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道行2818
-
2 # 其樂在衷
人貴自知。但能達到自知境界的人很少。因為你需要全面豐富的知識去了解衡量自己。比如你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自己的人品、性格、思想、精神、修養、見識、才學、能力、智商、情商、閱歷、特長,心態等等,自己的優勢與缺點。這是大多數人,包括一些名流和精英也做不到的。何況客觀認識自己,往往受到社會環境和自己所處社會地位、身份的制約,比如你是一位有錢有勢有權的人,你會常聽吹捧,恭維,歌頌,便會無限放大自己的優點,以致不能認清自己。
所謂“自知者明”,就是對自己瞭如指掌;“認清別人容易,認識自己卻很難”,這句話本身,實際己經得出答案了。
能把別人認清,也就是看了個透徹;其優、其善、其惡、其劣,一目瞭然,而這個別人也就清楚地折射出了自己的異同,不也就認識到了自己了嗎?是同類?還是異類?似於何?異於何?棄其惡,擁其優,不也就奠定了自己的為人標準了嗎?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做成什麼樣人不就清楚了嗎?這不就是對自己瞭如指掌,有“自知之明”了嗎?
蘇軾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說,是把自己置身於一個環境中,沒有了參照物,即沒有了與廬山相比較之山,所以感覺不出廬山的奇偉;只有站在廬山之外,才能“一覽眾山小”,因為有了強烈的對比;這也就是“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處在局(環境)中而不能自覺。
所以,同類參照,是很重要的手段,因為從中能捕捉到各種資訊加以比較;人與人對比,也才能有所區分。臉譜化的藝術作品,連小孩都能一下認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原因就在於對比鮮明。但在現實中,要真正認清一個人,並不容易;人是情感豐富的生物,是隨環境、時間的改變而會隨之發生性情變化的生物;因此,人們難免感嘆:“人是最捉摸不透的”。
人的善變,與自身經歷有很大關係,初涉社會的純真,會在社會染缸中被逐漸模糊掉,稜角會磨平,以至如換了一個人;但一個從小在家庭教養薰陶下所形成的固有本質(性情),也未必會被社會扭曲而依然堅持,這就是“本性難移”,因為已深入骨髓;可見,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情本質的影響何其深入。因此,儘管不能完全看透一個人,依然不會影響我們把人作為鏡子來照射自己,認識自己;也只有比較,我們才有可能看到我們自己的真偽所在,把自己也識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