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目前中國生產速度最快的殲-16重型戰鬥機為例,殲-16重型戰鬥機的化代屬於3+++,除了不具備隱身以外,其它效能接近4代機。自2018年開始該型戰鬥機的年產量從2017年的24架提高到40架,40架/年的產能就已經達到“高產能”的水平了,這是因為戰鬥機的生產不像汽車那樣可以在高自動化的流水線生產,每一架戰鬥機的零部件雖然100%由機器生產,但是從開始組裝到出廠80%的工藝都要靠人工手動來完成,複雜程度難以想象,這樣的工作是無法用自動化流水線來代替手工作業的。這只是二代機和三代機,如果是殲-20這樣的四代機產能更是感人,據透露,成飛生產的四代機殲-20在2018年的年產量為10架,今年擴建生產線後有望達到24架/年的高產能。以這樣的生產速度計算,即使達到“高產能”水平的生產線每年也只能為空軍提供40架三代新戰機(還不夠裝備一個航空團),基本上每兩年才能完成一個空軍航空團的換裝,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對兩個航空兵師的換裝任務,而四代機殲-20的產能就更感人了,一年的生產的24架僅能換裝一個飛行大隊。下圖為中國空軍裝備的四代隱身戰鬥機殲-20,該型戰機的造價即便遠遠低於美軍F-22誇張的1.5億美元,採購單價同樣不低於5個億,關鍵是產能才剛剛突破24架/年。
老白姓常有“一分錢一分貨”的俗話,對於尖端軍事裝備而言,同樣有“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越先進的裝備就越貴。我們以美軍的F-22“猛禽”隱身戰鬥機為例,美國空軍原計劃採購該型戰鬥機750架,用來作為空軍的主力裝備,但是其高達1.5億美元的單價令人望而卻步,只能在預算增加和量產成本降低的情況下采購了200架來裝備空軍(其中5架墜毀,現役195架)。國防預算幾乎是中國5倍的美國尚且只能購買4個團的四代機,可見制約戰鬥機更新換代的主要因素還是錢。說完昂貴的四代機,我們再來說說三代機,就以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5為例吧,2018年俄羅斯向中國交付了首批12架蘇-35重型戰鬥機(俄羅斯蘇-35生產線的產能為24架/年,其中一半賣中國,一半裝備他們自己的天空軍),這是中國第一次訂購戰機交付,本次採購開銷為24億美元,相當於1億美元的單價,摺合人民幣約為6.7億,真的太貴了。這僅僅為採購價,倘若再算上每次起飛訓練加註的半箱4.5噸燃油、彈藥、維修、零部件損耗,每架蘇-35在6000小時的壽命中估計要花掉採購價2倍還多的資金,開銷之巨大可以想象。下圖為美國空軍裝備的四代機鼻祖F-22隱身戰鬥機,該型戰鬥機唯一的缺點就是太貴,財大氣粗的美軍也只玩得起195架,目前用四代機全部替換三代機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的。
以我軍典型的二代戰鬥機殲-8II為例,該型戰鬥機設計壽命為3000小時,如果按每名飛行員平均每年150小時的飛行時數計算,3000小時剛好20年。但是戰鬥機並不是只有一個飛行員在飛,假設每2名飛行員裝備一架殲-8II,那麼3000小時的設計壽命僅能飛行15年,而研發一種新型戰鬥機則需要12~14年的週期(從論證開始計算),即使開始量產也受到產能限制,不可能所有部隊同時換裝新戰機,所以戰鬥機到達設計壽命以後還要為其升級延壽,直到計劃換裝的新戰機交付才會退役老戰機。中國目前仍有大約400架左右的殲-7和殲-8二代戰鬥機,這些仍然在役的老戰機正是因為機體還在壽命期內,只有在壽命耗盡同時新戰機交付時才會更換裝備三代機或四代機。下圖為被網友譽為“八爺”的空軍版殲-8II型高空高速戰鬥機,它將逐步被三代機殲-16取代。
雖然二代機相對於三代機和四代機而言在價格上要稍微便宜,但是再便宜也是幾千萬人民幣的價格,絕對不可能在其還能發揮戰鬥力時就棄之不用,況且受到新戰機產能的制約,不可能為所有部隊同時換裝新戰機,在等待新戰機到來之前,這些老舊的二代機只好“縫縫補補又三年”。上述提到的高價引進24架蘇-35正是為了彌補新戰機產能不足情況下的無奈之舉(總共需要引進48架),中國第一代引進自俄羅斯的三代機蘇-27已經經過了三次延壽和升級,在退役前實際使用壽命達到了7200小時,青黃不接之際只好先用少量引進來解決燃眉之急,之後隨著新戰機產能提高並陸續交付部隊以後,那些老舊而落後的二代機才會逐步退役。這種換裝模式會一直持續下去,比如未來中國成功研發第五代戰鬥機以後肯定也是與現在一樣,新型五代機以發展為主、四代機以普及為主、三代機則是以逐步淘汰為主,如此循序漸進換裝,俗稱“可持續發展”。下圖為中國改進升級的殲-7各種版本,殲-7源自於前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是一款被中國軍工人員將效能發掘至極限的第二代戰鬥機,目前我軍的空三師教導團仍在裝備,需待三代機殲-10B交付後這款老飛機才會退出現役。
我們以目前中國生產速度最快的殲-16重型戰鬥機為例,殲-16重型戰鬥機的化代屬於3+++,除了不具備隱身以外,其它效能接近4代機。自2018年開始該型戰鬥機的年產量從2017年的24架提高到40架,40架/年的產能就已經達到“高產能”的水平了,這是因為戰鬥機的生產不像汽車那樣可以在高自動化的流水線生產,每一架戰鬥機的零部件雖然100%由機器生產,但是從開始組裝到出廠80%的工藝都要靠人工手動來完成,複雜程度難以想象,這樣的工作是無法用自動化流水線來代替手工作業的。這只是二代機和三代機,如果是殲-20這樣的四代機產能更是感人,據透露,成飛生產的四代機殲-20在2018年的年產量為10架,今年擴建生產線後有望達到24架/年的高產能。以這樣的生產速度計算,即使達到“高產能”水平的生產線每年也只能為空軍提供40架三代新戰機(還不夠裝備一個航空團),基本上每兩年才能完成一個空軍航空團的換裝,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對兩個航空兵師的換裝任務,而四代機殲-20的產能就更感人了,一年的生產的24架僅能換裝一個飛行大隊。下圖為中國空軍裝備的四代隱身戰鬥機殲-20,該型戰機的造價即便遠遠低於美軍F-22誇張的1.5億美元,採購單價同樣不低於5個億,關鍵是產能才剛剛突破24架/年。
戰鬥機的價值老白姓常有“一分錢一分貨”的俗話,對於尖端軍事裝備而言,同樣有“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越先進的裝備就越貴。我們以美軍的F-22“猛禽”隱身戰鬥機為例,美國空軍原計劃採購該型戰鬥機750架,用來作為空軍的主力裝備,但是其高達1.5億美元的單價令人望而卻步,只能在預算增加和量產成本降低的情況下采購了200架來裝備空軍(其中5架墜毀,現役195架)。國防預算幾乎是中國5倍的美國尚且只能購買4個團的四代機,可見制約戰鬥機更新換代的主要因素還是錢。說完昂貴的四代機,我們再來說說三代機,就以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5為例吧,2018年俄羅斯向中國交付了首批12架蘇-35重型戰鬥機(俄羅斯蘇-35生產線的產能為24架/年,其中一半賣中國,一半裝備他們自己的天空軍),這是中國第一次訂購戰機交付,本次採購開銷為24億美元,相當於1億美元的單價,摺合人民幣約為6.7億,真的太貴了。這僅僅為採購價,倘若再算上每次起飛訓練加註的半箱4.5噸燃油、彈藥、維修、零部件損耗,每架蘇-35在6000小時的壽命中估計要花掉採購價2倍還多的資金,開銷之巨大可以想象。下圖為美國空軍裝備的四代機鼻祖F-22隱身戰鬥機,該型戰鬥機唯一的缺點就是太貴,財大氣粗的美軍也只玩得起195架,目前用四代機全部替換三代機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的。
戰鬥機的壽命以我軍典型的二代戰鬥機殲-8II為例,該型戰鬥機設計壽命為3000小時,如果按每名飛行員平均每年150小時的飛行時數計算,3000小時剛好20年。但是戰鬥機並不是只有一個飛行員在飛,假設每2名飛行員裝備一架殲-8II,那麼3000小時的設計壽命僅能飛行15年,而研發一種新型戰鬥機則需要12~14年的週期(從論證開始計算),即使開始量產也受到產能限制,不可能所有部隊同時換裝新戰機,所以戰鬥機到達設計壽命以後還要為其升級延壽,直到計劃換裝的新戰機交付才會退役老戰機。中國目前仍有大約400架左右的殲-7和殲-8二代戰鬥機,這些仍然在役的老戰機正是因為機體還在壽命期內,只有在壽命耗盡同時新戰機交付時才會更換裝備三代機或四代機。下圖為被網友譽為“八爺”的空軍版殲-8II型高空高速戰鬥機,它將逐步被三代機殲-16取代。
雖然二代機相對於三代機和四代機而言在價格上要稍微便宜,但是再便宜也是幾千萬人民幣的價格,絕對不可能在其還能發揮戰鬥力時就棄之不用,況且受到新戰機產能的制約,不可能為所有部隊同時換裝新戰機,在等待新戰機到來之前,這些老舊的二代機只好“縫縫補補又三年”。上述提到的高價引進24架蘇-35正是為了彌補新戰機產能不足情況下的無奈之舉(總共需要引進48架),中國第一代引進自俄羅斯的三代機蘇-27已經經過了三次延壽和升級,在退役前實際使用壽命達到了7200小時,青黃不接之際只好先用少量引進來解決燃眉之急,之後隨著新戰機產能提高並陸續交付部隊以後,那些老舊而落後的二代機才會逐步退役。這種換裝模式會一直持續下去,比如未來中國成功研發第五代戰鬥機以後肯定也是與現在一樣,新型五代機以發展為主、四代機以普及為主、三代機則是以逐步淘汰為主,如此循序漸進換裝,俗稱“可持續發展”。下圖為中國改進升級的殲-7各種版本,殲-7源自於前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是一款被中國軍工人員將效能發掘至極限的第二代戰鬥機,目前我軍的空三師教導團仍在裝備,需待三代機殲-10B交付後這款老飛機才會退出現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