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西酒天下

    第108個回答這個問題

    白酒文化幾千年了。

    開心喝酒能助興……

    生氣喝酒能反思……

    難過喝酒能釋懷……

    害怕喝酒能壯膽……

    戀愛喝酒能伸手……

    一人喝酒解憂愁……

    兩人喝酒訴衷腸……

    多人喝酒能熱場……

    酒,可以放大你的七情六慾,是個照妖鏡

    酒,可以掩飾你的喜怒哀愁,也是護心鏡

    酒的好我難以描述萬一,酒的壞我只字不提,哈哈哈哈

    因為我是做原酒的杏花村酒大兄弟。喜歡更純粹的原酒可以多交流。

  • 2 # 漫酌豪說

    酒是不少華人的最愛。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女詩人李清照也說:“東籬把酒黃昏後”。

    中國釀造美酒的歷史,算來也有幾千年。不過之前是低度酒:黃酒、米酒。到了元朝,蒸餾技術興起後,中國開始釀造高度白酒。白酒與黃酒、米酒相比,口感普遍偏辣,所以又叫燒酒。

    曹操

    對於古代華人,酒的主要功能主治如下:

    一、酒為歡伯,除憂來樂。

    酒是個人的好基友。遇到高興的事,酒就是乘法大師,可將幸福指數瞬間倍增。遇到痛苦的事,酒則是洩壓閥門,可將悲傷迅速排出腦門心間。

    二、親友聚會,以酒助興。

    無酒不成席。親朋好友相聚,除了飯菜,總還要備些酒,氣氛才更融洽,感情才更濃郁。

    三、社會交往,禮尚往來

    酒是糧食做的。古代多數時間,糧食不夠人吃,用來釀酒,就是一種奢侈和浪費。因此,酒歷來是稀缺物、貴重品。“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糧食酒”——作為禮儀之邦,酒自然就成為社會各個階層迎來送往、溝通聯絡的重要禮物。

    四、激發靈感,創作佳品

    酒可以活躍人的思維,挖掘潛在的才華,引爆自己更高維度的小宇宙。因此,對於古代的詩人、詞人、書法家、繪畫師等文藝人士來說,酒是他們創作時候的靈魂伴侶,可以幫助他們創作出超高水平的作品。

    五、解乏助眠,壯膽增勇

    對於體力勞動者,酒能緩解疲勞,促進睡眠。對於不夠自信之人,酒又是背後推你一把,讓你立即勇敢甚至瘋狂的魔術師。沒有“三碗不過崗”,也就沒有打虎英雄武松了。

    武松

    元朝時期,高度蒸餾白酒出現。隨後產量不斷擴大,最後超過米酒、黃酒,成為產量最大的酒類。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政府主導的結果。自古以來,玉米、大米作為主糧,還不夠老百姓吃。而米酒和黃酒,釀造的原料主要是大米、玉米——酒來與人爭食了。

    但白酒的原料,主要是小麥,還有大麥、碗豆等。而這不屬於主糧。

    因此,明清政府提倡釀造白酒。建國後,政府也倡導使用新工藝來釀造白酒。於是,白酒的產量很快就佔據酒類家族的C位。

    其次,米酒、黃酒度數低,普通人也要喝上好些,才能爆發小宇宙。但白酒的酒精度數較高,不少人連菜都沒撈上就躺平了。所以白酒更夠勁、更節約;調節情緒更快、經濟成本更低。

    改革開放後,隨著企業商務往來的需要,隨著家庭購買力的提升,白酒的產量更是坐上火箭一飛沖天。成為工作和家庭的必備品。

    其實,說白酒“這麼難喝”,不少酒友恐怕是不會認同的。

    確實有一部分人,覺得酒真難喝,頂著政治任務也不喝。但也有一部分人,覺得酒真好喝,頂著家庭高壓也要喝。

    一瓶好酒,味道不只是辣,而是由甜、苦、酸、辣組成的、層次豐富搭配巧妙的綜合口味,並且,還有令人愉悅的香味。

    酒和人都是時間的朋友。個人的年齡會不斷增加,心智會不斷成熟,故事會不斷豐富;也許有一天,很不喜歡喝酒的你,突然體會到酒的內涵與美妙。

    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人生苦短,得不得意,都須盡歡。

    用一點時間和精力,去尋找一款屬於你自己的好酒。它應該是:基酒品質不錯、勾調技藝優秀、風味適合自己、價格公平合理。

    用它,跟往事幹杯;用它,致敬師友元老;用它,漫酌撫慰平生。

    李白

  • 3 # 阿海奇談

    其實白酒成為國內第一大酒類也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在中國古代和近代,國內最流行的一直都是黃酒,白酒逐漸流行與黃酒的衰落是分不開的。

    白酒是中國獨有的一類酒,同時也是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有人說白酒這麼辣,而且味道這麼衝,它到底是怎麼反超黃酒,成為國內最流行的酒類的呢?

    黃酒和白酒:

    黃酒在古代的地位:

    黃酒起源於中國,與啤酒、葡萄酒並稱為世界三大古酒,由酵母曲種質量決定了其酒的質量,據說黃酒有著7000年左右的歷史。商周人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從此開始大量釀造黃酒。古代黃酒產地眾多,遍佈全國各地,種類琳琅滿目。

    現在我們聽說的關於“酒”的典故和詩句,其絕大部分指的都是黃酒。比如“將進酒,杯莫停”,“蘭陵美酒鬱金香”,“孔乙己的故事”,“武松三碗不過崗”等詩句和典故指的都是黃酒。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很長一段歷史中,黃酒都是佔據主導地位的國酒。

    白酒的發展:

    比起黃酒,白酒的歷史就短得多了,大致只有800年左右。關於白酒的起源,業界一直眾說紛談,有很多人認為可能在宋朝白酒就已經出現了。但是根據目前考古而言,還沒有發現任何的宋代窖池。白酒真正開始小作坊式釀造是在元代,國內確實也發掘出了小部分元代窖池,比如江西李渡元代窖池。

    到了明清時期,白酒持續發展,甚至出現了前店後坊的生產、銷售模式。但明清時期仍然是黃酒佔據主流地位,白酒仍然是小眾酒類,且不被上流社會所接受。

    到了晚清、民國時期,白酒逐漸盛行了起來,隨後白酒逐漸地侵佔黃酒的市場份額。民國時期,山西省的白酒走在了全國前列。一方面是因為山西高粱酒(汾酒前身)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大金獎,另一方面就是閻錫山的大力支援和宣傳,那個時候山西高粱酒甚至都出口到國外。

    但是白酒的購買物件主要還是在普通老百姓、窮苦人民,仍無法取代黃酒的主流地位。到了建國前後,由於一系列的社會變革,白酒開始取代黃酒成為主流。建國後,國內大多新建、整合的酒廠都是白酒酒廠,部分原來生產黃酒的酒廠也改為生產白酒。

    白酒為何會取代黃酒:

    首先我們知道,白酒和黃酒並不是一類酒。黃酒是一種以糯米或黍米為主要釀酒原料,釀造的度數一般只有十幾二十度的低度發酵酒,而白酒則是屬於高度蒸餾酒。為什麼白酒會取代黃酒呢?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黃酒消耗的糧食更多:

    因為釀造酒需要大量的糧食,但是在建國前後,國內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在糧食稀缺的情況下,顯然是不能拿過多的糧食釀酒的,所以在當時限制了釀酒行業的發展。建國後的一段時間,國內的糧食甚至不能自給自足,所以黃酒首當其衝就被限制了,使得黃酒的產量大大下降。

    按理來說,白酒的產量也應當會下降很多。但情況卻相反,雖然白酒也需要糧食,但是白酒的可調節性比黃酒強得多,可以透過勾兌的方式成酒,尤其是可以透過各種作物生產食用酒精再釀酒,當時把酒精勾兌酒稱之為新工藝白酒。因為最初政府秉著要讓老百姓喝得起酒的原則,所以就把白酒的範圍定得很大。

    薯幹類國優酒——山東坊子白酒:

    但酒精酒出現的初衷並沒有惡意,它不過是想要讓普通老百姓都能夠喝得起白酒,不過是後來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導致現在很多人都將酒精酒看作是洪水猛獸。除此之外,像薯幹、甘蔗等一些非穀物也能生產白酒,所以白酒的產量遠遠超過了黃酒。

    第二、黃酒度數低,其他酒類的競爭力小

    黃酒尊崇古法純糧釀造,沒有現今白酒的反覆提純,使其度數相對較低,一般酒精度在14~20度左右。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用相同的價錢能買到酒精度更高的酒,那就是賺了,所以儘管當時的白酒都是五六十度,老百姓也願意買。

    白酒、黃酒都是中國獨有的酒類,而啤酒和葡萄酒可以說是從國外傳過來的。一方面還不能被當時所廣泛接受,另一方面就是在技術上、產量上遠遠落後於國外,根本就沒有取代黃酒的可能。所以白酒取代黃酒的勢頭不可逆轉。

    第三、地主、鄉紳和上流社會的消失

    在民國時期,那些達官貴人、地主鄉紳等上流社會的人士認為在喝酒上,需要跟普羅大眾有一個界限劃分,所以這些人都是以黃酒為正統。白酒只有比較貧困的老百姓才會去買,所以白酒始終得不到承認。

    建國後,國內實施的一系列土地改革,老百姓都分到了土地,地主、鄉紳階級在改革中走向消亡。黃酒消費整體的減少,而白酒的消費群眾卻在增多。高度的白酒比低度的黃酒更能刺激建設時期的青年人,分泌更多快樂物質多巴胺,讓他們更加有幹勁。

    五屆評酒會和放開名酒定價權:

    建國後,中國舉辦了五屆國家級的評酒會,對白酒成為主流起到了鞏固的作用。在1952年的首屆評酒會上,共評出了八款名酒,其中白酒就佔了四款,分別是山西汾酒、貴州茅臺、四川瀘州大麴酒和陝西西鳳酒。從這個時候開始,白酒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

    此後的四屆評酒會上,白酒在名優酒總數量上面均超過其他酒類。尤其是1989年的第五屆名酒評選,因為白酒參評產品過多,高達390多款,所以第五屆評酒會只允許白酒參加。最終共評出了17種國家級名酒和53種國家級優質酒。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白酒的生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也並不是說自己想生產多少就能生產多少,更無法根據市場情況來準確地調節生產,而且不能夠自主定價。1988年,國家開始放開名酒定價權,此後到了九十年代陸續放開其他白酒的自主定價權。

    九十年代白酒界風起雲湧,各省的白酒分庭抗禮、比肩稱雄。自此白酒的主流地位不斷穩固,雖然近幾年產量在下降,但是白酒的市場規模仍然在擴大,主要是因為白酒的提價太厲害。

    最後:

    據中國酒業協會披露,2021年中國白酒總營業收入達到6033億元,佔整個酒類市場的69.5%;產量上規模以上企業總產量約716萬千升,佔酒類市場的份額約13.2%;利潤總額約1702億元,已佔整體酒類利潤的87.3%,在輕工行業中利潤貢獻佔比位居第一,營收利潤率達22.4%。

    但現在黃酒的分佈範圍已經很小了,在江浙滬閩等地集中連片,在北方很少能見到了。但是並不是說黃酒不好喝,黃酒也有它自己的優點,所謂存在即合理,更何況黃酒已陪伴華人度過幾千年漫長的歲月,只不過屬於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 4 # 覓源良食

    剛剛讀大學那會,好友石頭和建國,隔三差五就會來我們學校,拉我去練習喝酒,他們倆是一對好搭檔,考到了同一所大學,同時還在一個寢室,最難得的是,我們仨是從小玩到大的好友,最最難得的,他們二人都有這能喝酒的基因,半斤白酒下肚,那是臉不紅心不跳,好似鬧著玩一樣;

    我喝酒不行,有那麼一段時間我也納悶,我爸也能喝酒,為什麼我就不會喝酒?

    所以,建國和石頭在大一大二那兩年,頻繁的來我學校找我玩,目的明顯,就是為了鍛鍊我的酒量,經常將我灌的伶仃大醉;

    影響最深刻的一次是大三那年,建國家的堂歌結婚,我和石頭去幫忙,敬酒環節建國非要拉我我和石頭一起,陪同他的堂哥堂嫂,一桌桌的敬酒,最後我喝醉了,醉的還有點厲害,將我送到了醫院,打了一夜的吊瓶,第二天早上我才緩過來;

    在醫院又休息了小半天,下午才出院,建國和石頭一直陪我待在輸液室,三人閒聊家常,當然他們的話題永遠都是說我喝酒不行;

    這時輸液室有一位大叔,可能也是酒喝多了,被朋友送來打點滴的,第二天被我們三人的說話聲給吵醒,難後就同我們一同聊天,不聊不知道,原來中國的酒文化是這麼的淵源流傳,原來古人喝酒喝的都不是白酒,大多都是黃酒,難怪三國演義裡的主題曲唱到:一壺濁酒;

    那位大叔董酒,絮絮叨叨說了好多,給我門普及了一些飲酒的歷史,今天看到題主的這道問答題:白酒這麼難喝,是怎麼流行起來的?讓我想起了好多年前的事情,針對題主的疑問,那我也來說說我的看法,分享如下:

    1、說說古人飲酒的歷史吧,明清以前,飲用的大多是黃酒,或者是米酒,還是以三國演義舉例,溫酒斬華雄,喝的就是黃酒,之所以需要加熱,因為黃酒度數低,煮一下其實也是殺菌的過程;

    2、大量的文學作品都有飲酒的描寫,伴隨著主人公的生活,盡顯英雄本色,但那時喝的酒都是黃酒或者是米酒,比如水滸傳,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其實喝的也是黃酒,如果換做高度白酒,大口大口的喝,基本上就不可能,白酒度數高,只能小杯慢飲;

    3、我們現在飲用的白酒,其製作工藝是蒸餾,沒有蒸餾工藝之前,只能飲用低度酒,也就是黃酒,黃酒米酒一直以來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飲品,而白酒直到明清,才逐漸開始被人接受,但在那時的主流社會,大家都認為高度白酒是不正經的、是尋求刺激才會飲用的,大多數勞動人民會喝,其原因在於白酒,酒勁大解乏,勞作一天喝點確實暢快,而且白酒可以使用高粱釀造,而黃酒等釀造需要糧食;

    4、清朝社會,勞動人民數量龐大,加上白酒使用高粱而不是糧食,所以價格便宜,逐漸白酒的銷量就超過了黃酒,但是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民國,上層主流精英等消費者還是不接受白酒,而是更喜歡黃酒;

    5、白酒興起其實也沒有多長時間,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整合傳統酒廠,建立國營大廠,而且白酒釀造需要的是高粱,新中國初期,糧食不夠吃,用來釀酒就更加不可能,所以,新工藝白酒開始流行,然後黃酒和米酒就逐漸不再是主流,白酒開始佔據絕對優勢;

    6、中國酒文化,好像都是白酒,其實白酒沒有多長時間的歷史,幾千年一來喝的都是黃酒;

    7、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白酒開始流行,也說明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因為在古代沒有蒸餾技術,蒸餾技術提高了酒精的純度,這就導致了一個性價比的問題,白酒比黃酒的價效比高,致醉率高;

    寫到最後,還想囉嗦幾句,白酒這麼難喝,是怎麼流行起來的?這個難喝的口感也是相對的,比如辣嘴,但這個只是最初的表象,白酒給人帶來的那種滿足感很強,一旦適應之後,就會愛上這種感覺;

    社會的多元化,科學技術的進步,開眼看世界之後,黃酒的溫吞、啤酒喝的太隨意、紅酒又不太適合中式飯局,唯有白酒同中餐搭配的特別融洽;

    白酒技術的進步,是必然產物;

  • 5 # 江白992

    不得不承認,白酒和其他酒比起來,經濟實惠!不信,你整同檔次的白酒和黃酒或者別的什麼酒(紅)試試,絕對到最後這個白酒效率高,相對成本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夜之間,電動腳踏車為何被搶瘋?成品油邁入9元帶來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