促他趕緊上路。在這般催促之下,司馬攸被迫拖著重病之軀離開了洛陽,沒過幾天就死在路上,享年三十六歲。司馬衷完全死於司馬炎之手,這也為後來西晉滅亡埋下伏筆,對此唐朝宰相房玄齡曾評價道:“齊王若使天假之年,何八王之敢力爭,五胡之能競逐哉!”如果當初司馬攸沒死,即使他無法繼承皇位也有能力壓制諸位分封王,這樣就能避免西晉國力消耗殆盡,也能阻止五胡亂華,如此一來西晉也能避免過早消亡的命運。再看看繼承者司馬衷,他完全就是一個能力低下的傻皇帝,他上位後因為懦弱無能,朝政大權落到了皇后賈南風手中,這個賈南風奇醜無比,不但禍亂後宮,還搞得全國烏煙瘴氣,她也算是西晉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最搞笑的是,有一年天下發生饑荒,餓死了很多百姓,事情上報到司馬衷那裡,他十分不解地問手下道:“百姓無慄米充飢,何不食肉糜?”有這樣優秀的皇帝,西晉想要不滅亡也很難啊!綜上所述,西晉之所以如此短命與司馬懿屠遼、實行扭曲的九品中正制、分封諸侯內亂不斷、司馬炎作風不正以及繼承者選擇有誤這些原因密切相關,遙想先祖司馬懿當初爭奪奪位是何等的艱難,卻不想自己身死不久一切努力都化為烏有,如果司馬懿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上躥下跳吧?

  • 8 # 老夫常談

    其原因首先是司馬炎就治國差勁,在位期區就腐敗氾濫,貪官橫行,這也是晉很快陷入亂境的重要因素。司馬炎又確定個傻兒子繼承皇位,這傻子連個普通人的一般智力都沒有,可想而知怎麼掌權,更談不上治國,司馬炎其他兒子能服氣嗎?沒有野心都要產生野心,所以國家不亂才怪。造成西晉進入混亂的推手當然是賈南風皇后,這也是司馬炎的好安排!本來立的太子就傻,還給太子配個心腸歹毒,野心又大,毫無人性的醜太子妃賈南風。司馬炎死後,賈皇后大施搞亂的本事,把西晉徹底搞亂,搞垮,以後司馬家誰也挽回不了這亂局。

  • 9 # 關東俠客

    晉武帝司馬炎繼祖父之基業,建立了晉(公元265年一公元316)王朝,並於公元280年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局面,晉王朝呈現新新象榮的氣象。司馬炎在繼承人問題上出現失識誤,先是賈后亂政,引發八王之亂,自毀長城,五胡趁機建國,西晉王朝僅存在37年便亡了國,成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短命王朝。

    公元265年,晉武帝從曹魏手中取得政權,定都洛陽。司馬馬炎是一個氣度恢弘,宅心仁厚的皇帝。他前期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鼓勵屯田,發展經濟,使西晉王朝走上健康發展之路,人口迅速增加,史稱太康之治

    司馬炎吸取曹魏滅亡教訓,發明了典兵制。圯宗室27人封王,分成大中小三個等級,可領有五千人,三千人和一千五百人的軍隊。這種制度被後世封建王朝應用了三百年左右,三百年間,無數英雄豪傑都沒有創新,仍生活在司馬炎創立的軍政格局之下,可見其優越性。

    西晉亡於內憂外患兩個方面,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打破舊例,允許少數民族進入長城內定居,開了個不好的先例,到西晉初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開始進入內地。關中地區有三分之二的地區為羌氐人居住,自古夷狄狼子野心,在中原王朝強大時府首稱臣,在中原王朝哀落時,便露出冷冷的牙齒,埋下動亂的禍根。

    司馬炎在繼承人安排上煞費苦心,兒子司馬衷(晉惠帝)比較忠厚(近似於白痴),孫子司馬橘聰明絕頂,便讓外戚楊溥輔政,皇后賈南鳳精明強幹,沒有兒子,沒有兄弟。司馬炎希望日後楊溥和賈南鳳互相牽制,彼此達到一種平衡,將來孫子好順利接班。

    但是,賈南鳳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她剪除外戚勢力後,開始獨自學握朝庭大權。賈南鳳頭十年用賢臣,把國家制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後期開始變態,把可馬氏諸王玩弄於股掌之中,引發八王之亂,自毀長城。這時,賈南鳳己無法駕御風雨飄搖中的朝庭,為自己的貪妄負出生命代價。

    匈奴王子劉淵以回去發動匈奴五部助戰為藉口,得到成都王司馬穎的支援。劉淵回到匈奴五部後,便開始稱帝建國,建立前趙,首開五胡建國之先河。公元316年,劉淵攻佔長安俘虜晉懷帝,西晉王朝結束。西晉丞相司馬睿在群臣擁立下,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

    西晉王朝建立之後,國家呈現新新向榮氣象,勢族集團開始整體腐敗,炫富樊比成風,這不能算導致王朝頃覆的根源。古代講究嫡長子繼承製度,父死子繼。司馬炎選司馬衷做太子,一個是太后遺願,一個是按傳統辦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沒有更好的選擇,否則會天下大亂。而且他的孫子聰明過人,是個好接班人。司馬炎讓外戚楊溥輔政,將來把帝位傳給孫子。唯一的遺悍,沒有把兒媳婦看透。

  • 10 # 碧水丹情夢迴均州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了西晉,西晉初期也是依靠豪門望族鞏固好政權,司馬炎在選擇帝位接班人時沒有選擇好,他的王朝接班人後世之君在治國能力執掌朝政,駕馭群臣方面完全是不合格的,導致八王之亂皇室內鬥,這也為西晉的滅亡製造了伏筆,導致西晉只有幾十年的原因。自古以來開國皇帝打江山難,後世之君守業簡單一些。另一個原因就是西晉自古以來特別是給後世留下的印象是司馬氏的西晉江山是透過謀權篡位竊取的。當年的司馬懿和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欺負曹魏王朝孤兒寡母,這其實就是中國自古以來說的是欺人太甚。中國有句古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司馬氏的晉朝透過謀權篡位竊取,名不正言不順,加上皇位繼承人資歷不夠不合格,造成西晉皇室諸王內鬥,註定西晉是短命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人要守住自己的財富,是不是要買保險從而來轉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