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大豬也能飛
-
2 # 淘玉在神周之文史
李廣難封侯是自己的原因,不是受到衛青的打擊。
這就像公司老總安排李廣去談個業務,結果李廣一會談不出業績,一會去客戶公司的路上迷路了,一會又把談成的客戶談崩了。
工作上不行,還想讓老闆升職,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
3 # 少卿之見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難封參考馮唐。
馮唐夠封侯標準未封,李廣錯過封侯終未封。
馮唐厲害嗎?一次機會足可封侯。
-
4 # 霶霈
李廣這個事還是李廣本人的問題,其實衛青還是很照顧老將軍的,李廣這個人吧!勇是真的勇,如果作為特種小隊隊長用,還是蠻厲害的,但是,作為高階軍官,他就不夠看了。作為高階軍官,他沒成功過一次。李廣就如同一個兵,長年在邊疆作戰,一場勝一場敗,結果功過相抵,但是熬履歷也熬上團長的位置了,然後,大戰在即,升師長,甚至獨立帶領方面軍,結果,他自己搞不定了。所以,人要不斷進步,好員工不一定是好經理。
-
5 # 大河橋下流
劉邦建立漢朝後,鑑於秦朝覆滅的經驗教訓,定下了″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的規矩。
李廣的祖上是秦國大將李信。李廣勇猛過人,精於騎射,頗有乃祖遺風。後因抗擊匈奴有功,被朝廷任命為中郎。
漢景帝三年(公元154年),吳王劉濞連合其他諸王發動了七國之亂,李廣跟隨大軍前去平叛,李廣驍勇善戰,多次斬將奪旗,為平定七國之亂立下了大功。梁孝王欣賞他的勇猛,私底下授給了他一顆將軍印。
武帝即位後,加大了打擊匈奴的力度,李廣率軍出雁門關攻擊匈奴,結果寡不敵眾,力盡被俘。後趁敵不備僥倖奪馬逃回。因其所率軍隊損失殆盡,其本人又被生擒,按律當斬,李廣出錢贖罪,被貶為庶人。
幾年後,因邊關烽煙再起,漢武帝重新起用李廣,封其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聽說“飛將軍”李廣重返前線,懾於其神威,匈奴人紛紛遠遁,唯恐避之不及。
元朔六年,李廣跟隨衛青出征匈奴,眾多將領因戰功卓著而被封侯,但李廣因表現一般,又錯過了一次封侯的機會。
兩年後,漢武帝令李廣率四千騎兵,博望侯張騫率一萬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分兩路進擊匈奴。李廣遭遇匈奴左賢王所率的四萬騎兵,四千漢軍大部陣亡,因此戰損失巨大,李廣雖然表現英勇,但也只落個功過相抵,不賞不罰。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廣立功封侯的心情愈加迫切。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春,伊雅斜單于進犯定襄和右北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決心尋找匈奴主力決戰,於是派遣衛青和霍去病各率大軍分路出擊匈奴,在李廣強烈要求下,武帝准許其隨軍出征。
衛青偵知伊稚斜單于王庭所在的位置,他親率精銳騎兵疾進突襲,又令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合兵一處從東路包抄。李廣立功心切,便向衛青請求擔任前鋒,欲與伊稚斜決一死戰。衛青考慮李廣年邁,最終還是拒絕了他。
李廣無奈只好按原計劃率軍由東道進擊,誰知又迷了路。衛青那邊在漠北同單于打得熱火朝天,這邊李廣還在為找不到北而發愁。由於李廣未能按時到達戰場,導致衛青未能完成全殲單于主力的計劃,伊雅斜率殘部僥倖逃脫。
衛青率得勝之師返回漠南途中與李廣所部相遇。衛青派人贈其美酒順便詢問迷路的原因,以便上報朝廷。李廣羞憤之下拔劍自刎。
李廣曾與人說過:“軍中各部校尉以下的那些人,才能還不如普通人,但是卻有幾十人靠軍功得以封侯,我各方面都不比他們差,為什麼一直不能如願封侯呢?是天意如此麼?”
其實李廣至死沒能封侯還真怨不得別人,他雖勇猛無敵,但其身上的弱點也實在太多:
一、李廣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時,曾私下裡接受梁王劉武授予的將軍印。而劉武一向有不臣之心,漢景帝對此心知肚明。所以,凡與劉武眉來眼去之人,皆是其防犯的目標,所以立下大功的李廣因此與封侯失之交臂。
二、李廣乃名將之後,身上多多少少帶有一些傲氣,常有頂撞上司之舉。而主帥衛青卻是騎奴出身,為維護衛青的威信,武帝必然會對那些敢於挑戰權威的刺頭進行打壓。
三、李廣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李廣曾帶人出外打獵,夜間返回時路過灞陵亭,灞陵尉攔阻不準透過,並讓李廣一行人在灞陵亭下過夜。懷恨在心的李廣,借出復出之機,請求武帝將灞陵尉調給他使用,然後將其殺死。
四、李廣任隴西太守時,城中羌人作亂,李廣用虛假承諾誘降了八百多人,結果隨後這些人全死在李廣的刀下。殺降和不守信用歷來為世人所不齒,幹這種事的人自然被人鄙視。
五、李廣曾經被俘,雖然得以逃脫,但這段經歷始終如影隨形困擾著李廣,導致其身價大打折扣。
衛青不但才能出眾,而且有容人的雅量,李廣作為下屬,對衛青多有不恭之舉,但衛青卻從未因此對其加以責難。而派人向李廣詢問迷路之事,也只是例行公事。雖然李廣因此自盡,但這實在怪不得衛青。
李廣沒能從自己身上查詢原因,卻將未能如願封侯之事歸為天意,實在是有失公允。
回覆列表
李廣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將領,長期處在對抗匈奴的第一線,為西漢國家的安定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提起李廣,我們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李廣終身渴望封侯,卻至死都未曾拜侯。
關於李廣為何終身難以封侯,歷來專家學者有種種解讀,多數對李廣都持經較同情的立場,甚至有人認為,李廣之所以得不到封侯,是因為受到了漢武帝或衛青的壓制。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實際上,漢朝實行的是軍功獎勵制度,對於軍功侯的取得標準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和明確的規定:一,捕獲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二,斬敵千級以上,但如果己方損失太大也不得封侯;三,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四,父親在戰鬥中作出重大貢獻兒子可獲封侯。根據上述標準,結合李廣的經歷,我們可以說,李廣之所以終身不得封侯,更多的是因為他自身的軍功不夠。
李廣早期擔任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太守,這段時間裡,李廣與匈奴進行了不少小規模的戰鬥,一直以能打仗出名。但是呢,在漢武帝早期,漢對匈奴採取的是守勢,在這種情況下,要取得很大戰績從而封侯是比較難的。
從漢武帝元光時期,漢朝開始對匈奴展開大規模反擊,武將博取功名的時代到來了,李廣也迎來了與匈奴大規模的主動作戰。
元興六年,匈奴進犯上谷,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率一萬人馬北上攻打匈奴。這一戰,衛青率兵直至龍城,斬殺匈奴七百餘人,被封關內侯;公孫賀沒遇到敵人,白忙活一場;公孫敖被匈奴打敗,損兵七千餘人;李廣最慘,全軍覆沒,本人被俘,被匈奴用繩索吊在兩馬之間,李廣裝死,趁匈奴人不備,搶了匹馬才逃了回來。按律李廣、公孫敖應該被處死,但兩人都花了一筆錢贖為庶人。
元朔六年,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兵出定襄,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衛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長途奔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斬殺匈奴一萬多人。同時,在這次戰鬥中,霍去病也嶄露頭角,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以800人殲匈奴2000餘人,受封冠軍侯。其他人也“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不過,造化弄人,李廣沒取得任何戰績,完全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
元狩二年,李廣與博望侯張騫分別率兵出右北平,結果兩人卻錯過了碰頭的日期,導致李廣只能獨自面對匈奴大軍。即將全軍覆沒之際,張騫才趕了過來。這一仗,李廣損兵折將四千餘人。雖然戰敗的責任不在李廣,但李廣卻也因戰敗沒得到封賞。
元狩四年,衛青再次出兵匈奴,李廣雖然年紀不小了,但強烈要求隨軍出征,以抓住最後的封侯機會。但陰差陽錯,李廣因為迷路,錯過了戰機,讓匈奴單于逃跑。李廣因“不能復對刀筆之吏”而自殺了。
縱觀李廣一生,他率兵與匈奴作戰時,不是損兵折將,就是全軍覆沒,如果能打個平手,那就是巨大的戰績了。仗打成這個樣子還想封侯,基本上就是痴心妄想。
有人會說了,《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看看李廣多厲害,一聽他在鎮守,匈奴人嚇得都不敢進犯了。然而,事實真是如此麼?實際上,李廣鎮守右北平期間,漢匈之間戰爭的主戰場在河朔草原(今河套平原)一帶。這一帶,可以說是雙方的命脈之所在,誰都丟不起。所以,這段時間,匈奴的主力完全集中在河朔地區,右北平(今遼東)地區,只是安排了一些老弱病殘在那裡牽制漢朝而已,他們不是不敢與李廣打,而是沒有心思,也沒有實力跟李廣打。
司馬遷這個人對李廣有一種謎一般的崇拜,如果李廣在對陣匈奴期間,取得哪怕一場拿得出手的勝績,他一定會在《史記·李將軍列傳》大肆宣揚李廣的戰績。然而,翻遍《李將軍列傳》,卻只有一場接一場的敗仗。可見,李廣對匈奴的戰績是真的不行。
既然李廣對匈奴幾無勝績,為何後人還如此崇敬李廣呢?這是因為李廣雖一次次失敗,但從沒有放棄追逐封侯的決心。這一點,很類似那些讀了一輩子書,卻從來沒有考取功名的讀書人的經歷,他們對李廣的這一點非常同情,但他們同情的,其實已經不是一個真實的李廣,而是一個符號化的李廣,是那個代表著他們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境地的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