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心心理

    你好 孩子多大?

    小孩自閉症,是醫生的診斷?

    自閉症~理論上的解釋為“共同注意缺陷障礙”,當事人通常不與他人交流,只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們所學到的自閉症治療訓練,即側重於刺激引發其“共同注意”… “先跟後帶”…引領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善於發現可以契入引發其“注意”的點… 尋找刺激同頻… 這樣的訓練,在兒童早期進行,越早越好…

    從業經歷中,接觸過一些自閉症兒童家長,呈現的狀態大都是焦慮的… 多是寄希望於“外部社會支援系統”,渴望得到幫助…

    自閉症的發病機理,一直未有明確的定論,大多發生在2歲左右~多年前讀過一本書,提到了“嬰兒抑鬱”,感受到了來自媽媽的不確定因素(國外心理學界有過著名的“凍臉”實驗~讓媽媽對寶寶做出喜悅互動與木僵表情,寶寶會在後者狀態表現出明顯的焦慮不安,試圖引發媽媽互動改變和失望放棄)…

    對於自閉症,實踐中接觸的不多,通常會轉介給更專業的同行。有一個多年前的線上諮詢溝通,至今記憶猶新~來訪是一位男士,一個一週歲半自閉症女兒的爸爸,讓我有點好奇~通常,自閉症發病以男孩居多,且發病年齡大多為2歲以後,這是個女孩,且發病早… 詢問了家裡和寶寶的情況~與男士是透過QQ文字交流(當時還沒有語音),隔著螢幕,指尖打字,同樣能感受到這位爸爸的情緒和傷感,他打出來的一句話:“寶寶的媽媽不肯給女兒餵奶… 自己經常想著乾脆抱著女兒去跳海…”讓我至今難忘!男士帶著女兒在外求醫,我的建議~回來後來工作室面詢,最好是與寶寶媽媽一同來,男士說,太太同來的希望不太大… (與男士只是諮詢前溝通,後未能進入正式諮詢,只留下了深刻“印象”…)

    個人,未曾對自閉症做過深入的研究和訓練實踐,但一直相信推定“自閉症”之所以嬰兒期發病,一定是其在早期“內化客體”中體驗到了什麼(例如“凍臉”)… 因對外“求”之不得,轉而向內“自閉”…

    所以,想說的是,自閉症家長在一路“向外”求醫診斷的同時,該多向家庭內部探索,觀察發現孩子的“獨特”,嘗試引發“共同注意”,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幫孩子和自己訓練進步…

    自閉症,亦有程度差異,有“高功能”自閉症~看過一部外國的電影,描述的是一個自閉症女孩的成長經歷… 她有一個自我發現和治療的方法~就是在“感覺不好”的時候,迅速回到自己的房間,用兩個帶有繩索的板子“夾住”自己,勒緊繩子,讓自己可以“穩定”的呆一會兒… 待緩解了,自己再出來… 電影中描述,這個方法是女兒自己發現的,她有一個能很好理解她的媽媽~她從小學到大學住宿,一直帶著這兩塊帶繩索的“板子”… 媽媽做的,就是每次會與學校溝通,爭取給女兒提供一個單獨的宿舍,以保證女兒在有情緒感受,需要得到自我“治療“的時候可以自主操作,自己走出來…有媽媽的所做,和校方老師同學的理解幫助,這個女孩完成了學業,有了工作… 同時這兩塊“板子”她還一直帶著…

    在這裡提到上面的案例和電影,是想給“自閉症”家長一個視角~從自家孩子的情況出發,發現孩子的“不一樣”,而不是泛泛的向外“求”,減少或避免因“求”之不得帶來的過多“失望”…

    “自閉症”能否自己好起來?機率不高,需要具體情況具體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滴滴目前所處的安全狀況以及自身所面臨的問題,你覺得下一步該怎麼做才能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