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金牌村夫8半盞兒殘酒
中國古代的中高度白酒,也就是蒸餾酒,是元代開始才有的。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這個記載是元代始創蒸餾酒的直接證明。當然,隨著一些考古文物的出土,特別是類似蒸餾器等文物的被發現,有的專家認為,蒸餾酒初創於唐代,有人專家認為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不過殘酒認為:僅根據那些用途不明的蒸餾器很難直接證明蒸餾酒就發明於那個年代。而且在漢唐宋等朝代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文字資料。
所以蒸餾酒始創於元代是比較靠譜的說法。
第二個問題--武松喝得什麼酒?
在水滸中,酒鬼武松至少喝了十八場酒。
水滸中所提到的酒名,有透瓶香酒、茅柴白酒、玉壺春酒、藍橋風月酒、頭腦酒等。武松過景陽岡酒店喝的是,透瓶香“出門倒”,初入口醇釅好吃,少刻便倒。他在二龍山下的小酒店,搶著喝的是“茅柴白酒”。宋江、戴宗、李逵在琵琶亭上喝的是“玉壺春酒”。宋江在潯陽樓上喝的就是“藍橋風月”酒。 《水滸》中的榨制酒花樣繁多。從酒的純度看,有“白”、“清”、“渾”、“老”、“水”。魯智深所說:“酒家不忌葷酒,遮莫甚麼渾清白酒,都不揀選。”王論說:“就請到山寨吃三杯水酒。其他還有村醪白酒、茅柴白酒、水白酒等。這裡的白酒,是指質優純正、色澤清晰的榨制酒;次之為清酒;渾酒可看作是土質的酒,即濁酒。茅柴白酒、水酒,是指寡淡的低階酒。老酒,則可理解為珍藏多年的上等美酒。
以上各類酒,都是一種酒精度低的酒。何以見得?第一,狂喝而不醉。象武松那樣一喝十八大碗,去打蔣門神的路上喝下數十碗,這少說也有幾十斤,若是燒酒,還不酒精中毒啊?還打什麼虎!打什麼蔣門神!李逵、魯智深常成甕喝酒。若是燒酒,絕對喝不了那麼多。白勝挑的“白酒”可以解暑解渴,潤喉。如果是高度白酒,愈喝愈火辣,豈能止渴潤喉。
-
3 # 安
蒸餾酒的出現,才開始有高度白酒。宋朝時就有蒸餾酒的出現,由於技術不成熟,沒有普及和傳播,老百姓很難喝到。到了元朝,改善了技術,蒸餾酒得到了普及,白酒的度數一路飆升,可能也跟統治階級有關,畢竟蒙古人喜歡喝烈酒。武松喝的應該不是蒸餾酒,畢竟誰喝18碗二鍋頭也夠嗆,更別說打老虎了。武松喝的應該是曲釀發酵的酒,度數應該比其他的酒高些,畢竟有“三碗不過崗”一說,度數也就20多度,不會太高。
-
4 # 忘川星玉
“李白斗酒詩百篇”還有就是武松等梁山好漢動輒就幾斤酒,反而越喝越厲害。實際上在元朝之前,中原地區的酒度數最高的也就十幾度。李白,武松等人喝的酒是米酒居多,度數在十度之內,類似今天的啤酒度數。
武松經過景陽岡,小二拿出來好酒招待。此酒號稱三碗不過崗。但是武松卻一連割了十幾碗,最後景陽岡上藉著渾身的酒勁打死了猛虎。這是小說『水滸傳』關於武松打虎的描述。喝了十幾碗酒的武松,竟然沒有醉倒。還有就是我們看到梁山好漢大碗吃酒,一連吃幾大壇竟然不醉,讓人感嘆他們酒量大。其實那是因為他們喝的酒大部分是度數不高的酒,大多是十度以下的酒,在今天這不叫酒,叫飲料。如果在今天,喝上十幾大宛今天的酒,好漢們肯定得爛醉如泥或者直接被送進醫院了。
當然了,武松等好漢天生酒量大是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酒的度數實際很低。估計三碗不過崗的酒也就只有十幾度。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喝的都是發酵酒,度數比較低。元朝之後,度數高的酒才被統治中原的遊牧民帶來。因為女真契丹等遊牧民,生活在嚴寒的東北地區。僅僅靠發酵酒的度數,不足以讓人體暖和起來。於是遊牧民們喜歡將發酵酒進行蒸餾,這樣可以讓酒變得更純,蒸發去除多餘的水分,酒的度數也就高了。
元朝時期,這種方法被漢人發揚光大,於是我們的制酒工藝由發酵酒向純度更高的蒸餾酒過渡。 所以,李白武松等人可以喝幾斤酒而不醉,那是因為他們喝的酒大部分是度數不高的米酒。如果讓李白喝今天的酒,我想他就不會自稱“酒中仙”了,因為他喝不了幾杯,估計就爛醉如泥不省人事了。
中高度度數的酒在元朝之前是貴族的專利,普通人喝不上。元朝之後,隨著遊牧民蒸餾酒工藝的傳入,漢人也學會了這一工藝,酒越來越純,度數越來越高了。到明朝,基本上和今天酒的度數已經相差無幾了。
-
5 # 牽黃擎蒼80535927
白酒度數分類: 白酒的度數一般是指的酒精合量。按照白酒的酒精含量多少劃分可以將白酒分為兩類:一類是高度白酒,另一類是低度白酒。 1、高度白酒這是中國傳統生產方法所形成的白酒,酒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上 ,一般不超過65度。 2、低度白酒採用了降度工藝,酒度一般在38度。也有的20多度。 另外還有一種分類:分為三種:高度酒、降度酒、低度酒。 1、高度酒:一般不超過65度; 2、降度酒:主要指五十四度左右的酒; 3、低度酒:採用了降度工藝,酒度一般在38度。也有的20多度。(主要指三十九度、三十八度一檔的酒); 不過,大眾談的主要指的是第一種分類方法,用的比較普便。
酒精類飲料大致分為兩大類,發酵型和蒸餾型。啤酒,米酒,紅酒屬於發酵型酒,在不新增糖的情況下,無法產生烈酒。
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據說在猿人時期,將吃不完的野果貯藏起來,久而久之,自然發酵成了酒的雛型。到了農業社會,出現了用穀物釀的酒。春秋時期,發展了成熟的釀酒技術並形成了酒文化。到了冬漢時期,又有了棗酒菊花酒等藥酒。當然這些酒還是以糧食為基礎釀造的,採用發酵技術,酒精度很低,一般不超二十度。到宋朝時武松喝的酒,也不會超過二十五度。
一直到蒸餾酒的出現,中國才迎來真正意義上的高度酒。高度酒的起源,一說是在元代,一說是在宋代,近代考古發現眾多蒸餾酒在宋代出現的依據,但那時技術尚不成熟,肯定無法推廣和傳播開來,老百姓更是很難喝到了,所以民間用的還是曲釀發酵。
金代的“燒酒鍋”,被認為是高度白酒的起點。1975年12月河北省青龍縣西山嘴村(現更名為水泉村)西南新開河道中,出土一套銅製燒酒鍋,鍋體由上下兩個分體疊合組成,上分體桶狀冷卻器,下分體甑鍋,冷卻器套合在甑鍋上面,有排水流和出酒流和現在燒酒原理是一致的。史學家認為:從溫水法釀酒過渡到蒸餾法釀酒是中國釀酒發展的一個大飛躍。金代銅燒鍋的出土,將中國蒸餾酒創始年代提前了一百多年(由元朝提至金代)。
-
6 # 歷史混江龍
謝謝邀請!《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故事相信已經家喻戶曉!大意是說:武松不聽店主人好言相勸,連喝了18碗酒,單人醉過景陽岡,徒手打死老虎,為老百姓除害,受到眾人稱讚,威名遠播的故事。那麼,武松過岡之前喝的18碗酒是中高度酒嗎?我認為不是,應該是一種低度發酵酒,原因有二:
一、中國古代酒度數很低;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後就過濾而得;故有"李白鬥(十升)酒詩百篇","綠蟻新醅酒"之類的詩句,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
二、中高度酒起源於元代,宋朝時還尚未出現蒸餾釀酒法,明代藥物學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中國燒酒創始於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故人以為可信。
-
7 # 先斬後揍1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在探究,但都沒有一個很確切的答案,包括專門研究酒文化的達人甚至研究歷史的學者。有說是元代從蒙古傳過來的,有說是唐代時期胡人獻給天朝的禮物,還有說是商周時候就有蒸餾酒的,不一而足,我們這些喝酒的人也拿不定究竟聽誰的。
至於《水滸》裡面的酒究竟是什麼酒,我們來分析下各種場合,各類人群都喝的什麼酒吧。
先來看一看楊志押送生辰綱白勝挑的那擔酒吧,白勝稱他的酒是“白酒”,但是他說的白酒應該不是我的現在意義上的白酒,要真是我們喝的這種白酒的話,那些軍漢們也不會說“老爺爺,與我們說一聲!那賣棗子的客人買他一桶吃了,我們胡亂也買他這桶吃,潤一潤喉也好。其實熱渴了,沒奈何;這裡岡子上又沒討水吃處。老爺方便!”,如果真的是現在意義上的白酒,就是酒量再大的人也不能拿來解渴的,何況包括在場所有的人,大家都可以止渴,估計就是從糊酒的酒糟裡過濾出來的甜酒,才可以一瓢一瓢的往嘴裡灌吧。
再來說武松在景陽岡的“三碗不過崗”所喝的酒,店家自稱“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喚‘三碗不過岡’。若是過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問。”這裡店家所說的村酒應該就是白勝口中的白酒,只不過比普通的酒要好一點,“卻比老酒的滋味”,這個老酒是不是就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蒸餾酒也就是白酒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店家還有一句話,“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做‘出門倒’。初入口時醇釀好吃,少刻時便倒。”。這句話提醒了我,我們這裡有一種家庭自制的酒,與景陽岡店家描述的驚人的相似。這種酒我們叫壓酒,也有叫封缸酒,就是把糯米甜酒帶酒糟一起加入一半蒸餾米酒或高梁酒包穀酒,總之要加一半低度白酒,然後把它用罈子密封起來,過去講究的人還要丟一大塊新鮮的豬板油進去。過一個月以後再開封,豬板油都已經化成甜甜的酒汁了,那酒倒出來是淺黃透明,琥珀一樣,略有點濃稠,倒在杯子裡可以高過杯口兩三毫米都不會溢位。口感極好,甜香適宜,任何飲料都不及壓酒的味道。但是,你別以為爽口的東西就可以當水喝了,很多外地人在我們這作客就栽在了這個酒上,很多北方漢子初一進口說這也算酒?像喝水一樣灌了兩三斤進去,後勁一上來,人事不省,可以醉兩天不帶清醒的。應該說“透瓶香”就是這個性質的酒。
《水滸》中皇帝派陳太尉到梁山賜的御酒應該是蒸餾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酒,阮氏兄弟吩咐水手們將御酒全部喝了,換上了自己的老白酒(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村酒),到後來在大廳上大家一進口便知道,這就是我們平常喝的酒啊,什麼御酒?所以村酒與御酒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就相當於白酒與普通糊酒的區別吧。各位怎麼看呢?
-
8 # 趙志軍001
我是一個蒙古族血統的人,相傳我的祖先們,在戈壁大草原放牧的時候,那裡非常的寒冷。酒能禦寒,因而酒就成了蒙古人不可缺少的飲品。
據我的漢族酒友說,這個酒是從人類當猴子的時候就出現了,他說當時猴子們把酸葡萄.搬到山洞內,時間一長化成了水,聞著有股刺鼻的氣味,誰也不敢喝,只有一個小猴當著眾猴面把它喝了下去,結果啥事兒沒有,於是乎,眾猴們便把這酒喝了一乾二淨,而小猴又被推舉成了猴王,第一個喝酒的猴子是最勇敢的猴子。
這就是最原始的酒,雖然是扯淡,還真有點兒那個意思。
灑,在各種聚會上,我們和全國各地的其他民族一樣,是一醉方休,不醉不歸。
還有一種說法,叫做酒壯英雄膽,你們漢族人不是有一個打虎的武松嗎?他要是不喝酒,恐怕早就被老虎嚇死了,也許我說的不好聽,可就是那回事兒,酒麻痺了神經,忘卻了害怕。我們蒙古族人就是喜歡灑,不論男女,見酒沒命,難怪有些漢族人說我們見了酒比見爹都親。雖然話不大好聽,還真有點兒那個意思,我們也不介意,有酒喝就行。
相傳我們的祖先在草原上放牧,已經近千年的歷史,在廣闊的草原上,人員稀少,能碰上一個外來人是非常的高興,立即把他請進蒙古包,向他們詢問天下的事情,酒也成了我們之間的紐帶,豪爽的性格,我們就的大碗的喝酒,不醉不行,只有喝醉喝倒才是真朋友。
有人一開始都採用在戈壁上生長的一種紅山果,經過發酵形成的簡單的酒,可是實在是滿足不了我們祖先對酒的慾望。
於是,我們的祖先初採用蒸餾法造灑,雖然當時的工藝簡單,但確實提高了酒精的濃度。在我們的祖先入主中原後,也把這種蒸餾法造酒的技術,帶入著中原和全國各地,聰明的漢族人,競提高的這種蒸餾法的技術。象貴州的茅臺,四川的綿竹,山西的汾酒等等,數不盡的名酒都,都超過了我們蒙古族人造的酒。
有喜歡喝酒的朋友,到我這裡來,我們以酒會友,邊喝邊唱,一醉方休。
來吧,朋友們!
回覆列表
喝的是低度的酒,不是我們現在高度的白酒,如果武松喝52度的酒的話,喝了那個18碗的話估計早就完蛋了。我們古代的大多是酒都是低度的。
高度的白酒是屬於蒸餾酒,這種技術不是華人發明的,是外面傳過來的。普遍的觀點是,這種技術是元代傳進來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面對酒的提取也有記錄。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當然也有些人存在爭議,說是這比較早些時候就已經有了蒸餾酒。我不是研究這個,所以避開這個爭議。
我也不知道我這樣解釋對還是錯,請多多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