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嶼小哥哥
-
2 # 忘川星玉
秦始皇長子,名扶蘇。後在沙丘之變中中計自殺身亡。扶蘇之死,間接導致了秦帝國的滅亡。
公子扶蘇向來仁義。項羽和項梁叔侄曾在扶蘇門下做門客。可見其仁德。扶蘇曾經勸諫始皇帝善待百姓,因此而惹怒了始皇帝,始皇帝讓其去邊關督軍。實際上始皇帝讓扶蘇去督軍,並不是厭惡他的結果,沒有證據表明秦始皇對長子扶蘇抱有不滿。其讓扶蘇去督軍,一定程度上是認為扶蘇太過仁義,想讓扶蘇藉著這個機會到邊關歷練一下,在始皇帝的心中,扶蘇仍然是未來秦帝國的繼承人。這一點可以從後來的沙丘之變看出。
沙丘之變,秦始皇在出巡途中去世。在臨死,始皇帝命人火速趕往邊關召回扶蘇,還立遺詔讓公子扶蘇繼承皇位。但是趙高李斯等人素來與扶蘇不和,他們害怕扶蘇繼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於是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帝,命令扶蘇自殺。扶蘇信以為真,自殺身亡。
扶蘇之死,間接導致了親帝國的滅亡。在扶蘇之前,民間百姓士人知道扶蘇的仁德,雖然親帝國在秦皇統治時期實行暴政,但是百姓還有個盼頭,那就是盼望仁德的公子扶蘇繼位。扶蘇死後,胡亥荒淫無恥,百姓失去希望紛紛起義。例如陳勝吳廣起義,項羽項梁起義無不是打著公子扶蘇沒死的名義,可謂是迅速收買了人心。
扶蘇之死,間接導致了親帝國的滅亡。如果扶蘇沒死,秦朝的歷史將有可能改寫。
-
3 # 陌上尋古
秦始皇的大兒子叫扶蘇。
扶蘇,嬴姓,名扶蘇。生於公元前241年,死於公元前210年。先秦時期男子一般只稱氏,不稱姓,所以很少稱作嬴扶蘇,一般稱為公子扶蘇,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始皇帝被叫嬴政。
在後人的心中,公子扶蘇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他驍勇善戰,聰慧機敏,敢於直言進諫,善待百姓,因為冤死而千百年來被後人唏噓。
由於反對焚書坑儒、法辦儒生等直言進諫惹惱了始皇帝,被貶到上郡和將軍蒙恬一起監軍,協助修萬里長城,抵禦匈奴侵犯。
秦始皇37年,始皇帝南巡,在沙丘病逝,趙高矯詔,把還沒來得及拿給使者的詔書銷燬,接下來秦二世胡亥繼位,趙高和李斯矯詔,大肆列舉公子扶蘇的罪狀,令他們自殺。公子扶蘇向來賢明遠揚,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時都說,以公子扶蘇和楚國將軍項燕的名義起事,肯定有很多人支援。
我們來看看史學對他的評價:
司馬遷《史記》:“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扶蘇二字來自《山有扶蘇》,扶蘇象徵著枝繁葉茂,《詩經》裡有記載。秦始皇給他起如此名字,可見對他寄予厚愛。
-
4 # 風趣張峰
秦始皇大兒子贏扶蘇,史書上記載的應當不會有假。
對於扶蘇的說法,我個人認為書上寫的於其真人不符,單憑一道聖旨,不加思考,不問青紅皂白自殺,說明他是一個歷來訓受,遇事沒有主見,沒有思維能為,空長著一身肢體,昏昏庸庸的無能之輩。單憑這一點,他就不是做皇帝的料。既使當上了皇帝,也是任人擺佈的昏君。
自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凡能成事者都忍辱負重,決勝於千里。他自已手握重兵在外,完全可以跟父親當面表白,不管怎麼做都是個死,也可以先派心腹去打探真象,情況屬實,再自殺也不遲。
幾千年來,人們在痛罵趙高胡亥的暴行之外,對秦朝的短命有點婉惜,人們同情弱者,塑造出了一個完美的扶蘇形象,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扶蘇不死,有足智多謀,能征善戰,又忠心耿耿的蒙恬扶佐,秦朝不會曇花一現,那麼快就滅亡。
-
5 # 唐史大白話
秦始皇的大兒子名叫扶蘇,他在始皇帝死後被秦二世和趙高矯詔賜死,對他的死大多數人都認為很惋惜,如果他繼位秦不會二世而亡,但是我對扶蘇的評價是八個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1、扶蘇的仁義雖然是良好品德,但在始皇帝眼裡卻不然。當時六國剛剛平定,各國舊部還蠢蠢欲動,需要懷柔更需要武力,所以始皇讓他到蒙恬軍中鍛鍊是要培養他剛的一面。
2、扶蘇空有仁義之名,沒有雄才大略。扶蘇的仁更象是一種婦人之仁,他更沒有大丈夫能屈能伸,該出手時便出手的果斷和勇氣。如能先取得始皇歡心,在始皇外出時留守或監國,皇位恐怕不太容易旁落,待坐穩位子再行自己的政治志向多好。
3、扶蘇沒有讓人為之效死,為之必死的機謀和手段。對內不能使蒙恬為之效死,以蒙恬的智勇不會對賜死一事毫無懷疑,懷疑而不和扶蘇一起抗爭,說明這爺倆平時關係一般般,也就單純是太子和大臣的關係。對外不能深交李斯這樣話語權很重的權臣,導致在關鍵時刻無人通風報信,資訊不暢,更沒有人挺身而出為他抗爭。這些都說明扶蘇平時只是以太子身份和人交往,沒有籠絡他人的強有力的手段。
4、以扶蘇的性格即使即位,也不會對趙高和胡亥下手,秦最可能的結局是朝政混亂,宗室爭權奪利,並沒有什麼好辦法面對農民起義,它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說扶蘇只是一個悲劇人物,他不是英雄,更不具備扭轉大秦滅亡的能力。
-
6 # 關東俠客
秦始皇長子扶蘇仁勇剛毅,深受世人喜愛。因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濫用民力被秦始皇發配到長城邊境作為監軍。這個是秦始皇非常英明的安排,當時蒙恬手下三十萬秦軍是天下最精銳的,扶蘇當監軍可把軍權抓到手中,戌邊立軍功可豎立在軍中的威信確保帝國權力的和平過渡。無耐人算不如天個算,秦始皇在出巡路上病重,下詔書立扶蘇為太子回咸陽主持後事。詔書還沒發出去秦始皇在沙丘這個地方病死。李斯和趙高與公子撫蘇有隙,擔心扶蘇上位以後對他們地位權勢構成危脅。於是私改遺詔立胡亥為皇帝,假下昭書誣撫蘇"為人不孝,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上書直言誹謗。"賜死。丿。蒙恬對詔書產生疑問,陛下在外未立太子,讓我領三十萬大軍把守邊疆,讓你來監督這是關糸天下安危重任,今天這份詔書可能是個奸詐詭計,我請求你重新請示一下\,再死不遲。扶蘇說父親讓兒子死,我哪裡還用請示,於是就自殺了。公子扶蘇仁德,百姓非常熱愛他,陳勝吳廣起義打著扶蘇,項燕的旗號號召百姓。如果沒有沙丘之謀的話扶蘇繼承帝位,實行仁政天下就不會出現動亂,奏國傳位數十世沒問題,中國歷史會成為另一種走向。
-
7 # 麟角1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一統華夏後,覺得自己的能耐超過了“三皇五帝”,於是便將“三皇”、“五帝”各取一個字作為稱號,自稱“始皇帝”。關於他有多少個兒子,史書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大兒子名叫扶蘇,又稱公子扶蘇(尊稱),實名應該叫“嬴扶蘇”。扶蘇這個人很有政治頭腦,老子嬴政一直對他寄以厚望。但在嬴政實行“焚書坑儒”等極端政策方面(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殘暴的事件),他表示堅決反對,認為秦天下剛初定,需要安定團結,穩定人心。因此,自以為是的秦始皇很是不快,惱怒之下,將他派到上郡去監督大將軍蒙恬,並協助蒙恬修築長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陪同出巡的中車府令趙高害怕扶蘇即位後對己不利,於是秘不發喪,並串通丞相李斯等人偽造假遺詔,讓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即位,同時逼迫扶蘇自殺。
-
8 # 歷史風雲天下
很多人對於秦始皇兒子在歷史上的叫法覺得有些不理解,如公子扶蘇、公子胡亥等,其實在先秦時期,王子才能被稱呼為公子的,而在那個時候,一個人的叫法分為姓、氏、名和字四種,只不過隨著歷史的走向,至今姓氏被合併,字被取消,也就是剩下姓和名了。
姓代表的是血統傳承,而氏代表的是分封屬地,名都知道,字在電視上也可以看到的,如劉備字玄德。我們拿秦始皇來舉個例子。嬴政,其中贏是代表著血統,隨父的,而政就是名,嬴政又叫做趙政或秦政,因為趙是其出生地,而後來其遷居秦國,自然可以改為秦的叫法。在古代是不稱呼姓的,那是不尊重的叫法,一般都是稱呼名或者官職等。
秦始皇的大兒子顧名思義叫做嬴扶蘇,因為其為秦國君主的兒子,也就是王子身份,所以歷史上也尊稱為公子扶蘇。不過公子扶蘇因為時常反對其父親的治國理念,所以被秦始皇派遣到邊疆蒙恬軍駐守長城去了,最後落得個慘死的下場,令人悲嘆!
-
9 # 鷹x眼
據史料記載,秦王嬴政生於公元前259年,死於公元210年,13歲即位,朝政把持在母親趙姬,丞相呂不韋和宦官嫪毐的手中,22歲時羸政親政,除掉呂不韋,嫪毐,幽禁母親趙姬,奪回大權,開始了他的野心霸業,並一口氣吞併了齊,楚,燕,韓,趙,魏,完成了他統一中國的大業,他重用李斯,採柬李斯上疏,"焚書坑儒″實行嚴刑重律,引起士人階層和大兒子扶蘇的不滿,秦始皇大怒,把大兒子扶蘇發配到大將蒙恬賬下守邊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病危之機急召大兒子扶蘇,但為時己晚,李斯,趙高怕扶蘇即位於己不利,壓召不發,後又偽造遺召,扶持秦二世胡亥即位,以始皇之名被死扶蘇,扶蘇之死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
10 # 大相無形
這是個毫無懸念的問題,秦始皇的長子叫扶蘇。在秦始皇33個兒女中,扶蘇可謂是令人愛恨交加的一位。
人們之所以愛他,是因為相比其他那些默默無聞、毫無建樹甚至都未能留下姓名的弟弟妹妹們來說,扶蘇還是頗有些政治眼光的一位公子。當他提出不能用嚴刑峻法和焚書坑儒這些殘暴手段管理天下時,立即遭到焚書坑儒的創意發想人李斯和其粉絲們的反對與攻擊,汙衊其生性懦弱、常懷婦人之仁,這樣的公子是不足以承擔管理大秦的重任。秦帝國統一後少有的真知灼見就這樣被權臣的口水淹沒了。
人們之所以恨他,是當趙高、李斯等沆瀣一氣假傳聖旨逼扶蘇自裁,其居然乖乖就範!就連好友蒙恬都看出其中有詐,勸其謹慎、先別忙著領旨就死,只可惜接到詔書的扶蘇悲痛欲絕、心灰意冷,不聽勸阻當即自殺!明明可以藉助蒙恬數十萬大軍之利趁機查清原委、甚至祝誅滅趙高李斯一黨,偏偏一念之差,錯成千古遺憾!
這無疑既是扶蘇個人的悲哀,也是秦帝國的悲哀!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回覆列表
秦始皇子女只有長子扶蘇,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將閭四人。有史書說秦始皇有12個兒子,史書中還有秦始皇第10個女兒被殺的記載,這樣看來,秦始皇至少有兒女二三十人。據專家考證,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