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嘟嘟愛笨豬

    這主要有兩部分的原因:一是“羊群行為”,二是源於超市衛生紙庫存的特殊性。

    恐慌性購物在心理學上可以被稱作“羊群行為”(herd behaviour),它是一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為,也可以被稱作從眾行為。

    這種行為是指:在資訊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大部分人的行為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或模仿他人的決策,或過度依賴輿論。羊群行為在金融市場的投資者中尤為明顯。

    日本民眾排隊購買衛生紙

    當人們看到很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時,就會產生一種自己也應該這樣做的感覺。

    試想一下,當你看到有人在排隊買東西時,因為某種原因你並沒有去買,但是當你去買的時候,發現東西買不到了,那就會立即感到後悔。

    這種想法一旦產生,就難以消除。

    當衛生紙第一次缺貨時,人們就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衛生紙是一種必需品,如果現在不買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買到了。

    於是等超市再上貨時,焦慮的人們就會立即衝進去囤貨,這源於第一次缺貨時產生的後悔和必須囤積的迫切心理。

    澳洲超市的衛生紙貨架被搬空

    但是,超市的衛生紙和其他商品不一樣,並沒有大量庫存。

    衛生紙是一種很輕便又很佔地方的貨物,而且還非常廉價,超市不喜歡把大量庫存用在衛生紙上,而是採取一種“及時”庫存進行操作。

    換句話說,他們的衛生紙庫存最多能保證一天的正常銷售量,但每天都會補貨來保證正常供應。即使是大型超市,也只能在一個通道中容納100-250包衛生紙,如果有6-12個人對衛生紙進行囤積性購買,這個超市的貨架就會立即被搬空。

    所以,一旦出現恐慌性購買,超市當天是無法及時補貨的,這就造成惡性迴圈,越是庫存不足,越是搶購。

    澳洲民眾搶購衛生紙

    要打破這個惡性迴圈,有兩個辦法:一是民眾恢復理性停止搶購,二是持續、大規模保證衛生紙供應。但是,衛生紙的產能是一定的,民眾消耗衛生紙的量也是有限的,加大生產必然帶來後續購買力不足,造成衛生紙大量積壓。所以唯一有效的辦法還是不要大量囤積衛生紙。

    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

    日本和澳洲兩國都由首相親自出面闢謠,衛生紙絕大部分是本國生產,能夠自給自足,外國的疫情不可能影響本國的衛生紙生產。

    但是,借用一名在東京女性的話來說就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相信安倍。他說日本衛生紙能自給自足,但是每個人都能看見超市被搬空了!”

  • 2 # 上官無笛

    這個說法,本人還真不知道。姑且當作是確有其事吧。胡想一下,大抵是因為他們明白,國外的口罩已經被愛國華人全部收購一空,運回中國了。怎麼辦?退而求其次,廁紙(這個詞有些惡搞,其實可以委婉地稱作紙巾)墊上幾層,用繩拴上,也能應急使用。科普一下啊,紙巾用在勾股,稱廁紙,用在臉上,則叫餐巾紙。所以外華人是講究科學的,即使廠家生產的初衷是是生產的廁紙,但現在改變用途,用在臉上,就不叫廁紙了。千萬不要說外華人將廁紙用在臉上,否則,貽笑大方了。嘿嘿。以上是胡扯。

  • 3 # 玉米影視like

    還有謠言稱,衛生紙和口罩是同一種原料,口罩短缺,勢必也引發衛生紙短缺。

    隨後,日本媒體對此類謠言進行了闢謠,消除民眾恐慌情緒。

    ▌衛生紙體積大,空貨架引人注目

    行為研究者(behavioural researchers)Liam Smith和Celine Klemm發表在《衛報》的文章指出,衛生紙體積大,缺貨後非常醒目,空貨架很容易引發人們害怕買不到的心理。

    消費者心理專家在接受BBC採訪時也表示,比起50罐焗豆子或洗手液,50包衛生紙消失後,會更加引人注目。

    ▌跟風搶購

    新南威爾士大學消費者行為研究專家Nitika Garg稱,人們搶購衛生紙還出於“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如果你看到別人買了,就會覺得自己也應該買。

    澳洲一超市,衛生紙貨架售空

    而《衛報》則引用了心理學上“社會證據啟發”(social proof heuristic)這一概念來做進一步解釋,即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很多人會把“別人做的”當作心理捷徑加以效仿。

    ▌社交媒體加劇恐慌

    《衛報》文章還指出,發達的社交媒體放大了對廁紙短缺的恐慌,而這種恐慌比病毒傳播的還快。

    衛生紙貨架空空的照片,也向人們傳遞了“趕緊搶購”的資訊。

    ▌衛生紙帶給人控制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重人格的人還有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