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約定lll111
-
2 # 艾貝讀書
劉邦是草莽出身,沒有專門學習領導力之類的管理課程,他的領導能力似乎是天生的,但也是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透過別人照見自己的過程,作為領導者,會犯錯,不顧面子的理性務實,用大目標指導行動,放到現在及未來都依然值得學習。
三個方面說明劉邦的領導能力。
劉邦最大的特點:務實與理性雍齒跟著劉邦起兵,留守豐邑(今江蘇豐縣),卻投降了魏國的周市,劉邦攻打不下,弄得很尷尬,再後來雍齒投靠劉邦,劉邦雖一直記恨著,但沒有動手。張良告訴劉邦,您依靠這些將領得天下,將領們人人爭功,卻擔心不僅得不到分封,反而會因為往日的過失遭到清算。
張良建議要想穩住有功將領的心,就要封一個你最恨的人為侯,這樣大家就放心了。
於是,封雍齒為什方侯,食邑2500戶,果然穩定了人心。
季布也是這樣,季布本是項羽手下著名的猛將,多次追擊漢軍。劉邦稱帝后,懸賞千金緝拿季布。季布隱姓埋名,斷髮毀容,藏匿民間為奴。
有人告訴劉邦,說季布是能人啊,逼急了南走越,北走胡(說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豈不是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嗎?(意思是為吃魚卻把魚趕到深淵,想捉麻雀,卻把麻雀趕到叢林裡了,這裡的意思是殺季布就是適得其反了)
不錯!季布是項羽的大將,但楚漢相爭,為項王出力的人還少嗎?能夠抓捕殺淨嗎?應該赦免季布。
劉邦採納了意見,任命季布為郎中。
季布的母弟,本名丁固,也是項羽的部將,但命運卻與季布迥異。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敗,丁固追擊劉邦,形勢危急。劉邦說,兩賢狹路相逢,何必逼迫太甚。丁公乃放了劉邦一馬。
劉邦登基後,丁固來要獎賞。劉邦卻說,你身為項羽部將,有私心,項王之所以失天下,就是有你這種人。劉邦把丁固綁在軍中作為反面教材巡迴批判,最後把他殺了。
司馬光對此大加讚賞,不僅不說劉邦忘恩負義,反而稱讚他能“斷以大義”,“其慮事豈不深且遠哉!”(《資治通鑑》卷一一,漢高帝五年)這是從鞏固政權的高度看問題,不為兒女恩怨所左右。
2 .重用韓信體現劉邦識人用人的領導力
韓信曾經也是項羽的部下,施展不了才能投靠劉邦,依然得不到重用,後經蕭何的力薦,劉邦恍然醒悟,拜韓信為大將。一個人能在同一個領導者那裡,從輕視到不願意用再到重用,可見劉邦的氣度,一個領導者暴露自己的錯誤,並且及時糾正,把他奉為上賓。劉邦不得天下誰得天下?
重用韓信的時,當時從沛縣和劉邦一起出生入死起兵的“老人”論資歷,軍功都在韓信之上。
劉邦不僅要說服自己,還要說服軍中大將。並最終貫徹自己的思想。
除了重用韓信外,作為領導者,也要能駕馭這樣的人,首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重用韓信,對他言聽計從。所以才有後來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駕馭韓信,不僅表現在感情籠絡,給予職位,而是把自己的親家作為監軍,放在韓信的隊伍中。
這種可進可退的局面,為後來的政權鞏固奠定了基礎。
3 .放低姿態,客觀評價
公元前202年,劉邦定都洛陽(兩年後遷都長安),群臣宴會,喝得正酣的時候,一向嬉皮笑臉的劉邦竟然一本正經地總結起成功經驗來。
他問大家:“諸位認為,為什麼我能得到天下,而項羽為什麼得不到天下呢?”
而且預先說明要講真話,“毋敢隱朕,皆言其情”。
群臣恭維說,陛下與大家一同分享勝利的成果,項羽卻不能。
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於是娓娓道來:“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響饋,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
項羽雖然有一位範曾卻不信用,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
大家的心裡一定對劉邦心服口服。
劉邦把成功歸於張良、蕭何、韓信,說他們才是人中豪傑。說明他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還有知人之智。作為領導者,把功勞全部給部下,部下聽到,那是何等的受用啊。即使工資低點也願意全力以赴,鞠躬盡瘁啊!
作為一個開國統治者,聽人勸 會用人,慮事深遠,務實理性地處理當下利益和長遠利益,開創階段和部下打成一片,卻不居功自傲,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成功有機遇的垂青,也是必然結果!
回覆列表
劉邦的領導能力實在是太強了,毛主席評價最為中肯:劉邦是封建社會里最厲害的帝王!基本是決策對、會用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