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醫生關注心臟

    困境與出路並存,在南方會好一點,但在北方城市會很難說,醫保可能在短期內會是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但未來也可能這種影響會下降

  • 2 # 謝汝石健康說

    醫生集團肯定是今後醫生執業的一個方式之一,目前各醫生集團都在探索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模式,需要政府、行業協會和探索者共同去完成醫生集團執業規範、盈利模式等,包括對醫生集團認定為醫療機構的推動。

    目前的困境主要是商業化的執業平臺缺乏、獲客能力、商業保險支付配套問題,還有醫生集團的性質是醫療機構的認定還是商業主體的問題需要政府出臺配套政策。

    目前主要努力方向應該是利用特色技術,解決醫療痛點和服務。例如:一些骨科、泌尿外科結石等醫生集團做得很有特色,應該是突圍的好辦法。

  • 3 # 醫院院長觀察

    都是宣傳的可好,生存的很難,或者就沒運轉。原因是,醫療圈的牛人都是單位人,去醫生集團的牛人不多。牛人離了單位平臺,也不那麼被認可了。

  • 4 # 吉月文

    退休了還想幹一番大事業的人,恐怕沒有幾個。提問者有這樣的雄心著實不容易。不過現實恐怕就不是那麼樂觀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先分析一下中國目前醫療市場的格局狀況。首先一個基本判斷是中國目前的醫療市場主體還是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中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整體發展處於弱勢地位。

    目前非公立醫療機構當中, 混得最好的實際上還是莆田系。這雖然很諷刺,但卻又是一個現實。由於做的生意見不得人所以莆田系醫院的實際營收情況,不得而知。這些企業大都不上市,財務狀況自然也不會公告。不過根據網上整理出來的莆田系幾大醫療家族的全國醫院總數來看上千家應該不成問題。醫院是一種重資產機構,因此每家醫院的資產少則上千,萬多則上億。網上傳言的這些大家族手中資產過百億的說法,其實不誇張,還是很有依據的。

    莆田系佔據了目前非公立醫療機構當中的大部分。非莆田系的醫療機構當中,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高階外資醫療機構。目前在國內比較出名的是由美國資本創立的和睦家連鎖醫療機構。該機構目前在中國少數大中城市設有醫院或者門診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臺灣資本背景設立的醫院比如長沙的旺旺醫院,南京的明基醫院。總體來說這些高階外資醫療機構主要瞄準的物件是在外僑和中國的高收入家庭。市場份額相對有限。從其本身的醫療水準來看,實際上和中國頂級公立醫院相比,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唯一可以稱道的大概也就是服務相對較好。因此總體發展比較緩慢,既趕不上中國頂級公立醫院的發展速度和莆田系相比也不行。

    第二,依託公立醫院醫療資源設立的私立醫院。現在很多打著某某國際醫院招牌或者某某醫院國際部的醫院內設機構,大體上都是這個情況。部分網際網路公司開設的所謂高階醫院,其實走的也是這個路子。說是私立醫院,實際上只是公立醫院換了個馬甲掙錢而已。從醫療水準來看,完全和母體醫院一致。對於患者來說,本質上是以更高的費用換取更好的服務。最近這些年醫院的盈利和擴張衝動非常強,所以此類機構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不過就和高等教育當中的民辦二級學院一樣,這種不清不楚的灰色狀態恐怕持續不了多久。以後肯定是要被清理的。

    第三,部分地區因為醫療改革而從原公立醫療機構轉型而來的私立醫療機構。比如江蘇宿遷在過去,曾經將所有的醫院全部進行了改革處理。因此目前宿遷的大部分醫療機構都是私立性質的。此外還有一些由大型國有企業創立的醫院,進行企業改制的時候也順帶進行了醫院權屬的改革。這類醫療機構的發展是兩極分化的。有些機構轉型較好,依然維持了原來的發展勢頭和大型公立醫院的差異不大。但是有些機構的發展就比較差了。

    第四,私立診所。這些診所既有個體性質的,也有企業性質的,以口腔中醫等少部分對於醫院體系依賴不大的特殊科室為代表。

    至於所謂的醫生集團,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產生的新鮮事物。應該是類似於合夥人的一種企業模式制度。在整個非公立醫療機構大體系當中,所佔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營收角度考慮,雖然沒有確切資料,但是從目前的醫療機構數量以及規模的粗算來看,莆田系大概佔了非公立醫療機構總營收的80%以上。不誇張的說,莆田系在整個非公醫療機構市場當中佔據了絕對壟斷地位。後來者要想撬開這個市場真不容易。普天義雖然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情,但是有一點必須要承認,那就是他們在市場營銷和醫院的財務控制管理方面有獨到之處。這一點值得所有的醫院好好學習。

    既然現狀並不好,那麼未來前景如何呢?這就是接下來要談的問題。

    醫療行業是一個受政策面影響非常大的行業,所以要看行業前景就要看政策面的變化。在武漢疫情爆發之前,醫療改革的方向應該說已經很明確,那就是要大規模壓縮公立醫院的市場份額,刺激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減少公立醫院所帶來的財政負擔。這個政策當然是利好所有的非公醫療機構的。但問題在於,武漢疫情的爆發使得公立醫療機構定海神針的功能在短時間內呈現在了所有人面前。鼓吹醫療行業全面市場化的人,在這個時候徹底失語。政策的大調整,雖然還沒有公佈,但可以肯定一定會發生。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正常情況下應該會調整成在一定程度內允許非公立醫療機構繼續發展,但還要保持公立醫院的主導地位。未來會在保持這個地位和控制財政支出之間做一個平衡。

    也就是說從政策面上來講是會給予一定發展空間的。但這種空間恐怕是比較有限的。而且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和其他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競爭。

    莆田系憑藉著先發優勢已經在網點佈局資本儲備方面佔得了先機。雖然很多人對莆田系咬牙切齒,但是在這樣一種改革下面,莆田市依然將佔據優勢地位。很多人所期待的莆田系醫院大規模倒閉的現象並沒有發生。實際上,正如同西方歷史上,很多企業都透過一些臭名昭著的卑鄙手段獲得第1桶金,然後洗白一樣,莆田系很有可能也走上這樣一條道路。德國著名的化學和製藥公司,拜爾是海洛因的研發者。但現在也是世界500強,也是德國工業企業的代表。不出意外的話,莆田系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是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的主體。

    外資醫院和公立醫院的民營分支機構,將成為未來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當中專門負責高階醫療領域的主要代表。

    醫生集團可能會成為未來私立診所的一種轉型方向。部分個體私立診所聯合起來轉型成為一種合夥制的醫生集團。也就是說這種醫生集團可能更多的也就適用於像口腔中醫這樣對於醫院體系依賴性較小的科室醫生。其他的大部分科室的醫生都很依賴於醫院體系下的檢驗檢查,以及手術條件。而如果維持這樣一種醫療體系,實際上是需要很大一筆投資的。除了少部分醫生集團,大部分是做不到的。

    美國醫生集團的發展是有一些特殊因素的,不能單純的認為美國發展的好,中國就一定能發展的好。美國有非常完善的檢驗檢查外包行業體系。很多中小醫療機構透過這個行業來實現檢驗和檢查。美國公立醫療機構收入低,優質醫生數量不足,因此往往和醫生集團形成一種互助式的合作關係。在自身無法提供手術服務的情況下,公立醫療機構臨時聘用醫生集團的醫生來執行手術。作為交換條件,醫生集團可以隨時借用公立醫院的手術室。很顯然這兩個條件中國都不具備。中國目前的檢驗檢查外包行業也沒有發展起來。中國的公立醫療機構,也不可能像醫生集團購買服務,更不可能向醫生集團開放手術室。這裡邊不光涉及到醫療風險問題,還涉及到非常麻煩的司法問題。這兩點在短時間內都不會發生改變。這就制約了醫生集團只能限定在口腔和中醫等少數科室領域。

    當然,醫生集團自然也可以在市場不能夠提供相應輔助支援的情況下,透過自建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標。但如果這樣做的話,中國的醫生集團實際上就不再是美國那種輕資產模式下的,類似於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那樣的重人力資本合夥企業。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合夥制的專業性醫院機構。其實際運作模式和醫院就沒有任何差異可言。所鼓吹的純粹透過醫療技術掙錢,最後就得變成一句空話。

    綜合來看,除了少部分科室,比如口腔和中醫以外,醫生集團的前景是不樂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孩子回老家陪讀和照顧老人,可是沒有收入,在這個農村田地又少,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