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轉變37564291
-
2 # 情僧蘇曼殊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麻煩。很多歷史學家長篇大論,我也說不清楚。簡單歸納一下他們的觀點。
第一,為什麼亂世結束之後的第一個王朝通常比較短命。比如秦朝,比如晉朝,比如隋朝。
亂世,政權勢力很多,而且基本上割據一方,時間久了,每個割據勢力自己旗下的領地,和領地上的老百姓就會對這個割據勢力產生歸屬感。比如說三國,一個魏華人,他的本心上就認可自己是魏華人。他就會認為:我就是魏華人,蜀國北伐就是侵略我們的國土。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亂世結束,大一統王朝建立,人心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歸附。秦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旦有人造反,六國子民全都爆發了。
而建立王朝的人為了鞏固統治,採取的辦法往往要麼是嚴刑峻法,要麼就是將軍隊勢力派遣各地,牢牢把握各地的軍政大權。
前者容易激發民變,比如秦朝。後者容易造成地方割據勢力過大,比如晉朝。再加上亂世之後國力往往比較貧弱,一旦發生民變或者割據勢力造反的情況,中央政府難以控制,所以亂世之後的第一個王朝往往短命。
第二,為什麼經歷了第二次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往往能夠長治久安,並且開創盛世?
在短命王朝過去之後,民間隱藏的分裂勢力往往都被剪除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比如隋朝,隋朝的各地割據勢力,不但包括瓦崗這樣的農民起義勢力,而且還有李淵,宇文化及這樣的當朝貴族,這些人的背會往往都具有強大的地方財團和軍團的支援。
而這些勢力在經歷叛亂之後,往往遭受了重大打擊,短時間內都無法在挑戰中央政府的權威。
另一方,在經歷了前朝短時間的安穩通知後的民眾,也會逐漸的對國家,對新政權產生認同感。比如秦朝滅亡之後的老百姓,當後來的吳楚再次叛亂的時候,老百姓就已經對漢朝有了認同感。不願意在跟著他們一起叛國了。
這就跟六國叛秦完全不同了。
其實說了這麼多,就兩個意思。第一,亂世之後的第一個國家,由於剛剛經歷亂世,國力貧弱,民眾認同感不夠,對各地的控制力不足。第二,亂世之後的第二個國家,民眾認同感逐漸建立,國家實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對各地的控制力大大加強。
-
3 # 笑看人生13190232
明末和民國,都是兩線作戰。只是一個外族成功入主中原,一個造反成功。國軍才是抗日中堅力量,其他的都是作觀山虎鬥。巴不得打殘對方
-
4 # 鄱陽鎮
相同的人性,相似的看法,必然上演相似的歷史。不管他是個人、家庭、還是社會!
提高人的認識,提升人的素質,可以增加喜劇,減少悲劇。
-
5 # 老夫陳靈均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多看歷史或者多看歷史類穿越小說,你更可以容易地比對各朝各代的興衰的神似。
先來說一個問題:是否存在一種生物或者叢集形態可以使之不斷擴張而不消亡?
自然界不存在這樣的生物和物種,因為太過巨大後,自然無法餵飽這樣的生物,ta與自然的平衡被打破。單一性會降低抵抗自然和意外的基因,所以生態圈的多樣性是保持任何一個小閉環內平衡和存活的前提。所以即使是食物鏈最高階的生物,也僅僅是生態需要這樣一個角色而已,沒有食腐動物和降解的細菌們,生態圈也崩了。
引申到人類社會,一個國家政體,需要多樣性,不同角色不同分工來保持健康的平衡狀態,以保障獲取足夠的食物或其他物資來養活整個族群,並具備更大競爭力和生存機會。
而建立這個平衡,往往是血腥的,殘酷的。代表新舊、貧富的不同階級:世家與寒門,是參與建立平衡的永遠的對手。
中國的歷史,甚至全世界的歷史,都是可以在這樣一個視點上,去看那些巨大且優秀的王朝慢慢變得沉痾難起。
大一統的秦,是中華第一個統一國家。二世而亡,被稱暴秦。後劉邦建立漢,西漢自己崩,家中親戚孩子後代位面之子劉秀大召喚術戰勝群雄,建立東漢。漢末三國....
戰國時代華夏對土地開發和現在不能比,最頂端的戰國七雄的王,吃喝玩樂的和現在人比,你都不願意穿越回去。因為生產力的差異是巨大的。但是在當時,生產水平科技發展已經讓人口和生產力的矛盾發展到了極致,所以對外擴張成了唯一當時能做的。和人口不足時候的對外兼併融合人口不同,人口太多時候,對外擴張的是土地和生產力(人口變成努力這樣的消耗型生產力)。秦一統六國,為什麼用這麼少的軍隊可以打贏六國那麼多,六國缺少名將忠臣?不是,是因為六國本身的政體,已經無法建立更好的平衡系統,抵抗不了秦國這個更有生命力的團體。秦的政治模式,更適合激發生產力。怎麼做呢?撥開禮法維護的王室貴族,血緣貴族,宗門地主,用法規,建立更有效的執行系統,以軍功引入新人才,增加活力,採納外華人才和各家的技術,應用於科學和生產力提高。這樣的結果,鑄造了第一個大一統國家。但是在史家口中,亡於暴。
秦的暴,是對六國貴族,對封建地主的暴。而不是對普通人的暴,或者說即使都傷害,對普通人帶來的利益大於傷害。法家改革,形成的郡縣制使得原有的宗家地主失去了土地的基本管理權,更利於人口遷徙,創造大族群而不是小組群,並且可以保持足夠好的活力。所以失去國土的六國地主宗族們對秦,各種黑拼命黑。另外一個讓他們更加痛恨的是秦國的軍功制度,使得平民百姓可以因為軍功成為新貴族,而影響了以血統為核心的宗門貴族階級。在秦國從戰國七雄到統一天下,國家統治階級和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就是貴族階層的減少,宗室貴族的勢力一再被打壓。而這個也是秦末群雄並起時,很多勢力的領導者本身出身不好卻是從秦國官僚體系中來,如果沒有這樣,蕭何劉邦這些小民在六國連個吏都做不了。任囂趙佗屠雎李信等新軍事貴族,都是起於普通人。這樣的暴,對普通人而言好歹有條出路,築長城(改修)為了抵抗匈奴,遷山東貴族入關中也是為了打壓地主,所以掌握歷史記錄權的這些舊地主們口中的暴秦出來了。劉邦有啥好的?比項羽弱勢,和始皇帝比,劉邦太可愛了。劉邦統一後國家是什麼樣的,分封,國家雖然是漢,實際上走的還是周的天子諸侯同姓家天下,才有呂后差點滅了老劉家的霍亂,原因還是地主宗門的強大。
漢朝在秦末戰爭後,消耗了人口。土地資源等什麼都夠用了,所以危機解除了。一個被四方歌頌的帝國誕生,誰在歌頌?普通老百姓?秦不讓殺奴隸而使之有自由民權,雖然很多刑徒,但是法本身還是有寬容性的。肯定是犧牲了少數個人利益去促成整體的發展。漢朝可以隨便殺奴隸,土地兼併可以造就無數奴隸,到底哪個朝代好些進步些呢?看你屁股放哪邊了。後來沒多久劉姓王各種造反,內部戰爭沒有少打,繼續消耗。為啥啊?因為漢朝沒有采用更有效的平衡系統,而是回到了生產力低下的模式,那麼養不活,活不好只能發動戰爭搶這一套又來,文景之治說的是啥?說的是皇帝老子繼續忍,忍權臣,忍世家,忍地主。直到漢武帝,漢武帝為啥要打匈奴啊?匈奴是給我們人口啊,還是這些牧場值錢啊?不是。是用戰爭這個武器來集權,收回被壟斷的權利和資源。桑弘羊和董仲舒是一類人,提供了很好的刀子給劉徹,讓他剝削世家豪門,讓他獲得道義制高點。衛青霍去病是豪門麼?李廣利為什麼獲得提拔?金日磾這個外族人都可以做大官,只是才能麼?平衡而已。漢武帝后來的行為被史家寫的不太好,肯定有出格的地方,但是本質是什麼?他覺得後繼者幹不過這些老幹部了,拼命反擊。結果呢,權臣後族宦官三個集團開始各種內耗,為什麼來說後族和宦官不好呢?的確是受教育少,道德水準不高,加上會的勾心鬥角的技術也不多,所以容易做出手段比較低階的行為,很容易被對手寫死。但他們是普通人通往權利的機會,改變階級的機會(不是說他們為普通人出頭造福利)。
西漢末年也好東漢末年也好,什麼多年戰爭國家破產都是假的。人口超過了當時生產力能養活的極限了。不是說那時候人們吃的多吃得好,正好相反,貴族大族的精英生活方式的奢華,下面老百姓養不起他們了,土地兼併讓底層崩塌。於是又回到戰亂中,漢末三國裡哪個勢力不是世家,兩個人物很有趣:孫堅和馬騰。這兩個人都是一方諸侯,但是聲名很差,孫文臺斬華雄奪虎牢,卻擅殺兩個朝廷重臣,被世家排擠,所以後來只能去南方發展。那時候的淮南和長江流域可不是現在,是還未開放,疫病野獸很多的生產力更低的地方。馬騰號稱伏波將軍後裔,實際情況是不在世家文人眼中,和董卓一樣,最後都是文人的刀,爭鬥的犧牲品。
三國時代幾個重要的小事:袁家四世三公,真正權臣家族袁紹和袁術死後被瓜分了,所以這兩位的身後名一塌糊塗,弘農楊姓到北魏不可考了,楊修和他祖上的功績都被吃掉了,潁川文人聯盟(三荀為代表)後來籍籍無名,射死孫堅的江夏黃祖(黃氏)那是大人物大氏族,黃祖的形象則不怎麼樣,東海陳氏(陳登他們家)其實流傳還蠻多的,盧植後人建立了范陽盧姓,顏良後人顏真卿更是一門忠烈(他們家祖上也牛逼,都是孔門弟子)而曹操他們家呢....夏侯...在三國歸晉前夕,你看到的是三個國家內部掌權人,慢慢又回到了世家豪門的手上,鍾會他爸爸是鍾鷂,杜預的爸爸杜畿京兆杜氏,吳國掌權的都是四大姓了,蜀國後期襄集團和最早的徐州集團都掛的差不多了,權利回到了原來川門世家,諸葛亮找姜維,還不是因為這孩子是外來戶麼……
隋朝同樣,為啥隋文帝寬仁?他對門閥寬對貴族仁,所以門閥這個支援楊堅走上皇座的龐大怪物越來越有力,太子楊勇獲得的支援都是來自於門閥。而楊廣呢,他清楚知道不可能一下子改變門閥的壟斷,但是不願意做個和氣聽話的帝王,因此搞政治鬥爭,靠打擊楊勇滅了一部分,開發東北戰損一部分,修整運河損耗一部分,而後又將西面諸多塞外名族的野心不斷敲打。所以隋煬帝也是不好的,他對誰不好更多?他開設進士科,可以說是後世所有寒門學子可以改變階級的恩人,但是可有人替他抱不平?因為楊廣動了門閥壟斷政治的命脈,如同曹操死後曹氏被司馬取代,還是因為曹操的人才政策和曹氏對於寒門的重視,讓世家望族害怕。歷史的好壞,都有其書寫者的立場。
每朝每代,都是皇帝,世家,寒門的鬥爭遊戲,有時候他們合夥玩有時候大亂鬥。普通老百姓是參與不了的,因為受教育權被剝奪了,字都不認識的只能成為別人的武器和工具,真的登上皇位也會被玩死累死。朱重八還好沒有真的護著建文帝一直下去,還好永樂皇帝打贏了,驅趕了那些圍在皇帝身邊的封建文人為代表的地主階級,後面幾個明朝皇帝其實都挺明白的,文人可用不可信。直到崇禎這個傻缺,廢了太監這個貼心人,輕信文人才喪了國。不是說所有文人都不好,宋滅亡之後的文人,的確是大部分如被閹割一般,少了骨子裡的氣節和道德標準,成為近代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榜樣。
隨便聊聊,肯定有些地方可以繼續學習,希望大家不吝賜教。
-
6 # Qiunnn
中國多災多難,分分合合。但是,再怎麼發展,我們是一個有文明,有文化底蘊的國家。永遠不會消亡!!!我們永遠有一個名字!!!!華人!!!
-
7 # 飄風我塵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打江山易,坐江山難!作為一個統治層來說,這兩個時期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能根據形勢及時轉變、自己只會成為戰亂終結的最後一個陪葬者,但這轉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而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也是常見的,比如一個人經過不懈的努力奮鬥而終於成為一個有錢人後,為什麼緊接著面對是會是難以再進、或傾家蕩產?比如一個企業好不容易成名之後,為什麼就很難更上一層樓?甚至隨時有被淘汰的風險?這些,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回覆列表
自秦始,直到現代一直是一種人治社會,類似武俠江湖,每個人夢想一統江湖,號令一出再無反對意見,事實上,當總體經濟很好,人人安居樂業時代,此種方式當然會有盛世景象,然而,一旦經濟惡化,此種方式就成為統治階層巨大負擔,非常容易導致戰亂或者各地農民起義,所以歸根結底,是需要改變人治的根本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