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是傻姑娘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想想,喜歡愛罵人的詩人嗎?古詩是民族文化瑰寶,我們能容忍汙辱古詩的人嗎?

    先說說對餘秀華的認識吧。

    知道餘秀華的名字,還是看到她那首《穿越大半個中國來睡你》。說實話,從看到這首詩一直到現在,我也沒細看。這個題目太大膽,也有點不羈,我不喜歡這樣風格的詩。

    對於她,我佩服的是,她身體不好,但堅持寫詩,這也是一種毅力。在她的詩中,有一部分也寫得不錯。

    聽不得不同意見,不分青紅皁白,以罵為樂,罵涼了人心,罵低了自己,罵得人對她從喜愛變成厭惡。

    農村有句話:誰都有父母姐妹,罵別人的自己也有。

    作為詩者,我總覺得無論從字句還是靈魂,都應該是乾淨的,這才對得起“詩”這個有靈性的名稱。

    從古至今,還真沒見過這樣愛罵的詩人!

    小學生都知道唐詩不能亂改,那是對唐詩的不尊重,可她,把唐詩中的句子色解成這樣。我不知道她這樣做是出於什麼心理,但中華詩詞是民族文化的瑰寶,這是別國文字沒有的魅力。她這樣糟蹋古詩,能不讓人反感嗎?

    余文華是寫了一些詩,但是,論起文學修養、寫詩藝術、在詩壇的貢獻,她無論如何都比不上古代偉大詩人的,她有什麼資格去汙辱唐詩?

    所以,題主問為什麼有些人批評餘秀華,她做的這些事難道不應該被批評嗎?

    我們批評她並不是嫉妒她的才華和名氣,而是對她的做人有些失望。如果靠罵來提高名氣,這樣的名氣不要也罷。

    沒有誰會樂意交一個張口就罵的人作朋友的。一不小心,就被罵娘,誰願意?

    連一歲多的小孩子都知道要講禮貌,都知道罵人不對,何況大人?罵除了只會降低自己的身份,還有什麼作用?

  • 2 # 文可之

    餘秀華被批評多在於她咄咄逼人、眼裡容不下“砂子”的性格,這也很正常,一是因為不同的人站的角度不同,欣賞水平不同,即使好詩也有人不喜歡,任何詩人的詩都會受批評的,二是餘秀華的有些詩確有不完美的地方,稍顯“粗野”點兒,與所謂的“陽春白雪”有點格格不入,再加上餘秀華不加掩飾的性格,說話有點“刻薄”,“得罪”了一些人。

    批評者當中我想絕大部分都是善意的,包括表達方式不對的在內,但也有少數人的批評有點過,類似“挑刺”心理或酸葡萄心理。

    其實批評與不批評不能絕對說哪個一定對,哪個一定錯,餘秀華的詩不能說都是精品,但有些詩的確是“神來之筆”,有詩人的獨到“眼睛”,有些詩如未曾雕琢的玉,需要加工成精品,這之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沒有錯,我們終究要明白,詩的夜空之所以星光燦爛、詩的世界之所以百花盛開,就是要在寬容中追求完美,在理解中追求和諧,目的只有一個,促進詩歌的繁榮,贏得真正的詩歌春天,通過詩歌讓我們今天的生活更豐滿、更美好,詩有時就是一種殘缺美,刻意追求十全十美的答案也未必就“正確”,詩意的生活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感悟!感覺好就行!不要太在乎別人如何理解。對餘秀華更多是善意的提醒和包容,而不是譏笑、嘲諷、不屑一顧和惡意打擊,即使餘秀華有點“不識趣”,不說就是了。

  • 3 # 使用者51182697922李思

    我想,在中國在,不對應該是在中國的詩歌文化平臺上,沒有人“批評”過餘秀華。特別是沒有人批評過不幸殘疾的餘秀華。

    這是肯定的!

    但作為一個被詩歌領域的吹鼓手捧上神壇的“紅詩人餘秀華”。那批評,嘲笑,諷刺,甚至評判的讀者,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如果說餘秀華這些年所寫下的東西,姑且也把它看做“詩”的話。我想,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殘疾無助的心靈在哀鳴,嚎叫,放蕩和自淫罷了。無論怎樣鼓譟,都只不過是中國詩歌領域的一陣噪音。別説這個“詩人”的詩,能夠深入人心,引起共鳴。就連讓人能夠暢趣一讀都做不到。一個心理扭曲的“詩人”,是不可能有陶冶情操的“詩句”的。詩歌的意象一旦脫離了社會生活的土地。它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這是不可爭辯的。餘秀華也是這樣。餘秀華寫的東西,不是時代的共鳴,不是生活的心聲,不是語言藝術的結晶。但餘秀華的這些東西被中國詩歌詞壇的大V淫儒們捧為中國詩歌的“典範”了。大有要代表一個時代的詩歌成就之勢,還大有要代表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詩歌國度~~中國詩歌的發展方向。這就有問題了。這個問題就不光是餘秀華的起伏榮辱的問題了。這是每一個有良知,有理智的中國文化人都必須關心的問題了。網路平臺上出現批評評判餘秀華的詩,從而抖出存在於中國詩歌領域的亂象。這是中國良心詩人挽救中國詩歌沒落的自覺行為。是華夏文明發展的必然。這和餘秀華個人無關。做為餘秀華,她的錯只不過是被一些網路吹手借來當搖旗吶喊的幡子而已。

    這就是一切批評“餘秀華”的中中國人的動機和心理。

    沒有其他!!

  • 4 # 玉雨人間情

    餘秀華,一個頂著農民詩人、腦癱詩人和草根詩人,這幾個頭銜,最貼切的應該是農民詩人,一個只讀四年級而努力成長起來的詩人,無疑她是很努力,但也具備天才的本質,試問沒有天賦,再努力也成不了詩人,詩人並不是三兩天就可以成長起來的。

    對於餘秀華,我得認識不深,更談不上崇拜,我對她的認識,大多數資訊是來源於那次董卿的訪談,一個用幾年時間寫了四百多首詩的詩人,況且只上過四年級,這實屬難能可貴,這肯定是少不了天賦與努力,她的詩作造詣怎樣?我不便討論,畢竟我看她的詩歌是很少的,如我去評價,就少了說服力,但我還記得董卿問餘秀華:“怎樣去評價當代的詩人,像海子?”她大概是這樣說的:“海子,他的詩歌在技巧上,算不得很好,僅僅是放到同齡人中,算是達到職業水平而已,如果他不自殺,他的詩歌不會像今天這樣的被世人認同,可一個詩人到死,他的詩歌才被世人認同,這又是詩歌最可悲的地方,這種風氣是不好。”她說得對於否,我們暫且不去分析,可海子所寫的這句詩我至今都記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也寫得太好了。

    今天,餘秀華出名是不爭的事實,在網路上的話題更是從不間斷,在此,願她的藝術道路走得更加寬廣些!

  • 5 # 北京得明

    其實,批評,有兩種,一種是文藝批評,就是對餘秀華的詩作進行批評,這種批評是詩歌藝術範疇內的批評,這是很正常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嘛,坦率的說,就餘秀華詩作的文學性和文學程度以及內涵意境而言,確實沒什麼層次,確實沒什麼水平。充其量只是比較率真,直白而已。第二種批評,就是東拉西扯或對其人格以及三觀的批評乃至嘲諷或貶損了,這類的批評是魚龍混雜的,很多人喜歡餘秀華的率真,坦白,以及作為一個身有疾患的人樂觀面對生活的做人態度,但是,如果就事論事,就詩而論,餘秀華的詩作確實不具有風雅頌的詩風,說它是大白話或順口溜也不為過,嚴格的說,是不具有詩作的意趣和品味的,現在的人,喜歡直接,喜歡率真,缺乏對意境的欣賞和品味的素養,餘秀華的詩作恰恰迎合了這些人,所以餘秀華才能“一詩成名”,這也是體現了當代人的文學欣賞水準,也是正常的,但是,就詩作的文學性而言,餘秀華的詩作確實水平很低,嚴格的說,根本就談不上是“詩”,只不過是用“詩”的格式說了一些率真的大白話而已。

    文學藝術也好,詩作也罷,應當體現文學意境,應當具有很好的意境之美,這是餘秀華的詩作所不具備的,很可悲的是,現在的人恰恰喜歡這類的詩作,那就隨便吧,換言之,與其說是批評餘秀華的詩,不如說是批評現在人的文學欣賞水準的低下。至於說是什麼心理?其實如果就文藝批評而論,這是出於對詩作敬畏的心理,是希望詩作更具有很好的意境美和意境感染力,至於其他的批評,就魚龍混雜了,博關注的,蹭熱度的,閒著沒事的,胡說八道的,妒忌的,等等,不一而足,現在的人,為了出名獲利,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

  • 6 # 方廣聖賢文化

    要懂得一個人容易,多瞭解、關注就好,不懂百分百至少也能懂個及格吧,寧其(表達風格)優劣分明;如果對方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名文人,想為她(他)塞住悠悠眾口(也不知哪來的那麼多質疑、歪卻)可真難了,甚至會難如上青天!不知這種現象根源來自於哪裡?

    記得餘秋雨老師剛火那幾年,網路上或別的媒體對他文章的質疑也是鋪天蓋地的,他們對余文筆風格、功力不去講,目光只關注它的周邊,什麼所述地理特點不符合歷史啦等等,彷彿餘下筆之前首先要是一個合格的歷史學家或別的什麼家似的,他散文裡洋洋灑灑所講的別的東西他們看不見,其文章價值也就為零了,多年過去,中國文壇散文板塊再沒有超過餘的大神出現,於是,那股愁煞人的風氣也就自然跟著消減了。

    這種文壇或別的壇誰出頭就槍伐誰的風氣實在是low!至少這些角色夢裡頭都做不成一名宰相,格局決定了的;還有殘雪老師紅那會兒也是,現在她獲得諾貝爾獎提名槍伐苗頭又開始了,什麼她的作品看不懂啦!像卡夫卡的風格但是差遠了啦等等,對殘雪老師的作品不懂百分百懂個一半行不?再低就真不配閱讀她的作品了,更可笑的聲音是:她浸淫西方文學多年,棄國學而籠絡一幫外中國人所以能進諾貝爾提名獎之列,不一而足,讓人頗覺好笑,藝術是必須分國界的麼?那麼,諾貝爾獎是不是太妄自尊大了點?尤其是它的人類“和平獎”,以此眼界、邏輯,他們更是太不知天高地厚。

    我覺得藝術不管是哪種風格、哪種形式首先要為內容服務,其價值也更多體現在內容上,我承認表達方式也是藝術,但這種藝術的目的是為了更好、更利於受眾去接受它的內容,只有內容才能讓表達的形式圓滿,共同組成一種完美的閉環,所以,去探討表達方式是可以的,也是必須的,至於去討伐哪種形式脫離於某種範疇就有些偏頗和沒必要了,像現在網路上正討論的餘秀華老師的詩是否屬於詩、還是屬於其他類別一樣,引申開就是有古詩的樣板在那擺著的,別的有出入的形式就不要進這屋了,什麼現代詩,一群不知押韻為何物的偽詩人!詩壇還想百花齊放不?還要不要發展?

    我想隨著歷史程序的演變,萬物是會跟著變化的,尤其對於偏重個體情感表達的文壇來說更是如此,人類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眼界的開啟,所承受的東西與古人是有天壤之別的,這些都會導致那些精煉的古詩詞滿足不了眾人想表達的慾望,很多複雜的情感是需要在和盤托出與遮掩間巧妙融合的,甚至脫離不開它的酣暢淋漓與隱晦,無疑,現代詩滿足了人們這種需求,而古詩詞明顯越來越難肩負起這種重任,所以,不能剛有個性的詩人冒出,就用藝術形式的侷限來打死她,實在沒必要,形式不永遠該為內容服務麼?

  • 7 # 大悔憶智冰

    第一種心理,詩歌應該是我們的而不是餘秀華們的。

    恕我直言,這種心理的代表人物是老詩人食指。

    食指是朦朧詩鼻祖,陳凱歌報考電影學院時也以他的詩為面試時的朗誦作品。毫無疑問,食指應該是進入文學史的偉大詩人。

    食指在《北師大課堂講詩》中說: “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訊,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對小康生活的嚮往,提都不提,統統忘得一乾二淨,這不可怕嗎?評論界把她捧紅是什麼意思?評論界的嚴肅呢?我很擔心。”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食指的思想,還停留在他的時代。

    他的《這裡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喊出了一個時代的聲音,道出了我們知青一代人的心聲,並且是用的詩歌的表達。

    當年,城市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徵而農村是落後閉塞貧困的所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從此結束校園生活,告別父母,萬分痛苦,前途莫測,這一切都由食指的詩言已盡而意無窮地表達出來,知青們心領神會,熱淚盈眶。

    我現在上網碼字,一邊聽知青歌曲,聽《這裡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的詩朗誦。

    彷彿回到我的青春。

    餘秀華將食指提請她注意人類、祖國、農民理解為裝逼,她並認為農民不痛苦。 “食指先生說我不提農民生活的痛苦 ……可是,我從來不覺得農民生活是痛苦的啊,真是一個高深的課題:人們嚮往田園生活,憑什麼又鄙薄它?真正的痛苦是作為一個農民,眼睜睜看著鄉村文明的流逝啊。再過幾年,哪裡還有原始的農村啊。” 她還直言: “姑奶奶就沒打算按任何人要求來寫詩歌,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我不自由,所以一定要讓詩歌自由。”

    實話說,餘秀華時代的農村是食指未能體驗的,當年我們知青都是環境盲,對於空氣新鮮鳥語花香的農村卻百般厭棄,隨時準備逃離,千方百計要到那濃煙滾滾的工廠去當工人。那時的歌曲,也在讚美工業文明,讚美“工廠的煙囪像森林一樣”!

    可是,我們現在回不去了,正如餘秀華所言。

    “人們嚮往田園生活,憑什麼又鄙薄它?真正的痛苦是作為一個農民,眼睜睜看著鄉村文明的流逝啊。再過幾年,哪裡還有原始的農村啊。”

    田園牧歌、農耕社會正在無可挽回地消失,帶著它的詩意遠去。

    不止中國,人類永遠回不去了!

    這是一個詩人敏銳的直覺,也是非常高階非常先鋒的見識。

    餘秀華,一個農婦,一個腦癱,為什麼走在我們的前面?因為她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天才詩人。

    為此,我希望食指與餘秀華和解(不是和姦哈),惺惺相惜,你們都是你們的時代最優秀的詩人!

    第二種人是根本就不懂詩歌。

    簡單說,詩歌是指東打西指南打北的,餘秀華說睡你就只看見睡,你傻呀?

    餘秀華要說的是什麼你搞懂沒有?

    搖搖晃晃的人間。

    提心吊膽的稗草。

    月光落在左手上。

    ……

    就算說睡吧,在人性墮落,享樂主義氾濫的今天,這是可以逃避的現實嗎?詩人只說脫離現實的話,詩歌哪裡還有生活的氣息?聞不到生活氣息的詩歌還是詩歌嗎?

    我們這些色迷迷的人們硬要把自己描寫得清心寡慾神聖崇高,不滑稽嗎?

    詩歌首先不能說謊。

    對,詩歌除了抒情,還應該有思想性有認識價值,你連真實都看不到或者視而不見,怎麼認識?

    餘秀華的詩歌滿是價值解構、碎片化認知,同時懷舊,這是後現代文學的三個特徵。

    後現代文學,應該是現在最先鋒前衛的文學。人類對未來已不是信心滿滿,對世界的認識已不是系統樂觀。

  • 8 # 祁門小謝

    關於餘秀華,關於餘秀華的詩,關於批評餘秀華,關於為什麼有人批評她,很多人不瞭解,也不清楚。

    有人甚至看了一兩個字眼就定了性,分出了陣營,甚至有人提出了觀點,說詩歌界持否定態度,說一些民間詩人持貶低態度,說普通讀者反感某些詞彙。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是一個編輯,也是一個民間詩人,更是一個普通讀者,詩歌界並沒有去否定餘秀華,她是從《詩刊》起步的,民間詩人各有偏好,好惡隨心,有喜歡她的有討厭她的,並沒有所有人都貶低她,普通讀者也並非是因為她的詩作或者某幾個詞彙而去厭惡她。

    所以這種籠統的描述,某些人不喜歡她云云,這是錯誤的。其實問題應該是,她的什麼地方讓人反感和厭惡。

    一、餘秀華其人

    餘秀華因為出生時缺氧而造成腦癱,行動不便,說話口齒不清,她高中畢業後賦閒在家,她說自己是農婦,媒體稱她村婦,腦癱農婦。

    09年她開始寫詩,14年《詩刊》發表了她的作品,15年她當上了湖北鍾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了詩集《搖搖晃晃的人間》,其中那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走紅網路,16年她發表《我們愛過又忘記》,名聲大噪。

    食指在《北師大課堂講詩》中這樣說:

    “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訊,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對小康生活的嚮往,提都不提,統統忘得一乾二淨,這不可怕嗎?評論界把她捧紅是什麼意思?評論界的嚴肅呢?我很擔心。”

    食指是一個老詩人,他認為詩歌應該有它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特別是餘秀華有著農民詩人的標籤,她應該立足於她的群體。

    這是食指對詩歌的界定,是他的標準,他為當前的詩壇而擔心,希望詩朝更好的方向發展,更具有社會價值。這種批評其實並不針對餘秀華一個人,而是針對這種文學現象。

    但餘秀華是怎麼迴應的呢?

    餘秀華將詩歌的使命感責任感理解為裝逼裝可憐,她認為農民不痛苦。

    “食指先生說我不提農民生活的痛苦 ……可是,我從來不覺得農民生活是痛苦的啊,真是一個高深的課題:人們嚮往田園生活,憑什麼又鄙薄它?真正的痛苦是作為一個農民,眼睜睜看著鄉村文明的流逝啊。再過幾年,哪裡還有原始的農村啊。”

    此外她還直言:

    “姑奶奶就沒打算按任何人要求來寫詩歌,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我不自由,所以一定要讓詩歌自由。”

    “如果年紀大了就是好人了,那就沒有流氓了。”

    這是一種文學主張的對立,但餘秀華的反應明顯激烈猶如罵髒。

    這種罵髒在今年更為明顯突出。

    前不久餘秀華有這麼一篇文章,是解讀唐詩《登鸛雀樓》的:

    這篇文章一出,網上炸了,唐詩這樣解讀是她的自由,但那樣的詩意和美感在她的解讀下顯得很粗俗和不堪入目。

    於是網友們反應強烈,而餘秀華反應更是驚人。

    作為詩人,作為公眾人物,餘秀華的回覆令人大跌眼鏡。傻逼、祖宗八代、日這些字眼,從一位女詩人嘴裡說出,合適嗎?還是我們要理解她,認為她是真名士自風流,如禰衡漁陽參撾?是真性情,是不拘小節?

    這就是網上我們能看到的餘秀華,接觸到的她的言論和軌跡。

    二、餘秀華的詩

    餘秀華的詩寫的不錯,有觸動人心的地方,所以她會得到很多讀者的喜歡。

    就說那首最出名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很多人只看了個詩的題目就開始罵了,因為睡你這個詞赤裸裸的。

    現在的詩壇有一種類別,叫做下半身寫作。也就是說清除上半身的知識、文化、傳統、詩意、抒情、哲理、思考、承擔、使命等等,注重真實、具體、可把握、有意思、野蠻、性感、無遮攔。

    但很多下半身寫作實際上把握不好度,赤裸而低俗。

    《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很容易被歸到這一類裡,實際上你好好讀這首詩,睡你這個詞只是個噱頭,內容沒有那麼野蠻,也沒有那麼頹靡和不可描述。反而有詩意,有思想,有思考。餘秀華的詩並不像讀標題時聯想到的那樣。

    還有這兩首:

    現代詩歌是貧瘠的荒漠,所以零星半點的水窪也會讓我們激動萬分。

    但若你見過汪洋大海,便知道水窪畢竟只是水窪而已。

    三、批評餘秀華的心理

    這不光是一部分人的自身原因,也不光是餘秀華本人的原因,還有很多根植於我們民族的思想上的,認識方面的問題。

    ①首先就是我們大天朝的人非常避諱談性,這個命題我有寫過,性是很隱晦的,不可以搬到檯面上來說的。比如《金瓶梅》,還有《廢都》,裡面有很多性描寫,但這種書並不單單是性描寫,它有更深刻的內容在其中,可我們提到這種書就會認為這很黃,這很淫蕩,這是淫書,是禁書,還附上一個心領神會的笑容。我們羞於談性,甚至羞於給孩童普及性知識,進行性教育。前些年還有博士不懂性生活結婚多年妻子還是處女的。

    所以我們很難接受性被光明正大地放在臺面上說。餘秀華的“睡你”,恰恰把這種事拋到面前來了,公之於眾了,我們避諱去談,感到羞恥。

    而她讀唐詩,說什麼活塞運動,什麼白白的日,這比睡你還要赤裸。這令人尷尬,令人感到羞恥,也更因為她是女人,一個女人放肆地說著葷話是讓聽眾難堪的。我們為她羞愧,又因為自己聽到而羞愧。

    做愛是一件私密的事,沒人願意眾目睽睽下做愛,談論這些也一樣,在生活中是什麼樣的人才會滿嘴葷話不分場合呢?

    ②其次是餘秀華的談吐。我們能接觸到她基本上都是從網路上,上面的截圖大家也看到了,她說了些什麼樣的話?

    詩歌對我們來說,是詩意的,所以詩人也該帶著詩意,最起碼一個詩人該有詩人的氣質,悲憤也好,憂鬱也好,纖弱也好,恬淡也好。那麼直言日了李白,問候人家祖宗十八代的詩人,該是什麼氣質?

    如果髒話連篇也叫性情流露,我們為什麼要講文明樹新風?你媽的他媽的你他媽的這樣說話不痛快嗎?你他媽的為什麼不和你的家人朋友同事領導這麼講話呢?

    在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的會冒出一兩句髒話,但我們可以抑制自己不說髒話。聖賢書裡從沒教我們罵髒,詩詞裡也罕見汙言穢語。

    這一點詩人歐陽江河說的特別好:

    餘秀華的詩,有一部分詩寫的,我覺得也挺有意思的,不錯。儘管我不是那樣理解詩歌的,她也涉及到農村的一些疾苦啊等等,餘秀華走紅以後她要變,她要想過好日子,我覺得是可以符合人性的,只不過她不符合食指所理解的詩人意義上的天職。詩人意義上的天職跟這種把一個農村姑娘的這個,而且還是一個殘疾姑娘的這個日子變成一個成名大師的日子的這種巨大的變化。食指認為他不認可這個。他們其實真正的差異在這,並不是針對餘秀華的詩本身。詩歌在這種意義上,引起大家的關注的話,都沒有影響詩歌本身,它的形態、它的現狀、它的寫作的可能性、它的接受方式,跟這些都沒關。這個太有意思了,這個所以詩歌每次都扮演,自己都在扮演一個耍猴的這樣一個角色,起這樣一種轟動效應。詩歌不想耍猴,但是那就變成了耍猴,最後變成了雞也在耍猴,什麼都能拿出來耍。鳥也在耍猴,魚也在耍猴甚至。所以這個我覺得,食指他不能把他的決絕、他的崇高、他的聖愚,強加給另外一個人,但是他的力量和他的正義,那是明顯地擺在那。但是我又不會完全是那樣,因為我絕不會那樣去指責餘秀華,我不一定贊成餘秀華的寫作,我可能更尊重食指的寫作,但是我不會那樣去指責。原因在於我可能不會是一個獨一論的一個提倡者,因為獨一論到最後一定通向,不論你多崇高,一定通向法西斯。

    所以一首詩,有什麼樣的觀點都是正常的,你喜歡是你喜歡,別人不喜歡就是別人不喜歡,憑什麼要所有人都認可接受?又憑什麼不允許有其他聲音的存在呢?

    ---------丸---------

  • 9 # 羅酒神

    批評她的沒錯,說明在意!不在意的,路人甲,路人乙,誰理?在意,又分對詩的在意和對她本人的在意。而對詩的在意應該是主要的,對她本人的在意應該是其次。她既無花容月貌,也無盛世容顏,如果沒有詩,她走在大路邊也許沒幾人願意多看幾眼,是不是?(並非歧視她,我其實軀殼也沒她健全多少)。因為,我們都喜歡看美東西:美景、美酒、美文、美女、帥哥等。人心向美,沒錯啊。所以,因為詩,餘秀華才美,所以大家關注的是詩,不是她本人。但她的詩,已與她融為一體了,難以隔離,所以,大家對她也有美的期望,也沒錯。

    因為詩,在所有人裡,無論文人騷客,或平民百姓都覺得應該是美的,並是文學最美的集大成者!詩人也應該是美的化身!比如,林妹妹來首《葬花吟》大家不覺得違和,可如果是焦大呢?大家覺得噁心。但,並不代表焦大不能寫出好的詩;如果他稍作打扮,吟誦一首《滿江紅》,落差也許就沒那麼大了。

    所以呢?詩與詩人,都是集美的,甚至是一體的,否則就不完美!

    大家的糾結、痛苦,無非是潛意識對詩和詩人的標準而已。詩人怎麼可以這麼俗呢?甚至還敢俗解古代詩仙詩聖留下的美麗的詩篇呢?那時我也特氣:詩人不是應該應該以優美的文字和意境表達自己的情懷麼?也麼可以那麼俗啊?!情何以堪?詩何以堪啊?詩人、讀書人、民眾,情何以堪?

    網路社會,爆紅一個人,容易,特別是所謂權威媒體;詩人本應該是文字集大成者、思想家、提煉者、打磨者、美化者(我認為),不應該是網紅;可現在偏偏是了。詩人適應不了,其它人一下也適應不了。所以,這就需要詩人與時俱進,也需要同行、讀者慢慢適應。時代在進步,每個人都得去適應,現在很多東西比如支付寶、淘寶以前也沒的是不是?但現在不也都適應了?房子本來也是用來住的,但誰說不是可以用來炒的?社會在變化,詩人得變,讀者也得變啊。得適應,否則OUT了。網路詩人走紅,奇怪嗎?最多也是順勢而為,一切都剛剛好。

  • 10 # 一天到晚游來游去的貓

    餘秀華習詩十餘年,寫詩幾千首(常常一天可以寫好幾首,)如此高產,質量如何可想而知;但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居然靠《睡》(《穿過半個中國去睡你》簡稱,此題目涉嫌抄襲普珉詩歌《穿過這座城市去×你》題目)詩出名;是不是有點像當年的舒淇,想正正經經演戲,結果靠演三級片名聲大噪。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現在劉年離開《詩刊》了,不甘寂寞的餘秀華居然要靠色解唐詩博出位吸引眼球,又說明什麼問題?有些人沒那麼高尚,有些人也沒那麼不堪,一個硬幣都有兩面,但真相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益。順便說一句,真讓餘秀華走上前臺的並非劉年,而是另有其人,劉年只是推手之一。作為讀者,如果喜歡詩歌,請勿把餘秀華當殘疾人,這是對詩的不恭,也是對餘秀華的不敬(她在多個場合說過希望大家是真正喜歡她的文字);如果有聖母心,請勿輕易對餘秀華的詩歌下判斷,帶著感情色彩的判斷往往會讓人迷失方向。現在的餘秀華如果再不加強學習,把功夫用在學習和寫作上,多出點新東西,她獲得的平臺很快就會消失,很快就會被人遺忘,比她寫得好但一時缺少推手、平臺、炒作話題的人確實有很多,都在虎視眈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新是什麼?它和山寨的最本質區別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