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陽鴿說教

    一、 掌握解題步驟,具體化展示過程。

    小學數學應用題主要分為一般應用題、生活統籌應用題和列方程解答應用題。三類應用題的解題步驟大致相同,只是列方程解答應用題多了一步寫“解:設問題的答案或中間問題為X單位量”,然後根據解方程的方法與驗算方法進行解答即可。解題步驟也就可以具體化展示出來:1、讀懂題意;2、理清關係;3、正確計算(列方程解答要先寫“解:設”);4、檢驗答案;5、寫出答案。

    二、讀懂題目題意,形象化表達要求。

    當學生讀懂題意後,教師可以採用圖示法、公式法、分析法、綜合法等形象化的將題目的已知條件和要求問題表達出來。如:

    1、圖示法表達:一工廠運進一批水泥2500噸,用去五分之三,還剩多少噸?

    2、公式法表達:一工廠運進一批水泥2500噸,用去五分之三,還剩多少噸?

    我們可以用數量關係式表達:標準量X對應分率=比較量,標準量就是單位“1” 的量為“2500噸”,對應分率是指“還剩多少噸”的分數,那麼結果求“還剩多少噸?”就是比較量。那很好表達出算式為“2500 X 3/5=?”。

    3、分析法表達:果園裡飼養了120只雞,鴨比雞多40%,鴨有多少隻?

    我們可以這樣思考:(1)第一種方法要求“鴨有多少隻?”,就用雞的只數加上多的只數就等於鴨的只數,如下圖。(2)我們也可以這樣分析:要求“鴨有多少隻?”,就用比較量=標準量X對應分率,標準量是雞的只數,對應分率是鴨比雞多40%的量,如下圖。

    4、綜合法表達:果園裡飼養了120只雞,鴨比雞多40%,鴨有多少隻?

    我們就從條件出發,尋找有關係的兩個條件求出一個問題或中間問題,直至找到結果為止。如下圖。

    三、理清數量關係,公式化列出算式。

    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以上分析的情況,確定兩兩條件(不知道的用“?”代替)之間應該用什麼運算關係(即是加、減、乘、除)求出一箇中間為題或結果,這時是最關鍵的時刻,才是真正培養學生歸納、辨析、實踐、運用等思維能力的時期,有的學生就會隨便填上運算子號的了。造成半途而廢,導致全功盡棄。

    四、熟練計算法則,程式化算出結果。

    學生已把算式列出來了,這就要求學生熟練運用計算法則,按部就班算出結果即可。

    五、反思答案正誤,拓展化檢視方法。

    學生把計算結果算出來後,往往就寫答了事,其實反思答案正誤,也是換一種形式練習鞏固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比如:把“一工廠運進一批水泥2500噸,用去五分之三,還剩多少噸?”的原題改成“一工廠用去全部水泥的五分之三,還剩1500噸,一共運進一批水泥多少噸?”作為檢視方法驗證是否結果“水泥2500噸”。如果得到是“2500噸”(換另一種問題也一樣),說明答案正確。否則,需重新計算,甚至重新讀題分析下來。

    六、確定解題無誤,視覺化寫出過程。

    學生透過解題檢驗,確定無誤後就可以視覺化地寫出全過程,寫上回答答案即可。

    總之,教師要透過直觀教學、圖示分析、媒體展示、互動交流、質疑評析、強化反思等教學形式,讓小學數學的應用題關係的思維方法清晰可視,讓學生自己參與、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愉快學習的過程,形成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應用題關係思維是大腦思考運動的方法與路徑,也好像是計算機程式的程式設計,既可以透過圖文、影音影片的可視形式展現出來,可實際上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程式,這都關鍵在於學生自身的反覆訓練與“編碼”,最終形成自己的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主體性創新發展的意識和智力,從而使得自己變得更聰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二的學生,想買一條狗陪自己(二哈與金毛)但陪狗的時間不是特別多,有什麼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