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圖博行

    “金閶清曉放舟行,寶帶春風波漾輕。孔五十三易疏洩,漲痕猶見與橋平。”乾隆帝在詩中描述的,正是寶帶橋。

    寶帶橋又名長橋,橫臥於蘇州老城以南的玳玳河上,介於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全橋用金山石築成,全長316.8米,寬4.1米,共53孔,是大運河沿線最長的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連拱石橋。

    寶帶橋之名來自於其神似寶帶浮於水面的形象,也有說法是,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刺史王仲舒主持建橋,為籌措建橋資金,帶頭將自己身上的寶帶捐出,因是得名。寶帶橋歷代多次重修,太平天國和抗日戰爭時期北端26孔和南端6孔曾一度損毀,解放後除北岸石堤外均恢復舊貌。近年出於申遺需要,寶帶橋兩岸進行了徹底的環境整治,拆除了北岸解放後建成的太太廟(澹臺子祠),更在對岸建設了寶帶橋公園。

    (圖片來自360百科)

    歷史上的寶帶橋因漕運而建,亦因漕運而興。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將江南魚米之鄉和深居中原的政治中心連線在一起,從此,大運河成為維持中央帝國正常運轉的生命線。至唐代,受益於國力的強大和社會的穩定,漕運更是空前繁忙,但蘇州到嘉興一段為南北向,秋冬季節盛行西北風,與運糧船隻行進方向相反,若以拉縴助力,按照常規方法,需要在澹臺湖與運河交接的缺口處填土作堤,“以為換舟之路”。填土作堤畢竟是下策,不僅切斷了諸湖經吳淞江入海的通路,更有在汛期被湖水沖斷的危險,故而最終採取以橋代堤的做法,寶帶橋應運而生。橋為“挽道(運輸通道)”,故以“寶帶臥波”代替江南常見的“垂虹架空”,這也是以實際功能為出發點,不僅有利於水體流動,對於船伕縴夫來講,平橋顯然更加省力。換句話說,寶帶橋溝通的不是陸地,而是河水,它不僅僅是一座普通橋樑,更是一段與大運河漕運功能密不可分的纖道,堪稱中國古代經濟動脈上的提速裝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月光映水,正對寶帶橋橋洞,形成一環一月、連線成串的奇觀,稱為串月。“石湖看串月”正是當地特有的民間習俗,如果在這天前往,又正趕上明月當空,更是一番獨特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梅蘭芳蓄鬚的中心思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