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想去放牛

    我的回答是:既是,又不是。讓我們首先拿口語為例。我認為中文的口頭語言不僅不難,還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語言。口頭的中文容易學是因為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這種語言沒有主格,賓格什麼的,沒有時態,沒有規則和不規則動詞;實際上,它沒有語法,或者說什麼規則也沒有。

    中文,口頭的中文,是一種孩童的語言。因此,對那些嘗試學習中文的外國朋友們,第一個建議是:“必須使你自己像一個小孩,那時你不僅能進入天國,而且也能夠學會中文。”漢語的書面語到底難不難?我的回答依然是:既難,又不難。

  • 2 # 大笨球飛行器

    相比較英語,中國語言還真的難學!難就難無標準可依,英語就二十六個字母,四十八個國際音標,有標準可依學起來也不難。漢語就複雜得多了,各種通假字、主謂賓定副的應用、一個物品的各地方稱呼……這還不包括各地方方言、少數民族語言。

    中國語言如此,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如此。沒有一個標準可依,所以,一些傳統的東西就衰落了。如傳武就不似西洋拳擊簡單實用,人家就直、勾、擺三種拳式,注重對抗,學幾個月足以自衛,而傳武一個馬步要站一輩子,各種基本功訓練還嚴禁對打,有時武術冠軍還打不過街頭混混。所以,弘揚民族文化,就得改進讓它適應時代發展。

    幸好解放後我們有了拼音,總算有一個標準可

  • 3 # 閒看秋風999

    對於外華人來說,漢語的語音(發音)不算太難;但是"聲調"(四聲)非常難;對於他們來說,口語比較容易,但是,漢字非常難。

    有機會"面對面"教授過若干西方人(印歐語系)的漢語;他們能夠很迅速地掌握漢語拼音,因為他們的母語就是拼音文字;換言之,正確拼讀出漢字對於西方人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不過要正確區分"四聲"就"見包公"了;

    如果讓他們拼讀或者說模仿一句中國話(聽錄音跟讀),就會大出"洋相";換句話說,就是"不著調";完全忘記了"陰陽上去"的語音美;

    相信朋友們也許不止一次的遇到過"歪果仁",他們的漢語說得非常溜,不過聽起來卻都是"怪怪的";即使是那些在國內混了若干年的老外也能夠立馬識別出來;

    西方人說口語(母語)的習慣是以句子為重點;講究的"片語"或者是"意群"中尋找"重讀音節";比如說疑問句和陳述句的語調有著明顯的差別;

    漢語的口語則不一樣,講究的是字正腔圓;尤其是"四聲"(單個的漢字)馬虎不得;西方人缺少的正是這個——四聲,對於西方人來說就是最大的攔路虎。

    再來看漢字的學習。從小在"拼音文字"的海水裡泡大的西方人轉而學習"方塊字"不亞於"登天"——簡直就不知道應該從哪裡下筆;橫豎還比較好辦,碰到了"撇、捺、點、彎、鉤"可就"抓瞎了"。即使是依樣畫葫蘆,也不能書寫工整。

    對於歪果仁(除中國以外所有國家)來說,最難學習是"量詞";因為在他們的母語中根本就沒有對應的詞(字)。

    一匹馬、一頭牛、一隻羊、一條魚、一粒沙子、一行白鷺、一雙襪子、一對情侶、一個人、一杯水、一碗飯、一鍋粥、一間房、一張床;這些片語中表示"量"的漢字,印歐語系的家族中是缺位的;

    比如說英法德西班牙語,這些語言中只有"冠詞"或者"數詞"加在這些名詞前面;有的還有"陰性"、陽性、中性之分;漢語的"量詞"是另外一隻"攔路虎"。

    當然,還有一些漢語中的"習慣用法"比如說"固定搭配",恐怕對外華人來說也是另外一個巨大的障礙。

    比如說"吃、喝"這樣的常用字。吃飯喝水的用法還好說,然而"吃虧是福"、"喝西北風"這樣的地道表達方法就只能夠"死記硬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怎麼看懂消防工程圖形符號及工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