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廣銀

    後世在說到隋煬帝獨斷專行的時候,都會提起這麼一條罪狀。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的第三年,大臣高熲、賀若弼、宇文弼三個人私下議論,說隋煬帝在一些事情上犯了錯誤。比如當時東突厥的啟民可汗帶著隨從前來朝見隋煬帝,隋煬帝讓人修建了一個可以容納幾千人的大帳篷,用來迎接他們,這樣做太浪費了。再比如隋煬帝最近有點迷戀音樂和雜技,有沉溺享樂的傾向。有人聽到這些話,就向隋煬帝打了小報告。隋煬帝勃然大怒,就以誹謗朝政的罪名,把三位大臣都給殺了,還把他們的兒子放逐到了邊疆。人家在背後提了幾句意見,就要把人家給殺了,這還不叫獨斷專行嗎?其實這件事背後還有更深的內涵。被殺的這三個人身上有一些共性。高熲出身渤海高氏,是名門望族之後。宇文弼出身北周皇室,北周皇帝也是宇文氏,隋文帝楊堅就是從宇文家手上篡奪了皇位,才建立了隋朝。還有賀若弼,他不姓賀,而是複姓“賀若”,這是鮮卑貴族的姓氏,賀若弼是鮮卑貴族的一員。

    隋煬帝殺掉這三位老臣,其實暗含打擊貴族,加強皇權的用意。說到這裡,我們需要簡單回顧一下隋朝建立的歷史。

    隋朝的建立和一個著名的政治勢力有關,也就是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關隴集團”。關隴集團的建立者是鮮卑貴族賀拔嶽,他在北魏孝武帝的命令下,把陝西關中到甘肅隴山一帶的軍事力量整合為一個軍事集團,關隴集團就這麼誕生了。賀拔嶽死後,他的部將宇文泰在關隴集團內部又設定了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這二十個職位由固定的二十個大家族分享。這二十個家族不僅擔任軍隊的統帥,還是國家的首腦。宇文泰自己就成了關隴集團的老大,後來他的兒子建立了北周王朝。當時在關隴集團內部,還有一位名叫楊忠的人,位列十二大將軍之一,隋文帝楊堅就是楊忠的兒子。楊堅有個女兒,後來做了北周的太后。楊堅篡奪了小外孫宇文闡的皇位,於是建立了隋朝。所以,楊堅篡奪北周皇位的行為,本質上是關隴集團內部的一次火併。楊堅坐上了皇位,自然也要提防關隴集團其他成員也來這麼一手。

    更要命的是,除了關隴集團,楊堅還要面臨一個敵人,就是所謂的“山東士族”。我們知道,魏晉時期計程車族門閥勢力很大,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孝文帝為了爭取政治支援,又釋出詔書,列舉了一批士族門閥,表示要保護他們的利益。這些士族門閥大多生活在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地區,所以被稱為“山東士族”。剛才說的高熲,出自渤海高氏,這是山東士族的代表之一。此外還有什麼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他們在隋朝建立以後仍然很有勢力,皇帝也要給他們幾分面子。一句話,作為新貴族的關隴貴族,和作為舊貴族的山東士族,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都很活躍。

    從隋文帝到隋煬帝,隋朝的兩代帝王都面臨著和新舊貴族的鬥爭。關於隋文帝楊堅,因為有了兒子楊廣的反襯,你可能以為他是一個相對仁慈的皇帝,其實壓根不是這麼回事。楊堅和秦始皇有些類似,熱衷於法家手段,甚至他的兒子楊俊貪汙公款,他也表示執法應該公平,對楊俊給予了處罰。我們知道,法家歷來是和皇帝集權聯絡在一起的。楊堅為了實現集權,對南北朝時期混亂的政治制度進行了重新整理,創立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中央分為內史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稽核和執行,其中內史省後來又改為中書省。三省又下設六部,共同負責朝廷的日常行政。

    三省六部製為什麼有利於皇帝的集權呢?請注意,與漢代制度相比,三省六部制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它沒有設定“丞相”這個職位。丞相是百官之首,經常可以抗衡皇權。而三省在本質上都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對皇帝俯首帖耳。不過,尚書省的首席長官叫尚書令,經常在皇帝和百官之間上傳下達,漸漸具有了和丞相類似的權力。隋文帝在位期間,尚書令的位子經常是空著的,由尚書令的副手尚書僕射負責尚書省的日常工作,比如著名的大臣楊素就曾經擔任過尚書僕射。

    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對新舊貴族懷有更重的敵意。前面說的楊素,也是貴族出身,曾經幫助楊廣登上皇位,和楊廣關係很近。楊廣即位以後,經常表現出對楊素的提防。於是楊素在病危時拒絕服藥,在楊廣登基以後第二年就去世了。對楊素都尚且如此,對於那些出身顯貴,又是老資歷的大臣,隋煬帝就更不會客氣了。說到這裡,我們再看看隋煬帝殺死高熲等人這件事,就更能看出其中的門道。高熲、宇文弼和賀若弼這三個人,都是貴族出身,而且都是六十多歲的元老重臣。隋煬帝對他們大開殺戒,其實是要在新舊貴族面前樹立皇帝的權威。隋煬帝殺了這三個人以後,又做了一件大事。他刻意繞開正常的官員任免程式,找來一群級別很低的官員參與決策。這批官員缺乏政治背景,他們的命運完全掌握在皇帝手裡。於是,隋煬帝就實現了更高程度的集權。

    隋煬帝重用的這批政治新貴中,有一位代表人物,名叫虞世基。他的父親是陳朝的高官,陳朝滅亡以後,虞世基隨父親一同北上。楊廣即位以後,任命他做了內史侍郎。這是一個級別較低的職位,但虞世基可以接觸核心機密,併為隋煬帝起草詔書,成為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他的權力並不是來自家族背景,而完全來自隋煬帝的授予。隋煬帝重用虞世基,顯然是因為他在朝廷裡缺乏根基。他本來就是隨陳朝一起投降過來的,每天過得誠惶誠恐。現在得到皇帝破格任用,他還不惟命是從?

    你看,隋煬帝在隋文帝集權的基礎上,透過剷除貴族大臣,任用缺乏背景的親信,建立了一個對自己俯首帖耳的小集團。貴族大臣沒有機會再向他提意見,而他身邊的親信深知自己的命運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心意,也就成天報喜不報憂。這確實導致了隋朝政治生態的惡化。隋煬帝在位末期,國內到處爆發起義。各地彙報起義軍情況的訊息不斷傳來,虞世基接到奏報以後一律加以修改,把壞訊息統統刪掉。有一次虞世基疏忽了,讓隋煬帝看到一份奏報,裡面彙報的是黃河以北有幾十萬起義軍投降了朝廷。隋煬帝從中看出了問題,就問虞世基:一次就有幾十萬人投降,天下有這麼多人造反嗎?虞世基輕描淡寫地說,老鼠再多,又何必擔心呢?把這件事掩蓋了過去。隋煬帝有一次跟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聊天時說:“我不喜歡別人提意見。要是那些貴族想靠提意見來博取名聲,那就更討厭了。要是那些卑賤計程車人給我提意見,我還會寬容一些,但不會讓他有出頭之日。”隋煬帝在這裡已經表露了他的真實想法,他的所謂獨斷專行,針對的主要是那些貴族。隋煬帝的獨斷專行長期以來受到批判,這也和他亡國之君的身份有關。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往往都是以成敗論英雄。同樣的行為,如果失敗了,那就是獨斷專行,不聽勸。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力排眾議,有主見。隋煬帝很不幸地成為一個失敗者,導致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加節制地利用社會資源,這也是他作為“暴君”的主要罪名。

  • 2 # 歷史的小學生

    一、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經濟、文化關係。今天中國的臺灣省,在東吳時稱為夷洲,到了隋代,又稱之為流求。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派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價俗”,海師何蠻把流求的地理位置告訴朱寬,朱寬與何蠻一同航海至流求。第二年,隋煬帝又派朱寬去“慰撫”,高山族人民把常用的“布甲”送給他。大業六年,隋煬帝另派武賁郞將陳稜率眾從今天的廣東潮州出海,到達流求。流求百姓見到隋朝大船,“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

    正是因為隋煬帝的下旨訪臺,使得後世的唐、宋百姓對臺灣的情況有了更深的瞭解,甚至有不少人還前去定居,他們把大陸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文化一併帶到臺灣,促進了臺灣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進一步密切了臺灣和大陸間不要分割的關係。

    二、開鑿大運河。由於中國的北方長期經歷戰亂,農業生產非常衰退,而江南地區經過東晉、南朝二百七十多年的間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成為“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之地。從此時開始,中國的農業重心已由北方轉移到南方。然而,隋朝的政治、軍事中心,卻仍舊在北方。中國的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中國的長江大河,也大都由西向東流入大海,南北的交通,卻從來沒有系統整治過。隋煬帝為了把南方的經濟中心與北方的政治中心全面的聯絡起來,遂決定開鑿大運河。

    隋文帝時就已經開發了富民渠,隋煬帝繼位後,又連續開鑿了通濟渠、山河瀆、江南河、永濟渠。運河開通後,第一,它把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聯絡起來,大大縮短了南北的距離,便利了南北交通;第二,南北物產透過大運河暢通起來,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運河沿線的很多城市因為運河的帶動,成為新興的商業城市。尤其地處通濟渠南端的揚州,逐漸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第三、大運河造福了後人。《元和郡縣圖志》寫道:“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受其利焉。”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有他個人的私慾在內。一是為了加強對南方的統治;二是為了方便壓榨南方人民;三是利於他本人巡遊享樂。在運河開鑿過程中,無論通濟渠、永濟渠,都動員了上百萬的民夫。通濟渠在大業元年三月開工,同年八月就通航了。永濟渠在大業四年開鑿,也不到幾個月就通航了。這樣巨大的工程,肯定是在官吏督役嚴催苛打的情況下完成的,造成了半數民夫的死亡。

    隋煬帝是一位充滿爭議的皇帝,他的功績與暴虐同樣聞名於世。我們必須聲討這種不惜民力的封建帝王,但他同時給後世帶來的巨大貢獻,卻值得我們肯定與感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子和愛情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