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風起兮偶飛揚
-
2 # 清峰徐來89
明朝年間,內閣制也是一種很先進的制度,這樣皇帝就清閒了許多,因為很多事情,內閣首輔都已經替皇帝代勞了。嘉靖四十年不理朝政,就是證明,大明王朝照樣運轉,可見其內閣的厲害之處。
而大明的最牛內閣當屬萬曆年間張居正的內閣,徐階是其先驅,張居正上臺以後,大刀闊斧,銳意改革,一時間,出現了明朝中興,明朝國力逐漸上升,對外打擊倭寇,一手提拔大將戚繼光,取得抗倭成功。
故此,認為張,正首輔當屬第一。
-
3 # 隨性自由的雨露
明朝的內閣開始於建文四年,起初是皇帝的諮事機構,後權力逐漸變大,最強如果指的是權力,則是明世宗時期的嚴嵩內閣,當時的內閣可以壓制六部,因為皇帝不管事,很多事都是內閣決定後再呈報皇帝,或者不報;如果指的是能力,那應該是張居正的內閣,張居正輔政時期,使國家出現了難得的中興局面,尤其是國家積弱已久,張居正算是力挽狂瀾,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喘了口氣,僅是個人見解,不足之處望補充。
-
4 # 胡不歸17
必須是張居正時期啊,不止是首輔還是帝師和秦朝的呂不韋一樣牛叉。
張居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推行新政成功的人,可惜死太早,死後被人清算了
-
5 # 半吊子學歷史
明朝內閣是由明成祖時期初步設立,由五品文官參與皇帝機務,只是秘書性質的機構,隨後內閣權力開始逐漸擴大,掌控國家行政。
明朝內閣經歷了制度萌芽時期、初步發展時期、權利鼎盛時期、動盪衰敗時期。各個時期都有代表人物,制度萌芽時期,解縉,楊士奇,陳循;初步發展時期,李賢,商輅,萬安,劉吉,劉健,李東陽;權利鼎盛時期,楊廷和,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動盪衰敗時期,申時行,王錫爵,葉向高,方從哲,顧秉謙,溫體仁,周延儒。
內閣最強的肯定是權利鼎盛時期了,這些內閣都直接決定著朝政,主宰著國家的行政,內閣首輔權利巨大。楊廷和,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任期內計除平虜伯江彬,立武宗從弟朱厚熜繼位,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內外稱讚。
楊一清,歷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為官五十餘年,官至內閣首輔,號稱“出將入相,文德武功”,才華堪與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嚴嵩,明朝中期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徐階,扳倒權臣嚴嵩後,大力革除嚴嵩弊政,十分注重選拔,先後舉薦高拱、張居正等人進入內閣。
張居正,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
6 # 小川說史
謝謝邀請。明代內閣的形成主要是由於1380年朱元璋殺丞相胡惟庸後,隨即廢除了丞相制度至此從秦始皇設立丞相制度到朱元璋廢除丞相,沿襲近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於完結了。但是廢除丞相之後的弊端馬上就顯現出來,而且遠超朱元璋的想象。這之後,朱元璋為了保證大明公司的正常運轉不僅要身兼CEO還要兼任總經理工作量成倍增加經常從早上忙到晚上還是無法處理完工作,這還是不是最最讓朱元璋最頭疼的,因為廢除了丞相六部尚書就成了朝廷之中最高官職,這六個尚書往往誰也不服誰,為了一點事兒就開吵,很多時候需要朱元璋親自調停,嚴重影響了辦事效率。之後朱元璋不得不設定春夏秋冬四輔官幫助自己分擔政務,但是由於挑選的都是一些缺乏行政經驗的儒生,起不到實際作用,不久就被朱元璋自己廢除了。
直到他兒子朱棣登上皇位,由於朱棣既要領兵北征蒙古,又要處理政務實在是分身無術,於是召解晉、胡廣、楊榮等入文淵閣辦事,內閣制度正式確立。起初內閣大學士只是負責幫助朱棣對國家軍政大事出謀劃策,幫助朱棣起草詔書,在朱棣北征的時候輔佐太子監國,相當於皇帝貼身秘書權力並不是很大。到宣德時期內閣大學士的權利開始逐漸加強,並以內閣大學士的身份兼任六部尚書,全國無論軍政大事還是民間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經過內閣審議後再下發六部,內閣開始成為國家的中樞機構。
由於明宣宗早死,即位的正統皇帝朱祁鎮只有9歲,由史稱三楊的楊傅、楊榮、楊士奇共同輔政,內閣盡數總覽國家大權。風光無限。從此以後內閣完全成為了凌駕於六部的機構,內閣大學士雖然只官居5品遠不如官居2品的六部尚書,但是內閣大學往往本身就兼任六部尚書,而且可以透過加官來提高地位,實際上成了六部尚書的上司,六部變成內閣的下級。後來更有了非進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入閣的說法。
明朝正德年間由楊廷和出任內閣首輔從此內閣開始真正走上發展的巔峰。從楊廷和迎立嘉慶皇帝即位,到之後的夏言、嚴嵩、徐階先後擔任內閣首輔,內閣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黃金期,不僅在權力日益提高,成為國家不可或缺的機構,擔任內閣首輔之人更是世之俊傑,更有了首輔、次輔、群輔之分,明朝逐漸形成了以內閣、錦衣衛、司禮監為主的三駕馬車互相牽制的權力結構。
萬曆時期,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是內閣權力最大的時期。張居正對內聯合馮保讓司禮監、錦衣衛、東廠和內閣保持一致,在外任用戚繼光和李成梁掌握了國家軍權,自己居中控制內閣把持了朝政可以說當時的張居正是沒有皇帝之名的皇帝,甚至有傳稱張居正和李太后傳出了緋聞。獲封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太子太傅、太子太師、上柱國的張居正可以說是明代最強首輔。
但是由於張居正的獨斷專行,為了避免內閣之中發生嚴重的爭權奪利,經他挑選入閣的人在能力上都非常平庸,只知道唯張居正之命令是從,導致在他去世之後內閣首輔的繼任者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繼任者大都能力平庸,內閣此次走向了衰敗。到了崇禎時期內閣基本面臨崩潰,崇禎在位17年間居然連續更換了15任首輔,差不多一年一換導致很多政策剛剛推出就被廢止,根本得不到執行,因此很多人也把內閣的徹底衰亡算作明朝滅亡原因之一。
我是歷史中的酒囊飯袋,期待您的指正。
-
7 # 紅黑聖西羅
明朝最強內閣,應該是著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人經歷了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在明英宗時期以大學士輔政,人稱“三楊輔政”。
其他有名的還有劉健、謝遷、李東陽、楊廷和、夏言、高拱、徐階、張居正等。
要我選最強內閣的話,我會選張居正張閣老,雖然當時內閣是他一人說了算,其他內閣成員完全是聽其安排,但就是有了這樣的局面,才讓張居正得以全力施政,發揮自己的才能。正是因為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給明朝續命百年。
-
8 # 縱橫天下者
明朝歷史上最強內閣應該有6個時期:
明永樂16年到正統11年間的楊榮、楊士奇、楊溥內閣,史稱“三楊輔政”;
明隆慶5年到萬曆10年間的高拱、張居正內閣;
明萬曆40年到42年及天啟元年到4年間的葉向高內閣;
明正德7年到10年及正德12年到嘉靖3年間的楊廷和內閣;
明嘉靖41年到隆慶2年間的徐階內閣;
明弘治11年到正德元年間的劉健內閣。
分別介紹一下這幾位內閣首輔:(三楊)
1、楊士奇(公元1366-1444),明代宰相、學者,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四朝元老,入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編撰。
2、楊榮(公元1371-1440),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內閣首輔,成祖時成就最為突出,後助宣宗平叛。楊榮善於察言觀色,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被比作明朝的姚崇。
3、楊溥(公元1372-1446),明代著名政治家、詩人、內閣首輔,楊溥在內閣共十六年,於楊士奇去世後接任任首輔。
(高拱)
4、高拱(公元1513-1578),明代嘉靖、隆慶朝大臣,隆慶五年升任內閣首輔。主要成就:富國強兵,振興朝政;促成隆慶和議,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燧國策。
5、張居正(公元1525-1582),明代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改革內政,史稱張居正改革。主要成就:與高拱促成隆慶和議;整頓吏治;推行一條鞭法;鞏固邊防。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後贈上柱國,諡號文忠。張居正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
(張居正)
6、葉向高(公元1559-1627),明代大臣、政治家。萬曆、天啟年間兩度出任內閣輔臣。萬曆三十六年,葉向高一人主持內閣長達七年之久,人稱“獨相”。葉向高善於決斷大事,任首輔期間,為明神宗出謀劃策,調劑大臣之間的關係,更對維護太子正統、遏制魏忠賢的勢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楊廷和(公元1459-1529),明代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正德,嘉靖年間的內閣首輔。明武宗駕崩後,迎立世宗嘉靖皇為帝。
(徐階)
8、徐階(公元1503-1583),明代名臣,在嘉靖後期至隆慶初年任內閣首輔。徐階和嚴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謹慎以待;又善於迎合帝意,故能久安於位。嘉靖四十一年,命御史鄒應龍參劾嚴嵩父子不法行為,終於使嚴嵩罷官,其子嚴世蕃謫戍。徐階則取代嚴嵩而為首輔。
9、劉健 (公元1433-1526),明代中期名臣、內閣首輔。弘治十一年,擔任首輔,劉健歷經英宗、憲宗、孝宗、武宗,為四朝元老。他入閣十九年,任首輔八年,輔佐明孝宗實現“弘治中興”。明武宗即位後,奏請誅殺宦官劉瑾未成,後致仕歸家。
-
9 # 史肆說
明朝內閣最強勢的是哪個?
先了解一下明朝內閣的來歷!明朝的政治制度最初是沿襲元朝,朱元璋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設四輔官,直接聽命於皇帝,事實上就是皇帝直接掌握六部事物,進一步加強皇權。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照宋制,設定華蓋殿、武英殿、文源殿、東殿,四處大學士,後來又設文華殿,召集大儒輔導太子,其主要扮演皇帝私人顧問的角色,並沒有政治權利。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內閣的真正建立,則是在明成祖期間。朱棣和朱元璋一樣,非常希望獨攬大權,但“熱衷於御駕親征”的他並不能同時總攬政務,於是一個幫助皇帝處理政事的內閣應運而生,內閣制度由此建立!
內閣的發展雖然此時內閣已經建立,朱棣也賦予了內閣議政的權利,但是“入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因此,嚴格來說,朱棣的內閣,依舊還是一個議政機構,並不是權利機構!
永樂年間,內閣的權利越來越大,兼管六部,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明宣宗朱瞻基時期,三楊輔政,一度內閣形成了完善的政務流程:下面呈遞上來的奏章,通政使司彙總,交由內閣處理,草擬處理意見,交由皇帝審批,下發。明仁宗朱高熾時期,升東宮舊臣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之後兩人更是兼具尚書之位,自此內閣逐漸嶄露頭角。明代宗朱祁鈺時期,內閣權利進一步擴大,到了成化年間,內閣已經成了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集團代表。明武宗、明世宗時期,內閣已經位列六部之前,地位大大提高,內閣大學士已經是有實無名的宰相。而到了嘉靖年間,內閣開始把控皇帝,權臣嚴嵩執政期間,專擅朝政,權利早就不是宰相可比!但嚴嵩內閣並不是最強勢的內閣,最強勢的內閣還要當屬張居正內閣!
內閣經過嘉靖、隆慶年間的發展。萬曆年間內閣已經達到極盛,後來經過張居正改革,內閣成為政府運轉中樞,此時,張居正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
有人說,明朝後期,內閣權利完全凌駕於皇權之上。甚至有廢除皇帝的權利,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其實不然!
明朝皇帝的荒淫無度是出了名的,在某種程度上,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令皇權失衡,如果遇上昏庸無道的君主,會進一步助長宦官勢力,國家存亡就在一瞬間。內閣制度的興起,大大打消了宦官勢力的囂張氣焰,並且,從明朝歷史看來,內閣人才濟濟,並且有制衡皇帝的能力,皇帝不能再胡來,憑藉完善的流程,即使皇帝足不出戶,不理朝政,國家機器也能平穩運轉!
(關注@微歷史看客,每天更新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分享不一樣的過往!)
-
10 # 西堤說文史
在我眼裡,明朝最強的內閣是隆萬時期的高拱、張居正內閣。
雖然隆慶朝大部分時間裡,高拱都不是內閣首輔,隆慶前兩年是徐階,接著三年是李春芳,最後一年高拱才當上首輔,但是,即便高拱在隆慶朝不是首輔,我也願意稱隆慶朝的內閣為高拱內閣。
因為,高拱這個人太強勢了,前兩年徐階雖然是內閣首輔,但是高拱一直不斷地鬥他,兩個人可以說勢均力敵,後來幾年李春芳雖然是首輔,但只是個擺設,內閣大小事,高拱說了算。
到了萬曆朝初期,高拱被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趕出內閣,張居正做了十年首輔,由於在當時的內閣裡資格最老,萬曆皇帝年幼,他又得到萬曆母親李太后,和司禮監大太監馮保的支援,成了明朝自開朝以來最大的權臣。
我為什麼說高拱和張居正時期的內閣在明朝最強呢?原因有兩點:一,相比以前的內閣,高拱、張居正時期,他們權力更大,是名副其實的宰相。
雖然前朝不少內閣首輔也被稱為宰相,可是前朝的皇帝們並不都懶政,並不都是孱弱的小皇帝。就說嘉靖朝吧,夏言也是個強勢的人,但是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嘉靖帝的約束,嘉靖帝表面上躲在西苑深宮,可是朝中的大事小事,他都掌握著最後的主動權。嘉靖朝以前的皇帝更不用說了,基本上都比嘉靖帝勤政。所以內閣也只是一套秘書班子而已,沒有多大的實權。
到了隆慶朝和萬曆朝則不同了。隆慶皇帝在明朝的存在感不高,也不像他的父親嘉靖引來那麼多爭議,因為隆慶帝是實實在在的懶政,懶到什麼程度?嘉靖帝不朝會,至少還看票擬,至少還讓司禮監的人幫他管事,隆慶皇帝則連內閣的事都很少管了。
所以,隆慶朝的內閣才有那麼多的內鬥,高拱跟徐階鬥,跟趙貞吉鬥,跟李春芳,殷士儋鬥,甚至於在內閣值房裡,高拱跟殷士儋擼起袖子都動起粗來了,這是大明朝亙古未有的,在一旁的張居正都看傻眼了。這些隆慶皇帝一概不怎麼摻和。
這也足以看出高拱在隆慶朝內閣的權勢,他需要的時候,可以直接調動一幫言官幫自己攻訐對手,包括六科給事中和御史們。他已經是實實在在的宰相了。手段同樣非常強的張居正,在隆慶朝也只能夾著尾巴做人,還要儘量配合高拱的工作,所以高拱對張居正網開一面,整個隆慶朝後期,內閣大學士被高拱整得進進出出,張居正是唯一勉強沒有被整出去的。
高拱對張居正的評價也不錯,隆慶皇帝死後,高拱表示,要跟張居正“周召夾輔”,高拱的意思是,我做個周公,你張居正就做個召公吧,我們一起輔佐小皇帝。可惜的是,由於高拱太過強勢,連司禮監的事他都要橫插一腳,得罪了馮保,最後被馮保聯合兩個皇太后趕出了內閣。
張居正在萬曆前十年就不用說了,是名副其實的宰相一言堂,原因無非是他的資格老,以及馮保和李太后的支援。
關於張居正拉攏馮保,這個張居正學的徐階,徐階學的嚴嵩,嚴嵩總結的夏言失敗經驗。
由於司禮監具有批紅的權力,後來的史學家們稱他們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而內閣只能說是皇帝的一般秘書。所以拉攏司禮監的太監,對內閣首輔們特別重要,夏言就不吃這一套,結果被嚴嵩和司禮監聯合玩死了。
徐階在一旁觀察,也學習嚴嵩,張居正則繼續學習徐階。高拱雖然不像夏言那麼傻,但是他是想控制司禮監,甚至於他還想把司禮監趕出明朝的政治。這就有點痴心妄想了。
關於張居正和李太后,野史和民間有很多風聞,什麼他倆有一腿,我覺得純粹是意淫。
但是李太后特別看重張居正這是有史可載的,李太后還把張居正塑造成小皇帝萬曆的榜樣,萬曆皇帝幼衝喪父,皇宮裡又都是太監和女人,小皇帝總得有個類似父親的角色,來給他的成長提供軌跡和榜樣,李太后找到的人就是張居正。
據萬曆實錄記載,萬曆小時候一旦犯了什麼過錯,李太后就讓小萬曆跪下,並且對萬曆說,如果張師傅知道了,他會怎麼想?張師傅怎麼樣怎麼樣,就像壓在小萬曆身上的一塊大石頭。
所以後來萬曆那麼恨張居正,死了還要抄張居正的家。不得不說,李太后在其中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相比以前的內閣,高拱張居正時期,真的解決了明朝很多積弊,所謂的“隆萬大改革”,也是在二人的主導下完成的。
高拱和張居正在隆慶朝,首先解決的是明朝北邊外患問題,主要是俺答和土蠻。俺答不用說了,在嘉靖朝,好多次攻擊明朝的邊關,甚至一度打到了北京城。那是在嚴嵩做首輔的時候。
高拱上臺以後,重用王崇古、譚綸,一舉解決了俺答寇邊的問題,而土蠻小王子則是偶爾入關劫掠,但是已不足為患。張居正則繼續重用戚繼光和李成梁等人,穩定土蠻和遼東的局勢。
外患這個問題一旦解決,給明朝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也給轟轟烈烈的隆萬大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高拱這個人很有才幹,做事也風風火火乾淨利落,後來張居正改革的某些主張,其實都因循自高拱,可惜高拱忙於內閣爭鬥,提出改革的方案,都沒來得及實施就出閣了,最後還是張居正繼續完成。
張居正自己預料到自己也不會那麼容易大權在握,於是他花費精力好好地佈置了一番,首先就是內閣的人選問題,明朝的吏部是重中之重,地位不比內閣大學士低,高拱在隆慶朝後兩年鬥這個鬥那個,靠的就是他是吏部尚書,能調得動言官和御史。所以張居正從吏部尚書入的手,找到自己的盟友,然後對於內閣裡的人,選了一些中庸之才和資歷比較淺的人入閣,使自己牢牢掌握住內閣的大權。
張居正的改革,政治上主要是“考成法”,經濟上主要是“一條鞭法”,這裡就不細說了。
張居正改革的成果是怎麼樣的呢?只舉一個太倉庫的例子就好了。
隆慶元年(1567年)底戶部統計,歲入只有二百多萬兩,太倉僅存銀130萬兩,支出卻高達500多萬兩。
張居正改革以後,歲入四百多萬兩,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
這還只是明朝的一個銀庫。
張居正的改革當然有很多弊端。例如沒解決明朝藩王的問題。
不過,高拱張居正兩屆內閣,卻是實實在在讓明朝解決了很多問題,平穩地發展了經濟。
回覆列表
宣德以至正統時期的內閣被稱為“三楊內閣”。他們在任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明朝的國力繼續沿著鼎盛的軌道發展,並使明代閣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來的皇帝辦事員轉變為具有丞相性質的輔臣,他們因此被史家視為名臣。三楊的成功之處,不只在於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才幹、長項,而是彼此特點能夠互補。三人中的楊溥是個老學究,善於抓文化工作;楊榮有謀略,擅長軍事工作,且性格幽默;楊士奇的長項是行政能力強。正是這種能力上的互相搭配,加上皇帝的“清醒”,不迷糊,造就了仁宣之治。明朝277年曆史,在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以及戰爭的洗禮後,到了明仁宗、明宣宗統治時期,經濟文化水平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史稱"仁宣致治"。
其他偶推薦,
解縉(這位老同志雖然政治不怎麼好,可是文學功底極強,是《永樂大典》的主編,老學究)、李賢(曾經為著名的于謙北京保衛戰那位名人平冤)、商輅(也是有極強的文學水平、曾拿到秀才、舉人、進士全部第一,在明代僅此一位,老商獨此一家)、李東陽(曾除去亂國太監,八虎之首劉瑾,打虎英雄)、楊廷和(不僅除去劉瑾,還維持了武宗時期的混亂局面,並選了接替武宗的皇帝,練家高高手)、夏言(赫赫業業,為嘉靖皇帝整理朝政,使大明王朝重現生機,老實人一個)、徐階(除去貪官嚴嵩,而且提拔張居正,使大明王朝出現希望,是萬曆新政的奠基人,希望之星)、高拱(曾派潘季馴治理黃河,還平定了廣東,也是個猛人)、張居正(萬曆新政創始人,而且權力十分之大,不過明朝在這個時期休養生息,開始出現好轉,梁啟超先生評價他是“明朝唯一的宰相”,張大蝦)、沈一貫(雖說是個老滑頭,但很巧地解決了萬曆的皇太子問題,人家聰明,會做人,)、葉向高(東林黨最聰明的人,可惜被魏忠賢搞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