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賽艇隊長
2月20日,生於1926年,現年96歲,登基已經70年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核酸陽性。
◇ 圖源於網路
訊息一出,無數盎撒和黃盎格魯撒克遜紛紛展開腦洞,先是說女王駕崩了誰接班,到底是皇長子還是皇長孫?英國會不會由此廢除君主立憲改共和,畢竟王室就是一個吉祥物沒什麼權力。
那麼,英國國王到底有沒有權力,是不是像教科書裡說的那樣“哪怕是國王自己的死刑判決書,國王也必須要簽字”?
總的來說,英國國王以光榮革命為起點,逐漸走上花瓶化的道路,1689年議會透過《權利法案》,褫奪了國王的若干權力,比如隨意更改法律、徵稅、解散議會、私自組建常備軍等等,這些都不被允許。
為了繼續鞏固自己的地位,議會又在1701年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這個法案對英國國王的繼承權進行了限制,國王只能由新教教徒擔任,杜絕了天主教在英國復辟的可能性。國王頒發詔令,需要跟1名大臣一起簽字才算有效;跟王室有利益往來的人不能擔任下議院議員;英國國王的權力被進一步限制。
◇ 1689年2月,議會在威廉夫婦登基前宣讀了《權利宣言》
透過這兩個法案,國王的權力確實被削弱了,但還沒到統而不治的地步。但英國國王還掌握一個重要的權力就是行政權,國王能任免大臣、拒絕簽署某項法案、還能命令議會休會。
在軍權上,國王雖然不能隨便發動戰爭,但英王還是能掌握軍隊的,他是軍隊的最高總司令。可以說當時的英王權力比現在美國總統要大。1701年歐洲大陸爆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其實英國本身是可以不參戰的,當時英國政府的執政黨是輝格黨,也就是後來的自由黨,他們的擴張政策就是進攻歐洲大陸,擴大英國的影響力,於是政客寫了份洋洋灑灑的奏摺說動了時任國王安妮女王,女王眼含熱淚在上面簽字。還動情的說:“與法國開戰是為了增強英格蘭的榮耀與繁榮,我做的事沒有一點私心,全是為了英格蘭”。英國這才得以發兵參加戰爭。
◇ 安妮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斯圖亞特王朝的英國及愛爾蘭女王(1702年—1714年8月1日在位)
同樣是在安妮女王執政時期,下議院提交了一份《任職法案》,核心內容也是對王權進行一些限制,女王嫌限制的條款太多不同意,最後經過好幾回修改,才在1707年終於同意法案。可以說這段時間英國一直是二元君主時期,國王和議會都有條件進行相互制約。
不過,安妮女王去世,德國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被推舉為英國國王,往後三代喬治國王都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很好地處理朝政。喬治一世是個英語都不會說的德華人,喬治二世熱衷於御駕親征,喬治三世是個精神病,於是他們就當了甩手掌櫃,把國王的行政權力交給“第一財政大臣”也就是後來的首相代為行使,時間一長這種做法就成了慣例。
一些沒有委託給首相和內閣的權力,比如拒絕御準下院透過的法案、命令議會休會、特赦罪犯這些,國王也不再行使或者轉交議會行使,雖然沒有法律規定國王必須要這麼幹,但幾代人都這麼過來的,朝廷上下也就都習慣了。
◇ 維多利亞女王全家福
等到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時,王室的權力還是有收回的轉機,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的第三年,嫁給了自己的表弟阿爾伯特親王。阿爾伯特親王熱衷於政治,他經常干預英國各種事務,第一屆工業博覽會他發起的,外相帕麥斯頓勳爵他解僱的,可以說光榮革命後英王被限制的眾多權力都被阿爾伯特親王挨個兒找回了。
如果女王能稍微有點政治野心,在丈夫的幫助下繼續跟議會制衡不是問題,但女王對政治不太熱衷,她比較喜歡生孩子,倆人結婚後20年時間裡生了9個孩子。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雲,1861年,阿爾伯特親王去世,他們兩個是歐洲王室裡少有的模範夫妻。
◇ 後來,“歐洲的祖母”只能和愛人以這種形式合影留念了
女王因為傷心過度,一直到1901年駕崩,每天都是在深宮大院裡穿黑袍,不問政事,現在看關於中老年維多利亞的照片,全是一身黑+哭喪個臉的。而且女王認為自己的丈夫之所以去世,和自己的長子愛德華有很大關係,這小子不學無術無惡不作,還去風月場所鬼混,阿爾伯特親王拖著重病去勸兒子浪子回頭,在路上的了傷寒死的。所以維多利亞女王不僅自己不參與政事,還禁止愛德華參與政治。
自此英國王室放棄了40年的權力,在這段時間內閣的權力進一步上升,留給國王的東西就不剩什麼了。等到愛德華王子繼位成愛德華七世的時候,內閣在首相的帶領下襬脫了國王的權威,英國也就順利地過渡到了今天的議會內閣制時代,這種體制顯然比國王在臺前行使權力更受民眾歡迎。
看到這各位應該也就能明白,從法律上講,英國國王不但有實權,而且還不小,目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體系,更多的是靠政治傳統而不是法律依據確立的。面對議會的提案,只要女王願意說不,那誰也攔不住,2012年英格蘭銀行向議會提交了一提案,提議削減王室開支,議會透過,但按程式,要由女王簽署了才能生效。但女王不籤,由於這麼多年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大家也有點不知所措,這事兒就擱置了。
至於任免官員這事,她雖然沒拿英華人開刀,但她在澳洲動過手,1975年,澳洲發生政治危機,執政黨和反對黨鬥得不可開交。女王一怒之下,示意澳洲總督炒了時任首相的魷魚,解散了上下議院,避免了更深的內亂。
◇ 被麥克阿瑟親自整改後,天皇徹底變成了日本“吉祥物” 圖為2011年3月30日,日本東京慶應大學,明仁夫婦看望在地震臨時安置點居住的災民
總說英國的制度和日本很像,其實完全不一樣,英國女王更多是法律賦予我這個權力,但是我不用;日本天皇則是想行使權力也行使不了,因為法律根本不允許我這麼做,相比之下日本天皇才更像是個吉祥物。
如果老佛爺哪一天要“王政復古”自己行使這些權力,法律上是合法的,因為沒有任何法律剝奪國王的這些權力,法無禁止即為可,當然會不會引起民意反彈等後果另說。
至於英國王室是否會就此退位,個人認為更是無稽之談,根據英國《當天》雜誌的民意調查,在1980年,有90%的受訪者認為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比法國或美國的共和政體更加優越;在1983年,99%的受訪者支援保留君主制。不過,英國王室的支援率在近20年有所下降,但大多數英國民眾還是願意保留君主制。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在2013年的調查,66%的受訪者依然認為君主制比共和制更適合英國,反對英國保留君主制的人只有17%。
◇ 英王室成員合影 圖為:2018年5月19日,哈里王子與梅根·馬克爾舉行婚禮
作為延續近千年的英國傳統,大部分英華人都對英國王室有著別樣的情感。即使有些人並不關注,他們也不希望王室消失。這就像《當代世界》雜誌中的一篇文章《神秘的英國王室》開頭寫到的:在英華人眼裡,英國王室就像歷經滄桑遺留下來的文物,雖沒太大用處,也是個寶藏。
但凡是對知識有崇敬有追求的人,怎麼忍心去拆除博物館?
2017年,BBC有一部電影《查爾斯三世》,屬於在合理範圍內進行改編的荒誕喜劇,裡邊就提到了女王駕崩,查爾斯王子繼位後,因為對首相不滿宣佈解僱首相的劇情。這部上映在2017年的電影,除了有國王解僱首相的橋段,還預言了哈里和黑人結婚,並且夫妻倆雙雙退出王室,以及女王要在2022年駕崩。
◇《查爾斯三世》
現在哈里和黑人結婚並退出王室這條已經成真了,接下來就看剩下的那些電影裡說的準不準了。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賽艇隊長
2月20日,生於1926年,現年96歲,登基已經70年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核酸陽性。
◇ 圖源於網路
訊息一出,無數盎撒和黃盎格魯撒克遜紛紛展開腦洞,先是說女王駕崩了誰接班,到底是皇長子還是皇長孫?英國會不會由此廢除君主立憲改共和,畢竟王室就是一個吉祥物沒什麼權力。
那麼,英國國王到底有沒有權力,是不是像教科書裡說的那樣“哪怕是國王自己的死刑判決書,國王也必須要簽字”?
總的來說,英國國王以光榮革命為起點,逐漸走上花瓶化的道路,1689年議會透過《權利法案》,褫奪了國王的若干權力,比如隨意更改法律、徵稅、解散議會、私自組建常備軍等等,這些都不被允許。
為了繼續鞏固自己的地位,議會又在1701年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這個法案對英國國王的繼承權進行了限制,國王只能由新教教徒擔任,杜絕了天主教在英國復辟的可能性。國王頒發詔令,需要跟1名大臣一起簽字才算有效;跟王室有利益往來的人不能擔任下議院議員;英國國王的權力被進一步限制。
◇ 1689年2月,議會在威廉夫婦登基前宣讀了《權利宣言》
透過這兩個法案,國王的權力確實被削弱了,但還沒到統而不治的地步。但英國國王還掌握一個重要的權力就是行政權,國王能任免大臣、拒絕簽署某項法案、還能命令議會休會。
在軍權上,國王雖然不能隨便發動戰爭,但英王還是能掌握軍隊的,他是軍隊的最高總司令。可以說當時的英王權力比現在美國總統要大。1701年歐洲大陸爆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其實英國本身是可以不參戰的,當時英國政府的執政黨是輝格黨,也就是後來的自由黨,他們的擴張政策就是進攻歐洲大陸,擴大英國的影響力,於是政客寫了份洋洋灑灑的奏摺說動了時任國王安妮女王,女王眼含熱淚在上面簽字。還動情的說:“與法國開戰是為了增強英格蘭的榮耀與繁榮,我做的事沒有一點私心,全是為了英格蘭”。英國這才得以發兵參加戰爭。
◇ 安妮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斯圖亞特王朝的英國及愛爾蘭女王(1702年—1714年8月1日在位)
同樣是在安妮女王執政時期,下議院提交了一份《任職法案》,核心內容也是對王權進行一些限制,女王嫌限制的條款太多不同意,最後經過好幾回修改,才在1707年終於同意法案。可以說這段時間英國一直是二元君主時期,國王和議會都有條件進行相互制約。
不過,安妮女王去世,德國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被推舉為英國國王,往後三代喬治國王都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很好地處理朝政。喬治一世是個英語都不會說的德華人,喬治二世熱衷於御駕親征,喬治三世是個精神病,於是他們就當了甩手掌櫃,把國王的行政權力交給“第一財政大臣”也就是後來的首相代為行使,時間一長這種做法就成了慣例。
一些沒有委託給首相和內閣的權力,比如拒絕御準下院透過的法案、命令議會休會、特赦罪犯這些,國王也不再行使或者轉交議會行使,雖然沒有法律規定國王必須要這麼幹,但幾代人都這麼過來的,朝廷上下也就都習慣了。
◇ 維多利亞女王全家福
等到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時,王室的權力還是有收回的轉機,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的第三年,嫁給了自己的表弟阿爾伯特親王。阿爾伯特親王熱衷於政治,他經常干預英國各種事務,第一屆工業博覽會他發起的,外相帕麥斯頓勳爵他解僱的,可以說光榮革命後英王被限制的眾多權力都被阿爾伯特親王挨個兒找回了。
如果女王能稍微有點政治野心,在丈夫的幫助下繼續跟議會制衡不是問題,但女王對政治不太熱衷,她比較喜歡生孩子,倆人結婚後20年時間裡生了9個孩子。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雲,1861年,阿爾伯特親王去世,他們兩個是歐洲王室裡少有的模範夫妻。
◇ 後來,“歐洲的祖母”只能和愛人以這種形式合影留念了
女王因為傷心過度,一直到1901年駕崩,每天都是在深宮大院裡穿黑袍,不問政事,現在看關於中老年維多利亞的照片,全是一身黑+哭喪個臉的。而且女王認為自己的丈夫之所以去世,和自己的長子愛德華有很大關係,這小子不學無術無惡不作,還去風月場所鬼混,阿爾伯特親王拖著重病去勸兒子浪子回頭,在路上的了傷寒死的。所以維多利亞女王不僅自己不參與政事,還禁止愛德華參與政治。
自此英國王室放棄了40年的權力,在這段時間內閣的權力進一步上升,留給國王的東西就不剩什麼了。等到愛德華王子繼位成愛德華七世的時候,內閣在首相的帶領下襬脫了國王的權威,英國也就順利地過渡到了今天的議會內閣制時代,這種體制顯然比國王在臺前行使權力更受民眾歡迎。
看到這各位應該也就能明白,從法律上講,英國國王不但有實權,而且還不小,目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體系,更多的是靠政治傳統而不是法律依據確立的。面對議會的提案,只要女王願意說不,那誰也攔不住,2012年英格蘭銀行向議會提交了一提案,提議削減王室開支,議會透過,但按程式,要由女王簽署了才能生效。但女王不籤,由於這麼多年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大家也有點不知所措,這事兒就擱置了。
至於任免官員這事,她雖然沒拿英華人開刀,但她在澳洲動過手,1975年,澳洲發生政治危機,執政黨和反對黨鬥得不可開交。女王一怒之下,示意澳洲總督炒了時任首相的魷魚,解散了上下議院,避免了更深的內亂。
◇ 被麥克阿瑟親自整改後,天皇徹底變成了日本“吉祥物” 圖為2011年3月30日,日本東京慶應大學,明仁夫婦看望在地震臨時安置點居住的災民
總說英國的制度和日本很像,其實完全不一樣,英國女王更多是法律賦予我這個權力,但是我不用;日本天皇則是想行使權力也行使不了,因為法律根本不允許我這麼做,相比之下日本天皇才更像是個吉祥物。
如果老佛爺哪一天要“王政復古”自己行使這些權力,法律上是合法的,因為沒有任何法律剝奪國王的這些權力,法無禁止即為可,當然會不會引起民意反彈等後果另說。
至於英國王室是否會就此退位,個人認為更是無稽之談,根據英國《當天》雜誌的民意調查,在1980年,有90%的受訪者認為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比法國或美國的共和政體更加優越;在1983年,99%的受訪者支援保留君主制。不過,英國王室的支援率在近20年有所下降,但大多數英國民眾還是願意保留君主制。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在2013年的調查,66%的受訪者依然認為君主制比共和制更適合英國,反對英國保留君主制的人只有17%。
◇ 英王室成員合影 圖為:2018年5月19日,哈里王子與梅根·馬克爾舉行婚禮
作為延續近千年的英國傳統,大部分英華人都對英國王室有著別樣的情感。即使有些人並不關注,他們也不希望王室消失。這就像《當代世界》雜誌中的一篇文章《神秘的英國王室》開頭寫到的:在英華人眼裡,英國王室就像歷經滄桑遺留下來的文物,雖沒太大用處,也是個寶藏。
但凡是對知識有崇敬有追求的人,怎麼忍心去拆除博物館?
2017年,BBC有一部電影《查爾斯三世》,屬於在合理範圍內進行改編的荒誕喜劇,裡邊就提到了女王駕崩,查爾斯王子繼位後,因為對首相不滿宣佈解僱首相的劇情。這部上映在2017年的電影,除了有國王解僱首相的橋段,還預言了哈里和黑人結婚,並且夫妻倆雙雙退出王室,以及女王要在2022年駕崩。
◇《查爾斯三世》
現在哈里和黑人結婚並退出王室這條已經成真了,接下來就看剩下的那些電影裡說的準不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