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首《中國朝代歌》我想大家都會背。那麼中國古代這些國號又是怎麼來的呢?這些國號的演變又有那些規則呢?讓我們從頭說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諸侯聯軍在牧野和商朝軍隊展開了一場激戰,商軍奴隸倒戈,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周王朝建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封諸侯:功勞最大的師尚父(也就是姜子牙)受封於齊;武王最為傑出的弟弟周公旦受封於陸;武王另外一個弟弟召公被封在燕國,等等。
這件事的歷史意義在與第一次在法統上確立了各個諸侯國的封號,形成了固定的國號。周王朝自己的國號“周”來源於自己的部族名稱。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率領部族遷移到岐山以南的周原,所以將自己的部族命名為周,如果他們之後再移居別處,那麼他們就有可能起別的名字。但是既然周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那麼“周”字從此就有了合法性和權威性,此後雖然周朝的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但是國號依然為周。
在周朝,除了周天子冊封的那些正牌諸侯,在中國南方還有一個異類,那就是楚國。楚的來歷就草率一些,楚又稱荊楚,本意就是荊條。相傳楚國的祖先的生母難產而死,以荊條捆縛下葬,所以之後的國號就命名為“楚”。
周天子分封諸侯開了一個好頭在此後長達八百年的時間裡,天下皆以周天子為共主,這就是秩序。雖然後來周天子成了吉祥物,但是也好過沒有秩序的混亂。在經過幾百年之後,諸如“齊”、“魯”、“秦”、“晉”等各大諸侯國已經形成了各自足夠大的獨立個體。這些大國擁有了明確的地理疆域,形成了足夠的內部認同與向心力。到此時,這些諸侯國的國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字,而是成為了包含著地域人文歷史的綜合載體。即使這個國家滅亡了,但是這個字的意義卻被永遠的傳承下去。這也就是為什麼“秦”“晉”“齊”這些字被後世新興王朝定義為國號。
當秦朝完成統一之後,國號自然繼續沿用“秦”,而就在同時一句讖語卻流傳開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此時的楚國已經滅亡,但是楚地和楚人還在,並不是秦國統一了天下,楚人就把自己當成了秦人。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項梁、項羽起兵反秦,又建立了一個楚國,推舉楚國王族後裔熊心為義帝。
秦亡之後,項羽也搞了一次大冊封,把天下撕裂為15個小碎片,將自己的封地定在了西楚,而把自己最討厭的劉邦封為漢王,扔在了蜀地。
劉邦那低賤的出身註定了他無法獲得那些傳承了數百年的國號,所以熊心可以從一個放牛娃直接成為楚懷王,但是劉邦就不行了,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成為沛公、成為漢王、成為大漢天子。我想如果劉邦被封為別的什麼王,那國號肯定就不一樣。
漢這個國號雖然不夠源遠流長,但是卻足夠強大和長久,漢朝是中國最強大的王朝之一,華人一提起漢唐,那種自豪感瞬間爆棚啊!
在漢朝建立之初,曾經各個諸侯國的潛在的影響還在,但是經過西漢兩百年的時間之後,各個諸侯國的影響已經變得微乎其微了,在此後的王朝變更中,國號的由來大概有以下兩個途徑:
1.繼承
劉秀復興漢室,重建的王朝依然為漢,歷史上成為東漢。而三國時的劉備建立的國家也叫漢,而不是蜀。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覺得自己姓劉就是漢王室後裔了,所以自己建立的割據政權最初也叫漢,只不過後來改成了趙。
2.建立者曾經的爵位
除了上述兩類之外,還有就是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王朝。第一個在國號上標新立異的應當數王莽建立的新朝,此後還有就是那些胡人在五胡亂華時建立的國家,但是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很快就出局了。
時間進入了兩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間段王朝更迭很快,那國號也是走馬燈一樣地換。
東晉的宋王劉裕建立了宋。
劉宋王朝的齊王蕭道成建立了齊。
南齊王朝的梁王蕭衍建立了梁。
南梁的陳王陳霸先(他自己也姓陳)建立了南陳。
再看看北邊,北魏拓跋珪祖上曾經是西晉王朝冊封的代王,而拓跋珪以自己的地盤在春秋戰國時屬於魏國,所以自稱魏王,之後建立了北魏。此後北魏又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而這兩個國家從建立之初就被權臣控制著,不久就換了門臉。東魏齊王高洋建立了北齊,而西魏周公宇文覺建立北周。
這種套路一直延續到了隋唐。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前朝的隨國公,楊堅取了一個同音字“隋”為國號。而唐朝的建立者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唐國公。
此後,這一套路又被一群人給打亂了。
失控的藩鎮覆滅了曾經輝煌的大唐王朝,一幫子軍漢開始建國。在之前雖然也有劉邦、劉裕這樣的草根皇帝,但是大多數還是前朝的門閥大族完成王朝更迭的工作。而五代十國,是一個屌絲逆襲的時代,只要你有兵,那麼請開始你的表演吧!“天子寧有種焉,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唐朝冊立的梁王朱溫建立了後梁,還是基本按規矩。
李存勖是沙陀人,就因為被賜了李姓,就建立了後唐,李氏先祖的棺材板要蓋不住了!
另一位沙陀人石敬瑭佔據山西,於是乎就被遼太宗耶律德光曾封為大晉皇帝,建立後晉。
劉知遠因為自己姓劉,那麼國號就定為漢吧!
最猛的當屬後周郭威,祖上實在沒啥名人,於是借了周這個國號。
這還是漢地建立的王朝,如果算上週邊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那麼自從春秋戰國以來一直沿用的國號確立體制就徹底無用了。
契丹人建立了遼朝,期間國號由遼變成契丹,又從契丹改回遼,完的挺happy!而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是因為契丹是鑌鐵的意思,鑌鐵易於腐蝕而金則不會。
宋朝是最後一個按照傳統方式制定國號的大一統國家,宋太祖趙匡胤擔任過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所以自己的國家為宋。
征服了漢地的蒙古人在指定國號的時候掉了一回書袋,定國號為“大元”,這不是隨便取的,這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這名字雖然不按套路出牌,但是出自經典,瞬間高大上了。
趕跑了蒙古人的朱元璋乞丐出身,是中國出身最寒微的皇帝,定國號為“大明”。東北部落酋長出身的皇太極建立了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大清”。這個“大明”和“大清”有啥典故?估計朱元璋和皇太極也說不上,那國號前為啥加個“大”?蒙古人都加了,我們也加唄,何必較真呢?
前言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首《中國朝代歌》我想大家都會背。那麼中國古代這些國號又是怎麼來的呢?這些國號的演變又有那些規則呢?讓我們從頭說起。
國號的起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諸侯聯軍在牧野和商朝軍隊展開了一場激戰,商軍奴隸倒戈,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周王朝建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封諸侯:功勞最大的師尚父(也就是姜子牙)受封於齊;武王最為傑出的弟弟周公旦受封於陸;武王另外一個弟弟召公被封在燕國,等等。
這件事的歷史意義在與第一次在法統上確立了各個諸侯國的封號,形成了固定的國號。周王朝自己的國號“周”來源於自己的部族名稱。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率領部族遷移到岐山以南的周原,所以將自己的部族命名為周,如果他們之後再移居別處,那麼他們就有可能起別的名字。但是既然周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那麼“周”字從此就有了合法性和權威性,此後雖然周朝的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但是國號依然為周。
在周朝,除了周天子冊封的那些正牌諸侯,在中國南方還有一個異類,那就是楚國。楚的來歷就草率一些,楚又稱荊楚,本意就是荊條。相傳楚國的祖先的生母難產而死,以荊條捆縛下葬,所以之後的國號就命名為“楚”。
周天子分封諸侯開了一個好頭在此後長達八百年的時間裡,天下皆以周天子為共主,這就是秩序。雖然後來周天子成了吉祥物,但是也好過沒有秩序的混亂。在經過幾百年之後,諸如“齊”、“魯”、“秦”、“晉”等各大諸侯國已經形成了各自足夠大的獨立個體。這些大國擁有了明確的地理疆域,形成了足夠的內部認同與向心力。到此時,這些諸侯國的國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字,而是成為了包含著地域人文歷史的綜合載體。即使這個國家滅亡了,但是這個字的意義卻被永遠的傳承下去。這也就是為什麼“秦”“晉”“齊”這些字被後世新興王朝定義為國號。
當秦朝完成統一之後,國號自然繼續沿用“秦”,而就在同時一句讖語卻流傳開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此時的楚國已經滅亡,但是楚地和楚人還在,並不是秦國統一了天下,楚人就把自己當成了秦人。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項梁、項羽起兵反秦,又建立了一個楚國,推舉楚國王族後裔熊心為義帝。
秦亡之後,項羽也搞了一次大冊封,把天下撕裂為15個小碎片,將自己的封地定在了西楚,而把自己最討厭的劉邦封為漢王,扔在了蜀地。
一切都得按套路劉邦那低賤的出身註定了他無法獲得那些傳承了數百年的國號,所以熊心可以從一個放牛娃直接成為楚懷王,但是劉邦就不行了,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成為沛公、成為漢王、成為大漢天子。我想如果劉邦被封為別的什麼王,那國號肯定就不一樣。
漢這個國號雖然不夠源遠流長,但是卻足夠強大和長久,漢朝是中國最強大的王朝之一,華人一提起漢唐,那種自豪感瞬間爆棚啊!
在漢朝建立之初,曾經各個諸侯國的潛在的影響還在,但是經過西漢兩百年的時間之後,各個諸侯國的影響已經變得微乎其微了,在此後的王朝變更中,國號的由來大概有以下兩個途徑:
1.繼承
劉秀復興漢室,重建的王朝依然為漢,歷史上成為東漢。而三國時的劉備建立的國家也叫漢,而不是蜀。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覺得自己姓劉就是漢王室後裔了,所以自己建立的割據政權最初也叫漢,只不過後來改成了趙。
2.建立者曾經的爵位
除了上述兩類之外,還有就是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王朝。第一個在國號上標新立異的應當數王莽建立的新朝,此後還有就是那些胡人在五胡亂華時建立的國家,但是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很快就出局了。
時間進入了兩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間段王朝更迭很快,那國號也是走馬燈一樣地換。
東晉的宋王劉裕建立了宋。
劉宋王朝的齊王蕭道成建立了齊。
南齊王朝的梁王蕭衍建立了梁。
南梁的陳王陳霸先(他自己也姓陳)建立了南陳。
再看看北邊,北魏拓跋珪祖上曾經是西晉王朝冊封的代王,而拓跋珪以自己的地盤在春秋戰國時屬於魏國,所以自稱魏王,之後建立了北魏。此後北魏又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而這兩個國家從建立之初就被權臣控制著,不久就換了門臉。東魏齊王高洋建立了北齊,而西魏周公宇文覺建立北周。
這種套路一直延續到了隋唐。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前朝的隨國公,楊堅取了一個同音字“隋”為國號。而唐朝的建立者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唐國公。
此後,這一套路又被一群人給打亂了。
國號越來越隨心所欲失控的藩鎮覆滅了曾經輝煌的大唐王朝,一幫子軍漢開始建國。在之前雖然也有劉邦、劉裕這樣的草根皇帝,但是大多數還是前朝的門閥大族完成王朝更迭的工作。而五代十國,是一個屌絲逆襲的時代,只要你有兵,那麼請開始你的表演吧!“天子寧有種焉,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唐朝冊立的梁王朱溫建立了後梁,還是基本按規矩。
李存勖是沙陀人,就因為被賜了李姓,就建立了後唐,李氏先祖的棺材板要蓋不住了!
另一位沙陀人石敬瑭佔據山西,於是乎就被遼太宗耶律德光曾封為大晉皇帝,建立後晉。
劉知遠因為自己姓劉,那麼國號就定為漢吧!
最猛的當屬後周郭威,祖上實在沒啥名人,於是借了周這個國號。
這還是漢地建立的王朝,如果算上週邊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那麼自從春秋戰國以來一直沿用的國號確立體制就徹底無用了。
契丹人建立了遼朝,期間國號由遼變成契丹,又從契丹改回遼,完的挺happy!而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是因為契丹是鑌鐵的意思,鑌鐵易於腐蝕而金則不會。
宋朝是最後一個按照傳統方式制定國號的大一統國家,宋太祖趙匡胤擔任過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所以自己的國家為宋。
征服了漢地的蒙古人在指定國號的時候掉了一回書袋,定國號為“大元”,這不是隨便取的,這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這名字雖然不按套路出牌,但是出自經典,瞬間高大上了。
趕跑了蒙古人的朱元璋乞丐出身,是中國出身最寒微的皇帝,定國號為“大明”。東北部落酋長出身的皇太極建立了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大清”。這個“大明”和“大清”有啥典故?估計朱元璋和皇太極也說不上,那國號前為啥加個“大”?蒙古人都加了,我們也加唄,何必較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