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奧迪特

    印度古代叫“身毒”。是華夏文明自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之間對現代印度次大陸上之文明區域稱呼的音譯詞,其範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唐初將印度統稱為“天竺”,天的讀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還有“賢豆”的稱呼。始見於《史記》,為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斯語訛為Hindhu,古希臘語更轉為Indus。

    從歷史上說:印度佛教文化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唐代玄奘到印度尋求佛經,印度的數學也從西域傳入中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曾到達印度南部;明代"鄭和下西洋"也繞道印度。所以,印度與中國在歷史上有長期的文化,經濟交流。但由於印度少有長時期的統一,與中國的交流曾一度中斷。在近代,印度與中國一樣遭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1947年印度透過長期鬥爭終於解放,但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 2 # HeyLookUp

    印度在中國古代主要被稱身毒和天竺,

    中國古代最早與古代印度的聯絡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達帕米爾以西的大夏,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張騫及時地報道了與西北諸國往來的可能性;他暗示了與那些地區通商的潛在價值。他還指出了與像中國那樣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結盟的好處。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拼死抵抗。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透過各部族、印度作中介與大夏商人間接貿易。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瞭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榮耀KPL解說瓶子在AG0:3BA的情況下歡呼,全場粉絲跟著BA走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