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彩漣水
-
2 # 村姑說村事
農村俗語“人行十里莫問飯,路走二十莫問宿”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是千百年來人們生活和生產經驗的總結,所以要研究農村俗語的準確意思,應該首先還原古時候的有關生活場景。“人行十里莫問飯,路走二十莫問宿”,這句話從字面上本來不難理解,難點就在“莫”這個字上。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莫”的解釋有兩種,一是“不要”的意思,二是“無不”的意思!
這樣的話,“人行十里莫問飯,路走二十莫問宿”就有了兩種解釋。一種是客人在走了十里以上的路以後到了你家,你就不要問人家餓了沒?要不要吃飯?你趕緊的讓人家吃飯就好了!否則就是假惺惺的,不願意讓客人吃飯了!而客人在走了20裡以上的路才到了你家時,不要問人家需不需要住宿?你讓人家住下就是了!否則也是假惺惺的了!
第二種解釋是,從前的人們出門在外,吃飯和住宿問題是兩個難點,所以每走十里地沒有不停下來問問哪裡有吃的?每走二十里地又得問問哪裡有可以住宿的?
因為在古代,人們的出行還沒有現在這麼方便。除了步行,頂多騎個馬或者坐個馬車,驢車什麼的,一天也走不了幾里地。按照我們小時候步行的走法,早上吃過飯出發,走上十里地到親戚家也就快中午啦!吃飯是必須的,甚走這麼遠就是為了吃個飯。而走上20裡地才能到的親戚家,那晚上住宿就是必須的啦。
所以說感覺第一種解釋更切合實際。但第二種解釋對人生更有啟迪意義。那就是凡事要未雨綢繆,學會走一步看兩步,這樣才不至於餓肚子或者露宿街頭!也就是做事要穩妥,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這樣成功的勝算才會大些!
-
3 # 駿景農業
其實這句話是用來體現華人的待客之道的!在過去的社會交通十分不發達,出門趕路有錢的人家能有個驢車或者馬車什麼的,普通貧苦百姓就只能是背個包袱步行百里千里了。不光是交通工具落後,交通基礎設施也好不到哪裡去,那時候無論是官道還是鄉道都是土路,要是遇到陰天下雨泥濘不堪的道路就不用提了。所以過去社會里人的活動範圍是極其有限的!因此處於這樣的環境條件下過去人趕路經常是很長時間才走了不遠的路,所以在舊時侯能走上十里路基本上大半天就已經過去了,若是清早出發這會也已經是晌午了,所以無論是到達親朋好友家裡還是投宿到客棧,地主們都不能問客人吃飯了沒有,而是應該直接將餐飯準備好供客人享用,這是長期經驗總結過後約定熟成的一個定律!就像現代社會的“潛規則”不用說大家都明白。如果問客人有沒有吃飯就是“殺雞問客”,這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十分不厚道的做法,若是這樣做很容易會讓客人覺得你沒有誠意是在趕他走。因為咱們華人很好面子比較含蓄,不像西方人怎樣就是怎樣,你若是問有沒有吃飯,人家客人肯定說吃過了,然後出門就說你不厚道!同樣的道理,走了二十里路肯定已經到了傍晚,這時候問人家需不需要住宿就是“禿子頭上的蝨子”等於是在放屁,如果不盡地主之宜,回頭會被唾沫星子淹死。咱們華人太好面子,想幹什麼又不好意思直說,主人一定要先想到給個臺階下,客人才好借坡下驢。
陳
-
4 # 提神0357
“人行十里莫問飯,路二十莫問宿”的俗語,“十里”、“二十”都不是實指,只是個大概的意思。在過去的那些年代裡,人們出行都是靠步行。不用說,當時人們步行就是一天也走不了多少里路,於是便有了這句俗語在民間的流傳。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人行十里莫問飯。據老輩人講,在過去到十里開外的縣城買豬肉、糧食等都是凌晨三四點鐘出門了,不歇不緩趕到集市都快大中午了。怎麼行走這麼慢呢?主要是道路不平坦,淨是羊腸小道,岔道又多,免不了走了彎路,還揹負著很重的行囊,加上本來就吃不飽肚子。若半道上實在走不動,想討口水喝,但凡進得親戚或路人家裡,總要先寒喧一下,可千萬別問你們吃飯了沒有。這是為啥呢?本來給你水喝,都給足了面子,因為那時吃水都難,幾里開外人挑驢馱的,去的遲了還不一定能弄到。你又問飯,還得寸進尺了不是?連自家都餓著肚子哩!也有人認為,瞧不起我家沒飯吃?給飯吃與否,決定權在我,有你這樣討飯的嗎?人家打心眼裡鄙夷你。其實啊,能給你水喝,若碰巧到飯點了,連飯也會蹭到,問了多討人嫌啊!
路走二十莫問宿。“二十”裡開外,一種應該不是本鄉的人了,你都是外鄉人。彼此很不熟悉。你不能走夜路了,甚至還想掏錢留住一宿。不信,人家會一口拒絕的。要知道,你一個外鄉人,僅僅是路過而已嗎?或許是小偷、或許是慣犯什麼的,如果留宿了,家裡失竊怎麼辦?被官府問責怎麼辦?豈不是“引狼入室”、禍及禍池嗎?不就是還不知道你究竟是啥人?另一種應該是親友,那還用問住宿可以嗎?早準備好了飯菜,收拾好了房間就怕你嫌棄不住呢?你要再問,多此一舉,親友會沒面子的。不過啊,看你來的這時間、架勢,早就有留宿的意思,若要再問,不是不信任親友嗎?
“人行十里莫問飯,路走二十莫問宿”,在現在看來,真不合時宜了。都已經徹底進入以車代步的新時代,誰還會為一二十里路問飯、問宿呢?眨眼的功夫回到自己家裡多舒服。不過啊,只要你問了,也不會是你受委屈的。你有親歷經歷嗎?
-
5 # 掛羊頭賣狗肉628
這句老話的真實意思是,十里之外的地方上的人與你非親非故,你只能去客棧買飯吃。二十里之外對你而言就是異鄉,要住宿的話也只能去客棧住一宿。徐霞客遊歷大半個中國,投宿的地方都是些寺廟,一個漠生人出門遠遊民宿是不可能會讓你住進去。那時候的人都是氏族人群居住在一起,農村的村莊至今還有人叫“圍寨”。有的地方叫“圍屋”四周築起高牆裡面都是本族同胞居住在一起。所以,出門幾十裡之外就沒有人會搭理你,更不會給飯與你吃,不要說睡一晚,門都不讓你進。
-
6 # 遼瀋美食
熱情好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就是誠意,無論是什麼樣的親戚朋友,誠意都無法改變,東北有一句老話,來得都是qie(親屬的含義),咱們必須盡好地主之誼,招待朋友和家人。
以前人行十里莫問飯是什麼意思的呢,以前沒有車馬的時候都是靠步行,走十里串門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到家裡別問什麼吃飯沒有,也別問渴不渴,餓不餓,就是直接沏茶倒水安排吃飯,現在也是一樣的道理。粗茶淡飯沒有人嫌棄你,但是不招呼好客人就失禮了。
甭管渴不渴,進屋一杯水,然後安排飯,到飯點就是開飯,別管人家餓不餓,有一次小編去一個地方採訪,夏天也挺渴的,硬是沒有水喝啊。後來實在忍不住了,藉口說去一趟衛生間,轉身到樓下超市買一瓶水。古語說: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在人世間做事情,不能不通人情世故,要注意人之常情,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人行二十莫問宿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用問人家要不要住宿,主動為親戚和客人安排住宿,以前沒有車馬的時候都是靠步行,再行走20裡就天黑啦,這給人家一個窘啊,所以不能問客人的住宿問題。有必要提前安排住宿,人行二十莫問宿。有些問答真是驢唇不對馬嘴,什麼別管人家吃飯住宿,實在看不下去了。
與人為善,為善當先。“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中國是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的表現。記住招待親朋好友,禮儀最重要,教會孩子學習待客之道是他的人生第一課堂。
-
7 # 餘一鬥
在農村有一些民間俗語,都是老百姓的親身經歷和經驗之談。他們透過一代又一代口口相傳的方式,將這些經驗之談傳遞給子孫後輩,作為他們待人接物的一種經驗和準則。“人行十里莫問飯,路走二十莫問宿”,就是其中比較有道理,也很典型的一句經驗之談。
人行十里莫問飯在以前的農村地區,交通非常的不方便,沒有大馬路,一般都是崎嶇曲折的山路或羊腸小道。外出探親的時候,往往一早出門走上大半天,到中午的時候不一定能到。尤其是親戚家住比較遠的時候。像我以前有一個姑奶奶,她嫁到了離家十幾裡外的山村。每次去她家,我們大清早出發,過了中午飯點以後才能抵達。
坐下來寒暄兩句,姑奶奶就開始下灶生火做飯。她根本不用問我們有沒有吃午飯。因為知道從家裡趕過來,肯定是一上午都在著急趕路,沒有吃午飯。所以趕快下灶燒火做飯給我們吃,甚至怕我們餓著,會端出一些平時不捨得吃的山果花生給我們墊肚子。
這就是“人行十里莫問飯”的含義。在農村地區是一種約定成俗的規矩,因為這是生活常識,知道一個人走十幾里路需要半天以上的時間,肯定沒有吃飯。所以問都不用問,就直接開始準備飯菜招待。
路走二十莫問俗和上一句一樣,如果一個人要趕遠路,清早出門一直走到傍晚的話,可能也就是走20多里山路的樣子。因為以前交通不便,山路崎嶇難行,不能像大馬路上走的那樣走的飛快。而且通常在山區還要經常翻越山頭,這樣更加耗費時間,一天走不了多少路。
一個成年人一天走二三十里路,其實非常快的速度。走到了親戚家裡,人家肯定會挽留你住宿一晚,第二天再繼續趕路。而客人自己,一般也不會太過推脫,會選擇住下來,畢竟晚上趕夜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而且白天走路已經非常辛苦,晚上歇歇腳,恢復體力,第二天才好趕路。這同樣是農村地區一種約定成俗的規矩,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所以“路走二十莫問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為人處事還是相對比較含蓄的。很多東西大家心照不宣,就有點類似現在的潛規則一樣,大家都知道,但不用說出口。說出口就顯得有點做作,或者故意為之的意思。所以這兩句俗語,想要表達的就是出門在外按照規矩來,一切都好辦。現在交通發達了,幾十里路對於老百姓來說可能也就是20分鐘的車程,這句話已經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了。
-
8 # 國哥的時光筆記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舊時農村缺衣少食, 吃飯是個大事。“人行十里莫問飯”,意思是說你才走了十里路,這麼近距離,就開始死乞白賴的要飯吃,臉皮也忒厚了。哪怕再往前走幾步,人家看你面黃肌瘦的,路途又遙遠,給你碗紅燒肉吃還是可以的。但十里之內,若是發了善心,給你弄一桌美食,怕撐著你,對胃也不好,不符合養生之道。
其二,”路二十莫問宿”,更加淺顯易懂了。才走了二十里路,就想睡覺,你是不是老年痴呆啊?你幹嘛去了?莫非找地方睡覺去?不是吧?你肯定還有其他重要的事要辦,不能睡覺啊!要努力前行,到二十一里的時候,找個旅店住下,要半斤豬頭肉、一壺小酒,喝完一抹嘴,洗個澡,安心好夢一覺到天明,不好嗎?
-
9 # 樹德漢碩
人行十里莫問飯,路走二十莫問宿。這話什麼意思?理解不同,意思會有變,其理有無也有異了。我的理解,是講人出門去探親訪友時要注意的事,要學會了解對方,有禮義,給人留面子,不要明知故問,讓人難為情。
過去交通多不便,道路崎嶇不平,出問走路不易,要是身帶有貨物東西負重而走就更難,行走十里就會感到吃力,口渴肚飢了。十里,二十里,並非實指,這裡有喻較遠的一般路程。人出門去走親探友,走了相當一段路才到你家,你不要明知故問,問人家留不留在家中吃飯,這不必問,要熱情待客,主動做好飯菜,留客吃飯。要是路途更遠一點的,也不必問人在不在家留宿,要做好留宿準備,主動邀請來客留宿,這才是待人接客之道,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我們是禮義之幫,很重禮道,要善待來客,善解人意,會換位思考,能站在對方位置上想問題,這樣才會處好問題,為好事,待好人,獲得稱讚歡迎與褒獎。
過去不似現在,交通方便,出門探親訪友五十百里也只一會兒功夫,不必吃飯住宿,不必麻煩人,不必客氣。過去待親待友對客是很熱情有義而積極的,會想盡辦法待親友客人好的。我小時家窮,就常吵著媽媽帶我去走訪親戚,因為我知道,一到親戚家,親戚就會馬上端出家中好吃的讓我們先吃一點,然後不必多問多說,就會吩咐他人準備午飯晚飯,極為熱情的留飯留宿。要是主家明問吃不吃飯,住不住,那是很不禮貌,有失禮義情意的,實質是趕客走不留人。如果客人主動提出不吃飯,不留宿,主家也會熱情一番,極力挽留,這才是待親對客之道。所以,我的理解,人行十里莫問飯,路走二十莫問宿,很有理,反映了人要有禮義與待客時要注意的問題。
-
10 # 後超人
"人行十里莫問飯,路走二十莫問宿"這是農村人樸素的待客之道!
以前的路可不是現在的路,不好走!
人行十里肯定已經又餓又渴了,去問他要不要吃飯,如果他好面子,說“不吃!”。那麼,這段親情很可能會消失,下次別人就不來了。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備好飯菜,不要問,直接開吃。
路走二十莫問宿,以前都是靠走路的,走二十里基本上再趕回去,天都黑了。所以有人走二十里來拜訪你,不要問他要不要在你家住,應該是給他準備好住宿的地方。
"人行十里莫問飯,路走二十莫問宿"這句俗語,道出農村人最樸素的本質和特有的智慧!雖然現在交通方便了,現狀可能已經改變了。但是這句話仍然應記得!
關注@處理瑣事的小魚兒
回覆列表
這兩句哈的意思是:
每走十里路就要問問吃飯的地方在哪,每走二十里就要問問附近哪裡有住宿。以免到時找不到吃飯的地方餓的飢腸轆轆,或者找不到住宿而露宿街頭。
這兩句話放在以前很有道理,放在現在也有道理。
雖然現在導航很發達,但是在農村有的地方修路什麼的導航並不能及時更新,所以還得動嘴問,至於山區那些地方很多導航都沒有的,只能問了。