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個好父親
-
2 # 大軍在哈爾濱
甲骨文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而是最早的成熟文字,這一點已經得到學界的共同認可。漢語造字方法有“六書”之說,甲骨文的歸類分析也符合這一理論。既然甲骨文已經成熟,造字方法已經確定,因此就一定沒有大規模創造,跟現在一個人不可能憑藉自己可以創造文字一樣。
-
3 # 莫安營
最初的文字,應是象形文字,源於初民以圖畫記事。“文字”、“字”都是通稱,其實,象形文字應該叫“文”,“文”是線條交錯的圖形的意思。文字本於語言,語言發於聲音,以某聲音命物,某聲便是那物之名,再畫出那物的大致形象,就是“文”。但事物太多,不能一下子全造“文”,便只能“假借”,以聲音為主。比如“其”,本象箕形,是“文”,而日期的“期”、麒麟的“麒”在語言中與其同音,但還沒來得及造出專字,便借用“其”字,後來有時間了,才加“月”為“期”,加“鹿”為“麒”,是為形聲字。嚴格說來,這“期”與“麒”才是字。從象形,假借到形聲,合乎邏輯。這三種字在甲骨文裡都已經有了。(參觀朱自清《經典常談》)
謝邀。要說古人一開始就憑感覺創造出甲骨文來,誰也不會相信。越古老的古人,動物屬性越強。看看當今世界一些人屬性的猩猩,他們的一些智慧體現,都是與生存密切相關的。他們對於記憶和知識傳承,完全依賴於前輩對後輩的示範,還沒有學會用工具表達。人類與這些人屬動物的分水嶺,應該就是人類學會了用工具(早期的符號),來傳承記憶和知識。至於是誰最先規定了某一個符號來表達特定的記憶,不管科學發展到什麼程度,恐怕也無法定性。而後來又是誰把零散的、不成系統的一個個符號歸攏到一起,使其成為完整的意思表達,只能從不斷髮掘的斷斷續續的考古資料中,去進行上溯推測。更具說服力的考古證明,只能往後等待了。考古學家們總是想努力找出甲骨文溯源文字。從最早的記憶符號,到後來的甲骨文,再到今天的規範中文,都不是完全憑感覺產生的(一點感覺沒有也不對),都與生產、生活、認知息息相關。這可以從近代中文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中的一些新造字中看得出來。因為需要,就按讀音和屬性造出了只有專門的化學元素才用的字。當然,因為古人為我們打好了良好的文字基礎,今天透過會意、引申、通假等造起字來容易多了。
從上可以看出,站在漢字源頭的古人們,應該是沒有統一的造字法的。即使像北韓的世宗大王利用中文創造北韓文字、日本人利用中文創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是對中文的發揚和擴充套件,這和華人自己在原有漢語的基礎上,創造出單個的元素週期表的文字,沒什麼區別,只是他們短時間內創造的字數特別多、範圍特別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