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關於交情的故事廣為流傳,形容交情的詞彙不勝列舉。例如有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之交”,情投意合的“莫逆之交”,有不在乎貧賤地位的“布衣之交”,兩小無猜的“竹馬之交”,也有不拘身份、形跡的“忘形之交”等。而我今天想說的是不拘年歲、輩分的深厚友誼——忘年之交。 歷史中有很多可被稱為忘年之交的朋友,比如孔融和禰衡,《後漢書·禰衡傳》中記載:“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再如李白與賀知章,陳泰與鄧艾等。這些看起來是兩輩人、明視訊記憶體在年齡和時代背景等諸多差異的人,卻能因一些共同的愛好或理想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這不僅在重視長幼尊卑的封建社會,還是在當今社會,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士大夫這類人在說起老師時的態度:“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巫醫樂師之類的人“不恥相師”,而“充滿學識與智慧”計程車大夫之族卻恥學於師,這樣對比,“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不止在古代,現在的我們不也是這樣嗎?年齡大的在年齡小的人面前往往有著優越感,總是認為自己多活幾年,知識經歷都要比對方多,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對方,讓人看著著實難受。不知道這樣的人懷著怎樣的想法,而且這種現象在學識淺薄的人中更常見,真正博學的人有時卻更欣賞與尊重年輕人。 我發現大多數人都有這種在年齡方面所謂的優越感,不過這也恰好反襯出“忘年之交”的可貴。《琅琊榜》中灑脫不羈的言府大公子言豫津和自由瀟灑的紀王,兩人都對朝廷中的爾虞我詐漠不關心,最喜歡的事莫過於去妙音坊聽宮羽彈曲子。言豫津在表面上看像是個紈絝荒唐的貴公子,實際上卻是個嬉笑中有大智慧的人。而紀王更是梁王身邊唯一一個兄弟,早已看遍人生百態。兩人都是表面上只愛風花雪月,卻對朝堂局勢心如明鏡,知世故而不世故。這樣兩個人能成為忘年交也並不奇怪了。 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只有以謙虛的態度對待他人,尤其是對待比自己年輕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大智慧的人吧!
古往今來關於交情的故事廣為流傳,形容交情的詞彙不勝列舉。例如有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之交”,情投意合的“莫逆之交”,有不在乎貧賤地位的“布衣之交”,兩小無猜的“竹馬之交”,也有不拘身份、形跡的“忘形之交”等。而我今天想說的是不拘年歲、輩分的深厚友誼——忘年之交。 歷史中有很多可被稱為忘年之交的朋友,比如孔融和禰衡,《後漢書·禰衡傳》中記載:“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再如李白與賀知章,陳泰與鄧艾等。這些看起來是兩輩人、明視訊記憶體在年齡和時代背景等諸多差異的人,卻能因一些共同的愛好或理想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這不僅在重視長幼尊卑的封建社會,還是在當今社會,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士大夫這類人在說起老師時的態度:“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巫醫樂師之類的人“不恥相師”,而“充滿學識與智慧”計程車大夫之族卻恥學於師,這樣對比,“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不止在古代,現在的我們不也是這樣嗎?年齡大的在年齡小的人面前往往有著優越感,總是認為自己多活幾年,知識經歷都要比對方多,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對方,讓人看著著實難受。不知道這樣的人懷著怎樣的想法,而且這種現象在學識淺薄的人中更常見,真正博學的人有時卻更欣賞與尊重年輕人。 我發現大多數人都有這種在年齡方面所謂的優越感,不過這也恰好反襯出“忘年之交”的可貴。《琅琊榜》中灑脫不羈的言府大公子言豫津和自由瀟灑的紀王,兩人都對朝廷中的爾虞我詐漠不關心,最喜歡的事莫過於去妙音坊聽宮羽彈曲子。言豫津在表面上看像是個紈絝荒唐的貴公子,實際上卻是個嬉笑中有大智慧的人。而紀王更是梁王身邊唯一一個兄弟,早已看遍人生百態。兩人都是表面上只愛風花雪月,卻對朝堂局勢心如明鏡,知世故而不世故。這樣兩個人能成為忘年交也並不奇怪了。 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只有以謙虛的態度對待他人,尤其是對待比自己年輕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大智慧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