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月天一人
-
2 # 龍文說史
謝邀,明成祖時,鄭和下西洋就足以表現明朝當時實力,這是明帝國首先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肌肉。他代表的不止是維護明朝本身政權,還代表著中華民族向海外展示自己的時機。明帝國是歷朝歷代積攢下來的福音,經過一千多年,中國造船事業走到世界領先地位,元宋時更是推到頂峰,明朝也正是繼承元宋輝煌 ,他是最後一次,儒家思想在當時中國根深蒂固,它追求的是封閉傳統,下西洋恰恰違背了中國傳統,導致之後明清不敢涉足海外,也無心對外擴充套件。
同一時期歐洲崛起,將明帝國世界黃冠地位拉了下來,永樂皇帝后,大明不再領先於世界,明朝盛世也走完它的蜜月期。永樂皇帝時大明帝國是領先於世界,而且軍事,文化,經濟算世界最強,他承繼漢唐,在當時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單方面抗衡明帝國。為什麼呢?看看當時世界形勢,全球海域還沒有被歐洲霸佔,他們還在龜縮於自己歐洲城邦內,那時歐洲爆發正英法戰爭,打得你死我活,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在醞釀期。越往東,俄羅斯沒有崛起,臣服於金帳汗國。至於非洲和美洲,阿拉伯半島,那些只是些不足為奇的部落國度和宗教國。
然而當時確實有一個帝國可以與明帝國抗衡,那只是一時期,帖木兒帝國,帖木兒血腥式進攻學的是成吉思汗一招,他的功業和出身和成吉思汗一樣,成就世界霸業,明朝正好在他的東面,帖木兒橫掃西方諸國後從來沒有遇到強大對手,波斯,俄羅斯,土耳其,埃及,印度,都臣服在他腳下。而東面大明,一直沒交過手,他對大明財富垂誕,打起來攻打大明主義。可是半途帖木兒病故,進攻大明計劃打消,也許是心裡畏懼大明吧!帖木兒當時只派前鋒出徵,走到庫爾勒附近,而自己卻在訛答剌,偏師暫且出擊。永樂皇帝朱棣為了證明大明帝國強盛,邀請各國使臣聚集北京,參觀十萬明軍大閱兵,帖木兒使臣牽來帖木兒生平征戰騎的戰馬,送給永樂皇帝,還說多虧大帝死在之前,不然他的榮譽因為一場錯誤就毀於一旦。同樣埃及,印度,阿拉伯世界因為這次閱兵震驚,從不敢幹擾下西洋船隻出航了。
明帝國在永樂時達到極盛,他的潛力也發揮到極致,明帝國西南擁有烏思藏,東北有奴兒干,在哈密還設定了一個衛,伸到最西域一方。北面,朱棣親征漠北,打的元朝後人落花流水,避開明軍越來越遠,明軍一出動就是五十萬之眾,兀良哈部臣服大明,漠北韃靼瓦剌處於守勢,明軍當時還算拿主動權,勢力伸到漠北。在朱棣手裡,明帝國內憂外患很少,他集中權利,設立內閣,提高皇權,明朝內部算清平。經濟在當時更不用說,可下西洋卻使國內背上沉重的負擔,明帝國沒有利用好下西洋成果,他反而成了儒家官員們爭鬥焦點。明朝對海外主要還是炫耀,他的船隊要比歐洲龐大大幾十倍,如城市一樣,若當時真的有個美洲,或澳洲,明帝國若想去,易如反掌。明朝船隊在好望角停頓,他們當初若真的想殖民,稱霸全球,還輪的上歐洲。永樂皇帝雄心是有的,可只代表個人,正當鄭和出征海外時,北京大殿晚上突然起火,眾大臣聞訊謊稱下西洋惹怒了天神,天神降罪朱棣。朱棣這樣的堅定者,一旦西去,那下西洋就不可能再出海了。許多身旁人認為那是勞民傷財,畢竟大明實力在當時擺著。明船隻越過南洋活捉南洋大盜陳祖義,進攻斯里蘭卡將其國王亞烈苦奈兒擒回中國問罪。中國浩瀚的船隻,猶如一座城市一樣,橫行於印度洋,印度洋各國一個一個臣服。這就是大明為什麼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吧!
-
3 # 策牧銀河
這個時期的大明王朝,在明成祖的大肆改革下 政治 經濟 文化 軍事~應該都是當時世界最強的 都知道鄭和下西洋 但很少人知道 鄭和的船隊 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 ,其作戰能力,可以輕而易舉橫掃亞歐非各國 那時的北美南美 還處在矇昧時期
-
4 # 秋耗
謝邀,首先說明我不是明粉,明朝的特務機構使人民的生命隨時可能受到威脅,讓我反感。但是事實不可否認,明成祖時期的中國是世界最強,這個強大不僅僅是軍事上:鄭和艦隊橫掃東亞南亞,其實經濟上也是世界最強,當時經濟總量超過世界40%以上,同時政治上也是世界最強,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周邊如北韓等諸國均是明朝從屬國,反明粉者認為,明朝的領土較清朝小太多 其實這不能否認明朝的強大,明朝如果不滅亡,完成向資本主義轉型,今天的世界語就是漢語。
-
5 # 再上高峰1
雖然我不是很喜歡,明朝的特務機構,但是明成祖時期,中國絕對是最強大的國家,因為 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明成祖統治期間以永樂作為年號,朱棣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並且宣揚國威,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後世史學家稱其為永樂盛世。
改革吏治
明太祖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這個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內閣品級不高,一般要經過翰林院庶吉士鍛鍊,後來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進內閣”的潛規則。
發展經濟
明成祖朱棣對各地方官吏要求極為嚴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須深入瞭解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覲見的地方官吏五百餘人各自陳述當地的民情,還規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當者勿問’。之後,永樂帝宣佈“諭戶部,凡郡縣有司及朝使目擊民艱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觀察員,如果看到民間疾苦而不實報的,要逮捕法辦。對民間發生了災情,地方上要及時賑濟,做到“水旱朝告夕振.無有雍塞”。
文化教育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儲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儲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自《永樂大典》公眾於世之後常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
對外軍事
為了徹底解決蒙元貴族的殘餘勢力,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明成祖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永樂帝封韃靼大汗為和寧王。隨後明朝大軍一直進入到極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永樂十年(1414年),永樂帝舉行第二次北伐,擊敗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謝罪之後,永樂帝班師回朝。永樂十七年(1421年),永樂帝舉行第三次北伐,大敗兀良哈蒙古。蒙古勢力遭到永樂帝的連續打擊後,此後數十年都無法對明朝構成威脅。 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設立了奴兒干都司,管轄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等地。以及對安南的戰爭。
海外交流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為正使,王景和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明朝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以後又於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這就是偉大的鄭和下西洋。 永樂帝在位期間,“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
6 # 心向青山
明成祖時期,公元15世紀初期,中國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
在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無非漢、唐、明,可是漢時,歐洲有羅馬;唐時,中東有大食。
而大明成祖之時,阿拉伯帝國在蒙古帝國打擊下分崩離析,奧斯曼帝國剛剛崛起,尚在小亞細亞一隅之地,其鼎盛期要在百年之後。歐洲處於黑暗的中世紀,連分裂的阿拉伯人都打不過,大航海時代還要一百年之後才能到來。而帖木兒這樣的遊牧民族更是驟起驟衰,無法與大明相提並論。
放眼宇內,四海八荒,成祖之時,七下西洋,處於獨孤求敗之境。
-
7 # hao33合親1斤兵
起碼對外是的。擊敗了奴隸制蒙古王朝,在世界範圍之內都是震撼性的,即使不包含技術和知識的領先,一樣是世界老大。
回覆列表
外強中乾,實話實說,明包括後面的清,已遠遠不能說是最強。這只是兩個超級胖子,而且都是坐在地下,清甚至躺在地上。抗打但反擊能力有限。從幾次對外戰爭可以看出,明雖打敗了荷蘭、西班牙、葡萄牙,但戰爭成果極為有限,根本扼制不了西方列強的步步緊跟,清呢,更加不堪,雅克荷戰爭數萬對數百,經年累月,毫無壓倒性戰果,打勝了卻吃大大的虧,後面對外戰爭就不用提了。明成祖時代已不能說最強,因為這才是中國封建帝制的一次落日夕陽,而清只是餘暉而已。我相信,如果明成祖時期面對西方的時候,也許西方列強打不過,但只是一時動不了而已。就象一群狼面對一個五千公斤的家豬,絕對一時半會不能咬死它,但早晚狼是最終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